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n Hydrological Modeling Based on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1
作者 LI Xianghu ZHANG Qi YE Xuch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for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types map-based spatial ...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for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types map-based spatial information (STMB) versus refined spatial information map (RSIM))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field capacity, soil porosity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re used respectively as input data for Water Flow Model for Lake Catchment (WATLAC)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simula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to expound the effects on mode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estima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soil evaporation, runoff generation as well as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flow.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imulated stream flow hydrographs based on the STMB and RSIM soil data reproduce the observed hydrographs wel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odel accuracy as more precis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formation being used, but WATLAC model using the RSIM soil data could predict more runoff volume and reduce the relative runoff depth errors; 2)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s have a consistent trend for both cases, while the STMB soil data tend to produce higher groundwater recharges than the RSIM soil data.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groundwater recharg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3) the soil evaporation simulated using the STMB and RSIM soil data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also insensitive to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4) although the different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oes not caus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tream flow, the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flow is distinct.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the refined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tribute to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tream flow, and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data needs to consider the scale of watersheds and the level of accuracy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土壤物理性质 空间信息 建模 空间分布格局 地下水补给 水文过程 土壤蒸发
下载PDF
Effects of Subsoiling on Som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Wheat Yield in a Dry Land Ecological Condition
2
作者 S. Afzalinia A. A. Solhjou I. Eskandar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6期842-847,共6页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状 小麦产量 深松机 生态条件 土壤圆锥指数 产量构成因素 土壤含水量 旱地土壤
下载PDF
不同立地条件下光皮桦人工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
作者 李松海 卢志锋 +2 位作者 刘世男 杨梅 韦秋思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83-87,共5页
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人工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为南方山区光皮桦的栽培推广及大径材的培育提供参考。在光皮桦人工林内设置阳坡上部、阳坡下部、阴坡上部、阴坡下部4种类型的样地,测定不同立地条件下光皮桦树... 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人工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为南方山区光皮桦的栽培推广及大径材的培育提供参考。在光皮桦人工林内设置阳坡上部、阳坡下部、阴坡上部、阴坡下部4种类型的样地,测定不同立地条件下光皮桦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并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不同立地光皮桦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光皮桦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坡下部和阳坡上部的光皮桦人工林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较阴坡下部和阴坡上部的生长更佳。不同立地条件下光皮桦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表现为阳坡下部高于阳坡上部、阴坡下部高于阴坡上部,随着坡位下降,光皮桦人工林土壤肥力上升。相关分析表明,除枝下高外,光皮桦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生长与大部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指标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00),表明光皮桦人工林的生长与土壤肥力在空间上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立地条件光皮桦人工林土壤质量综合得分由高至低为阳坡下部、阳坡上部、阴坡下部、阴坡上部。不同坡位和坡向对光皮桦人工林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有明显影响,阳坡下部为光皮桦人工林生长的最佳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人工林 立地条件 生长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林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时忠杰 王彦辉 +3 位作者 于澎涛 熊伟 郭浩 郭明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从森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等方面分析了六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油松、华北落叶松、辽东栎、红桦、李灌丛及杂灌丛6种森林生态系统在水文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的林冠层截留各不相同,在雨季(6~9月)辽东栎和华北落... 从森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等方面分析了六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油松、华北落叶松、辽东栎、红桦、李灌丛及杂灌丛6种森林生态系统在水文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的林冠层截留各不相同,在雨季(6~9月)辽东栎和华北落叶松的截留率相当,红桦的最小。各种植被类型的冠层月截留率除红桦外都是6月份最大,7,8,9三个月截留率呈波动状下降,但均为7月份的截留量最多,而红桦在6,7,8月份的截留率相当,9月份的较小;枯落物最大持水深以红桦的最大,灌丛类型的最小;土壤水文特性各异,0~80cm土层平均容重以红桦的最小,油松的最大,总孔隙度以红桦的最大,油松的最小,非毛管孔隙度以杂灌丛的最大,华北落叶松的最小,从土壤持水深看,0~80cm土层的杂灌丛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油松的最小;0~80cm土壤毛管持水量以华北落叶松的最大,红桦的次之,李灌丛的最小。同时对山区的降水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降水量随海拨高度增加降水量增加,平均每100m抬升雨量5 28%,至海拨2640m以后降水量又开始下降,平均每100m递减4 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功能 六盘山 冠层截留 枯落物 土壤水文一物理性质 降水特性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森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124
5
作者 饶良懿 朱金兆 毕华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该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四面山林地枯落物的年蓄积量为 6 8~ 2 0 2 1t hm2 ,最大持水量在 1 8~ 4 6mm之间 ,其中石栎林、天然阔叶林枯落物具有较强的持水作用 ,而马尾松林下... 该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四面山林地枯落物的年蓄积量为 6 8~ 2 0 2 1t hm2 ,最大持水量在 1 8~ 4 6mm之间 ,其中石栎林、天然阔叶林枯落物具有较强的持水作用 ,而马尾松林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较弱 .应用幂函数方程拟合了不同林分枯落物累积吸持水量与吸持时间之间的关系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表明 :四面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 ,1m深土壤的饱和持水量在 7 84~ 1 8 87mm范围内变动 .土壤入渗实验表明 :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强于对照荒地 .回归分析表明 :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林地土壤 水文效应 四面山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 被引量:64
6
作者 赵阳 余新晓 +2 位作者 吴海龙 宋思铭 黄枝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8-152,共5页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内4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油松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2.28t/hm2,最大持水量为24.60t/hm2,有效拦蓄量为27.19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内4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油松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2.28t/hm2,最大持水量为24.60t/hm2,有效拦蓄量为27.19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11.74t/hm2,最大持水量为19.30t/hm2,有效拦蓄量为22.21t/hm2;落叶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9.32t/hm2,最大持水量为11.60t/hm2,有效拦蓄量为16.20t/hm2;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5.58t/hm2,最大持水量为12.90t/hm2,有效拦蓄量为13.53t/hm2。(2)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需浸泡10h,通过分析得出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枯落物在浸水的前30min内吸水速率最大,6h左右时吸水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V=ktn。(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为377.03t/hm2;落叶松油松混交林土壤层的持水能力最差,为241.9t/hm2,利用幂函数对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层 土壤物理性质 水文效应
下载PDF
宁夏盐池地区3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26
7
作者 邓继峰 丁国栋 +4 位作者 吴斌 张宇清 赵媛媛 高广磊 王新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以宁夏盐池县2种人工林(新疆杨和樟子松)和1种天然林(花棒)林分为研究对象,以定量评价其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功能为目的,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杨... 以宁夏盐池县2种人工林(新疆杨和樟子松)和1种天然林(花棒)林分为研究对象,以定量评价其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功能为目的,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杨林分枯落物储量最大,为7.86 thm2;樟子松林分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最高,为23.73和18.26 thm2,相当于2.37和1.83 mm的水深。2)樟子松林地土壤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土壤的最大持水量为349.12 thm2,相当于34.91 mm的水深,其有效持水量为85.75 thm2,是花棒的3.24倍,相当于8.58mm的水深。3)利用幂函数,无论是对枯落物吸水速度与浸泡时间还是对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均有较高的拟合系数。4)利用Philip入渗方程对各林地1 m土壤深度入渗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林地土壤的入渗特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土壤物理性质 水文效应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土壤物理学主要领域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8
作者 彭新华 王云强 +8 位作者 贾小旭 高伟达 张中彬 姚荣江 赵英 沈重阳 陈丁江 朱青 高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087,共17页
在近20年的发展中,我国土壤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土壤物理学期刊发文量占比从5%上升到30%,主要研究聚焦在土壤水文过程与尺度转换、土壤物理质量与可持续农业、水热盐迁移与生态调控、以及污染物迁移与模型模拟等领域。本文综合分... 在近20年的发展中,我国土壤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土壤物理学期刊发文量占比从5%上升到30%,主要研究聚焦在土壤水文过程与尺度转换、土壤物理质量与可持续农业、水热盐迁移与生态调控、以及污染物迁移与模型模拟等领域。本文综合分析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指出这些进展既有国家需求的驱动,也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与相邻学科交叉融合,最后展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重点。论文还指出我国土壤物理学面临科研原创性不足、仪器设备研制滞后等挑战,同时也面临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国家需求迫切解决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质量 土壤水文过程 污染物迁移 土壤盐渍化 模型模拟
下载PDF
废水灌溉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夏江宝 刘庆 +3 位作者 谢文军 孙景宽 刘擎 陆兆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68,共6页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黄河三角洲内陆盐碱芦苇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通过设置芦苇地不同废水灌溉次数下的随机区组试验,采用田间测量土壤入渗过程和实验室内测定水文物理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造纸废水灌溉前后土壤pH值、含盐率及土壤...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黄河三角洲内陆盐碱芦苇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通过设置芦苇地不同废水灌溉次数下的随机区组试验,采用田间测量土壤入渗过程和实验室内测定水文物理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造纸废水灌溉前后土壤pH值、含盐率及土壤水文物理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废水灌溉后,土壤pH均值降低6.0%;废水灌溉1~2次,土壤含盐率降低11.7%,废水灌溉3~4次后,增壤含盐率增加12.6%。2)废水灌溉后土壤体积质量均值减小6.5%,总孔隙度均值增大18.1%;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多,土壤体积质量和总孔隙度分别有减小和增大的趋势。3)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废水灌溉后芦苇群落的土壤入渗过程,废水灌溉降低了初渗率,但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多,稳渗率增加明显。4)废水灌溉增强了土壤贮蓄水分的能力,废水灌溉3次吸持贮水量达到最高(90.15mm),灌水4次滞留贮水量达到最高(4.51mm)。与未灌溉相比,废水灌溉具有明显的压碱抑盐、改良土壤水文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的作用,但不同灌溉次数处理间差异性显著。该研究为黄河三角洲内陆盐碱地区芦苇群落在造纸废水灌溉下的适宜灌溉次数和灌溉水量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造纸废水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 废水 土壤 芦苇 水文物理性质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淹没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扬 王冬梅 +3 位作者 信忠保 王晶 任远 李青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121-5130,共10页
针对旅游区水陆交错带出现植被退化、砾石裸露导致景观观赏度降低的问题,以广西桂林市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区域,按照水陆交错带淹没程度将其划分不同淹没区,并在详细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各淹没区植被指标与土壤理化特征分布特征。结... 针对旅游区水陆交错带出现植被退化、砾石裸露导致景观观赏度降低的问题,以广西桂林市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区域,按照水陆交错带淹没程度将其划分不同淹没区,并在详细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各淹没区植被指标与土壤理化特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陆交错带物种组成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在各个不同淹没区基本呈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具体为轻度淹没区>中度淹没区>重度淹没区>微度淹没区;随着水文作用的减弱,土壤砂粒含量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粉粒和黏粒含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全氮含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全钾含量在各淹没区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多样性强烈地受以水位为主导的水文过程的影响与控制。扁蓄可以作为一种指示水淹时间的物种;此外,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除受水文作用影响较大外,高强度旅游干扰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植被恢复工作应兼顾生态和旅游,提升大圩古镇景观游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植被 土壤 漓江 水陆交错带 旅游区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28
11
作者 蔡倩倩 郭志华 +1 位作者 胡启鹏 武高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6,共8页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10cm)最高可达73.2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10cm)最高可达73.2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cm)和深土层(200~400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0~50cm浅土层表现为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400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积水区,而在50~200cm中间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0~400cm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C/N值多小于15,这有利于高寒湿地土壤碳的积累;若尔盖嵩草草甸湿地的有机碳储量极高,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无积水区在0~400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4.87,71.21和76.45kt·km-2,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20~40倍;约60%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在1m以下土层;整个若尔盖高原地区的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0.245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储量 嵩草草甸 水分条件 若尔盖高寒湿地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于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4-129,共6页
以裸地(无林地)为对照,对塔里木河河滩地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和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孔隙比、最大持水量、滞留贮存水与饱和贮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 以裸地(无林地)为对照,对塔里木河河滩地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和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孔隙比、最大持水量、滞留贮存水与饱和贮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吸持贮存水与有效涵蓄量则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下层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与贮水性能优于上层。(2)与裸地相比,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裸地。各指标在不同植被间差异较大,其中乔木林好于灌木林,草地较差,表明植被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3种植被类型土壤持水、贮水和调节水分的潜在能力明显高于裸地,但各植被类型供水性能差别不大。土壤最大持水量与饱和贮水量均表现为乔木林(31.78%,466.68mm)>灌木林(30.19%,462.38mm)>草地>(29.41%,445.36mm)>裸地(27.00%,423.28mm)。乔木林地滞留贮水量(113.90mm)最高,其次为草地(99.74mm);灌木林地吸持贮水量(406.92mm)最高,其次为乔木林(352.78mm),乔木林与灌木林在土壤涵蓄降水量(320.70mm,322.40mm)与有效涵蓄量(206.80mm,266.68mm)上相差不大,表明乔木林在防止土壤侵蚀、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较好,其次为灌木林。从土壤改良、蓄水保土与涵养水源角度来考虑,塔里木干旱荒漠区植被建设中应首先考虑乔木林,树种以胡杨优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植被类型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贮水 水源涵养
下载PDF
人为改造措施对六盘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文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浩 杨民益 +8 位作者 熊伟 王彦辉 程积民 曹恭祥 刘千 王亚蕊 于澎涛 徐丽宏 左海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07,157,共6页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同--/b流域选择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和稀植乔木天然灌丛作为调整后的目标林分,并以与此相邻的华北落叶松单层人工纯林和天然灌丛作对照,分析两种现有林分经过调整后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水文功能的影...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同--/b流域选择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和稀植乔木天然灌丛作为调整后的目标林分,并以与此相邻的华北落叶松单层人工纯林和天然灌丛作对照,分析两种现有林分经过调整后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水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样地相比,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0~100cm土壤各层次的土壤容重降低5.52%~12.07%,土壤孔隙度提高4.82%~38.45%;而稀植乔木天然灌丛0—60cm剖面的容重降低10.Og%~18.10%,土壤孔隙度提高5.02%~74.33%。(2)稀植乔木天然灌丛的土壤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0~60cm土层上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32.00%,26.31%,23.49%;而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与单层纯林相比,各指标分别提高38.45%,1.22%,0.17%;土壤蓄水性能表现为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3063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2590t/hm2),稀植乔木天然灌丛(3287t/hm2)〉天然灌丛(2937t/hm2)。(3)除10-20cm土层外,稀植乔木天然灌丛各层的土壤稳渗速率均与对照样地呈显著性差异(P〈O.05);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经过改造后,不同土层的稳渗速率分别提高50.86%,14.90%,6.25%和34%。(4)各种林分类型的土壤稳渗速率与其孔隙度呈极显著地正线性关系(P〈0.01)。以上结果说明,通过采取稀植乔木和单层纯林复层改造等措施可以明显地改善天然灌丛和华北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的土壤生态水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纯林 天然灌丛 林分改造 土壤物理性质 水文功能
下载PDF
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志刚 郑粉莉 李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1,79,共4页
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自由下渗(free drainage)、土壤水分饱和(saturation)、壤中流(seepage) 3种近地面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结果表明,近地表水文条件会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地面坡度5°~15... 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自由下渗(free drainage)、土壤水分饱和(saturation)、壤中流(seepage) 3种近地面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结果表明,近地表水文条件会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地面坡度5°~15°条件下,当地表水文条件由自由下渗演变为土壤水分饱和时,坡面侵蚀量由1.31~2.02 g/(min·m^2)增加到1.83~5.50 g/(min·m^2);当地表水文条件由土壤水分饱和变为壤中流时,坡面侵蚀量达到4.40~16.41 g/(min·m^2)。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坡面侵蚀量是自由下渗的1.40~2.73倍;壤中流条件下坡面侵蚀量是自由下渗时的3.36~8.12倍,是土壤水分饱和时的2.40~2.98倍。同时,坡面坡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近地表水文条件 壤中流 土壤水分饱和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富 甄宝艳 +2 位作者 董智 李红丽 贾志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61-66,共6页
为明确退耕林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以封育草地为对照,定量研究坝上地区典型区域张北县沙棘林、柠条林和榆树林等退耕林地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水分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等... 为明确退耕林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以封育草地为对照,定量研究坝上地区典型区域张北县沙棘林、柠条林和榆树林等退耕林地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水分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等水文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间土壤密度、孔隙度与持水性能差异显著,同一植被类型内不同土层间各指标差异不明显;与草地相比,林地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好于草地;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05 mm范围内,约占64.08%~71.13%;林地土壤密度小于草地,榆树林、沙棘林和柠条林的土壤密度分别比草地的减小25.26%、24.98%、16.49%;土壤孔隙度以及土壤饱和持水量、有效持水量表现为沙棘林>榆树林>柠条林>草地;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遵从f=at-b的幂函数关系,柠条林、沙棘林和榆树林的稳渗速率分别为草地的4.96、3.18和2.88倍。研究结果可为坝上地区退耕林地生态效应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林地 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土壤物理性质 坝上地区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晓明 夏江宝 +2 位作者 孔雪华 任加云 杨吉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2,38,共6页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向海侧的盐生灌草、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及向陆侧的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贝壳堤生境条件下的盐生灌草、旱生灌草及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土壤容重降低了8.5%...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向海侧的盐生灌草、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及向陆侧的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贝壳堤生境条件下的盐生灌草、旱生灌草及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土壤容重降低了8.5%~20.8%,总孔隙度增加了17.1%~46.1%。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效果最好,向陆侧的盐生草最差。3种植被类型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降盐碱功能表现为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最好,其次为向海侧的盐生灌草,而向陆侧盐生草最差。不同被覆地类土壤渗透性能大小表现为:向陆侧盐生草〈滩脊地带旱生灌草〈向海侧盐生灌草〈裸地。0—40cm土层的土壤饱和贮水量和毛管贮水量表现为:滩脊地带旱生灌草〉向海侧盐生灌草〉向陆侧盐生草。在垂直层次上,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改良盐碱、土壤孔隙状况及贮水性能均表现为0—20cm优于20—40cm土层。研究表明,贝壳堤滩脊地带旱生灌草植被的土壤贮蓄水分及降盐改土能力最优,其次为向海侧的盐生灌草,向陆侧的盐生草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植被类型 土壤水文效应 贝壳堤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坝上地区沙棘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贾志军 王富 +2 位作者 甄宝艳 刘玉涛 董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4-67,共4页
通过以坝上高原典型区域尚义县的沙棘林地为研究对象,从林地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能力,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量和土壤入渗性能等方面,对沙棘林枯落物与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林地枯落物的蓄积量为1.50×103kg/hm2... 通过以坝上高原典型区域尚义县的沙棘林地为研究对象,从林地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能力,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量和土壤入渗性能等方面,对沙棘林枯落物与土壤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林地枯落物的蓄积量为1.50×103kg/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达到3.86×103kg/hm2,有效拦蓄深为0.39mm。与裸沙地相比,沙棘林下与林间0~40cm土层内的平均容重降低13.87%和4.05%,而总孔隙度较裸沙地增大13.95%和2.37%;沙棘林可增加土壤的有效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其林下与林间0~40cm土层内的有效持水量为裸沙地同层次的有效持水量的3.73倍和2.28倍。沙棘林间和林下的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是裸沙地的1.79倍、1.34倍和1.67倍、1.29倍。说明沙棘林能够较好地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具有良好的水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枯落物 土壤物理性状 水文效应 坝上地区
下载PDF
北京戒台寺古油松生长衰退与土壤条件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聂立水 王登芝 王保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36,共5页
该文对潭柘寺风景区戒台寺的部分古油松的土壤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古松周围土壤各层都缺乏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不缺乏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土壤的总孔隙度适中,但毛管孔隙度太高,而非毛管孔隙度太低,多为1.1%~6.4%,小... 该文对潭柘寺风景区戒台寺的部分古油松的土壤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古松周围土壤各层都缺乏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不缺乏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土壤的总孔隙度适中,但毛管孔隙度太高,而非毛管孔隙度太低,多为1.1%~6.4%,小于10%的最低限.土壤的表层水分含量偏高达25%,超出其适宜范围15%~17%,易造成古树烂根;土壤的渗水性能较低,不利于排水.土壤各层均为碱性,不利于古树生长;土壤表层钠离子含量大于100mgkg,对古树根系生长有毒害作用;土壤的还原性物质总量在表层0~34cm以下较高,大于1.5%,不利于古树根系通气.建议科学监测古树生长环境以及调查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变化、机械损伤程度和环境污染物的积累等诸因素,并控制在允许的指标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松 土壤条件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鲁中南石灰岩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及水文效应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小倩 杨吉华 魏晓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8-211,230,共5页
为选择出适宜鲁中南石灰岩山地的针阔混交林模式,以山东省新泰市扒石山小流域栽植的5种10a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针阔混交林模式下的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渗透速率、土壤水... 为选择出适宜鲁中南石灰岩山地的针阔混交林模式,以山东省新泰市扒石山小流域栽植的5种10a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针阔混交林模式下的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渗透速率、土壤水文效应等指标,研究不同针阔混交林对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5种混交林模式下的各项指标均差异显著,且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侧柏纯林,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以侧柏刺槐混交林最优,侧柏黄连木混交林较差;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依次为: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苦楝混交林>侧柏五角枫混交林>侧柏臭椿混交林>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营造针阔混交林时,应优先选择侧柏刺槐混交林和侧柏苦楝混交林,其次可选择侧柏五角枫混交林和侧柏臭椿混交林,应尽量避免大面积营造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及侧柏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山地 针阔混交林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水文效应
下载PDF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不同立地类型风沙土的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淑英 徐新文 +1 位作者 文启凯 陈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7-631,共5页
通过对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不同立地类型风沙土物理、化学性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公路沿线的风沙土,机械组成以极细砂粒和细砂粒为主;pH值均在8~9之间,为中性偏碱性;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空间变异性大;养分和有... 通过对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不同立地类型风沙土物理、化学性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公路沿线的风沙土,机械组成以极细砂粒和细砂粒为主;pH值均在8~9之间,为中性偏碱性;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空间变异性大;养分和有机质含量较少,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微量元素(Fe、Mn、Cu、Zn)的有效含量普遍偏低,尤其是Mn、Cu、Zn处于极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沙漠公路 立地类型 风沙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