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件化思维下“科学共同体”的场所建构 被引量:5
1
作者 崔彤 王一钧 《建筑技艺》 2019年第5期58-63,共6页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三个案例均具有"城市之中、山水之间"的场地特质,为了打造高效、创新、有机的"科学共同体",运用源于自然和中国传统的模件化思维...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三个案例均具有"城市之中、山水之间"的场地特质,为了打造高效、创新、有机的"科学共同体",运用源于自然和中国传统的模件化思维,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秩序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模件组合设计,力争建构系统性的创新型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件化 创新型校园 科学共同体 场所建构 中国科学院
下载PDF
单位大院生活区规划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以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北区宿舍为例
2
作者 祖晓屹 荆子洋 王志刚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66,共5页
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大院呈现出的一系列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特征,并深入剖析其形态价值与产生背景。以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北区宿舍为例证,探究其不同建设阶段的形态与背后的成因,发现其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与集体意识的影响下,呈现出共性... 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大院呈现出的一系列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特征,并深入剖析其形态价值与产生背景。以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北区宿舍为例证,探究其不同建设阶段的形态与背后的成因,发现其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与集体意识的影响下,呈现出共性化的标准化特征;随着国情的发展,又逐渐演化出个性化的非标准化特征。可以看出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特征一方面影响着单位大院形态的形成与演变,另一方面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城市局部发展变迁的载体,从这两个特点的形成背景、空间特征方面进行剖析,可以揭示其具体成因与时代意义,并透视新中国城市局部层面的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科院中关村北区宿舍 标准化特征 非标准化特征 规划范式
下载PDF
探索融入都市的城市型校园设计策略——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文慧 《住区》 2019年第4期32-39,共8页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为例,从校园建筑、城市交通、文化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国内城市型大学校园在大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校园城市设计策略,提出公共空间共享、步行系统共建、整体认知共筑三方面的改善途...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为例,从校园建筑、城市交通、文化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国内城市型大学校园在大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校园城市设计策略,提出公共空间共享、步行系统共建、整体认知共筑三方面的改善途径,为真正实现校园与都市的共享、共建、共筑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城市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 设计策略
下载PDF
“特楼”纪事
4
作者 边东子 《科学文化评论》 2012年第3期5-28,2+129,共24页
"特楼"是指位于北京中关村北四环以北的三座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居民楼。围绕着这组建筑及其居民们的历史,本文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反映了中国科学在上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一些顶尖科学家与科学工作者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关村 “特楼” 科学家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的校园规划设计——以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新校区规划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一钧 崔彤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93,共4页
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校区的规划设计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为主要理论依据,构建了生态学的景观格局,运用了"斑块—廊道—基质"这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将校园规划作为一种动态过程来研究校园的弹性生... 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校区的规划设计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为主要理论依据,构建了生态学的景观格局,运用了"斑块—廊道—基质"这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将校园规划作为一种动态过程来研究校园的弹性生长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校园规划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