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lineation of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Zones 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被引量:8
1
作者 LI Yan SHI Zhou LI F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6-164,共9页
A coastal saline field of 10.5 h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site and 122 bulk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b)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hrice in situ in the topsoil (0-20 cm) across the field using a hand held device... A coastal saline field of 10.5 h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site and 122 bulk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b)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hrice in situ in the topsoil (0-20 cm) across the field using a hand held device to asses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to identify the management zones using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EC, and to evaluate the probable potential for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in coastal regions with conventional statistics and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high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for topsoil salinity over all the three sampling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alinity variability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with time. Kriged contour maps, drawn on the basis of spatial variance structure of the data, showed the spatial trend of the salinity distribution and revealed areas of consistently high or consistently low salinity, while a temporal stability map indicated stable and unstable reg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the site into three potential management zones, each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the way the field was managed. On the basis of the clearly defined management zon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coastal saline land could be managed in a site-specific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电导率 时空变化 沿海地区 盐碱地
下载PDF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 of gold,copper and silv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in the Fuping mantle structure zone 被引量:6
2
作者 WANG Baode NIU Shuyin +6 位作者 SUN Aiqun LIU Yaming XIE Yan JIANG Xiaoping ZHAO Yongli GAO Yincang ZHAO Fuw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0年第3期270-277,共8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ollowing research on metallogenesis in the Zhangjiajie-Xuanhua and East Hebei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s. The Fuping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 is one where Au, Cu and Ag poly-metallic o...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ollowing research on metallogenesis in the Zhangjiajie-Xuanhua and East Hebei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s. The Fuping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 is one where Au, Cu and Ag poly-metallic ore resources are concentrated in North Hebei. However, there has existed a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o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e resources and their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s. In terms of age dat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 Pb, O, C and Si isotop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e resources in this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Fuping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space there is developed such a metallogenic pattern as to be Ag, Pb and Z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with gold appearing inside and copper appearing outside. Metallogenesis is dated mainly at Yanshanian,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derived predominantly from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 and ore-forming fluids were derived largely from Yanshanian magmat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多金属矿 成矿作用 多金属矿床 时空分布 物质来源 构造带 黄金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dyk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3
作者 Xin Fu Gaohuan Liu +2 位作者 Siyue Chai Chong Huang Fado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年第2期109-117,共9页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especially artificial dykes,on the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is now considered as a serious problem to the coastal ecosystem.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analyze changes o...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especially artificial dykes,on the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is now considered as a serious problem to the coastal ecosystem.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analyze changes of coastal landscape patter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dyk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wetland.Our study aimed to reveal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and its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dyk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YRD).It was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andscape structure,five selected landscape indices and the changes of spatial centroids of three typical wetland types,including reed marshes,tidal fiats and aquaculture-salt fiel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Reduction of wetland area,especially the degradation of natural wetlands,had been the principal problem since the dyk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YRD.The dykes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wetlands.However,the new born artificial wetlands were still less than the vanished natural wetlands.(2)Compared with the open area,the building of artificial dykes significantly speeded up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the aggravation of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the closed area.(3)The changes of area-weighted centroids of three typical wetland landscapes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dykes,and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roid of the aquaculture-salt field was very sensitive to the dykes constru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DYKES COASTAL WETLand COASTAL zon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LandSCAPE patter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识别
4
作者 刘兆德 张德健 +2 位作者 陈素青 刘强 赵虎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12-2018年淮海经济区19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1)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在...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12-2018年淮海经济区19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1)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略有提升,江苏省的绿色发展水平一直高于淮海经济区整体水平。(2)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呈现出“东南高,西部低”的特征,绿色发展存在差异性,经济因素是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内与区间的差异贡献度相近。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异质性,“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低-低”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及其与山东和安徽交界区域。(3)外商直接投资、创新投入、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障碍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时空格局 障碍因子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5
作者 吴晓兰 姜世中 +2 位作者 郑月蓉 何秋霞 汪美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0-97,共8页
基于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应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成都市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中... 基于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应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成都市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中空气质量指数出现了2个高值和2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成都市、德阳市,2个低值中心分别位于雅安市、遂宁市,即成都市和德阳市空气质量最差,雅安市和遂宁市的空气质量最优;对于不同季节,1—12月,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U字型变化,即空气质量6—10月较好,11月—次年2月较差.2)2016—2020年,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值皆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并且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最高,而O_(3)、CO、SO_(2)年均质量浓度在研究时段内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质量浓度限值.3)2016—2020年,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年尺度上,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与平均气温呈低度负相关,与风速、降水量呈弱负相关;季尺度上,除气温在春、夏、冬季节与PM_(2.5)质量浓度呈弱正相关外,4个季节中PM_(2.5)质量浓度与风速、降水量皆呈弱负相关.4)影响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的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是汽车尾气、工业烟(粉)尘排放.PM_(2.5)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机动车保有量呈高度负相关,与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呈高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变化特征 指数评价 成都平原经济区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6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SMAR模型的森林小流域根区土壤湿度模拟
7
作者 祁永靓 黄媛媛 +2 位作者 郭立 辉尚强 李红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1,共4页
根区土壤水分(RZSM)对水文模拟和农业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直接测量RZSM难度很大。SMAR模型可模拟RZSM的变化,但目前在复杂地形地区的应用还较少。使用美国Shale Hills流域32个站点土壤水分剖面三年期间(2011~2014年)的日实测数据,探... 根区土壤水分(RZSM)对水文模拟和农业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直接测量RZSM难度很大。SMAR模型可模拟RZSM的变化,但目前在复杂地形地区的应用还较少。使用美国Shale Hills流域32个站点土壤水分剖面三年期间(2011~2014年)的日实测数据,探究基于物理机制的SMAR模型对RZSM模拟的准确性,评价该方法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模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MAR模型能够准确利用表层土壤水分(SSM)数据估计RZSM;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比,平均RRMSE为0.034,说明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流域尺度根系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情况。从时间上看,模型在湿冷季节的准确性优于在干暖季节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增加了对复杂地形下利用SSM模拟RZSM的理解,为复杂地形条件下根系土壤层湿度的模拟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根区 SMAR模型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苏省碳排放时空差异与碳平衡分区
8
作者 李卓娜 杨洋 朱晓东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20-132,共13页
以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为例,基于碳排放(CE)和碳吸收估算方法,分析2005—2020年江苏省市域碳收支和碳补偿率的时空演变特征,随后引入环境基尼系数(EGC)从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分析空间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 以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为例,基于碳排放(CE)和碳吸收估算方法,分析2005—2020年江苏省市域碳收支和碳补偿率的时空演变特征,随后引入环境基尼系数(EGC)从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分析空间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从14210.005×10^(4)t增至23015.325×10^(4)t,碳吸收3039.383×10^(4)t波动上升至3628.703×10^(4)t,总体表现为碳源;13个设区市的碳补偿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比较协调状态,与其人口聚集协调性较高;根据碳平衡分析,将13个设区市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强度控制区、高碳优化区5类,并建议前两个分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着重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其余分区优先推动产业低碳转型,能源绿色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被 碳排放 时空差异 环境基尼系数 碳平衡分区
下载PDF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其权衡研究
9
作者 高春莲 胡宝清 +2 位作者 黄思敏 黄丽芳 李彩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4,286,共12页
[目的]量化和分析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生态系统服务现状,进而阐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 [目的]量化和分析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生态系统服务现状,进而阐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结合修订后的当量因子表,运用网格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山江海耦合关键带1990—2020年ESV时空变化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1990—2020年山江海耦合关键带总ESV从788.55亿元增加至792.30亿元,增幅为0.48%,林地、耕地、水域地类ESV较高,为区内总ESV主要贡献因子,建设用地ESV较低,ESV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1990—2020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以协同关系为主,约占85.45%,其中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江海耦合关键带中部及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百色市喀斯特山区;协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县级城区及沿海地区。[结论]1990—2020年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协调且保持动态平衡,食物生产活动会影响其他生态服务的能力,未来地方应严格把控生产活动开发边界,注重对生产地区的环境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权衡/协同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
下载PDF
中国玉米高温热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霍治国 张海燕 +2 位作者 李春晖 孔瑞 江梦圆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遭受的高温危害日益加剧。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灾情,从高温热害的概念及分类出发,对玉米高温热害的危害机理、气象成因、致灾指标、时空分布、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玉米高温热害研...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遭受的高温危害日益加剧。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灾情,从高温热害的概念及分类出发,对玉米高温热害的危害机理、气象成因、致灾指标、时空分布、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玉米高温热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分为延迟型、障碍型、生长不良型和混合型4类,高温降低玉米花粉活力抑制散粉,缩短灌浆时间,导致玉米产量及品质降低。中国玉米种植区高温热害天气主要由环流异常引起,致灾指标包括生理生化指标及气象学指标等,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近10年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发生强度及频次增大,春玉米高温热害在北方玉米区的松辽平原、西南玉米区的东北部风险较高,夏玉米高温热害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大部以及山东省西部频发。采取适当的防御对策能减轻高温热害对玉米的不利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在综合动态的玉米高温热害指标体系、高温热害灾损模拟及风险评估与区划、高温热害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等方面重点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温热害 危害机理 气象成因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共同富裕示范区下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和——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黎东升 聂庄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229,共7页
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法,从时空维度对2010—2019年浙江省11个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及空间演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法,从时空维度对2010—2019年浙江省11个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及空间演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均不断提升,但三者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表现为社会发展超前,经济和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2)浙江全省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呈现以杭州、宁波两大都市经济圈为中心,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的阶梯状态势,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浙江省区域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位于浙东北的湖州、嘉兴、绍兴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位于浙西南的丽水、温州主要表现为“低—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示范区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原文传递
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研究
12
作者 杨烨军 石华安 宋马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32,共15页
研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来源,对实现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整体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数字经济... 研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来源,对实现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整体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应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与结构来源。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与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八大综合经济区呈现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北”梯度递减的不均衡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显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空间效应与“集聚”效应,且存在一定概率的内部流动性;核密度曲线的演变趋势与极化特征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空间差异分解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为主要来源;结构差异分解显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差距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打造区域数字经济产业新优势,为此建议政府着重打通区域壁垒,在推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八大综合经济区 时空演变 空间差异 结构差异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碳补偿量化与时空格局研究
13
作者 马骏 高慧娴 石艳秋 《资源与产业》 2023年第2期52-64,共13页
在国家积极实施低碳减排政策的背景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集约型区域对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以引导地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基于四阶段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测算出碳排放效... 在国家积极实施低碳减排政策的背景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集约型区域对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以引导地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基于四阶段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测算出碳排放效率,构建碳排放量修正模型,然后在采用ESV(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代表各地区的生态本底构建碳汇量修正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在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科技水平、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先天禀赋方面的差异性,改进原始碳补偿测算模型,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补偿金额,并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探究各省市间碳补偿金额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引入修正系数前后计算所得的碳补偿金额差异明显;2)修正后长江经济带碳补偿金额平均值明显增加;3)长江经济带临近省市之间的碳补偿额度具有紧密的联系且相互影响;4)长江经济带碳补偿支付地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接受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对此提出政府应构建地区碳排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评机制、碳补偿区域项目综合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完善碳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制度管控,扩大绿化范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补偿 四阶段DEA模型 修正模型 时空格局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蛇绿岩套研究现状、科学问题及新思考
14
作者 杨天南 信迪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37-546,共10页
蛇绿岩套是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合理理解蛇绿岩套的形成、演化有助于构建与板块构造理论吻合的造山带演化模型。经典的蛇绿岩套发育由地幔橄榄岩、堆晶辉长岩、枕状玄武岩-深海沉积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组合... 蛇绿岩套是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合理理解蛇绿岩套的形成、演化有助于构建与板块构造理论吻合的造山带演化模型。经典的蛇绿岩套发育由地幔橄榄岩、堆晶辉长岩、枕状玄武岩-深海沉积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组合,与现代洋中脊新形成的大洋岩石圈具有相同的岩石组合及岩石空间分布样式。地球化学家们在经典蛇绿岩套定义基础上,根据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提出了“俯冲带之上(SSZ)蛇绿岩套”概念,并对其划分亚类、构建相应的概念性成因模型,从而引发了“在俯冲汇聚阶段能否发生岩石圈裂解、形成新生洋壳”的“蛇绿岩难题”。针对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内的两个典型SSZ型蛇绿岩套的详细解剖表明,部分SSZ型蛇绿岩套的定义可能存在玄武质岩石“年代误植”、“构造背景误植”问题。前人定义的伊朗克尔曼沙赫弧前蛇绿岩套、巴基斯坦拉斯科赫弧间蛇绿岩套均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时代较老的大洋岩石圈残片;其上分别被年轻的弧前盆地和岛弧相关火山-沉积岩组合不整合覆盖。显然,大部分SSZ型蛇绿岩套是经典洋中脊蛇绿岩套残片与形成于其他构造环境(如大陆裂谷、俯冲带)的火山-沉积岩序列的组合体,并不存在蛇绿岩难题。合理解释造山带内的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的成因需要详细的野外调查以确定不同岩石单元之间的时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套 俯冲带之上 构造背景 玄武岩地球化学 时空分布样式
下载PDF
我国乡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琴梅 郭哲宇 《调研世界》 2023年第7期67-78,共12页
依据我国30个省(区、市)2015—2020年乡村物流相关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整体及各区域乡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四大板块间的整体性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各板... 依据我国30个省(区、市)2015—2020年乡村物流相关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整体及各区域乡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四大板块间的整体性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各板块内的差异逐渐扩大并成为发展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2)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态势,地理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3)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强,市场开放度主要对中、西部产生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够明显,他们与政府支持度和信息化程度一起影响着我国乡村物流的时空格局形成与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物流 四大板块 时空差异特征 影响因素 三大地带
下载PDF
基于时空演变对中原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计量分析
16
作者 查华超 罗星月 +1 位作者 张枫 高然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24-30,共7页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将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度分析2012—2019年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时空演变趋势;其次,引入产值影响力分析郑州对中原经济区的产值影响度及综合影响度,并构建ARIM...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将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度分析2012—2019年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时空演变趋势;其次,引入产值影响力分析郑州对中原经济区的产值影响度及综合影响度,并构建ARIMA预测模型对未来8年郑州对中原区经济影响力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一方面,近年来中原经济区各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中原经济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源于郑州都市圈与中原副中心城市群以及郑州都市圈与其他城市群之间,郑州都市圈和其他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均在40%以上,中原经济区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大于各区域内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郑州对中原经济区整体影响力不断提高,且未来8年将继续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经济发展差异 时空演变 Dagum基尼系数 郑州都市圈 产值影响度
下载PDF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绩效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洋 桑晶 +4 位作者 臧娜 钱依森 万梅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5-1254,共10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征发展绩效,定量分析了经开区发展绩效时序变化和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2007—2017年,经开区新鲜水耗、4种常规污染物(COD、NH_(3)-N、SO_(2)、NOx)排放均与经济发展呈相对脱钩.2017年经开区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是全国工业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的1.2和3.5倍,COD、SO_(2)、NOx排放强度是全国工业排放强度的72%、53%、52%.②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两极分化程度不断缓解,对地区经济影响力整体上升.空间分布上,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从东部沿海进一步拓展到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③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190家经开区的生态效率并识别出典型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为经开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全国仅10%的经开区生态效率为1,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工业能耗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经开区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35,大于中部地区(0.28)和西部地区(0.26).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经开区GDP差异较大,未来要加强不同地区经开区协作提高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生态效率,需结合研究识别出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开展针对性提质增效工作.在经开区实施能耗、水耗以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同时,在稳定末端治理成效基础上着力强化全过程和系统优化,深化源头降碳减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绩效 时空演变 数据包络分析 生态效率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站点的四川盆地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冉津江 齐玉磊 +1 位作者 龙治平 王腾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9-961,共13页
短时强降水突发性强、容易致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本文利用2011-2020年高密度区域自动站和国家站(1688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短时强降水(≥20 mm·h^(-1))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 短时强降水突发性强、容易致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本文利用2011-2020年高密度区域自动站和国家站(1688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短时强降水(≥20 mm·h^(-1))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频次和降水量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高山与盆地过渡区和西北部龙门山脉一带,整体为西多东少。(2)频次和降水量在增多,强度和雨强极值在减小,降水量的增加是由频次增加导致的。(3)短时强降水出现在3-10月,较21世纪初提前了1个月,发生频次在7月达到峰值,且集中在23:00至次日07:00(北京时),占全天的56.5%。盆地整体呈单峰夜雨型结构,但西北部、东北部和中部为双峰型,且峰值时间自南向北推迟。(4)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西北部地质灾害数量与短时强降水频次和降水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89。对四川盆地整体而言,滑坡和泥石流在短时强降水的偏多年和偏少年表现出明显差异。四川盆地地质灾害数量呈增加趋势,而经济损失却在减少,表明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地质灾害
下载PDF
云南省昭通市洪涝灾害风险时空演变及减灾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柴钰翔 姚愚 +1 位作者 田敏 葛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177-181,274,共6页
以历史灾情为依据,选择8项主要洪涝灾害统计指标,利用R/S分析2010—2018年昭通市洪涝灾害灾情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出2010—2018年昭通市11个县(区、市)洪涝灾害综合灾情指数,借助GIS分析2010—2018年昭通市洪涝灾害灾... 以历史灾情为依据,选择8项主要洪涝灾害统计指标,利用R/S分析2010—2018年昭通市洪涝灾害灾情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出2010—2018年昭通市11个县(区、市)洪涝灾害综合灾情指数,借助GIS分析2010—2018年昭通市洪涝灾害灾情风险区划空间变化特征,探讨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及危害趋势。结果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8~9年),昭通市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口、倒塌(损坏)房屋、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和农作物绝收面积将保持减少趋势,洪涝灾害年发生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保持增加趋势。昭通市洪涝灾害灾情风险区划上存在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未来8~9年,昭通市降雨量在时间、空间上呈现出增大态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昭通市面临遭受洪涝灾害损失的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灾情 时空变化 风险区划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岳笑 张良侠 +1 位作者 周德成 樊江文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6期1-9,14,共10页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科学评价生态脆弱性有助于掌握其生态系统状况及驱动机制。然而以往研究多以地理或行政区划界线作为研究区划分依据,不能有效反映典型气候区内生态脆弱性演变规律及其机制。综合考虑干旱...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科学评价生态脆弱性有助于掌握其生态系统状况及驱动机制。然而以往研究多以地理或行政区划界线作为研究区划分依据,不能有效反映典型气候区内生态脆弱性演变规律及其机制。综合考虑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生态问题,基于“暴露—敏感性—适应力”评估模型框架,从气候、水土流失、人为干扰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层面选取了13个评价因子,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了2000—2015年干旱—半干旱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半干旱典型生态脆弱区的脆弱性水平整体较高,中度及以上面积占比超3/4,并呈自东向西先增后减的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脆弱性水平差异较大;2)研究时段内,生态脆弱性先增后降,整体呈显著下降态势,脆弱度指数由0.92先增加到0.97,再降低到0.87;3)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气温、水分及地形起伏状况的影响(q均值>0.76),年际变化主要受植被覆盖和年降水量的影响,解释率最高分别可达45%和17%。强调基于气候分区及其相关生态问题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框架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干旱—半干旱区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