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pilot-scale anaerobic-anoxic oxidation ditch system 被引量:35
1
作者 PENG Yongzhen HOU Hongxun +2 位作者 WANG Shuying CUI Youwei Zhiguo Yu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98-403,共6页
To achieve high efficienc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ule of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hosphorus removal (SNDPR), a whole course of SNDPR damage and recovery was... To achieve high efficienc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ule of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hosphorus removal (SNDPR), a whole course of SNDPR damage and recovery was studied in a pilot-scale, anaerobicanoxic oxidation ditch (OD), where the volumes of anaerobic zone, anoxic zone, and ditches zone of the OD system were 7, 21, and 280 L, respectively. The reactor was fed with municipal wastewater with a flow rate of 336 L/d. The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ND) rate (rSND) was put forward to quantify S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hig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achieved during the stable SND phase,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ate (TP) removal rates were 80% and 85%, respectively; (2) when the system was aerated excessively, the stability of SND was damaged, and rSND dropped from 80% to 20% or less; (3) the natural logarithm of the ratio of NOx to NH4^+ in the effluent had a linear correlation to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P); (4) when NO3^- was less than 6 mg/L, high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y could be achieved; (5)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DNPR) could take place in the anaerobic-anoxic OD system. The major innovation was that the SND rate was devised and qua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on ditch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ND) pilot scale municipal wastewater
下载PDF
Simultaneous de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in a full-scale anoxic–oxic process without internal recycle treating low strength wastewater 被引量:11
2
作者 Qibin Wang Qiuwen C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75-183,共9页
Performance of a full-scale anoxic-oxic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plant(4.0×10-5 m-3/day for the first-stage project) was followed during a year.The plant performed well for the removal of carbon,nitrogen and ... Performance of a full-scale anoxic-oxic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plant(4.0×10-5 m-3/day for the first-stage project) was followed during a year.The plant performed well for the removal of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process of treating domestic wastewater within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0.8℃ to 30.5℃.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indicated that COD utilization mainly occurred in the anoxic phase,accounting for 88.2% of total COD removal.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occurred 13.71% in the anoxic zones and 78.77% in the aerobic zones.The contribution of anoxic zones to total nitrogen(TN) removal was 57.41%.Results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elimination in the oxic tanks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The reduction of phosphorus mainly took place in the oxic zones,51.45% of the total removal.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was achieved biologically by 11.29%.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ed that adaptability to gradually changing temperature of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s was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plant overall stability.Sudden changes in temperature did not cause paralysis of the system just lower removal efficiency,which could be explained by functional redundancy of microorganisms that may compens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changes to a certain degree.Anoxic-oxic process without internal recycling has great potential to treat low strength wastewater(i.e.,TN 〈 35 mg/L) as well as reducing operation co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原文传递
进水碳源类型对SNEDPR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招群 张仁翔 +1 位作者 宋子洋 敬双怡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1-4,共4页
项目拟以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磷(SNEDPR)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碳源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项目拟以连续运行60天的移动床生物膜法(MBBR)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乙酸钠、乙酸钠+葡萄糖(3:1)、丙酸钠+葡萄糖(3:1)为碳源,分为三个阶段。... 项目拟以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磷(SNEDPR)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碳源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项目拟以连续运行60天的移动床生物膜法(MBBR)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乙酸钠、乙酸钠+葡萄糖(3:1)、丙酸钠+葡萄糖(3:1)为碳源,分为三个阶段。通过测定不同参数,分析不同碳源对COD、磷和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对COD去除性能影响相对较小,系统对有机物利用率均较高;葡萄糖加入初期会导致厌氧释磷量和PO_(4)^(3-)-P去除率降低,但后续促进了PAOs除磷,丙酸钠与葡萄糖的协同作用不利于系统除磷;NH_(4)^(+)-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第一个循环周期,系统硝化效果逐渐增强,葡萄糖有利于GAOs脱氮,丙酸钠和葡萄糖混合碳源不利于GAOs的内源反硝化作用。该研究为SNEDPR系统在实际污水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 碳源类型 脱氮除磷性能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
下载PDF
厌氧/好氧SNEDPR系统处理低C/N污水的优化运行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晓霞 王淑莹 +2 位作者 赵骥 戴娴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72-2680,共9页
为实现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的优化运行,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厌氧(180min)/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并通过联合调控好氧段溶解氧(DO)浓度(0.3~1.0mg/L)和好氧时间(150~240min),考察了该系统脱氮除磷特性.并结合荧... 为实现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的优化运行,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厌氧(180min)/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并通过联合调控好氧段溶解氧(DO)浓度(0.3~1.0mg/L)和好氧时间(150~240min),考察了该系统脱氮除磷特性.并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系统优化过程中各功能菌群的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好氧段DO浓度由约1.0mg/L逐渐降至0.3mg/L,且好氧时间由-150min逐渐延长至240min后,出水PO_4^(3-)-P浓度稳定在0.4mg/L左右,但出水TN浓度由14.3mg/L降至8.7mg/L,TN去除率由75%提高至84%.此外,随着好氧段DO浓度的降低,SNED现象愈加明显-,SNED率由34.7%逐渐升高至63.8%.SNED的加强,降低了出水NO_3^--N浓度,并提高了系统的脱氮性能和厌氧段的内碳源储存量.FISH结果表明:经127d的优化运行,系统内PAOs,GAOs和AOB(氨氧化菌)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全菌的29%±3%,20%±3%和13%±3%),其保证了系统除磷、硝化和反硝化脱氮性能;但NOB(亚硝酸盐氧化菌)含量减少了50%,为系统内实现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聚磷菌(PAOs) 聚糖菌(GAOs) 短程硝化
下载PDF
MBBR工艺中SNEDPR的启动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敬双怡 宋子洋 +3 位作者 刘超 李卫平 李奇 张铁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121-3129,共9页
为探究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强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脱氮除磷的可行性,采用连续曝气和搅拌/曝气交替运行的MBBR反应器,以磁性填料作为载体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SNEDPR启动过程中的脱氮除磷性能,并结合荧光显微... 为探究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强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脱氮除磷的可行性,采用连续曝气和搅拌/曝气交替运行的MBBR反应器,以磁性填料作为载体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SNEDPR启动过程中的脱氮除磷性能,并结合荧光显微镜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个功能菌群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两阶段运行后,氨氮和磷去除率分别达到97.6%和85.37%,出水NO_(2)^(-)-N、NO_(3)^(-)-N和COD浓度分别为1.3949,3.88和20.4mg/L,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率(SNEDR)由0.07%逐渐升高至86.35%.好氧阶段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率的提高,使出水NO_(x)^(-)-N浓度下降,提高了系统的脱氮性能和厌氧阶段内碳源的储存量.荧光显微镜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经过53d的运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提高,系统内GAOs、AOB、NOB丰度的提高(分别由接种污泥中的3.3%、0.84%和0.66%提高至系统内的27.08%/20.48%、1.45%/1.76%和1.05%/0.85%)和PAOs、DPAOs的存在,保证了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在MBBR工艺中实现了EBPR与SNED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移动式生物膜反应器 强化生物除磷 聚磷菌(PAOs)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低C/N(<3)条件下SNEDPR系统启动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甄建园 于德爽 +4 位作者 王晓霞 陈光辉 杜世明 袁梦飞 张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60-2967,共8页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处理低C/N(<3)污水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厌氧/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低碳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N对SNEDPR启动、脱氮除磷性能优化与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处理低C/N(<3)污水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厌氧/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低碳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N对SNEDPR启动、脱氮除磷性能优化与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C/N由4.3提高至5.15时,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均逐渐增强,系统总氮(TN)和PO_4^(3-)-P去除率最高达89.3%和90.6%;降低进水C/N<3后,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低C/N对PAOs(聚磷菌)除磷性能的影响高于其对反硝化聚糖菌(DGAOs)内源反硝化脱氮性能的影响,表现为TN和PO_4^(3-)-P去除率分别先降低至21.4%和3.4%后逐渐升高至92.9%和94.1%.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单位COD平均释磷量和SNED率达437.1mg P/g COD和89.1%,出水NH_4^+-N、NO_x^--N和PO_4^(3-)-P浓度平均为0,4.4,0.2mg/L.经136d的运行,系统内PAOs,GAOs,AOB(氨氧化菌)和NOB(亚硝酸盐氧化菌)分别占全菌的(16±3)%,(8±3)%,(7±3)%和(3±1)%,其保证了系统除磷、硝化和反硝化脱氮性能.此外,系统好氧段存在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是实现低C/N(<3)污水高效脱氮除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反硝化除磷(DnPR) 碳氮比(C/N) 聚磷菌(PAOs) 反硝化聚糖菌(DGAOs)
下载PDF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的储存与恢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军 李嘉睿 +4 位作者 李东岳 吴耀东 梁东博 丁凡 边雪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3-2031,共9页
针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时间慢等问题,进行了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常温储存及活性恢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经过60d的常温储存后,颗粒的结构基本能保持稳定,但是颗粒污泥的活性大幅度降低,污染物去除率仅有储... 针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时间慢等问题,进行了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常温储存及活性恢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经过60d的常温储存后,颗粒的结构基本能保持稳定,但是颗粒污泥的活性大幅度降低,污染物去除率仅有储存前的30%~40%.将常温储存的颗粒污泥接种到反应器中,经过一定的调控手段,可以在60d内恢复好氧颗粒污泥的功能及活性.此外,经过储存与恢复,好氧颗粒污泥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的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变化可逆,经过储存和恢复可以恢复至储存前的状态(包括Defluviicoccus(GAOs)和Flavobacterium(PAOs)),重构同步脱氮除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 常温储存 活性恢复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SPNED-PR系统内PAOs-GAOs的竞争关系及其氮磷去除特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晓霞 王淑莹 +2 位作者 赵骥 戴娴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51-559,共9页
为研究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PNE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及系统内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在氮磷去除的贡献和竞争关系,本研究以实际低C/N比(4左右)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不同浓度的溶解氧(DO)(0.5~2.0mg/L)、NO2--N(4.7... 为研究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PNE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及系统内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在氮磷去除的贡献和竞争关系,本研究以实际低C/N比(4左右)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不同浓度的溶解氧(DO)(0.5~2.0mg/L)、NO2--N(4.7~39.9mg/L)和NO3--N(5.0~40.0mg/L)对延时厌氧(150min)/低氧(180min,溶解氧0.5~0.7mg/L)运行的SPNED-PR系统氮磷去除特性和底物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O浓度均不影响PAOs和GAOs的好氧代谢活性,且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DO竞争.不同NO2--N浓度条件下,GAOs较PAOs更具竞争优势,NO2--N主要是通过GAOs去除的(约占58%);且GAOs所具有的高内源反硝化活性和亚硝耐受力,减弱了高NO2--N浓度(26.2~39.9mg/L)对PAOs反硝化吸磷的抑制,保证了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不同NO3--N浓度条件下,PAOs较GAOs处于竞争优势,其在NO3--N去除中的贡献比例达61.2%.此外,SPNED-PR系统的PURDO>PURnitrate>PURnitrite,PAOs对DO的优先利用保证了低氧条件下系统的高效除磷,且GAOs的内源短程反硝化特性保证了系统的高效脱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EBPR) 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SPNED) 聚磷菌(PAOs) 聚糖菌(GAOs)
下载PDF
泥水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下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运行
9
作者 张杰 王琪 +1 位作者 李冬 李鹏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为实现生活污水下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的稳定运行,选用SBR接种人工配水培养的SNEDPR颗粒污泥,以实际生活污水和污泥经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为进水基质,通过优化预处理单元水力停留时间(HRT)联合SBR排泥方式实现该系统稳定... 为实现生活污水下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的稳定运行,选用SBR接种人工配水培养的SNEDPR颗粒污泥,以实际生活污水和污泥经混合水解酸化预处理为进水基质,通过优化预处理单元水力停留时间(HRT)联合SBR排泥方式实现该系统稳定运行。结果表明,预处理单元HRT从12 h降至4 h时,水解酸化液提供的乙酸、丙酸质量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占比提高,好氧颗粒污泥(AGS)内厌氧聚羟基烷酸(PHA)储存量增加,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率提升至58.1%,出水TN降至7.8 mg/L左右。同时,底部排泥的SBR内小颗粒占比上升、LB-EPS增加,系统沉降性能变差;顶部排泥下成熟老化的大颗粒占比上升,颗粒含水率和强度下降;而选择性排泥的SBR内颗粒粒径集中在0.5~0.9 mm,颗粒结构密实、强度高,颗粒内细菌分层分布增强SND效果,批次实验表明,NOB和GAOs活性降低,系统内以NO_(2)^(-)为电子受体的DPAOs占比提升至40.5%,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效率得到提升。预处理单元较短的HRT联合选择性排泥处理生活污水颗粒性能稳定,系统出水TN和TP均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所规定的一级A标准,可实现氮磷的高效稳定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反应器 好氧颗粒污泥 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 水解酸化 水力停留时间 排泥方式
下载PDF
不同污泥龄(SRT)对SNEDPR系统脱氮除磷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晓霞 甄建园 +5 位作者 赵骥 于德爽 都叶奇 杜世明 袁梦飞 张帆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2-359,共8页
为了解不同污泥龄(SRT)对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采用4组延时厌氧(180min)/低氧(溶解氧0.5~1.0 mg·L^(-1))运行的SBR反应器,以实际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不同的SRT(5、10、15、25 d)条件下系统... 为了解不同污泥龄(SRT)对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采用4组延时厌氧(180min)/低氧(溶解氧0.5~1.0 mg·L^(-1))运行的SBR反应器,以实际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不同的SRT(5、10、15、25 d)条件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及其污泥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SRT≥10 d时,短SRT有利于提高PAOs的竞争优势;在SRT为15 d和10 d时,系统除磷性能均较高,尤其是当SRT=10 d时,PPAOs,An平均为68.4%,PRA和PUA分别高达31.9mg·L^(-1)和34.3 mg·L^(-1).在SRT为15 d和10 d时,系统的硝化性能不受SRT变化的影响,且在SRT=15 d时,系统具有最高的脱氮性能,TN去除率和SNED率分别平均为89.6%和71.8%.在SRT≥10 d时,系统的COD去除性能不受SRT的变化影响,去除率达78%以上;但SRT=5 d时,由于系统生物量的流失使得系统对C、N、P的去除性能均较差,SNED率和PO3-4-P去除率分别低至5.7%和0.5%.此外,在SRT=15 d时,系统污泥沉降性能最好,SV和SVI分别为20%和64 mL·g^(-1),且污泥浓度随着SRT的延长而升高;长SRT(25 d)下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但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龄(SRT)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反硝聚磷菌(DPAOs) 反硝化聚糖菌(DGAOs) 反硝化除磷
原文传递
进水C/P对SNEDPR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甄建园 于德爽 +4 位作者 王晓霞 陈光辉 都叶奇 袁梦飞 杜世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3-351,共9页
为了解不同进水C/P条件下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的脱氮除磷特性.以实际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延时厌氧(180 min)/低氧(溶解氧0.5~1.0 mg·L^(-1))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考察了进水C/P(分别为60、30、20、15、10)对系... 为了解不同进水C/P条件下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的脱氮除磷特性.以实际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延时厌氧(180 min)/低氧(溶解氧0.5~1.0 mg·L^(-1))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考察了进水C/P(分别为60、30、20、15、10)对系统C、N、P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降低进水C/P(由60降至30)有利于提高系统内PAOs竞争优势.当C/P为30时系统除磷性能最高,厌氧段释磷速率(PRR)和好氧段吸磷速率(PUR,以P/MLSS计,下同)分别高达3.5mg·(g·h)-1和4.2 mg·(g·h)-1,出水PO3-4-P浓度均低于0.3 mg·L^(-1),且PPAO,An高达88.1%;但进一步降低进水C/P至10时,PO3-4-P去除率和PPAO,An分别由38.1%和82.4%降低至3.1%和5.3%,PRR和PUR分别仅为0.2 mg·(g·h)-1和0.24mg·(g·h)-1,系统表现出较差的除磷性能.降低C/P对系统COD去除性能没有影响,COD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此外,当C/P由60降低至20时,系统硝化性能变差,表现为出水NH+4-N和NO-2-N浓度分别由0和6.9 mg·L^(-1)升高至5.1 mg·L^(-1)和16.2 mg·L^(-1);而当C/P进一步降低至10时,系统硝化性能得以恢复,但亚硝积累特性遭到破坏,表现为出水NH+4-N和NO-2-N浓度逐渐降低为0,但出水NO-3-N浓度由0.08 mg·L^(-1)升高至14.1 mg·L^(-1).SNED率先由62.1%降低为36.4%后又逐渐提高至56.4%.C/P低于15时,有利于提高GAOs的竞争优势,且C/P由20降至10时系统脱氮性能得以恢复,原因在于GAOs内源反硝化作用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反硝化除磷 聚磷菌(PAOs) 反硝化聚糖菌(DGAOs)
原文传递
进水C/N对SNEDPR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都叶奇 于德爽 +8 位作者 甄建园 王晓霞 陈光辉 唐鹏 王钧 毕春雪 巩秀珍 黄硕 刘诚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6-822,共7页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系统(SNEDPR)脱氮除磷性能,采用延时厌氧(180 min)/低氧(溶解氧0. 5~2. 0 mg·L^(-1))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人工配置的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先采用恒定进水C/N(为10),以实现SNEDPR的启动和聚磷菌(PAOs)的富...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系统(SNEDPR)脱氮除磷性能,采用延时厌氧(180 min)/低氧(溶解氧0. 5~2. 0 mg·L^(-1))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人工配置的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先采用恒定进水C/N(为10),以实现SNEDPR的启动和聚磷菌(PAOs)的富集培养,再调控进水C/N值(分别为10、7. 5、5和2. 5),考察不同C/N对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C/N为10,可实现SNEDPR的启动与深度脱氮除磷,出水PO3-4-P和总氮(TN)浓度分别平均为0. 1 mg·L^(-1)和8. 1mg·L^(-1),PO3-4-P去除率、TN去除率和SNED率平均值分别为99. 79%、89. 38%和58. 0%.当进水C/N由5提高至10时,系统维持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释磷量(PRA)和SNED率分别由16. 0 mg·L^(-1)和48. 0%提高至24. 4 mg·L^(-1)和69. 2%;当C/N为10时,TN和PO3-4-P去除率最高达94. 5%和100%;当C/N为2. 5时,系统失去脱氮、除磷性能,PRA和SNED率仅为1. 36 mg·L^(-1)和10%.在系统稳定运行阶段(C/N为10、7. 5和5),SNED率达85. 9%,出水NH_4^+-N、NO-x-N和PO3-4-P浓度平均为0、8. 1和0. 1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反硝化除磷 聚磷菌(PAOs) 反硝化聚糖菌
原文传递
某污水处理厂CAST工艺的脱氮性能评价
13
作者 王恒信 王娜 +2 位作者 秦凯凯 吕恺 彭党聪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通过对某污水处理厂循环活性污泥法工艺(cycli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CAST)中选择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中氮组分和污泥浓度进行测定,结合污泥活性、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速率及饱... 通过对某污水处理厂循环活性污泥法工艺(cycli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CAST)中选择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中氮组分和污泥浓度进行测定,结合污泥活性、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速率及饱食-饥饿(feast-famine)批次实验,评价该处理工艺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好氧池内同步硝化-反硝化和沉淀过程中的内源反硝化(endogenous denitrification,ED)脱氮对总氮去除的贡献占据主导,分别为(35.50±4.15)%和(62.86±4.13)%,而缺氧池反硝化(DEN)脱氮贡献仅为(1.64±0.05)%;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对CAST工艺脱氮性能有极大影响,控制好氧池中DO浓度为1~1.5 mg·L^(-1)时可获得最佳脱氮效果,CAST工艺的TN去除率可达84.51%;饱食-饥饿批次实验证明,饥饿时长为36 h时对乙酸(HAc)的吸收能力最强,可达每1 g VSS消耗0.173 g HAc,依此可推算出CAST工艺的最佳回流比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工艺 脱氮 同步硝化-反硝化 内源反硝化 饱食-饥饿
原文传递
阶梯曝气对城市污水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冬 魏子清 +2 位作者 劳会妹 李帅 张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456-5464,共9页
为实现低C/N城市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采用SBR反应器以厌氧/好氧(A/O)为运行方式,在保持总曝气量900 L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曝气策略[将均匀曝气2. 81 L·(h·L)-1改为先高强度4. 22 L·(h·L)-1后低强度1. 88 L·(h... 为实现低C/N城市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采用SBR反应器以厌氧/好氧(A/O)为运行方式,在保持总曝气量900 L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曝气策略[将均匀曝气2. 81 L·(h·L)-1改为先高强度4. 22 L·(h·L)-1后低强度1. 88 L·(h·L)-1的“高/低曝气”和先低强度1. 88 L·(h·L)-1后高强度4. 22 L·(h·L)-1的“低/高曝气”].试验考察了不同曝气策略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及污泥特性.结果表明,高/低曝气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出水NH4+-N、NO2--N、NO3--N和TP浓度分别为0、0. 15、8. 12和0. 04 mg·L-1,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78. 33%和99. 19%,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作用明显,SNED率为77. 08%.且相比于均匀曝气,系统硝化速率及反硝化速率均增加,反硝化速率(以N/VSS计)达到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最大值,为14. 33 mg·(g·h)-1,同时颗粒污泥密实度、沉降性能及稳定性提高,污泥容积指数(SVI)为23. 49 m L·g-1.调整曝气策略为低/高曝气后,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变差,TN和TP去除率均降至最低,分别为51. 26%和58. 32%,但此时系统硝化性能最佳,氨氧化速率和硝酸盐生成速率均达到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最大值,分别为14. 92 mg·(g·h)-1和7. 50 mg·(g·h)-1,同时颗粒污泥中丝状菌大量繁殖、结构松散、沉降性及稳定性均变差,SVI升至40. 76 m L·g-1.故采取高/低阶梯曝气策略有利于AGS系统高效脱氮除磷及提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城市污水 阶梯曝气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除磷
原文传递
后置短程反硝化AOA-SBR工艺实现低C/N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 被引量:14
15
作者 巩秀珍 于德爽 +5 位作者 袁梦飞 王晓霞 陈光辉 王钧 毕春雪 都叶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0-368,共9页
为了解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PND)耦合,并后置短程反硝化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4)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优化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实现了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 为了解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PND)耦合,并后置短程反硝化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4)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优化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实现了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结果表明,当好氧段曝气量由1.0 L·min-1降至0.6 L·min-1,缺氧时间为180 min时,出水PO3-4-P浓度由0.06 mg·L^(-1)降至0,出水NH+4-N、NO-2-N和NO-3-N浓度分别由0.18、18.79和0.08 mg·L^(-1)逐渐降低至0、16.46和0.05 mg·L^(-1),TN去除率由72.69%提高至77.97%;随着曝气量的降低,SPND现象愈加明显,SND率由19.18%提高至31.20%;此后,当缺氧段时间由180 min逐渐延长至420 min,出水PO3-4-P、NH+4-N和NO-3-N浓度分别维持在0、0和0.03 mg·L^(-1)左右,出水NO-2-N低至3.06 mg·L^(-1),SND率达32.21%,TN去除性能逐渐提高,TN去除率高达99.42%,实现了系统的深度脱氮除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PND) 内源短程反硝化 强化生物除磷(EBPR) 聚磷菌(PAOs) 城市污水
原文传递
厌氧/好氧SPNDPR系统实现低C/N城市污水同步脱氮除磷的优化运行 被引量:12
16
作者 于德爽 袁梦飞 +4 位作者 王晓霞 陈光辉 甄建园 杜世明 张帆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065-5073,共9页
为了解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PN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延时厌氧(180 min)/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通过联合调控曝气量和好氧时间,考察了该系统启动与优化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系统好氧段曝气量为0... 为了解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PN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延时厌氧(180 min)/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通过联合调控曝气量和好氧时间,考察了该系统启动与优化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系统好氧段曝气量为0. 8 L·min^(-1),好氧时间为150 min时,出水PO_4^(3-)-P浓度约为1. 5 mg·L^(-1)左右,出水NH_4^+-N和NO_3^--N浓度由10. 28 mg·L^(-1)和8. 14 mg·L^(-1)逐渐降低至0 mg·L^(-1)和2. 27 mg·L^(-1),出水NO_2^--N浓度逐渐升高至1. 81 mg·L^(-1);当曝气量提高至1. 0 L·min^(-1)且好氧时间缩短至120min后,系统除磷、短程硝化性能逐渐增强,但总氮(TN)去除性能先降低后逐渐升高,最终出水PO_4^(3-)-P、NH_4^+-N分别稳定低于0. 5 mg·L^(-1)和1. 0 mg·L^(-1),好氧段亚硝积累率和SND率分别达98. 65%和44. 20%,TN去除率达79. 78%. SPNDPR系统内好氧段好氧吸磷、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同时进行保证了低C/N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SPNDPR) 碳氮比 聚磷菌(PAOs) 反硝化聚糖菌(DGAOs)
原文传递
DPR-SNED系统处理低C/N城市污水与硝酸盐废水的运行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杜世明 于德爽 +6 位作者 毕春雪 王晓霞 陈光辉 袁梦飞 甄建园 张帆 吕廷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1-798,共8页
为实现低C/N城市污水与含硝酸盐废水的同步处理,采用SBR接种活性污泥,通过合理控制厌氧/缺氧/低氧时间和溶解氧(DO)浓度,实现了反硝化除磷耦合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DPR-SNED)系统的启动,并对启动过程中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 为实现低C/N城市污水与含硝酸盐废水的同步处理,采用SBR接种活性污泥,通过合理控制厌氧/缺氧/低氧时间和溶解氧(DO)浓度,实现了反硝化除磷耦合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DPR-SNED)系统的启动,并对启动过程中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厌氧/低氧的运行方式,控制厌氧时间为3 h,好氧段DO浓度为0. 5~1. 0 mg·L-1,60 d可实现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的启动,出水PO_4^(3-)-P浓度<0. 5 mg·L-1,系统氮磷去除率维持在90%以上,COD的去除率维持在80%以上,系统SNED率和CODins率分别维持在70%和95%左右;随后改变运行方式,采用厌氧/缺氧/低氧的方式运行,缺氧段前进含硝酸盐废水,45 d可实现DPR-SNED系统的启动,缺氧末PO_4^(3-)-P浓度<1. 1 mg·L-1,出水PO_4^(3-)-P浓度<0. 5 mg·L-1,系统磷、COD去除率均维持在90%以上,氮去除率维持在88%以上,系统SNED率和CODins率分别维持在62%和90%左右. DPR-SNED系统的成功启动后,厌氧段聚糖菌和聚磷菌对城市污水有限碳源的充分利用和强化储存,可为后续缺氧段及好氧段的脱氮除磷提供充足的内碳源.此外,DPR-SNED系统缺氧段内源短程反硝化的进行保障了系统在低C/N(4)条件下的高效脱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DPR)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 聚磷菌(PAOs) 城市污水 硝酸盐废水
原文传递
不同曝气量和好氧时间下SPNDPR系统处理低C/N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性能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梦飞 于德爽 +4 位作者 巩秀珍 王晓霞 陈光辉 杜世明 甄建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82-1389,共8页
以低C/N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延时厌氧(180min)/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通过调控曝气量[单位体积的反应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气体的体积,单位为L·(min·L)^(-1).由0. 125 L·(min·L)^(-1)逐渐降低至0. 025 L·(m... 以低C/N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延时厌氧(180min)/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通过调控曝气量[单位体积的反应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气体的体积,单位为L·(min·L)^(-1).由0. 125 L·(min·L)^(-1)逐渐降低至0. 025 L·(min·L)^(-1)]和好氧时间(由3 h逐渐延长至6 h),考察了SPNDPR系统的深度脱氮除磷性能.结果表明,当曝气量为0. 025 L·(min·L)^(-1)、好氧时间为6 h时,SPNDPR系统出水NH_4^+-N、NO_2^--N、NO_3^--N和PO_4^(3-)-P浓度分别为0、8. 62、0. 06和0. 03 mg·L^(-1);出水TN浓度约为9. 22 mg·L^(-1),TN去除率高达87. 08%.当曝气量分别由0. 125 L·(min·L)^(-1)降至0. 100 L·(min·L)^(-1)和由0. 100L·(min·L)^(-1)降至0. 075 L·(min·L)^(-1)时,系统硝化速率均能恢复并稳定维持在0. 16 mg·(L·min)^(-1)左右.但曝气量继续降至0. 050 L·(min·L)^(-1)和0. 025 L·(min·L)^(-1)后,硝化速率分别降至0. 09 mg·(L·min)^(-1)和0. 06 mg·(L·min)^(-1)左右.随着曝气量的降低[由0. 125 L·(min·L)^(-1)依次降至0. 100、0. 075、0. 050、0. 025 L·(min·L)^(-1)]和好氧时间的延长(由3 h延长至6h),SPND脱氮性能逐渐增强,SND率由19. 57%升高至72. 11%,TN去除率逐渐升高(由62. 82%升高至87. 08%).降低曝气量和延长好氧时间后的SPNDPR系统,强化了厌氧段内碳源贮存与好氧段好氧吸磷、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等过程的进行,实现了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量 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 内碳源贮存 碳氮比 聚磷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