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造山带聂拉木地区渐新世深熔作用的厘定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5 位作者 赵令浩 严立龙 李广旭 王亚莹 王海涛 王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5-1586,共22页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记录了地壳深熔作用和花岗岩侵位的地球化学和构造物理效应。与形成于增厚地壳条件下和伸展背景下的始新世和中新世花岗岩相比,渐新世花岗岩分布比较局限,且源区和形成机制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位于喜马拉雅造...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记录了地壳深熔作用和花岗岩侵位的地球化学和构造物理效应。与形成于增厚地壳条件下和伸展背景下的始新世和中新世花岗岩相比,渐新世花岗岩分布比较局限,且源区和形成机制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的聂拉木地区,可见32.1Ma的含电气石黑云母的花岗岩、29.8Ma的含黑云母的花岗岩、26.6Ma的含电气石黑云母的伟晶花岗岩侵入到高喜马拉雅岩系上部。这三组渐新世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较高的SiO_(2)、Al_(2)O_(3)、K_(2)O和Na_(2)O,A/CNK>1.0;(2)Ba、Nb、Ta、Sr和Ti的负异常;(3)略微富集轻稀土,亏损中稀土和重稀土,高度变化的Eu异常和微弱的负Nd异常;(4)均一的初始Sr-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t)=0.7463~0.7471,ε_(Nd)(t)=-15.0~-14.6。此外,含电气石黑云母的花岗岩和含电气石黑云母的伟晶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r和Ba,较低的Rb/Sr比值,其Rb/Sr比值与Ba和Sr含量都无相关性,表明其为富B流体参与高喜马拉雅变沉积岩含水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而含黑云母的花岗岩具有较低的Sr和Ba,较高的Rb/Sr比值,且其Rb/Sr比值与Ba和Sr含量显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其为变沉积岩发生脱水熔融作用的产物。综合喜马拉雅造山带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认识:渐新世花岗岩的源区从下地壳基性物质转变为中地壳变泥质岩,展示了源区向上迁移的过程,并经历了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渐新世深熔作用记录了造山带从缩短增厚向伸展垮塌转换阶段深部地壳的响应,从而促使了高喜马拉雅岩系的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拉木 渐新世花岗岩 含水部分熔融作用 高喜马拉雅岩系折返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疆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破解“胡焕庸线”的思考
2
作者 滕吉文 董庆 +2 位作者 孟德利 马浩 刘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共33页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5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缘由,制约因素多元,而近地表的自...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5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缘由,制约因素多元,而近地表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与探索表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两陆-陆板块的碰撞-挤压驱使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是根本原因。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阻隔了印度洋南来温湿气流的北进,并形成了西风带,造成了中国西北地域的干旱和荒漠化。在力系作用下,壳、幔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地壳短缩增厚、高原整体抬升不仅导致东、西两部降水量、气温、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且地球物理场发生了强烈变异与分布不均。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水,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文化进则科技进,科技进则发展快,西部人民生活与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则更安宁。东部不断强化开辟与利用地下空间,西部期盼“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实施,维护生态环境,兴建亿亩现代化耕地、牧场与绿洲。中国东部与西部共同发展与建设十分重要,饭碗要永远端在自己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喜马拉雅造山带突起 地壳短缩增厚与高原抬升 生态环境 “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
下载PDF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变泥质岩和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及其对构造事件的约束
3
作者 郝光明 曾令森 +1 位作者 赵令浩 彭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60,共18页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该区保留了大量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记录,是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石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南...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该区保留了大量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记录,是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石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南迦巴瓦地区变质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年代学意义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露头可见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平行片麻理侵入到变泥质岩中,该变泥质岩为含石榴子石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其继承锆石年龄为1617~565 Ma,还记录了28.1~16.4 Ma的新生代变质作用。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3.3±0.4 Ma,经历了18.4~8.6 Ma的岩浆事件,是南迦巴瓦地区构造减压过程中变质岩多次部分熔融的产物。该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K_(2)O、FeOT和铝饱和指数A/CNK,较低的Al_(2)O_(3)、CaO、Na_(2)O和Na_(2)O/K_(2)O,为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其富集Rb、K、Pb,亏损Ba、Sr、Nb、Ta、Nd、Zr、Ti,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海鸥状稀土分布模式,较高的Rb/Sr、Nb/Ta和较低的Zr/Hf,可能与发育大量的石榴子石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斜长石、独居石分离结晶作用和熔体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南迦巴瓦 变泥质岩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西藏南部
下载PDF
Episodic crustal anatexis and the formation of Paiku composite leucogranitic pluton in the Malashan Gneiss Dome,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28
4
作者 GAO LiE ZENG LingSen +5 位作者 HOU KeJun GUO ChunLi TANG SuoHan XIE KeJia HU GuYue WANG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8期3546-3563,共18页
The Paiku composite leucogranitic pluton in the Malashan gneiss dome within the Tethyan Himalaya consists of tourmaline leucogranite,two-mica granite and garnet-bearing leucogranite.Zircon U-Pb dating yields that(1)to... The Paiku composite leucogranitic pluton in the Malashan gneiss dome within the Tethyan Himalaya consists of tourmaline leucogranite,two-mica granite and garnet-bearing leucogranite.Zircon U-Pb dating yields that(1)tourmaline leucogranite formed at28.2±0.5 Ma and its source rock experienced simultaneous metamorphism and anatexis at 33.6±0.6 Ma;(2)two-mica granite formed at 19.8±0.5 Ma;(3)both types of leucogranite contain inherited zircon grains with an age peak at^480 Ma.These leucogranites show distinct geochemistry i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s well as in Sr-Nd-Hf isotope compositions.As compared to the two-mica granites,the tourmaline ones have higher initial Sr and zircon Hf isotope compositions,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source rocks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melting reactions.Combined with available literature data,it is suggested that anatexis at^35 Ma along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might have triggered the initial movement of the Southern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STDS),and led to the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compressive shortening to extension.Such a tectonic transition could be a dominant factor that initiates large scale decompressional melting of fertile high-grade metapelites along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Crustal anatexis at^28 Ma and^20 Ma represent large-scale melting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movement of the ST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熔融反应 西藏南部 穹隆 地壳 岩体 复合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花岗岩中两类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壳深熔作用中的意义 被引量:34
5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3 位作者 石卫刚 陈振宇 胡明月 孙东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63-2980,共18页
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石榴石是变泥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是花岗岩或淡色体的重要副矿物,保存了有关地壳深熔作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大型碰撞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新生代花岗质岩石(... 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石榴石是变泥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是花岗岩或淡色体的重要副矿物,保存了有关地壳深熔作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大型碰撞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新生代花岗质岩石(淡色花岗岩和混合岩中的淡色体)含两类石榴石,大多数为岩浆型石榴石,自形-半自形,不含包裹体,但淡色体中含有港湾状的混合型石榴石。岩浆型石榴石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从核部到边部,显示了典型的"振荡型"生长环带;(2)富集HREE,亏损LREE,从核部到边部,Hf、Y和HREE含量降低;(3)显著的Eu负异常;(4)相对于源岩中变质石榴石,Mn和Zn的含量显著增高。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变泥质岩熔融形成的熔体(淡色体)捕获了源岩的变质石榴石,熔体与石榴石反应导致大部分元素的特征被改变,只在核部保留了源岩的部分信息。同时,在花岗质熔体结晶过程中,形成少量的岩浆型石榴石。这些石榴石摄取了熔体中大量的Zn,浓度显著升高,在斜长石和锆石同步分离结晶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石榴石中Eu为明显负异常,Hf、Y和HREE浓度从核部到边部逐渐降低。上述数据和结果表明,花岗岩中石榴石的矿物化学特征记录了精细的有关花岗岩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石榴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地壳深熔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4
6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3 位作者 王莉 侯可军 高家昊 尚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39-3059,共21页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分熔融类型与构造变形密切耦合。具体表现在:①46~35Ma,在增厚地壳条件下,以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形成了具有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②28~9Ma,减压条件下,俯冲物质快速折返,白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具有较高Rb/Sr比值的花岗岩;③其中,在21~16Ma期间,与藏南裂谷系E—W向伸展作用开启密切相关,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形成Rb/Sr比值较低,sr和Ba含量较高的花岗岩;④在25~27Ma期间,局部地区发生高压水致部分熔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构造转换
下载PDF
藏南北喜马拉雅穹窿高Sr/Y二云母花岗岩中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22
7
作者 曾令森 陈晶 +1 位作者 高利娥 陈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81-2993,共13页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和Sr/Y比值等)特征上,这两套花岗岩都存在高度相似性。为探讨在这两套花岗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磷灰石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应用LA-ICP-MS分析了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测试结果揭示(1)在这两套花岗岩中,微量元素在磷灰石与熔体之间的配分行为相似;(2)始新世二云母花岗岩中包含残留的磷灰石;(3)在同一件样品中,在磷灰石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局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4)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富钙长石组分的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不仅导致熔体的Ca和Sr含量降低,Na含量和Eu负异常幅度增大,同时导致熔体的LREE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r/Y花岗岩 磷灰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北喜马拉雅穹窿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岩浆型石榴子石的矿物化学特征:从高Sr/Y花岗岩到淡色花岗岩 被引量:25
8
作者 曾令森 赵令浩 +2 位作者 高利娥 侯可军 王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99-1626,共28页
石榴子石是演化花岗岩常见的重要副矿物之一,但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如何随岩浆演化而变化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之一。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发育年龄分别为20. 3±0. 5Ma和20. 1±0. 3Ma(锆石U-Pb年龄)的高Sr/Y比二云母花岗岩(TMG)和... 石榴子石是演化花岗岩常见的重要副矿物之一,但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如何随岩浆演化而变化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之一。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发育年龄分别为20. 3±0. 5Ma和20. 1±0. 3Ma(锆石U-Pb年龄)的高Sr/Y比二云母花岗岩(TMG)和淡色花岗岩(Grt-LG)。虽然两类花岗岩都含石榴子石,且在形成时代和Sr-Nd同位素组成上相似,但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淡色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分别代表演化程度较高和较原始的岩浆。在同一件样品中,在石榴子石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局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在两类花岗岩中,岩浆型石榴子石具有以下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1)从核部到边部,Mn和HREE含量降低,表现出典型的生长环带特征;(2)富集HREE,亏损LREE;和(3)显著的Eu负异常。但在关键微量元素Zn、Sc和Y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贫Fe、Mg和Mn矿物相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残留熔体的Ca和Sr含量降低,Eu负异常幅度增大,Sc、Zn、Y和HREE增高,是导致淡色花岗岩石榴子石相应元素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上述观测表明:高Sr/Y花岗岩也可以结晶石榴子石,与通常的淡色花岗岩石榴子石相比,这些石榴子石的Sc、Zn和Y含量和Eu异常幅度明显较低。但随分异程度的升高,石榴子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源自变沉积岩的淡色花岗岩的类似。因此,花岗岩中的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变化记录了花岗岩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高Sr/Y花岗岩 石榴子石 淡色花岗岩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被引量:67
9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5 位作者 王光杰 刘宏兵 胡家富 张秉铭 陈云 张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1-494,共14页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构和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结果,发现雅鲁藏布江南北两侧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差异显著,并具有特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提出了印度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向北"挺进",分别在不同档体阻隔作用下而终止于不同部位的双层"楔板"新模式,在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深层动力过程 陆-陆碰撞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作用:以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1 位作者 许志琴 王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0-1218,共19页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关于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认识晚30~60Myr。主量、微量和同位素特征显示志留纪片麻岩具有和奥陶纪花岗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同一套岩石。综合已有现象推断出: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构造事件持续时间更长,微陆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碰撞作用可能发生在志留纪,引发奥陶纪的岩浆岩发生变质作用,以及志留纪的岩浆活动,这些热事件属于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马拉山-吉隆构造带 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下载PDF
定结地区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与糜棱岩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德民 李德威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79-486,共8页
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 ,发育有多方向、多尺度、多层次、多期次的韧性剪切带。在剪切带中 ,各种韧性变形组构极为丰富 ,表明剪切带岩石的变形主要为韧性变形机制所致。变形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和硅质糜棱岩 ... 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 ,发育有多方向、多尺度、多层次、多期次的韧性剪切带。在剪切带中 ,各种韧性变形组构极为丰富 ,表明剪切带岩石的变形主要为韧性变形机制所致。变形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和硅质糜棱岩 ;由于岩石受糜棱岩化作用程度的不同 ,在韧性剪切带中发育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及超糜棱岩 ;剪切带岩石的变形温度为 2 0 8~ 5 5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结地区 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化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 温度
下载PDF
内蒙古额济纳旗拐子湖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闫海卿 陈元 +5 位作者 范模春 任建梅 姜珊 吕金梁 赵世翔 范超峰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5,共9页
内蒙拐子湖一带发现一批中小型Au、Cu矿床(点),空间上与小型花岗岩株(枝)相伴而生。本文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结合野外宏观岩石学研究,揭示岩浆源区性质与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拐子湖花岗岩属高钾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轻、重稀... 内蒙拐子湖一带发现一批中小型Au、Cu矿床(点),空间上与小型花岗岩株(枝)相伴而生。本文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结合野外宏观岩石学研究,揭示岩浆源区性质与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拐子湖花岗岩属高钾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相对富集((La/Yb)N=3.78~20.13)。微量元素ORG标准化显示,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Sr、P等高场强元素(HFSE)。Sr((35.82~364.45)×10-6,Yb(0.79~2.51)×10-6属于低Sr、低Yb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为下地壳火山岩(玄武岩),岩浆形成于碰撞造山-地壳增厚过程诱发的下地壳局部熔融。一系列证据表明,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所代表的中亚造山带东部古亚洲洋的消失闭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旗 喜马拉雅型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地壳增厚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定结地区拆离断层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德民 李德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2,共6页
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发育大量的低角度伸展拆离断层,这些拆离断层中部分构成了藏南拆离系的主体。它们基本上垂直于造山带走向伸展,各拆离断层特征显著,普遍发育糜棱岩,糜棱岩类型复杂,主要有硅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花... 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发育大量的低角度伸展拆离断层,这些拆离断层中部分构成了藏南拆离系的主体。它们基本上垂直于造山带走向伸展,各拆离断层特征显著,普遍发育糜棱岩,糜棱岩类型复杂,主要有硅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在研究区的北部,拆离断层呈环状产出,构成变质核杂岩三层结构中的中间层,规模一般较大;同时拆离断层使变质核杂岩体盖层中的部分地层拆离减薄;在研究区南部拆离断层呈线状延伸很远,总体上平行造山带延伸,构成了藏南拆离系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拆离断层同韧性剪切带平行产出,形成拆离剪切的脆韧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伸展构造 定结地区 喜马拉雅造山带 韧性剪切带 变质核杂岩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昕 田作林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1-452,共22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研究板块构造的天然实验室,位于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大喜马拉雅岩系是揭示碰撞造山过程和造山带演化的关键。本文主要对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岩系中的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以及全岩主微量地...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研究板块构造的天然实验室,位于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大喜马拉雅岩系是揭示碰撞造山过程和造山带演化的关键。本文主要对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岩系中的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以及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研究。野外和显微结构特征观察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石榴石,岩石发生了部分熔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包括新元古代(~800 Ma)的花岗闪长岩和志留纪(~440 Ma)的花岗岩,二者均在中新世(~16 Ma)发生了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具有负的εHf(t)值(-16. 4^-12. 2),地壳Hf模式年龄为3. 11~2. 79 Ga,说明其起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和志留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弧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即具有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的负异常。本次研究表明大喜马拉雅岩系经历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其不仅记录了新生代的碰撞造山作用,还记录了与新元古代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相关的岩浆热事件以及古生代冈瓦纳大陆拼合后的周缘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和独居石 U-Th-Pb定年 多期构造热事件 亚东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横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运动转换与变形分配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晓静 高祥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8-1535,共8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包含喜马拉雅弧和东、西构造结3个基本部分,它们是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并向西藏高原下俯冲产生的构造变形系统.该系统的重要地质特征之一,是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样式、不同或相反性质的地壳变形,例如地壳南北向... 喜马拉雅造山带包含喜马拉雅弧和东、西构造结3个基本部分,它们是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并向西藏高原下俯冲产生的构造变形系统.该系统的重要地质特征之一,是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样式、不同或相反性质的地壳变形,例如地壳南北向缩短与东西向伸展,高原隆起与山间盆地下沉,与造山带走向大致平行的向北倾斜或向南倾斜的逆断层,东西向(如藏南滑脱带)和南北向的正断层,北东和北西向的走滑断层,绕垂直轴(平面弧形)和水平轴(剖面褶皱)的弯曲等.这些现象表明,在完整、刚硬的印度次大陆插进破碎(拼合)、柔软的西藏下面后,造山带以南印度向北的简单刚体运动在跨越喜马拉雅南缘后转换为多种变形,分配到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北边的广大陆内地区.这样的转换过程可能是以不连续方式发生在新生代以来不同地质年代,发生并保留在不同的深度,所造成的变形特征与深部热状态和分层流变性质,以及许多局部条件有关,如原有构造走向与印度板块运动方向之间的几何关系(角度),被变形地质体的相对强度,不同变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局部应力状态的改变等.喜马拉雅造山带向南凸出的弧形,是由浅表的逆断层上盘的向南滑动形成的,受地形及重力梯度控制,基本上与弧的走向正交,掩盖了深部可能存在的斜向俯冲.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的变形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西藏东部下地壳向东、东南流动的部分原因,这样的流动可能限制或改变了东构造结附近的地壳变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结 构造运动转换 变形分配 分层流变 下地壳流
下载PDF
雅鲁藏布中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Ⅱ)——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动力演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强 刘宝珺 +3 位作者 余光明 G.Einsele W.Frisch 刘光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1期50-57,共8页
喜马拉雅地区的碳酸盐台地产生、发展和消亡与特提斯造山带形成的动力演化息息相关。三叠纪时,碳酸盐台地较稳定地在聂拉木陆架边缘发展起来,主要受陆源碎屑强烈干扰,碳酸盐台地在其生长面附近发育。早、中侏罗世,碳酸盐台地受构造沉降... 喜马拉雅地区的碳酸盐台地产生、发展和消亡与特提斯造山带形成的动力演化息息相关。三叠纪时,碳酸盐台地较稳定地在聂拉木陆架边缘发展起来,主要受陆源碎屑强烈干扰,碳酸盐台地在其生长面附近发育。早、中侏罗世,碳酸盐台地受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强烈影响,从潮下低能带向高能变浅的镶边台地旋回性发展。在台地边缘斜坡—盆地中发育一套特殊的碳酸盐“喷溢流”沉积。晚侏罗世,碳酸盐台地受被动大陆边缘初期快速热沉降影响,被黑色页岩覆盖,台地被淹没死亡。早白垩世,陆架边缘台地可能以孤立台地为特征,相当多的碳酸盐台地碎裂或崩塌,靠大陆一侧则主要为末端变陡缓坡。晚白垩世开始,碳酸盐台地主要在岗巴一带发育,发育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为受前陆挠曲影响产物。第三纪初,碳酸盐台地主要为缓坡,属于前陆盆地远离造山带一侧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的最终消亡是由于造山抬升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碳酸盐台地 “喷溢流” 高频海平面振荡
下载PDF
球面圆弧数字地形剖面提取方法研究——以喜马拉雅弧形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玲 梁诗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3,共5页
带状地形剖面是以高程为纵向参考,以距剖面起始端点的距离为横向参考进行制图表达。由于其可真实地反映地表形态,是新构造和活动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基本参考和研究对象。随着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成果的普及,很多GIS软件可实现地形剖面的自... 带状地形剖面是以高程为纵向参考,以距剖面起始端点的距离为横向参考进行制图表达。由于其可真实地反映地表形态,是新构造和活动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基本参考和研究对象。随着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成果的普及,很多GIS软件可实现地形剖面的自动化提取。但以往方法的位置信息均是建立在剖面投影平面的基础上,当研究区域范围过大,会引入非构造变形,为消除该影响,提出基于球面坐标系统的带状地形剖面图制作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型地质构造,也适用于喜马拉雅弧形造山带等大型地质构造,可提取出更接近真实地形的地形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弧形造山带 地形剖面 球面坐标系统 投影
下载PDF
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德民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近EW向展布两条变质核杂岩带: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带和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带,在研究区以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为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带由多个变质核杂岩体组成,各变质核杂岩体具典型的三层结构...  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近EW向展布两条变质核杂岩带: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带和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带,在研究区以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为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带由多个变质核杂岩体组成,各变质核杂岩体具典型的三层结构。核部由两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花岗岩和拉轨岗日群变质岩组成;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带组成滑脱层;盖层由二叠系、三叠系浅变质岩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伸展构造 变质核杂岩 定结地区 西藏 韧性剪切带 拆离断层
下载PDF
藏南库局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巍 魏永峰 +2 位作者 杨剑红 曾强 林美英 《四川地质学报》 2020年第2期179-185,195,共8页
库局淡色花岗岩大地构造上位于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中东部,淡色花岗岩呈不规则状、近椭球状侵位于古生代热拉岩组中。其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0.3Ma(MSWD=4.3),时代为中新世。岩石具有高SiO2、富Al2O3与K... 库局淡色花岗岩大地构造上位于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中东部,淡色花岗岩呈不规则状、近椭球状侵位于古生代热拉岩组中。其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0.3Ma(MSWD=4.3),时代为中新世。岩石具有高SiO2、富Al2O3与K2O,贫CaO、MgO、TiO的特征。A/CNK=1.03~1.15(平均1.13),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曲线总体显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Eu亏损型。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Ti呈现低谷负异常,显示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成岩岩浆源自地壳。结合最新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库局淡色花岗岩形成于STDS启动之后的伸展减薄背景下,为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局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 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板块碰撞
下载PDF
西藏然巴地区十字石‒蓝晶石云母片岩变质作用研究:对始新世淡色花岗岩成因的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志泰 徐扛 +2 位作者 王连峰 王强 蒋映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0-1207,共18页
然巴穹隆及其周源发育不同期次淡色花岗岩与不同程度变质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何种成因关联尚不清楚。为揭示这一内在联系,本文对然巴穹隆中变形的淡色花岗岩与围岩中十字石‒蓝晶石片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观察、主微量元素分析、变质相平... 然巴穹隆及其周源发育不同期次淡色花岗岩与不同程度变质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何种成因关联尚不清楚。为揭示这一内在联系,本文对然巴穹隆中变形的淡色花岗岩与围岩中十字石‒蓝晶石片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观察、主微量元素分析、变质相平衡模拟和锆石、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然巴穹隆中变形花岗岩以脉状产出,为似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其形成年龄约为45 Ma。这些花岗岩脉具有高CaO与Sr含量,相对较高的Sr/Y值、较低的Rb/Sr值,在Sr/Y-Y图解中落于埃达克岩范围内,暗示其成因与地壳加厚有关。穹隆围岩中十字石‒蓝晶石云母片岩具有峰期共生矿物组合: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金红石+钛铁矿。变质相平衡模拟结果显示其具有增温增压的进变质作用过程,且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600~650℃/8×10^8~9×1^08 Pa。对该云母片岩开展独居石U-Pb测年,获得变质峰期年龄约为53 Ma。研究表明然巴地区在始新世存在着地壳加厚过程,造成加厚地壳的部分熔融从而形成区域围岩变形二云母花岗岩。本次研究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始新世淡色花岗岩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成因关联提供了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然巴穹隆 淡色花岗岩 变质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