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时间尺度下考虑源-荷协同降碳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鲁棒低碳调度
1
作者 杨茂 朱一丹 +4 位作者 于欣楠 苏欣 王宇鑫 王金鑫 刘俊良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为了降低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并考虑源-荷不确定性对调度结果的影响,提出多时间尺度下考虑源-荷协同降碳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鲁棒低碳调度策略。在考虑氢能的储液式碳捕集电厂中加入余热发电装置,建立碳捕集与封存-电制... 为了降低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并考虑源-荷不确定性对调度结果的影响,提出多时间尺度下考虑源-荷协同降碳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鲁棒低碳调度策略。在考虑氢能的储液式碳捕集电厂中加入余热发电装置,建立碳捕集与封存-电制氢-有机朗肯循环模型。在荷侧引入综合需求响应,构建源-荷协同降碳机制,结合荷侧的“削峰填谷”进一步降低系统的碳排放。为了减少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提出日前-日内多时间尺度滚动优化策略,日前阶段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分布鲁棒优化模型;日内阶段基于日前调度结果,通过短时间尺度滚动优化降低功率波动的影响。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策略可以很好地实现系统低碳性和经济性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源-荷协同降碳 碳捕集电厂 分布鲁棒优化 电制氢 多时间尺度
下载PDF
先立后破:制造业集聚能否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协同发展?
2
作者 纪玉俊 刘俊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6,共15页
以我国277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反事实对照组探究经济系统与碳减排系统的主次关系,同时探讨制造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资源错配效应和创新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影响呈倒U型,经... 以我国277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反事实对照组探究经济系统与碳减排系统的主次关系,同时探讨制造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资源错配效应和创新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影响呈倒U型,经济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制造业集聚可以分别通过资源错配效应和创新增长效应影响其协同效果。因此,制造业集聚规模要保持适宜性,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在确立碳减排目标时首先要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经济增长 碳减排 先立后破 协同发展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及空间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维龙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数字经济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但关于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经验证据仍然有限。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利用中国243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SDM模型等,实证... 数字经济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但关于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经验证据仍然有限。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利用中国243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SDM模型等,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和空间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城市PM2.5和CO_(2)的排放强度与增长率,并产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且该效应在中小型城市和绿色数字化治理能力良好的城市中更明显;空间效应分析显示,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而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不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能源清洁化、能效提升、公众环境参与和缓解产业结构扭曲等多种渠道,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环境协同治理 碳减排 污染减排 空间溢出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对降碳减污协同的影响评价
4
作者 李峰 严雨彤 +1 位作者 庞军 卢治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当今中国正面临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双重挑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文中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温室气体控制政策之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例,主要运用中国267个地级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 当今中国正面临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双重挑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文中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温室气体控制政策之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例,主要运用中国267个地级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与固定效应的混合模型,分析碳市场试点的减污与降碳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碳市场政策在有效减少了试点地区碳排放量与碳强度的同时也减少了这些地区工业SO_(2)的排放量与PM_(2.5)浓度,但对工业废水与工业烟粉尘排放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惩罚机制更严格、财政依存度更高的地区,该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效果更显著。从市场活跃度的角度来看,碳交易量、碳均价、有效交易天数均对减污降碳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减污降碳 双重差分(DID) 协同治理
下载PDF
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5
作者 果鹏 张芮 +3 位作者 齐卓泽 张宁 张宝震 陈颖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5年第3期8-11,共4页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是我国生态环境工作面临的两大挑战。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管理方面,城市是主要执行者。以天津市为例,在探讨分析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推动...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是我国生态环境工作面临的两大挑战。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管理方面,城市是主要执行者。以天津市为例,在探讨分析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推动评价管理统筹融合、构建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控制协同机制、建立完善三体系(统计、监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城市实现温室气体控制与空气质量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典型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 政策建议 城市 天津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创新探索
6
作者 向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提速“双碳”进程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协同治理理论与我国减污降碳实践探索之间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的时代意义不断凸显。基于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高度重合的治理需求,立足美丽中国...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提速“双碳”进程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协同治理理论与我国减污降碳实践探索之间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的时代意义不断凸显。基于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高度重合的治理需求,立足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客观需要,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进行创新意义重大。基于此,需创新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制度协同治理机制、政策工具协同治理机制以及综合考核协同治理机制,以期更好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 机制创新
下载PDF
绿色建筑碳排放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的调控策略研究
7
作者 王笑风 杨林 +1 位作者 韩骁宇 段志超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3期33-38,共6页
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研究绿色建筑碳排放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的调控策略。将典型的三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发展与建筑污染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类型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情况。针对较为严重的污染区域,基于能源预测理... 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研究绿色建筑碳排放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的调控策略。将典型的三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发展与建筑污染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类型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情况。针对较为严重的污染区域,基于能源预测理论构建情景模型,核算建筑单位面积中的能源消耗,分解建筑不同能耗类型的污染量,设计建筑碳排放和污染物协同减排策略。结果表明,当调整建筑供暖面积为55%,改用绿色供电占比为45%时,该区域内绿色建筑在未来三年内,可以实现较好的减排降碳效果,且两者调控较为均衡,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碳排放 污染物 协同减排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国内外经验分析及深圳市龙华区实际应用启示
8
作者 林晓深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213-215,共3页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在减污降碳方面的相关策略和成功案例,为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提供经验启示。通过借鉴国内外在减污降碳方面的经验,结合深圳市龙华区实际,提出了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创新推进模式等策略,以促进减污降碳协同。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 科学规划 产业结构体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双渠道供应链协同减排研究综述
9
作者 阮雨悦 邱洪全 +1 位作者 黄梦婷 姚倩倩 《物流科技》 2025年第7期106-109,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式,双渠道供应链协同碳减排成为“双碳”目标下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解我国双渠道供应链协同减排研究的发展现状,以CNKI中CSSCI源期刊和全国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式,双渠道供应链协同碳减排成为“双碳”目标下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解我国双渠道供应链协同减排研究的发展现状,以CNKI中CSSCI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2012—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分别从时间、作者、机构、期刊、学科、高被引论文等角度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双渠道协同减排的研究起步晚,但此领域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2)双渠道减排的三大研究主题分别为动力机制、创新模式和协调策略;(3)双渠道供应链协同减排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演化和迭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渠道供应链 协同碳减排 知识图谱 研究综述
下载PDF
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协同碳减排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10
作者 阮雨悦 邱洪全 +1 位作者 倪洁 徐含旖 《物流科技》 2025年第3期143-147,共5页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和广泛渗透,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快速增长,呈现传统线下渠道与网络线上渠道并存的双渠道模式。生鲜农产品易腐易损的特性,使其“保鲜”过程中的碳排放比一般农产品大得多,成为“双碳”背景下碳减排的重点领...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和广泛渗透,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快速增长,呈现传统线下渠道与网络线上渠道并存的双渠道模式。生鲜农产品易腐易损的特性,使其“保鲜”过程中的碳排放比一般农产品大得多,成为“双碳”背景下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探讨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之间的融合、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协同如何促进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系统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建模,在Vensim PLE平台上开展仿真试验。仿真结果显示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融合、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协同和碳减排努力都对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系统的库存和碳排放产生积极影响,供应链协同和碳减排努力共同作用下将对碳减排效果产生叠加效应。针对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双渠道供应链 协同碳减排 系统动力学 系统仿真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碳减排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作者 吴军 《商业观察》 2025年第5期89-92,共4页
碳排放具有跨区域传输性,因此需要区域间协同治理。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为背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政策区域不协同、产业结构不均衡、市场机制不统一、绿色金融力量未充分释放、减污降碳协同困难多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以下对策:... 碳排放具有跨区域传输性,因此需要区域间协同治理。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为背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政策区域不协同、产业结构不均衡、市场机制不统一、绿色金融力量未充分释放、减污降碳协同困难多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以下对策:建立跨区域政策执行标准,推进跨区域环境规制协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加速重点行业低碳协同发展;健全碳排放统一大市场,丰富碳交易碳税等市场制度;金融体系和产品发力,充分释放绿色金融碳减排力量;减污降碳双向赋能,制度性和技术性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碳减排 协同治理 问题对策
下载PDF
以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推进实现区域碳减排的探讨
12
作者 袁帅 《未来与发展》 202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以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推进实现区域碳减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深入的重点面向,具有现实、理论、实践逻辑的协同一致与内在契合。京津冀区域碳减排也只有以协同推进的方式才可能加速实现,这是立足实际需要做出的重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 以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推进实现区域碳减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深入的重点面向,具有现实、理论、实践逻辑的协同一致与内在契合。京津冀区域碳减排也只有以协同推进的方式才可能加速实现,这是立足实际需要做出的重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先行示范内容,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道路引领、方式变革、科技支撑等途径协同推进,为新征程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 区域碳减排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内涵阐释与实现方略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华军 张一辰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4,共13页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现实挑战,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实现方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对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的系统性认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创造了坚实的实现基础。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源自协同学理论与国际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结合,其核心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兼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增加经济增长绿色动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须切实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培育拓展生态环境市场、推动减污降碳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学栋 王梦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6,共12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同时也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综合考量中国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同时也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综合考量中国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保障关涉价值理念、立法、法律实施以及多元参与四个维度。从法律的规范逻辑出发,以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为进路,强调系统思维,借助AGIL图式分析,从纵向分化与横向交换两个维度全面检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存在的架构缺失、功能离散、动力不足等问题;整合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中相互分离的社会实体,在明确绿色低碳原则、效能原则、综合调整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健全刚柔兼济的法律实施机制,推进建立网格化多元共治格局,以期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现提供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 法律规范 结构功能主义 系统思维
下载PDF
公众环境关注是否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来自居民与企业的机制考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潇 林建鑫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55-67,共13页
在减污降碳亟须协同增效的背景下,探究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成效与增效路径,有助于以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 在减污降碳亟须协同增效的背景下,探究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成效与增效路径,有助于以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评估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治理成效,并验证了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众环境关注显著促进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增效,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协同治理成效随城市规模扩大而持续削弱,资源城市的协同治理成效较非资源城市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公众环境关注驱动了企业的绿色技术进步,以创新激励效应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公众环境关注培育了居民的绿色节能生活方式,以节能优化效应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环境关注 减污降碳 绿色技术进步 绿色节能生活 协同治理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政府监管与企业协作配送策略演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饶卫振 段忠菲 张志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7-1550,共14页
政府和企业联盟是协作配送低碳减排的主要参与者,研究政企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促进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背景下,借助演化博弈理论探讨了政府监管决策对企业联盟协作配送策略选择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政府监管和企业联盟... 政府和企业联盟是协作配送低碳减排的主要参与者,研究政企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促进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背景下,借助演化博弈理论探讨了政府监管决策对企业联盟协作配送策略选择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政府监管和企业联盟协作低碳配送的演化博弈模型。随后进行数值仿真,模拟政府和企业联盟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到4种稳定均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初始监管比例越大,企业联盟趋向于稳定策略的速度越快。政府应提高监管意愿,设置高于阈值的环境税率,引导企业联盟协作低碳配送,从而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协作配送 演化博弈 低碳减排
下载PDF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可持续航空燃油与碳市场协同减排研究
17
作者 田利军 刘鑫 《中国能源》 2024年第7期70-80,共11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航空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其减排行动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航空燃油(SAF)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减排潜力的替代能源,其推广与应用成为航空业减排的关键。然而,SAF的广泛应用需要政府和...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航空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其减排行动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航空燃油(SAF)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减排潜力的替代能源,其推广与应用成为航空业减排的关键。然而,SAF的广泛应用需要政府和航空公司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本文旨在通过博弈论的视角,构建政府与航空公司的双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SAF与碳市场协同减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碳市场机制能够使航空公司通过加注SAF在实现减排的同时在碳市场中获益,进而激励SAF的规模化应用;降低SAF的采购价格以及对航空公司加注SAF提供政策激励措施,同样可以促进SAF的应用,实现减排目标。基于此,本文建议政府在初期通过设置较低的减排目标和提供研发支持,促进SAF技术的成熟和市场接受度。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提高碳配额要求和碳价,以激励航空公司增加SAF的使用比例,实现长期减排目标。本文的研究在推动SAF和碳市场协同减排中的决策中,为政府部门和航空公司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航空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航空燃油 碳市场 协同减排 机理分析 演化博弈
下载PDF
协同减排视角下我国碳税制度研究
18
作者 林静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8-36,共9页
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在我国已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下,有必要开征碳税以推进市场与政府的协同减排作用。征收碳税应综合考量宏观经济冲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减排政策等因素,在现有绿色税收体系下科学合理地... 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在我国已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下,有必要开征碳税以推进市场与政府的协同减排作用。征收碳税应综合考量宏观经济冲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减排政策等因素,在现有绿色税收体系下科学合理地设计碳税的税制要素,充分发挥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作用,以保障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减排 碳税 碳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 绿色税收体系
下载PDF
环境规制工具视角下大湾区碳减排影响的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19
作者 周蓉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22期166-167,170,共3页
本研究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大湾区环境规制政策的梳理,分析其对碳减排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同时,结合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协同治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为实现大湾区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撑。研... 本研究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大湾区环境规制政策的梳理,分析其对碳减排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同时,结合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协同治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为实现大湾区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撑。研究发现,大湾区在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政策碎片化、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加强环境规制政策整合、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是推动大湾区碳减排协同治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碳减排 环境规制 协同治理 路径研究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全过程治理驱动减污降碳协同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冬日 丁丽鑫 +1 位作者 董会忠 朱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67-1876,共10页
减污降碳协同的本质在于推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向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治理模式。探究全过程治理驱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2030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的任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 减污降碳协同的本质在于推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向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治理模式。探究全过程治理驱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2030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的任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为研究样本(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案例区域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剖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及末端治理三环节,产业结构合理化、用能权、能源利用率、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境保护税六要素对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组态效应及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结果表明:①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是降碳治理的必要前因变量,共存在三条组态路径,可归纳为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治理路径、清洁生产下的末端治理路径以及环境保护税下源头预防与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治理路径。②末端治理是减污治理的必要前因变量,共存在四条组态路径,可归纳为以末端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治理路径、末端治理主导下辅以清洁生产的治理路径、环境保护税驱动治理路径以及源头预防与末端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治理路径。③降碳治理与减污治理的驱动路径存在一定联系,全面考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治理路径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核心要求。研究显示,单环节要素独立存在无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现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需要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的联动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全过程治理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组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