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Simulation of 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 Spatial Mo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邓薇 韩端锋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3年第4期445-451,共7页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patial maneuverability of the 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ROV),the 6-DOF motion mathematic model of the ROV was founded.Hydrodynamic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Taylor series.The thru...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patial maneuverability of the 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ROV),the 6-DOF motion mathematic model of the ROV was founded.Hydrodynamic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Taylor series.The thrusters on the ROV were discussed.This paper considers three cases of motion simulation:vertical motion,rotational motion and Z-shape motion.A serie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6-DOF motion mathematic model was correct and reliable,and also fit with the scene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 motion mathematic model spatial motion SIMULATION HYDRODYNAMICS TAYLOR series spatial MANEUVERABILITY
下载PDF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被引量:5
2
作者 Ye Jihong Pan Jinlong Liu Xianm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403-415,共13页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resulting in many coherency functions for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while neglecting related problems arising from vertical ground motion. However, seismic events ...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resulting in many coherency functions for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while neglecting related problems arising from vertical ground motion. However, seismic ev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s of ground motion sometimes govern the ultimate failure of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a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Hao model and SMART 1 array records,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The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is also compared with the horizont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indicating that neither model exhibits 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of the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has littl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the horizontal coherency function. However, the coherence of the vertical ground motion between a pair of stations decreases with their projection distance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ground motion. When the projection distance in the wave direction is greater than 800 meters, the coherency between the two points can be neg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ground motion vertical coherency model coherence law of vertical ground motion coherence law of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下载PDF
Running safety assessment of a train traversing a three-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under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 被引量:9
3
作者 Wei Gong Zhihui Zhu +3 位作者 Yu Liu Ruitao Liu Yongjiu Tang Lizhong Jiang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0年第2期184-198,共15页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train passing through a three-tower cable-stayed bridge,a 3D train–track–bridge coupled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accurately si...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train passing through a three-tower cable-stayed bridge,a 3D train–track–bridge coupled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accurately simulating the train–bridge interaction under earthquake excitation,which is made up of a vehicle model built by multi-body dynamics,a track–bridge finite element model,and a 3D rolling wheel–rail contact model.A conditional simulation method,which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ave passage effect,incoherence effect,and site-response effect,i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 under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The multi-time-step method previously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is also adopted to improv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train running on a three-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are calculated with differing earthquake excitations and train spee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the earthquake excit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esponses of the train–bridge system,but at a design speed,all the running safety indices meet the code requirements;(2)the incoherence and site-response effect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in the seismic analysis for long-span bridges though there is no fixed pattern for determining their influences;(3)different train speeds that vary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bridge system affect the vibration frequencies of the car body and b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 Long-span bridges Nonlinear wheel-rail contact Running safety
下载PDF
Approximation approach to the SRM based on root decomposition in the simulation of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 被引量:3
4
作者 Wu Yongxin Gao Yufeng +2 位作者 Li Dayong Xu Changjie Ali H Mahfouz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3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The spectral representation method (SRM) is widely used to simulate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pproximation approach to the SRM based on root decomposition,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 The spectral representation method (SRM) is widely used to simulate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pproximation approach to the SRM based on root decomposition,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imul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approximation approach may be affected by three factors: matrix for de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interpolation nodes and elements for interpol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accuracy of this approach is examin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SRM based on the root decomposition of the lagged coherency matrix exhibits greater accuracy than the SRM based on the root decomposition of the cross spectral matrix. The equal energy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interpolation node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unter pith with an equal spacing. Elements for interpolation do not have much of an effect on the accuracy, so interpol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decomposed matrix is recommended because it is less complicated from a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motions simulation spectral representation method spatially varying APPROXIMATION root decomposition
下载PDF
The limit properties of spatial coherence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5
作者 王君杰 陈玮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2期95-100,共6页
The limit properties of spatial coherence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 between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elastic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irical mathematical mo... The limit properties of spatial coherence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 between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elastic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iric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spatial coherence must satisfy som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key problem to estimate rotational power spectrum densities is to obtain precisely the two order derivative of spatial coh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spatial variation COHERENCE ROTATION limit property
下载PDF
江南园林空间节奏量化分析研究——以留园为例
6
作者 李旭 龚文君 龙毅湘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8,共10页
节奏虽作为音乐领域的惯用名词,但常被用于描述园林中的空间体验。旨在突破传统空间于文学层面的“节奏”评价,客观、理性地分析江南园林空间节奏的发展规律。借节奏在音乐领域的概念,对园林的空间节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量化分析,以留园... 节奏虽作为音乐领域的惯用名词,但常被用于描述园林中的空间体验。旨在突破传统空间于文学层面的“节奏”评价,客观、理性地分析江南园林空间节奏的发展规律。借节奏在音乐领域的概念,对园林的空间节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量化分析,以留园为空间样本,基于统计学和空间句法对游览状态的变化时间与造景密度进行图示分析。发现园林空间节奏的快慢感受与游观速度无关,而与运动状态的变化速率有关。最终根据所得数据结论提取留园中的空间节奏序列模式及空间原型,为空间节奏的设计方法提出实践的可能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节奏 运动状态 量化研究 空间序列 空间原型
下载PDF
跨断层工程输入地震动模拟及地震响应
7
作者 胡进军 盛兆琦 +1 位作者 谢礼立 邹育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解决跨断层结构输入地震动的问题,揭示其地震响应规律,基于断层物理模型并引入等效脉冲函数,构建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特征的转换矩阵,提出一种高、低频叠加的混合模拟方法,实现断层两侧输入地震动的模拟。首先,依据建立的桥址场地断层... 为解决跨断层结构输入地震动的问题,揭示其地震响应规律,基于断层物理模型并引入等效脉冲函数,构建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特征的转换矩阵,提出一种高、低频叠加的混合模拟方法,实现断层两侧输入地震动的模拟。首先,依据建立的桥址场地断层模型,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生成目标点位的高频地震动;再由走滑断层两侧地震动的脉冲效应和永久位移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等效脉冲模型分别模拟断层平行向和法向的低频脉冲分量,两者在截止频率处采用Butterworth滤波器进行高通和低通滤波,依据场地模型以及走滑断层两侧地震动的空间相干性,建立转换矩阵以模拟其空间变异性,最终将匹配滤波后的高、低频分量在时域叠加得到断层两侧的输入地震动。从时程、频谱以及结构响应三方面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以实际的跨断层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建立全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模拟的断层两侧地震动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桥梁跨断层的角度和位置,以及永久位移幅值对跨断层桥梁地震响应有显著影响,较大的残余内力和残余位移是造成跨断层桥梁破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工程 断层地震动 地震动模拟 脉冲模型 地震动空间变化
下载PDF
月球车驾驶运动感知特性研究
8
作者 陈炜 谢绍丽 +3 位作者 安明 杜芳 郭非 林万洪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航天员月球车驾驶技能地面训练需要模拟逼真的运动感知特性,其关键在于掌握地面与月面驾驶运动感知的差异。笔者建立了高度逼真的月球车驾驶运动仿真场景,模拟月球车驾驶运动的地月差异;开发了以空间定向模型为框架的人体运动感知软件,... 航天员月球车驾驶技能地面训练需要模拟逼真的运动感知特性,其关键在于掌握地面与月面驾驶运动感知的差异。笔者建立了高度逼真的月球车驾驶运动仿真场景,模拟月球车驾驶运动的地月差异;开发了以空间定向模型为框架的人体运动感知软件,仿真比较了月球车驾驶前向运动感知的地月差异。结果表明,月面环境下月球车加速度变化范围减小、加减速缓慢且易发生侧滑;视觉信息受限时动态俯仰角感知显著大于地面,而静态俯仰角感知则大大降低;这种地月差异在加入视觉信息后大幅度减少。揭示了月面与地面驾驶运动感知特性的差异,为月球车驾驶运动模拟策略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车 低重力 驾驶模拟 运动感知 空间定向模型
原文传递
考虑润滑间隙效应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优化
9
作者 陈修龙 居硕 贾永皓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51,共11页
为了改善润滑间隙效应引起的空间并联机构动态性能的渐变劣化问题,以3-RRPaR冗余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考虑润滑间隙效应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优化方法。建立了考虑润滑转动副间隙的3-RRPaR冗余并联机构动力学模型;以优化末端执... 为了改善润滑间隙效应引起的空间并联机构动态性能的渐变劣化问题,以3-RRPaR冗余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考虑润滑间隙效应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优化方法。建立了考虑润滑转动副间隙的3-RRPaR冗余并联机构动力学模型;以优化末端执行器的动力学响应误差和优化间隙关节处的约束反力为目的设置目标函数,通过优化末端执行器质量以及转动惯量的方式来缓解运动副间隙导致的劣化效应,建立了考虑润滑间隙效应3-RRPaR冗余并联机构动力学优化模型;试验验证了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两种目标函数对优化效果的影响以选择最佳优化方式,并分析优化前后考虑润滑间隙效应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动力学优化使润滑间隙转动副处约束反力峰值降低16.16%,为改善间隙效应提高空间并联机构动态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并联机构 运动副间隙 润滑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抽象性位移事件及其汉语编码的认知阐释
10
作者 张克定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19,111,共11页
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不仅有能力识解出抽象性位移事件,而且有能力将其编码为特定的语言结构并用于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位移事件,抽象性位移事件的形成是有认知理据的,这一认知理据就是抽象实体的可动化机制。该机制有其自身的认知特性,其... 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不仅有能力识解出抽象性位移事件,而且有能力将其编码为特定的语言结构并用于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位移事件,抽象性位移事件的形成是有认知理据的,这一认知理据就是抽象实体的可动化机制。该机制有其自身的认知特性,其使用会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编码抽象性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式可以叫作抽象性空间位移关系构式。汉语抽象性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构成既要受到整体性限制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局部性限制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性位移事件 编码 汉语抽象性空间位移关系构式 认知机制 限制条件
下载PDF
基于绝对位移法的曲线梁桥多维多点弹塑性随机响应分析
11
作者 李喜梅 赵廷龙 陶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173,共10页
针对当前地震动空间效应下曲线梁桥地震反应分析多采用确定性激励输入且忽略桥梁非线性的情况,采用了多维多点非平稳随机激励对曲线连续梁桥进行弹塑性响应分析。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降维解耦非平稳地震动非平稳演化功率谱(energy po... 针对当前地震动空间效应下曲线梁桥地震反应分析多采用确定性激励输入且忽略桥梁非线性的情况,采用了多维多点非平稳随机激励对曲线连续梁桥进行弹塑性响应分析。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降维解耦非平稳地震动非平稳演化功率谱(energy power spectral density,EPSD)矩阵,采用绝对位移法对桥梁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考虑不同视波速、场地条件、相干性以及平稳与非平稳地震激励,综合分析了曲线连续梁桥的随机响应及其频域特性和时域特性。结果表明,地震动空间效应和地震动的非平稳性对曲线梁桥随机响应影响很大,其中地震动空间效应对桥梁随机响应大小及其频域分布有显著影响,而非平稳性会对随机响应大小及其时变响应趋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曲线连续梁桥抗震分析中需充分考虑地震动空间效应和地震动非平稳性,以避免错误估计桥梁抗震性能。提供了全面的分析结果,对加强曲线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和评估,从而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连续梁桥 多维多点 虚拟激励法 非平稳激励 绝对位移 非线性 地震动空间效应
下载PDF
融合时频空间特征的土石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改进MLP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玲 李清梦 +3 位作者 刘宗显 余佳 余红玲 王昊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3,共11页
针对现有地震易损性分析中采用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等地震动指标未能充分反映地震动复杂的时频空间特征,且现有基于对数空间线性函数关系假设的地震需求模型难以揭示地震动指标与地震响应间复杂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时频空... 针对现有地震易损性分析中采用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等地震动指标未能充分反映地震动复杂的时频空间特征,且现有基于对数空间线性函数关系假设的地震需求模型难以揭示地震动指标与地震响应间复杂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时频空间特征的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改进多层感知机(Multi Layer Perceptron,MLP)模型。该模型利用胶囊网络(Capsule Network,CapsNet)能够充分捕捉和表征目标特征空间位置分布的优势,从地震动小波时频图中提取反映地震动时频空间分布的深层特征,并以特征拼接的方式与既有特征进行融合,构建地震动融合指标;进一步地,采用树形Parzen优化算法(Tree structured Parzen Estimator,TPE)对MLP的神经元数量、学习率等超参数进行优化,提出基于TPE-MLP的土石坝地震需求模型,以反映地震动融合指标与地震响应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进而实现土石坝地震易损性的可靠分析。案例分析表明,相比于既有地震动指标,基于地震动时频空间特征融合指标的土石坝地震需求模型的MAE降低了40.5%,表明了所提模型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地震易损性 地震动时频空间特征 地震需求模型 胶囊网络 多层感知机 小波变换
下载PDF
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区域公路网连通可靠性研究
13
作者 高颖 韩松旭 曹泽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061,共11页
区域公路网是社会交通大动脉和地震灾害救援生命线,连通可靠性反映了地震灾害发生后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地震动受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对公路网的震后破坏状态具有重要影响。以邯郸地区公路网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 区域公路网是社会交通大动脉和地震灾害救援生命线,连通可靠性反映了地震灾害发生后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地震动受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对公路网的震后破坏状态具有重要影响。以邯郸地区公路网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震源位置与震级,研究地震动空间变化影响下的区域公路网连通可靠性。首先,设定邯郸市1830年磁县大地震及一个虚拟地震为地震情景,分别设置震级为M6.0、6.5、7.0和7.5,基于地震动衰减关系表达地震动空间变化,得到公路单元对应的PGA。然后,结合地震易损性模型分析公路单元震后通行概率。最后,针对区域公路网空间范围大的典型特征,优化城市道路所用的最大可能状态算法,对邯郸地区公路网进行连通可靠性评估。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下公路网络单元和节点数量多、空间展布复杂,其抗震连通可靠性与既有公路分布、区域城市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地震动空间变化显著影响公路单元的震后破坏状态和通行概率,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尺度公路网地震灾害评估及抗震韧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公路网 连通可靠性 地震动空间变化 震后通行概率
原文传递
流动建构:建筑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移动咖啡馆空间实践思考
14
作者 欧雄全 《中外建筑》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基于建筑社会学视野,对移动咖啡馆在当代流动社会中的空间实践进行探讨。将空间形式与生活模式的关联作为研究切入点,揭示流动社会中城市咖啡馆的商业模式、空间形式和文化特性转变,阐释移动咖啡馆的涌现原因与社会价值。研究发现,移动... 基于建筑社会学视野,对移动咖啡馆在当代流动社会中的空间实践进行探讨。将空间形式与生活模式的关联作为研究切入点,揭示流动社会中城市咖啡馆的商业模式、空间形式和文化特性转变,阐释移动咖啡馆的涌现原因与社会价值。研究发现,移动咖啡馆的当代空间实践呈现品牌化的移动咖啡车、离散状的移动咖啡店和游牧式的移动咖啡建筑三种模式,并分别以“系统集成”“自组织”与“流动建构”为特征。研究认为,移动咖啡馆的空间实践核心在于回应移动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出依托“流动建构”理念和“移动建筑社会设计”策略是其灵活融入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营造具有场所感的公共交往场所的关键。文章最后对移动咖啡馆在城市微更新场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咖啡馆 空间实践 建筑社会学 流动建构 城市微更新
原文传递
基于运动特征的骨骼行为识别方法
15
作者 孙浩 何宏 +1 位作者 汪焰兵 朱子豪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6-1842,共7页
针对现有的骨骼行为识别方法对人体行为的运动信息利用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特征的时空注意力图卷积(STA-GCN)行为识别模型。对动作捕捉设备采集到的关节点运动轨迹和速度信息进行建模,在时间和空间构建注意力权重矩阵,结合图卷... 针对现有的骨骼行为识别方法对人体行为的运动信息利用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特征的时空注意力图卷积(STA-GCN)行为识别模型。对动作捕捉设备采集到的关节点运动轨迹和速度信息进行建模,在时间和空间构建注意力权重矩阵,结合图卷积网络进行特征提取,能够关注到具有判别力的关节点和时间帧。通过在自建动作捕捉数据集和NTU-RGB+D数据集的CS和CV标准上进行实验,其结果表明,该模型增强了对人体骨骼行为信息的理解能力,验证了模型对行为识别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识别 深度学习 动作捕捉 骨骼信息 特征提取 图卷积 时空注意力
下载PDF
船用水下航行器移动轨迹自动跟踪研究
16
作者 薛永春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1,共4页
针对复杂运行环境扰动导致水下航行器轨迹跟踪结果产生偏差的问题,研究船用水下航行器移动轨迹自动跟踪方法。构建船用水下航行器空间运动模型(包含运动学模型与动力学模型),设计船用水下航行器移动轨迹自动跟踪控制器,其中主要包含自... 针对复杂运行环境扰动导致水下航行器轨迹跟踪结果产生偏差的问题,研究船用水下航行器移动轨迹自动跟踪方法。构建船用水下航行器空间运动模型(包含运动学模型与动力学模型),设计船用水下航行器移动轨迹自动跟踪控制器,其中主要包含自适应可变参滑模控制器与扰动观测器两部分,利用扰动观测器在复杂运行环境下未知扰动的准确观测;在扰动观测器的基础上,设计自适应可变参滑模控制器,滑模控制器构建误差滑模面的同时,在当前水下环境未知扰动估计结果的影响下获取预期的虚拟控制,并针对指数项趋近系数造成的周期振动问题,将指数项趋近系数转换为自适应可变参。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船用水下航行器移动轨迹自动跟踪过程中位置与速度的准确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航行器 移动轨迹跟踪 空间运动模型 控制器 误差滑模面 自适应可变参
下载PDF
结合空间和运动特征的行为识别算法
17
作者 冀振前 冯秀芳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57-2165,共9页
针对视频行为识别方法中运动特征不足导致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空间和运动特征的行为识别算法。通过空间和运动两路卷积提取特征。空间卷积采用Res2Net作为主干网络并添加注意力模块;运动卷积细粒度地分为局部和全局特征,构造... 针对视频行为识别方法中运动特征不足导致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空间和运动特征的行为识别算法。通过空间和运动两路卷积提取特征。空间卷积采用Res2Net作为主干网络并添加注意力模块;运动卷积细粒度地分为局部和全局特征,构造自适应通道序列重构模块提取局部特征,采用逐帧特征信息作差后聚合的方法提取全局特征。将运动和空间特征信息融合后,经过全连接层输出类别。该模型在UCF101和HMDB51数据集上准确率达到95.6%和70.7%,与传统算法相比,识别精度得到一定提升,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残差网络 计算机视觉 运动特征 空间特征
下载PDF
空间效应下超长型钢混凝土结构地震响应研究
18
作者 邓敬旻 赵起超 +1 位作者 林焯铭 彭修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63-176,共14页
超长结构空间效应下的地震响应分析是当前抗震研究的热点之一,空间效应对尺寸较小的建筑影响不大,但对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在传统三角级数法合成人工一维地震的基础上采用了三维相干函数矩阵,通过选取合适... 超长结构空间效应下的地震响应分析是当前抗震研究的热点之一,空间效应对尺寸较小的建筑影响不大,但对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在传统三角级数法合成人工一维地震的基础上采用了三维相干函数矩阵,通过选取合适的模型及相应参数合成考虑空间效应的人工三向地震动。采用了4条自然波及2条人工波对超长型钢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计算。结果表明:超长结构不适宜仅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地震计算,还需采用地震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与一致激励相比,行波效应会促使构件内力响应两极分化,既能减小整体内力响应,又能增大部分峰值内力,其效果不仅与视波速有关还与激励方向有关,低视波速和长边激励时行波效应加强;与单向激励相比,双向激励下的行波效应影响更复杂,既能改变构件内力响应和主、次动力响应的变化趋势,也能改变不利构件的分布位置;相干效应与行波效应叠加时,会进一步改变构件动力和内力响应。高视波速下相干效应为主导,底层构件内力响应增大。低视波速下行波效应为主导,地震响应呈现两极分化;不利构件的分布不仅与建筑的开洞、设缝及楼层刚度变化等因素有关,还与地震激励方向有关,不利构件沿激励方向有规律地延伸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结构 地震动空间效应 人工三向地震动 行波效应 相干效应
下载PDF
具有环状运动约束的悬臂输流管道的非线性振动特征
19
作者 郭勇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5期24-37,共14页
本文对具有环状运动约束的悬臂输流管道的空间弯曲振动进行研究,目的在于考察约束刚度系数、约束放置位置对管道的两类周期运动(包括平面周期运动和空间周期运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首先,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运动约束对管道的作用... 本文对具有环状运动约束的悬臂输流管道的空间弯曲振动进行研究,目的在于考察约束刚度系数、约束放置位置对管道的两类周期运动(包括平面周期运动和空间周期运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首先,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运动约束对管道的作用模拟成非线性立方弹簧模,得出振动方程.其次,运用Galerkin方法将振动方程离散成常微分方程组,结合基于中心流形—范式理论的投影法与平均法,给出了决定系统定性动力学性质的相关系数(包括临界特征值随流速的变化率及非线性共振项),取模态截断数为6,在几组约束刚度值和约束位置处计算了上述系数,据此考察了运动约束对管道的周期运动的影响,总结出了如下结论:在约束位置取定时增加约束刚度,或在约束刚度取定时增大约束位置至管的固定端的距离,均会使得管道的稳定平面周期运动对应的质量比区间减小,稳定空间周期运动对应的质量比区间增大;约束位置距管的固定端越远,约束刚度的变化对管道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越明显.最后,对上述通过投影法和平均法得出的结论,本文在特定的质量比处数值求解了原振动方程的6模态Galerkin离散化方程,绘制了位形图、相图和Poincaré映射图,计算了频率,从而验证了相关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流管道 平面周期运动 空间周期运动 约束 弹簧 稳定
下载PDF
Robot motion control in mobile environment
20
作者 Iliya V Miroshnik 黄显林 贺杰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3年第3期250-253,共4页
With the problem of robot motion control in dynamic environment represented by mobile obstacles,working pieces and external mechanisms considered, a relevant control actions design procedure has been pro-posed to prov... With the problem of robot motion control in dynamic environment represented by mobile obstacles,working pieces and external mechanisms considered, a relevant control actions design procedure has been pro-posed to provide coordination of robot mo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moving external objects so that an extension ofrobot spatial motion techniques and active robotic strategies based on approaches of nonlinear control theory canb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robotic systems spatial motion mobile external objects nonlinear contro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