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ed anatomy of radial midforearm flap pedicled with intermuscular branch of radial artery
1
作者 谢昀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5年第3期176-176,共1页
To provide anatomic basis for transposition of vascularized radial midforearm flap.Methods On 40 adult cadaveric upper limb specimens injected with red dye,the origin,course,branchs,diameters and anastomosis of interm... To provide anatomic basis for transposition of vascularized radial midforearm flap.Methods On 40 adult cadaveric upper limb specimens injected with red dye,the origin,course,branchs,diameters and anastomosis of intermuscular branch of radial artery and its cutaneous branch were observed.Results Originating from radial artery,intermuscular branch of radial artery descended along periosteum closely between pronator teres and supinator,the main stem was (4.8±1.0)cm in length and (1.2±0.2)mm in diameter.After its periosteal branches were sent off to distribute over middle and inferior shaft of radius,its cutaneous branch perforated from intermuscle and deep fascia and anastomosed with some other cutaneous branches in the forearm.Perforating point of the cutaneous branch was located (11.1±1.3)cm beneath lateral epicondyle of humerus,its diameter was about (0.6±0.1)mm.Conclusion Radial midforrarm flap pedicled with intermuscular branch of radial artery can be transferred to repair soft tissue defect of elbow,forearm or hand.7 re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anatomy of radial midforearm flap pedicled with intermuscular branch of radial artery
下载PDF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血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鹏 刘建 +1 位作者 肖逵 张涛 《解剖学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266-268,277,共4页
目的 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数据。方法 选取10侧新鲜上肢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其中5侧标本乳胶灌注血管进行显微解剖,5侧制作铸型标本,拍照记录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的起始、走行和吻合,测量皮支的直径和... 目的 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数据。方法 选取10侧新鲜上肢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其中5侧标本乳胶灌注血管进行显微解剖,5侧制作铸型标本,拍照记录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的起始、走行和吻合,测量皮支的直径和蒂长。结果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平均发出7.3支皮支,对在近、远侧发出的皮支数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在近、远侧发出皮支的直径和蒂长统计分析发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皮支吻合形成血管链供应皮瓣,同时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皮瓣能以近侧或远侧皮支为血管蒂可能就近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 皮支皮瓣 尺神经手背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应用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张扬 祝庆海 +2 位作者 张永杰 王晨星 叶金海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3-608,共6页
目的:通过髂腹股沟区血管及穿支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探讨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来源的髂骨(肌)穿支嵌合皮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不同复合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案提供应用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12... 目的:通过髂腹股沟区血管及穿支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探讨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来源的髂骨(肌)穿支嵌合皮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不同复合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案提供应用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12侧中国成人标本,采用双侧股动脉逆行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DCIA及其穿支在髂腹股沟区各个层面的分布、走行、长度、管径等特征;同时对12例下肢CTA进行DCIA血管蒂长度、管径、主要分支位置等进行测量,并与解剖学数据进行比较。对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同期髂骨肌筋膜瓣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术后外形、咬合功能重建,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12侧人体标本髂腹股沟区解剖发现穿腹部浅筋膜层外径>0.5 mm的DCIA穿支共19条,穿支血管分布在髂前上棘后方5 cm,且位于髂嵴内侧5 cm(长)×3 cm(宽)的区域内。DCIA血管蒂长度为(6.73±1.06)cm,血管蒂起始位置外径测量值为(2.55±0.29)mm,DCIA皮穿支穿深筋膜处外径为(1.12±0.14)mm。在12例下肢CTA分析中发现,DCIA血管蒂长度为(6.98±0.62)cm,血管蒂起始位置管径测量值为(2.35±0.20)mm。6例采用髂骨腹内斜肌筋膜嵌合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髂骨肌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下颌外形、功能恢复良好,口内肌筋膜瓣黏膜化。术后CT发现植入髂骨无明显体积改变,供区行走、负重基本正常,未出现腹疝等并发症。结论:DCIA及主要分支在髂腹股沟区走行、分布较恒定,可根据不同缺损区情况,制备基于DCIA的不同组织类型嵌合皮瓣以满足修复要求。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较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髂骨瓣 旋髂深动脉 应用解剖 颌骨缺损修复
原文传递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术中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晓清 杨曦 +5 位作者 石岩 徐月仙 方翔 范新宇 吴亚玲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进行解剖学观察,连续观察17例,记录皮瓣切取情况,皮瓣大小,穿支来源,穿支起源和穿出点的位置,穿支长...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进行解剖学观察,连续观察17例,记录皮瓣切取情况,皮瓣大小,穿支来源,穿支起源和穿出点的位置,穿支长度、数量和直径,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17例皮瓣手术中,15例顺利切取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8.2%,其中86.7%穿支起源于腘动脉,13.3%穿支起源于外侧腓肠动脉;穿支起点86.7%在腘窝横纹以上,平均距离腘窝横纹1.5 c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长度平均为4.8 cm(3~7 cm);穿支动静脉比例统计证实,1根动脉1根静脉占73.3%,1根动脉2根静脉占26.7%;动脉内径平均0.59 mm(0.4~0.8 mm),静脉内径平均0.78 mm(0.4~1.3 m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关系有4种类型:Ⅰ型不伴行型(20.0%),Ⅱ型交叉型(26.7%),Ⅲ型疏松伴行型(26.7%),Ⅳ型紧密伴行型(26.7%)。Ⅳ型包括可分离亚型(13.3%)与不可分离亚型(13.3%)。结论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血管蒂位置、走形、直径及与腓肠外侧神经的关系均存在变异,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肠外侧浅动脉 腓肠外侧皮神经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部皮瓣的进一步解剖学研究——高位皮动脉与皮瓣血供的分型 被引量:97
5
作者 徐达传 阮默 +3 位作者 张春 熊绍虎 汪新民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 58% (2 9侧 ,34支 ) ,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 1 0 % (5侧 )、横支的占 44 % (2 2侧 )和降支根部的占 4 % (2侧 )。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 ,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 ,可定为正常型 (2 1侧 ,42 % )。出现高位皮动脉时 ,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 ,管径较细 ,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 (1 8侧 ,36 % )、均匀分布型 (6侧 ,1 2 % )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 (5侧 ,1 0 % )。结论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 ,分布具有规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部皮瓣 血供 分型 皮动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2
6
作者 李匡文 唐举玉 +3 位作者 刘昌雄 谢松林 刘鸣江 陶克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动脉 小腿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3
7
作者 谢松林 唐举玉 +3 位作者 陶克奇 黄雄杰 夏小丹 刘昌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结论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皮瓣 掌背动脉 皮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3
8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高银光 范飞 +4 位作者 尤建军 王盛 张致媛 栾杰 穆兰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为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管及神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颏下动脉恒定起自面动脉,在距其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起点处的直径(1.86... 目的:为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管及神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颏下动脉恒定起自面动脉,在距其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起点处的直径(1.86±0.96)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和颏部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34±5.06)mm和(62.88±6.09)mm。颏下静脉的直径(1.97±0.73)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颏下区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揭示了颏下区血管神经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为颏下皮瓣的制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血管 颏下皮瓣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阴股沟区皮瓣用于阴道再造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6
10
作者 党瑞山 傅惠娟 +7 位作者 纪荣明 黄瀛 张成立 朱吉林 何清濂 章惠兰 陈敏亮 林子豪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在15具成年女性尸体上,观察了30侧阴股沟区皮瓣的血管和横径。皮瓣前部由阴部外动、静脉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后部由阴唇后动、静脉和神经分布。此外,来自闭孔动脉肌支和旋股内侧动脉肌支的皮动脉(阴股沟动脉)亦分布于皮瓣。测量了上述... 在15具成年女性尸体上,观察了30侧阴股沟区皮瓣的血管和横径。皮瓣前部由阴部外动、静脉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后部由阴唇后动、静脉和神经分布。此外,来自闭孔动脉肌支和旋股内侧动脉肌支的皮动脉(阴股沟动脉)亦分布于皮瓣。测量了上述血管和神经的外径、长度及其体表投影。该皮瓣皮肤薄而柔软、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以阴部外血管和髂腹股沟神经为蒂的无毛区皮瓣适用修复其他部位的皮肤缺损;以阴股沟血管为蒂的皮瓣,或以阴唇后血管和神经为蒂的皮瓣适合于阴道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股沟皮瓣 阴道再造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颞浅动脉额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2
11
作者 丛兴忠 汪爱国 +3 位作者 邹开军 汪涌 郑风光 叶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为带蒂颞浅动脉额支皮瓣转移修复眼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头面部乳胶灌注的标本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 目的:为带蒂颞浅动脉额支皮瓣转移修复眼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头面部乳胶灌注的标本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又于外眦上方分为额顶支和额眶支。额支、额顶支、额眶支血管外径均在1 mm左右,可游离血管长度符合要求。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为蒂的皮瓣可用来转位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皮瓣 应用解剖学 眼部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鞠晓华 李晖 +2 位作者 王岱君 王新明 王金平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55-156,160,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的数量、发出位置、血管的直径,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的关系,为确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红色明胶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20具(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肠神经营养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的数量、发出位置、血管的直径,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的关系,为确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红色明胶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20具(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肠神经营养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观察测量。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2~4支,各营养动脉形成血管网相互吻合,其中三支发出较为恒定。腓肠神经的上、中、下三段营养分别由上述三支动脉提供。在小腿下1/3段,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之间距离为1~5mm。腓肠神经旁组织含有与神经伴行的营养血管,其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结论手术时带少量神经旁筋膜组织可保证蒂部神经营养血管不被破坏。此皮瓣不损害重要血管和神经,供区比较隐蔽,可用于修复下肢远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 应用解剖学研究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隐静脉 解剖学基础 股动脉灌注 软组织缺损 解剖观察 显微镜下 筋膜组织 血管网 手术时 吻合
下载PDF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世新 吴东方 +5 位作者 丁茂超 王建红 崔怀瑞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结果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结论①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黄汉伟 林建华 +2 位作者 郑和平 张发惠 叶君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股后皮神经主干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甲醛固定,手术放大镜下解剖股后皮神经主干于小腿后部的分布、分支及其与小隐静脉的关系,记录直径0.1mm以上的神经分支... 目的研究应用股后皮神经主干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甲醛固定,手术放大镜下解剖股后皮神经主干于小腿后部的分布、分支及其与小隐静脉的关系,记录直径0.1mm以上的神经分支,测量其长度及直径。结果在小腿后窝处,股后皮神经主干下行进入浅筋膜,与小隐静脉伴行,70%位于小隐静脉内侧,30%位于小隐静脉外侧。股后皮神经主干全程有营养血管伴行。根据神经的分布范围,将股后皮神经分为3型: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4,占33.3%,神经干于窝中点直径为0.5±0.1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2,占4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0±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即: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常用供区)发出分支2.0±0.8支,分支直径0.3±0.2mm,分支长度3.5±2.7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6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3/4,占2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2±0.3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发出3.7±1.7支分支,分支直径0.4±0.1mm,分支长度3.7±2.6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未发现腓肠内侧皮神经发出分支进入浅筋膜。结论通过股后皮神经主干与受区感觉神经分支吻合,股后皮神经(66.6%,型与型)可以用于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腓肠神经 感觉重建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掌背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5
作者 窦寰宇 高培福 +2 位作者 庄冠一 鞠晓华 王聚信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5-95,共1页
目的:手指软组织损伤,使用手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手术简单,转移方便,并能很好地满足手指修复中对于弹性、厚度、韧度、感觉和活动功能等诸多要求.方法:43只上肢标本.色素动脉灌注.解剖掌背动脉及分支.结果:观测掌背动脉起源、形态、分... 目的:手指软组织损伤,使用手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手术简单,转移方便,并能很好地满足手指修复中对于弹性、厚度、韧度、感觉和活动功能等诸多要求.方法:43只上肢标本.色素动脉灌注.解剖掌背动脉及分支.结果:观测掌背动脉起源、形态、分支吻合、管径,并计算各吻合点的自比例定位.结论:提出掌背动脉轴形皮瓣应用范围及可行性,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和手术操作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 应用解剖学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胫后血管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液循环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裴国献 李忠华 +2 位作者 赵东升 杨润功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逆行皮瓣及其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供与静脉回流机理,为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特殊类型严重肢体创伤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侧新鲜下肢标本,分别进行小腿主干动脉乳胶灌注和动脉铸型;摹拟术式设计灌注墨汁和...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逆行皮瓣及其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供与静脉回流机理,为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特殊类型严重肢体创伤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侧新鲜下肢标本,分别进行小腿主干动脉乳胶灌注和动脉铸型;摹拟术式设计灌注墨汁和X线血管造影;摹拟术式行胫后静脉逆行加压灌注试验。观察主干血管间的分支吻合、皮瓣血供来源途径及静脉回流方式。结果:小腿主干血管间有粗大的交通支和多途径的吻合,逆行皮瓣静脉血通过深—深、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而逆流。结论:胫后动脉与胫前动脉、腓动脉间的广泛交通吻合是设计胫后动脉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供的形态学基础;静脉瓣节段性失效是此型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皮瓣 胫后血管 形态学 解剖学 皮瓣移植
下载PDF
耳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丛蔚 王芳 +2 位作者 李医丹 张奎启 王福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181-182,共2页
目的 :观测耳后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方法 :利用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的 2 0侧成人头颈标本 ,解剖出耳后动脉进行观测。结果 :耳后动脉在茎突舌骨肌上方起于颈外动脉 18侧 (90 % ) ,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起于枕动脉 2侧 (10 %... 目的 :观测耳后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方法 :利用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的 2 0侧成人头颈标本 ,解剖出耳后动脉进行观测。结果 :耳后动脉在茎突舌骨肌上方起于颈外动脉 18侧 (90 % ) ,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起于枕动脉 2侧 (10 % ) ,耳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茎乳动脉 ,乳突支 ,耳支等 ;当耳后动脉起于枕动脉时 ,茎乳动脉由枕动脉发出。结论 :耳后动脉是供应面神经 (茎乳段 )和耳后皮肤的主要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后动脉 耳后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双轴点掌背皮动脉轴行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9
18
作者 路来金 杨涛 +4 位作者 于家傲 刘志刚 张志新 宫旭 赵春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 :报道手背一种新型皮动脉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标本 ,在 5倍显微镜下观测掌背血管、肌腱、神经的解剖特点和皮肤的血供。结果 :手掌背皮下组织内存在掌背动脉相平行的皮动脉。第 1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5... 目的 :报道手背一种新型皮动脉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标本 ,在 5倍显微镜下观测掌背血管、肌腱、神经的解剖特点和皮肤的血供。结果 :手掌背皮下组织内存在掌背动脉相平行的皮动脉。第 1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5 % ,起点外径 ( 0 .8± 0 .1)mm ,长度 ( 7.8± 1.1)cm ,末端外径 ( 0 .4± 0 .2 )mm。第 2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6± 0 .1)mm ,长度 ( 6.5± 0 .8)cm ,末端外径 ( 0 .4± 0 .1)mm。第 3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5± 0 .1)mm ,长度 ( 6.5± 0 .7)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第 4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0 % ,起点外径 ( 0 .4± 0 .1)mm ,长度 ( 5 .5± 0 .9)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结论 :掌背皮动脉走行、分支较为恒定 ,可以其为蒂 ,设计双轴点的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用于腕、手及手指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动脉 掌背部 显微外科解剖
下载PDF
以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13
19
作者 牟勇 黄东 +1 位作者 吴伟炽 张惠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8-619,共2页
目的为以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 目的为以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9±0.2)mm,沿途发出4-8条细小分支营养邻近皮肤。当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趾底动脉发出时,趾背动脉粗大;当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时,趾背动脉较细,但直径仍大于0.5 mm。结论 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以趾背动脉为供血动脉,可设计趾腓侧趾背皮瓣或趾甲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趾背动脉 趾趾背皮瓣 趾趾甲皮瓣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鼻唇沟任意型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5
20
作者 岳毅刚 李佩英 秦小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9-260,共2页
目的 :为鼻唇沟皮瓣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3 0例 (60侧 )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 ,解剖观察鼻唇沟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 ;②在 10侧头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鼻唇沟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 目的 :为鼻唇沟皮瓣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3 0例 (60侧 )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 ,解剖观察鼻唇沟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 ;②在 10侧头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鼻唇沟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 ;③ 1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从颈总动脉灌注明胶墨汁 ,切取鼻唇沟皮瓣并透明 ,观察血管分布及吻合。结果 :鼻唇沟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的分支 ,上述动脉发出小动脉入浅筋膜形成皮下动脉网 ,再由此发出分支至真皮下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皮瓣蒂部血供来源于附近区域真皮下血管网。结论 :鼻唇沟皮肤血供极为丰富 ,任何一处均可为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沟 任意型皮瓣 血供 解剖学 血管构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