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与共存 被引量:42
1
作者 谢开云 张英俊 +4 位作者 李向林 何峰 万里强 王栋 秦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767-3778,共12页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设置3个氮肥水平(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以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1﹕1混播),采用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以及紫花苜蓿的固氮比例(%Ndfa)和转氮比例(%N Trans)等指标研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机制。【结果】施氮量从0增加到150 kg N·hm-2,单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显著增加(P<0.05),而紫花苜蓿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枝数无显著变化(P>0.05)。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也显著增加(P<0.05),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分枝数。另外,在混播中无芒雀麦以增加分蘖数的方式来扩张地上空间的能力要强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的单株生物量和分蘖数在混播模式下都极显著高于单播(P<0.01),而紫花苜蓿的单株生物量和分枝数在混播模式下极显著低于单播(P<0.01)。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竞争率始终大于1.0,而紫花苜蓿的竞争率始终小于1.0,这说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要大于紫花苜蓿的竞争力,且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芒雀麦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而紫花苜蓿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N0处理下,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取样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相对产量总值(RYT)显著大于1.0(P<0.05),说明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无明显的竞争效应,这主要归功于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对无芒雀麦的贡献(地上部转移的氮素占无芒雀麦氮素含量的15.26%—29.92%)。在N75和N150处理下,其RYT值与1.0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施入氮肥明显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比例和对无芒雀麦的氮素转移的比例,导致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同时竞争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结论】施入75和150 kg N·hm-2的氮肥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而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和对无芒雀麦氮素的转移,二者促进作用减弱,竞争效应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紫花苜蓿 单播 混播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生物固氮
下载PDF
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28
2
作者 谢开云 李向林 +4 位作者 何峰 万里强 王栋 秦燕 余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156,共9页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以及它们混播(分别记作G-G,L-L,G-L)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播时,无芒雀麦对氮肥的响应较敏感,施入氮肥显著地提高无芒雀麦的生物量(P<0.05),而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混播时,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施氮能显著地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的生物量(P<0.05),间接地抑制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发展。2)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总生物量介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之间,却高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的平均值。3)无芒雀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在混播时显著高于单播(P<0.05)。相反,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单播显著高于混播(P<0.05)。这说明在混播系统中,无芒雀麦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4)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处于动态的消长中,这种变化通过土壤无机氮的水平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紫花苜蓿 氮肥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下载PDF
甲酸、蔗糖及晾晒对无芒雀麦青贮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余国辉 许庆方 +2 位作者 玉柱 白春生 刘豪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探索甲酸、蔗糖及晾晒对无芒雀麦青贮效果的影响,分别对新鲜或晾晒无芒雀麦添加甲酸或蔗糖后青贮。室内贮藏360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晾晒后无芒雀麦原料的水分含量从65%左右下降至约50%,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 为探索甲酸、蔗糖及晾晒对无芒雀麦青贮效果的影响,分别对新鲜或晾晒无芒雀麦添加甲酸或蔗糖后青贮。室内贮藏360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晾晒后无芒雀麦原料的水分含量从65%左右下降至约50%,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粗脂肪(EE)、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等养分含量无显著变化;晾晒无芒雀麦青饲料的pH显著增加(P〈0.05);但乳酸(P〈0.05)和氨态氮(P〈0.01)含量减少。添加甲酸能够极显著降低无芒雀麦青贮饲料pH值(P〈0.01),提高乳酸含量(P〈0.01),降低乙酸含量(P〈0.01);添加蔗糖能够降低无芒雀麦青贮饲料pH值(P〈0.01)和乙酸含量(P〈0.05),提高乳酸含量(P〈0.01);添加甲酸和蔗糖都能够极显著降低氨态氮含量(P〈0.01)。晾晒、添加甲酸或蔗糖对无芒雀麦青贮饲料的CP、NDF、ADF、Ash、EE等养分含量和干物质保存率无显著影响,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也无显著影响。与原料相比,青贮后硝酸盐含量下降54%~57%,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青贮 甲酸 蔗糖 晾晒
下载PDF
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高光谱遥感估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建光 吕小东 +1 位作者 姚贵平 孙启忠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1,共7页
采用5个新的植被指数(GDVI、GRVDI、GSAVI、GOSAVI、GMSAVI),并与以往遥感估产所用的9个植被指数一起遴选,选出最佳植被指数构建最优模型,用以实现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快速无破坏性精准测产。结果表明:以近红外光(760nm)和绿光(600nm... 采用5个新的植被指数(GDVI、GRVDI、GSAVI、GOSAVI、GMSAVI),并与以往遥感估产所用的9个植被指数一起遴选,选出最佳植被指数构建最优模型,用以实现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快速无破坏性精准测产。结果表明:以近红外光(760nm)和绿光(600nm)光谱变量组合计算的绿色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GOSAVI)为自变量构建的二次方程式是混播草地群落最优估产模型,以近红外光(760nm)和绿光(600nm)光谱变量组合计算的绿色土壤调节植被指数(GSAVI)为自变量构建的三次方程式是苜蓿种群最优估产模型,而无芒雀麦种群最优估产模型却是以波长971nm处一阶微分为自变量构建的三次方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无芒雀麦 鲜草产量 高光谱遥感 估算模型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下苜蓿与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恒山 刘江 +2 位作者 张宏宇 刘晶 梁怀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2期175-179,184,共6页
为指导北方地区人工草地的建植和调控,以不同播种方式的2a生人工草地的头茬草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测定小气候要素的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v.A lgonquin)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 isLeyss cv.Carlton)在同行混播(TH)... 为指导北方地区人工草地的建植和调控,以不同播种方式的2a生人工草地的头茬草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测定小气候要素的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v.A lgonquin)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 isLeyss cv.Carlton)在同行混播(TH)、间行混播(JH)和单播(单播紫花苜蓿DM,单播无芒雀麦DW)方式下草地群体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处于初花期、无芒雀麦处于孕穗期时,群体内部光照强度和风速均为:单播无芒雀麦>同行混播、间行混播>单播紫花苜蓿;温度: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同行混播、间行混播;相对湿度:同行混播、间行混播>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浅层地温为单播无芒雀麦明显偏高,其余差异不大。株高是影响田间小气候的关键因素,不同播种方式下平均株高与0cm、20cm和40cm处平均光照强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 cm=-0.973,r20 cm=-0.994,r40 cm=-0.973,r0.01=0.959),与30cm和60cm处平均风速负相关也达到极显著水平(r30 cm=-0.959,r60 cm=-0.973)。单播无芒雀麦由于氮素养分缺乏而植株矮小,群体光截获少,光能利用率低;单播紫花苜蓿群体光截获量最大,基部光照已处于光补偿点,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同行混播和间行混播群体下部光照强度适宜,群体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并最终形成了较高的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人工草地小气候
下载PDF
菌根真菌和根瘤菌接种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谢开云 孙伶俐 +3 位作者 张力文 郑万菊 万江春 赵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188,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分别能与宿主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和根瘤的共生体系,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丛枝菌根真菌-禾本科牧草和丛枝菌根真菌-...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分别能与宿主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和根瘤的共生体系,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丛枝菌根真菌-禾本科牧草和丛枝菌根真菌-豆科牧草-根瘤菌的共生体,研究AMF和根瘤菌接种对混播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独接种根瘤菌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65.42%和53.41%,地下单株生物量提高了96.66%和114.42%。单独接种AMF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5.33%和23.20%,地下单株生物量提高了40.00%和46.45%。而AMF和根瘤菌双接种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05.66%和185.64%,地下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67%和121%。综上所述,AMF和根瘤菌双接种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AMF) 根瘤菌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
下载PDF
施肥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牧草产量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1 位作者 郝凤 高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101,共11页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豆禾比2∶2和1∶2)和7个氮磷钾组合[N 280 P 150 K 0(A 1),N 350 P 100 K 360(A 2),N 140 P 300 K 300(A 3),N 420 P 250 K 120(A 4),N 70 P 50 K 60(A 5),N 210 P 0K 240(A 6)和N 0P 200 K 180(A 7)]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豆禾总产量以A 2处理最高(11.68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 1处理禾草产量(3.8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 2处理苜蓿产量(8.6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A 1,A 5,A 6,A 7处理;缺氮(A 7)处理全年禾草及豆禾总产量最低。氮肥及氮钾互作与豆禾产量、氮钾互作与苜蓿产量显著相关(P<0.05)。禾草、苜蓿及豆禾NPK偏生产力和吸收率随着NPK施量增加而逐渐下降,A 5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缺钾(A 1)和低钾(A 5)处理苜蓿N利用率明显降低,缺磷(A 6)和高磷(A 3)处理禾草、苜蓿及豆禾K利用率明显下降。豆禾2∶2混播全年苜蓿产量及豆禾总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1∶2混播。豆禾2∶2混播苜蓿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豆禾NPK偏生产力、N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高于1∶2混播,禾草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P<0.01)低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施量以N 140 kg·hm-2,P 2O 5100 kg·hm-2,K 2O 120 kg·hm-2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施肥 牧草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适宜刈割高度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鲁富宽 王建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2,57,共5页
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直接影响混播草地的产量和草产品质量,为了确定适宜的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2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 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直接影响混播草地的产量和草产品质量,为了确定适宜的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2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1混播五种播种方式建植草地,以2cm、5cm、8cm、11cm四种刈割高度进行采收。经过4年的研究表明,在五种播种方式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1混播产量最高;在四种刈割高度处理中,以8cm高度刈割为宜,除播种当年以外,产量最高而且能够保证混播草地可持续利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1混播并以8cm的高度刈割是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最佳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比例 刈割高度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在单播和混播下生长动态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孝 刘党标 +4 位作者 胡华锋 李建平 哈斯 介晓磊 黄安群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59,共4页
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种牧草在单播和混播(分别占单播量30%和70%)的情况下的生长动态进行分析,探讨2种牧草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单播或混播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长均呈"S"型动态模式,可... 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种牧草在单播和混播(分别占单播量30%和70%)的情况下的生长动态进行分析,探讨2种牧草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单播或混播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长均呈"S"型动态模式,可以用回归方程来表示,生长最快在4月15日到5月15日的抽穗扬花期和现蕾开花期;(2)成熟期混播牧草的生物量为1137.45gDM/m^2,比无芒雀麦单播提高了11.16%(P<0.05),比苜蓿单播下降了2.83%(P>0.05)。研究结果提示,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和各自的单播相比,有利于无芒雀麦的生长和牧草生产,而对苜蓿的牧草生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 生长动态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2种牧草幼苗脯氨酸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建宁 赵美清 +2 位作者 王运琦 郭璞 李宝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27-29,共3页
采用聚乙二醇高渗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红豆草、无芒雀麦2种牧草幼苗游离脯氨酸(Pr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2种牧草幼苗Pro含量和CAT活性的变化均呈斜抛物线趋势,即胁迫初期缓慢上升,... 采用聚乙二醇高渗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红豆草、无芒雀麦2种牧草幼苗游离脯氨酸(Pr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2种牧草幼苗Pro含量和CAT活性的变化均呈斜抛物线趋势,即胁迫初期缓慢上升,到达一定胁迫程度后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 过氧化氢酶 水分胁迫 红豆草 无芒雀麦
下载PDF
施肥和混播对人工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6,共9页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氮(N)磷(P)钾(K)肥组合、混播比例以及茬次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0~3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在0~15cm土层,第1茬...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氮(N)磷(P)钾(K)肥组合、混播比例以及茬次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0~3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在0~15cm土层,第1茬收获时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以及第2茬收获时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受混播比例影响极显著(P<0.01);在0~30cm土层,第1~3茬收获时的土壤碱解氮和第1~2茬收获时的速效磷含量受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影响极显著(P<0.01)。0~15cm土层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与磷钾肥施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碱解氮含量与氮肥施量没有显著相关性。高氮处理(N_(420)P_(250)K_(120))第1茬0~15cm土壤碱解氮含量比高钾处理(N_(350)P_(100)K_(360))低18.41%(P<0.05),第2茬比高钾和高磷处理(N_(140)P_(300)K_(300))低29.45%和17.27%(P<0.05)。缺磷处理(N_(210)P_(0)K_(240))1~3茬土壤碱解氮含量比高磷处理低18.29%、36.09%和17.00%(P<0.05)。豆禾1∶2混播第1茬0~15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2∶2混播高17.55%和17.62%(P<0.05),1~3茬速效磷含量比2∶2混播高11.39%、7.23%和12.8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施肥 混播比例 土壤速效养分
下载PDF
不同水分和温度胁迫下55份无芒雀麦种质萌发性能的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迎春 刘文辉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5年第2期85-90,共6页
为筛选适宜高寒地区的抗旱抗寒无芒雀麦种质,观测了55份无芒雀麦种质在青海省高寒地区,早春田间水分胁迫和变温条件下的种子萌发性能。处理1充足水分(土壤饱和含水量48.63%)+最适温度(25℃),处理2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10.21%)+... 为筛选适宜高寒地区的抗旱抗寒无芒雀麦种质,观测了55份无芒雀麦种质在青海省高寒地区,早春田间水分胁迫和变温条件下的种子萌发性能。处理1充足水分(土壤饱和含水量48.63%)+最适温度(25℃),处理2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10.21%)+最适温度(25℃),处理3充足水分(土壤饱和含水量49.22%)+田间变温(-3~18℃)以及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11.03%)+田间变温(-3~18℃)。结果表明:4种处理下,无芒雀麦1号和17号俄罗斯种质的萌发性能适应早春变温和干旱的条件;3号俄罗斯种质在水分或变温单一的胁迫条件下萌发性能优良;8、33、50号俄罗斯种质和53号甘肃种质在变温条件下萌发性能达到对照水平,35号俄罗斯种质高于对照。筛选的8份种质可以用做培养抗干旱或适应变温品种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抗寒 抗旱 萌发性能
下载PDF
豆禾混播牧草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与混播比例的响应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86-1394,共9页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Potassium,K)肥与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1~3...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Potassium,K)肥与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1~3茬无芒雀麦P,K含量、C(碳,Carbon)∶P和K∶P以及1茬N含量、2茬N∶P、3茬C含量和C∶N,N∶P影响极显著(P<0.01),对1茬和2茬苜蓿C,P,K含量和C∶P,N∶P以及3茬N,P,K含量和C∶P,C∶N,N∶P,K∶P影响极显著(P<0.01);混播比例对1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2茬C含量和3茬C∶N,N∶P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对1~3茬无芒雀麦C含量、苜蓿P含量和C∶P,1茬与2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以及苜蓿N∶P影响极显著(P<0.01)。禾草N∶P在3.53~7.60之间,苜蓿在8.37~12.32之间,表明无芒雀麦生长主要受N素影响,苜蓿生长同时受N素和P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混播比例 苜蓿 无芒雀麦 碳氮磷钾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潘多锋 申忠宝 +5 位作者 王建丽 高超 李道明 张瑞博 邸桂俐 钟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0期127-131,共5页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比较了混播草地与盐碱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pH、土壤全盐量和主要养分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降低盐碱化草地土壤0~30cm土层...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比较了混播草地与盐碱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pH、土壤全盐量和主要养分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降低盐碱化草地土壤0~30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pH和全盐含量(P<0.05),4个指标分别比盐碱化草地降低9.88%、14.37%、10.56%和24.80%;种植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后土壤主要养分均增加,0~3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是盐碱化草地的1.41、1.29、1.09、1.15和1.39倍,种植年限越长增量越多。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改良盐碱化土壤效果明显,土壤环境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方向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盐碱化草地 土壤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道明 申忠宝 +4 位作者 潘多锋 王建丽 张瑞博 张月学 李彩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9期106-109,共4页
为了探索不同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农菁1号紫花苜蓿和农菁6号无芒雀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建植当年混播人工群落的总产量与生产力均最低,与建植第二年和第三年差异极显著(P<0.01)。产量... 为了探索不同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农菁1号紫花苜蓿和农菁6号无芒雀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建植当年混播人工群落的总产量与生产力均最低,与建植第二年和第三年差异极显著(P<0.01)。产量比较结果为农菁1号与农菁6号1∶1混播时产量最高,产鲜草17 710.0kg·hm-2,农菁1号与农菁6号2∶1混播产量最低,产鲜草仅13 579.5kg·hm-2。豆科牧草的比例越大,人工草地的粗蛋白含量越高,品质越好,营养期优于生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生物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混播牧草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孝 李建平 +2 位作者 石志芳 黄安群 肖曙光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用苜蓿、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为材料,根据其生物学特点进行混播,并对混播牧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与单播进行比较,以便找到利用该类混播草地的规律。结果表明:混播与单播牧草的全年生育期均为90~100d,绿期220~230d,和单播相比,混... 本文用苜蓿、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为材料,根据其生物学特点进行混播,并对混播牧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与单播进行比较,以便找到利用该类混播草地的规律。结果表明:混播与单播牧草的全年生育期均为90~100d,绿期220~230d,和单播相比,混播能提高牧草的茎叶比和分蘖数,降低鲜干比,对叶面积系数影响不大。混播和单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均呈现S型动态曲线,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单播或者混播牧草的最佳利用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的单播,低于苜蓿的单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苇状羊茅 无芒雀麦 混播 特点
下载PDF
北京西北浅山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阚海明 庞卓 +3 位作者 陈超 邹俊亮 张国芳 武菊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0-1358,共9页
为了揭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变化,本研究以补播建植6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AF)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草地(SB)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细菌... 为了揭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变化,本研究以补播建植6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AF)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草地(SB)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在不同草地群落中的特征,结合地上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量氮含量要显著高于自然演替地(P<0.01);2种人工草地(AF,SB)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的OTU数量显著地高于自然演替地(CK)(P<0.01);不同植被恢复群落间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进行植被恢复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且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微生物多样性 退化草地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下载PDF
混合盐碱胁迫对3种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萌 张月学 +6 位作者 潘多锋 申忠宝 王建丽 张瑞博 高超 李道明 邸桂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119-122,共4页
为了探讨无芒雀麦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在无芒雀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用浓度为0、20、40、60、80、100、120mmol.L-1的NaCl、Na2SO4、NaHCO3和Na2CO3混合液进行胁迫,研究了胁迫对3个无芒雀麦品种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讨无芒雀麦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在无芒雀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用浓度为0、20、40、60、80、100、120mmol.L-1的NaCl、Na2SO4、NaHCO3和Na2CO3混合液进行胁迫,研究了胁迫对3个无芒雀麦品种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混合胁迫处理促进无芒雀麦mancher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其它2个品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当混合盐碱胁迫浓度小于60mmol.L-1时3个无芒雀麦品种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差异不明显(P>0.05);当浓度高于60mmol.L-1后各个指标都急剧下降,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混合盐碱浓度大于20mmol.L-1时抑制无芒雀麦幼苗的生长,对根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盐碱胁迫 发芽率 幼苗生长
下载PDF
农菁6号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慧来 潘多锋 +5 位作者 申忠宝 王建丽 高超 李道明 张瑞博 邸桂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2期6-10,共5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从保加利亚引进的无芒雀麦品种Nica(耐卡)为研究对象,采用60 Coγ射线辐射处理,创新选育出无芒雀麦新品系。2005-2006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小区品种比较试验,2006-2007年在哈... 为促进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从保加利亚引进的无芒雀麦品种Nica(耐卡)为研究对象,采用60 Coγ射线辐射处理,创新选育出无芒雀麦新品系。2005-2006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小区品种比较试验,2006-2007年在哈尔滨市、青冈县、兰西县、安达市和富裕县选点进行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进行全省生产试验,2009年4月经黑龙江省经济杂粮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作为育成品种登记,命名为农菁6号无芒雀麦。新品种产草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全省各地均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选育 栽培技术 辐射诱变
下载PDF
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苜蓿根系性状影响及抗寒效应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鹏 申晓慧 +8 位作者 李如来 张华 郑海燕 李志民 李增杰 姜成 孙力 郭伟 张英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6,共11页
为探讨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苜蓿越冬率及抗寒效应,选用龙牧806、公农1号、WL319HQ和敖汉4个苜蓿品种与草地羊茅同行3∶7混播,分析整个越冬期间单、混播根系形态学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各混播组合的抗... 为探讨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苜蓿越冬率及抗寒效应,选用龙牧806、公农1号、WL319HQ和敖汉4个苜蓿品种与草地羊茅同行3∶7混播,分析整个越冬期间单、混播根系形态学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各混播组合的抗寒性能。结果表明,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越冬率均高于其单播处理;随着外界环境低温的胁迫,同一苜蓿品种混播处理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及侧根数均高于单播处理,但根颈入土深度、主根长度,单播处理高于混播处理;越冬前随自然温度的下降,苜蓿根颈直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1月15日—4月30日整个越冬期根颈直径变化不明显;抗寒性高的品种根颈分枝较多。4个苜蓿品种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均随着气温下降其含量增加,翌年春随着气温回升而降低,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1月中旬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则是随着温度变化在整个越冬期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通过越冬率调查和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供试材料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公农1号+无芒雀麦>公农1号>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龙牧806+无芒雀麦>龙牧806>敖汉+无芒雀麦>敖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 根系性状 抗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