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the eastern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project on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n 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XU Kun ZHU Jianrong GU Yuli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7-58,共12页
The south to the north project (WDP) on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s studied by the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i (3D) numerical model.The net unit width flux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s well as ... The south to the north project (WDP) on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s studied by the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i (3D) numerical model.The net unit width flux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s well as the sectional salt flux is calculated in the North Branch (NB),the South Branch (SB),the North Channel (NC),the South Channel (SC),the North Passage (NP) and the South Passage (SP),respectively.The net seaward water flux in the SB is reduced,and the net water flux spilling over from the NB to the SB is enhanced after the eastern WDP.Under the mean river discharge condition in the dry season,the net salt flux spilling over from the NB to the SB is increased by 2.09 t/s and 0.52 t/s during the spring and neap tides,respectively,due to the eastern WDP.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s enhanced by the eastern WDP.Compared with that during the spring tide,the net water diversion ratio during the neap tide in the NC is smaller,and thu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by the eastern WDP is smaller in the NC,and larger in the NP and the SP.The tidally averaged surface salinity at the water intakes of the Dongfengxisha Reservoir,the Chenhang Reservoir and the Qingcaosha Reservoir rises both during the spring and neap t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project saltwater intrusion changjiang estuary numerical calculation the water resource
下载PDF
Variations and net transport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Estuary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启贞 李九发 +3 位作者 应铭 李道季 左书华 谢君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1期84-90,共7页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 elem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March 2003, including NH4+, NO3-, NO2- and PO43-. The water samples were...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 elem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March 2003, including NH4+, NO3-, NO2- and PO43-. Th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ith a Niskin sampler hourly at the near-surface, middle and near-bottom depths at the three stations -A1, A2 and A3-during two complete tidal cycles of neap tide and spring tid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concentrations of NH4+, NO3- and NO2- were a little higher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neap tide than those during the spring tide, while PO43-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and each was higher in the ebb tide than in the flood tide, either for the neap tidal cycle or the spring tidal cycle; 2) higher stratification of the nutrients existed obviously in this area,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which increased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especially for NH4+ and NO3-; 3)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values of all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varied from 4.06% to 36.8% beyond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the tidal current and Changjiang runoff; 4) with increasing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O43- became lower in the filtered water; and 5) the total transport of each tidal cycle was much more in the spring tide than in the neap tide, and the positive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nutrients had been exported to the East China Sea. Studies on the variations and net transport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ill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red tide in the East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河口 南水道 溶解无机养分 变异 净输移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hannel-shoal system in the South Channel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1958–2018:Causes and future trends 被引量:1
3
作者 LUAN Hualong YAO Shiming +1 位作者 QU Geng LEI Wenta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1期2291-2310,共20页
The stability of estuarine channel-shoal systems is important for port utilization,navigation maintenance,habitat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This paper uses the South Channel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 The stability of estuarine channel-shoal systems is important for port utilization,navigation maintenance,habitat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This paper uses the South Channel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Estuary as a typical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nel-shoal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its future trend.The combined approaches of bathymetric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based modeling(Delft3D)are applied.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 Channel experienced remarkable channel-shoal adjustment during 1958–2018.Periodic evolution was identified,including shoal migration,incision and emergenc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before the mid-1980s.Since then,fluvial sediment decline and local human intervention have interrupted the periodic processes.After 1986,as river sediment discharge started to decline,the South Channel converted to net erosion,and both the mid-channel shoal at the bifurcation node and the tail of the Ruifeng Shoal showed significant scour.Process-based 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northern rotation of the mainstream downstream of Wusong triggered the erosion of the Ruifeng Shoal,while unordered sand mining at the shoal tail in approximately 2002 enhanced shoal shrinkage.In addition,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transverse section shape resulted in abnormal accretion in 2002–2007.Afterward,the South Channel underwent overall erosion as sediment discharge decreased to a low level(<150 Mt/a).Five stages of channel-shoal pattern adjustment and accretion/erosion status during the past 60years were defined,i.e.,the accretion stage(1958–1965),remarkable channel-shoal adjustment stage(1978–1986),slow erosion stage(1986–1997),shoal scour and shrinkage stage(1997–2007)and overall channel-shoal erosion stage(2007–2018).Model predic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trend indicates that overall erosion within the South Channel is most likely to continue in 2015–2050.Further adjustment of the South Channel under extremely low sediment discharge may threaten the riverbed stabil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large-scale estuary.Future work on adaptive strategies for varying conditions is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shoal pattern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based modeling south Channel changjiang estuary
原文传递
新情势下长江河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左书华 赵德招 +2 位作者 谢华亮 赵张益 杨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锐减、河口涉水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通航环境的高效利用,长江口河势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以长江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的方法对南槽近十年来多次水下地形和航道水深数据... 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锐减、河口涉水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通航环境的高效利用,长江口河势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以长江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的方法对南槽近十年来多次水下地形和航道水深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效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2010-2018年,南槽主槽整体呈冲刷态势,江亚南沙头部窜沟冲刷发展,沙尾冲刷下延;2018年至今,江亚南沙头部窜沟由冲刷环境转化为淤积环境,其他区域冲淤形势基本未变;南槽断面主槽形态总体稳定,在主槽总体冲刷背景下,“拦门沙”逐渐被削平,加上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的作用,南槽6 m以深河槽容积明显扩大,且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近期南槽河势变化是流域来水来沙和河口自然、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结果,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对近期江亚南沙的地形变化起到了重要影响,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江亚南沙河势,遏制了局部冲刷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稳定南槽航道的北侧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河势变化 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 江亚南沙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潮周期内悬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施茗 戴志军 +1 位作者 楼亚颖 梅雪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6,共11页
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时空变化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2013年6月16—24日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自小潮至大潮连续9天的逐时定点水文及悬沙观测资料,分析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由此加深对长江... 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时空变化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2013年6月16—24日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自小潮至大潮连续9天的逐时定点水文及悬沙观测资料,分析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由此加深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形成及变化的理解。主要结果包括:(1)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平均粒径为3.52~18.84μm。从小潮到大潮、从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悬沙粒径逐渐增大,水体含沙量逐渐增大,含沙量为0.12~2.29 g/L。(2)水体流速呈现自下而上、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粒径的关联度较好;而水体盐度呈现自上而下、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含量的关联度较好。(3)南槽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垂向变化涵括两种控制机制:涨落潮作用引起的底沙再悬浮控制水体悬沙约7 h的周期性变化;涨潮流挟带的口外泥沙絮凝形成的絮团在涨潮流和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引起水体悬沙出现约14 h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最大浑浊带 垂向变化 长江口南槽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动态变化研究
6
作者 施茗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庞文鸿 王杰 楼亚颖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32,共13页
河口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的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径潮流交汇作用影响的悬底沙交换过程,直接关联最大浑浊带区域的拦门沙冲淤整治。利用2013年6月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小潮至大潮期间定点持续采集的共9 d逐时水文资料及表层沉积... 河口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的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径潮流交汇作用影响的悬底沙交换过程,直接关联最大浑浊带区域的拦门沙冲淤整治。利用2013年6月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小潮至大潮期间定点持续采集的共9 d逐时水文资料及表层沉积物等数据,分析了南槽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沉积动力过程。主要结果包括:(1)南槽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粉砂为优势粒级,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及偏态自小潮到大潮呈逐渐减小的特征。落潮时水体悬浮泥沙易发生絮凝沉降,表层沉积物较细,以极细粉砂为主;涨潮期间,受涨潮顶托作用,以细砂为主的水体粗颗粒泥沙易于沉降,表层沉积物较粗。(2)沉积物组分存在2种变化模式:主要模式为潮流作用及盐水絮凝引起细颗粒悬沙沉降,以粗黏土及极细粉砂为主的沉积模式;次要模式为径流作用下,细颗粒泥沙被冲刷,细砂比重增加,导致表层沉积物变粗,以中粉砂为主的沉积特征;其中径流主导了表层沉积物的短时间内变化,而盐度的变化决定了表层沉积物整体的粗细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长江口南槽 最大浑浊带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磊 李加林 +4 位作者 袁麒翔 徐谅慧 卢雪珠 王明月 赵斯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9,共8页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和分形维度保持相对稳定,但岸线长度存在总体缩短和局部增长的演化趋势。(2)岸线海向推进的岸段占据主要部分,陆向缩退岸线仅发生在少部分岸段。(3)长江口—杭州湾南岸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岸段的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大陆岸线的时空变化速率与强度在不断加强。(4)在1990—2010年期间,引起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的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自然因素显著,并导致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大,自然岸线比重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海岸线 时空变迁 长江口 杭州湾南岸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围垦对长江口南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8
8
作者 袁兴中 陆健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642-1647,共6页
通过对长江口南岸围垦潮滩和自然潮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取样调查 ,研究了围垦潮滩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 ,分析了围垦对潮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围垦使底栖动物群落种类减少 ,种类组成发生变... 通过对长江口南岸围垦潮滩和自然潮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取样调查 ,研究了围垦潮滩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 ,分析了围垦对潮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围垦使底栖动物群落种类减少 ,种类组成发生变化 ;总趋势是 ,围垦以后 ,甲壳动物种类明显减少 ,由 7种减少到 1种 ;随着围垦时间延长 ,多毛类种类减少 ,由 4种减少到 3种 ,直到最后消失 ;而软体动物和昆虫幼虫种类所占比例则明显增加 ,分别从占总种数的 2 9.41 %、5 .89%增加到 5 0 .0 0 %和 2 5 .0 0 % ;2围垦 1 a且仍受潮水影响的潮滩 ,底栖动物种类丰度虽有降低 ,但其密度和生物量却明显增加 ,分别从 1 3 2 .1 0个 /m2 、3 5 .3 1 g/m2 (湿重 )增加到 2 1 8.3 2个 /m\+2和 79.66g/m2 (湿重 ) ;围垦 2 a且潮水不能进入的潮滩 ,底栖动物生物量大大降低 ,降到 3 .0 2 g/m2 (湿重 ) ;3围垦时间短且仍受潮水影响的潮滩与未围垦的自然潮滩相比 ,其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不明显 ;围垦时间长且潮水不能进入的潮滩 ,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反映了围垦导致潮滩湿地生境退化 ;4围垦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是通过改变潮滩湿地生境中的多种环境因子造成的 ,如潮滩高程、水动力、沉积物特性、植被演替等 ,是各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潮滩 围垦 长江口南岸
下载PDF
围垦堤内迁徙鸻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 被引量:48
9
作者 唐承佳 陆健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33,共7页
以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 ,研究景观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导致鸟类群落的变化 ,重点探讨了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特征变化对迁徙鹬群落时空结构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改变是引起鹬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也是决定鹬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 以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 ,研究景观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导致鸟类群落的变化 ,重点探讨了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特征变化对迁徙鹬群落时空结构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改变是引起鹬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也是决定鹬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围堤内湿地植被覆盖率大于 6 0 %或水面小于总湿地面积 2 0 %后 ,鹬基本不出现 ,必须含有水域、植被和裸地三种景观要素。植被覆盖率为 1 0 %~ 2 0 %时 ,鹬数量最多。鹬在围堤内滩涂的分布与底栖生物量无关。水深是影响鹬分布的重要因素 ,使鹬的空间生态位得到分离。科鸟类主要活动在裸地和浅水区 ,中小型鹬类主要在中水区 ,大中型鹬类在深水区。科学管理围堤封堵后滩涂 ,控制和改造湿地景观 ,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围涂工程对鹬群落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垦 迁徒Xin鹬 生态学特性 景观特征 鸟类 群落结构 栖息地 长江口南岸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永红 沈焕庭 +1 位作者 李广雪 刘高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5-150,共6页
根据1861~2002年100多年中的15幅海图资料,以GIS技术为支持,建立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长江河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进行了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并对比计算了多年来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以及横断面的演变.... 根据1861~2002年100多年中的15幅海图资料,以GIS技术为支持,建立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长江河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进行了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并对比计算了多年来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以及横断面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区域内自1861年以来新桥水道冲淤过程明显被分为三个阶段:1861~1926年的66a间新桥水道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刷后又重新产生淤积,总容积变化不大;1926~1958年的33a间新桥水道在不断的冲刷中总容积由2.603亿m^3增长到5.076亿m^3;1958年至今的45a时间里水道容积基本保持在平均5.02亿m^3.1926年新桥水道10m等深线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1947年5m等深线向上延伸,扁担沙已经不再与崇明岛相连;1958年上下扁担沙的5m等深线基本连成一体,可以认为此时新桥水道已经形成.从新桥水道的横断面变化来看,其主泓不断发生变化,主泓经历了向北移的过程,移动约为1.1~2.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南支涨潮槽 冲淤变化 定量计算 GIS
下载PDF
东线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咸水入侵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29
11
作者 沈焕庭 茅志昌 顾玉亮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0-154,共5页
南水北调工程是长江流域继三峡工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 ,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河口的环境与生态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是众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水北调是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 ,有东、中、西线三种方案 ,它建成后必将对长江口的自然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是长江流域继三峡工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 ,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河口的环境与生态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是众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水北调是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 ,有东、中、西线三种方案 ,它建成后必将对长江口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涉及径流、泥沙、咸水入侵、岸滩冲淤、航道、水产、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根据有关初步设计资料及长江河口的流量和盐度等实测资料 ,用统计的方法对东线南水北调调水5 0 0、70 0和 10 0 0m3 /s后对长江口咸水入侵的影响进行了初步预测。为了减少其不利影响 ,还提出了采取加快实施北支整治工程、尽快建造新的避咸蓄淡水库、确定调水的控制流量和三峡工程提前蓄水等措施 ,供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和设计部门参考。若能采取这些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线南水北调工程 长江河口 盐水入侵 影响 对策
下载PDF
基于可见光遥感测深技术的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势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东 潘雪峰 张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7,共5页
以长江口南支河段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反演的1999年水下地形和该河段2002年实测水深数据,结合长江口来水来沙现状和河段特征,分析了河段的冲淤变化和沙体迁移规律,提出了需采取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从1999到2002... 以长江口南支河段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反演的1999年水下地形和该河段2002年实测水深数据,结合长江口来水来沙现状和河段特征,分析了河段的冲淤变化和沙体迁移规律,提出了需采取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从1999到2002年南支河段总体发生冲刷,年平均冲刷量为0.192 6亿m3,河道内白茆沙、新浏河沙和新浏河沙包的沙头年平均后退467,374和421 m;(2)上、下扁担沙之间由于串沟发育,两者有分离的趋势,沙体5 m等深线的变动格局显示两沙体沙尾向下移动导致新桥水道上段水深加深、下段南侧水深变浅;(3)固定白茆沙和上、下扁担沙沙体,对维持南支河段航道的航运、稳定南北槽河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支河段 遥感测深 冲淤演变
下载PDF
近期长江河口南汇南滩水域水沙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高伟 程和琴 +3 位作者 李九发 计娜 胡浩 乔远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8-115,共8页
基于南汇南滩水域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及2003年2月枯季大潮、2004年9月洪季大潮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南汇南滩水域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及2003年2月枯季大潮、2004年9月洪季大潮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南汇南滩水域洪季大潮落潮流占主导优势,枯季大潮涨潮流占主导优势;(2)东海大桥及其周边促淤围垦工程后,洪季大潮落潮优势增强,涨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增多;枯季大潮落潮优势减弱,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均减少;(3)近岸工程建设是南汇南滩水域洪季落潮优势增强、枯季落潮优势减弱的主要影响因素;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的变化主要与工程建设、流域来沙量减少、近岸沙体变迁等作用有关。可为河口河槽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汇南滩 水沙变化 近岸工程 特征分析 长江河口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三维水动力及污染物输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祖信 华祖林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9-243,共5页
以POM(princetonoceanmodel)模型为基础 ,建立了长江口南支三维水流及污染物质输运数学模型 ,模拟了长江口南支三维流场分布 ,并以上海西区某一排污口为例 ,对产生的污染带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
关键词 三维水动力 污染物输送 长江口南支 POM模型 数值模拟 三维水流流场 水污染控制
下载PDF
基于SPOT遥感影像的九段沙潮沟信息提取及分维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永飞 韩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6-1441,共6页
以长江口九段沙为研究区,应用灰度形态学提取了九段沙湿地的潮沟信息,并对提取出的潮沟信息分区域采用网格法进行了分维研究,得出了九段沙不同区域潮沟的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比较发现,九段沙不同区域的分维值,上沙最大... 以长江口九段沙为研究区,应用灰度形态学提取了九段沙湿地的潮沟信息,并对提取出的潮沟信息分区域采用网格法进行了分维研究,得出了九段沙不同区域潮沟的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比较发现,九段沙不同区域的分维值,上沙最大,下沙次之,中沙最小。而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岸段中,处于上沙北部沿岸的潮沟分维值大于上沙其它地区;处于中沙、下沙西北-东南沿岸的潮沟分维值分别大于中沙、下沙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它们所处地理位置水动力条件不同有关。另外也计算了九段沙南岸与北岸的分维值,发现南岸的分维值要大于北岸,这与其发育时间、水动力条件和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等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潮沟 灰度形态学 分维 南岸 北岸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北港河道挟沙能力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敏 李九发 +2 位作者 李占海 姚弘毅 陈炜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7,共7页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的减少,河口水沙动力条件以及河床地形必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长江口南、北港河道连续9 d小潮至大潮水沙定点观测发现,小潮期含沙量较低,但随着潮流速增强,大潮期含沙量较高,表明泥沙再悬浮明显。通...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的减少,河口水沙动力条件以及河床地形必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长江口南、北港河道连续9 d小潮至大潮水沙定点观测发现,小潮期含沙量较低,但随着潮流速增强,大潮期含沙量较高,表明泥沙再悬浮明显。通过实测数据分别给出大、中、小潮南、北港河道挟沙力经验公式,显示出潮流与含沙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显示出潮流流速与挟沙能力的方次变化有良好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港河道 潮流流速 含沙量 挟沙力 水沙变化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焕庭 李九发 肖成猷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49-55,共7页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愈益显著。本文对围海造地、排污工程、取水工程、航道增深工程、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等几项规模较大的已建和拟建工程及其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做了初步论述,建议继续重视和加强这方面...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愈益显著。本文对围海造地、排污工程、取水工程、航道增深工程、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等几项规模较大的已建和拟建工程及其对长江河口过程的影响做了初步论述,建议继续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开发要适度,人工控制要遵循自然演变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围海造地 排污工程 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 航道增深工程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通量数值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朱建荣 吴辉 顾玉亮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1-7,共7页
应用改进的三维数值模式,研究了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通量。当径流量取11 000 m3/s,风况取风速为6 m/s的北风时,长江河口北支上段大潮、中潮、小潮和半月平均盐通量分别为-26.28,-14.65,-1.58和-15.83 t/s,发生北支盐分倒灌进入南支,大潮... 应用改进的三维数值模式,研究了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通量。当径流量取11 000 m3/s,风况取风速为6 m/s的北风时,长江河口北支上段大潮、中潮、小潮和半月平均盐通量分别为-26.28,-14.65,-1.58和-15.83 t/s,发生北支盐分倒灌进入南支,大潮期间的盐分倒灌量远大于小潮期间。通过数值计算定量分析了径流量、潮汐和风况对北支倒灌盐通量的影响:枯季北支盐分倒灌随径流量增加而减弱、减小而增强,随潮汐减弱而减小、增强而增加,随北风风应力增强而增加、减弱而减小。计算分析了1998—1999年冬季长江河口北支日均盐通量可知,在径流量小和潮汐强的情况下发生严重的北支盐分倒灌,量值达到-37 t/s。从长江河口北支盐通量时间变化过程看,在季节时间尺度上盐通量主要决定于径流量,从半月时间尺度上大、小潮起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支 倒灌盐通量 径流量 潮差 风况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潮流的一个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朋柱 毛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9-113,T002,共6页
为了能够精确地拟合天然水域不规则的水陆边界,并能保持有限差分数值计算在矩形网格中进行,本文利用Thompson的数值网格生成技术,在长江口南支七丫口至横沙河段设计了一个椭圆型边界拟合坐标系,并在这个坐标系下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数学... 为了能够精确地拟合天然水域不规则的水陆边界,并能保持有限差分数值计算在矩形网格中进行,本文利用Thompson的数值网格生成技术,在长江口南支七丫口至横沙河段设计了一个椭圆型边界拟合坐标系,并在这个坐标系下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求解此数学模型,实现了计算区域内现状潮流的一个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模式的设计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数值模拟 潮流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的水文泥沙环境及污染物输移 被引量:6
20
作者 潘定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9-46,共8页
南港河道水域宽广,水体量大,动力条件强,悬沙含量较高且都是细颗粒物质,纳污容量大,具有较强的输运、稀释和自净能力。污水进入南港以后,污染物在河道中迁移转化,主要吸附在泥沙上。在外泄过程中污染物质在南港中往返逗留,循环... 南港河道水域宽广,水体量大,动力条件强,悬沙含量较高且都是细颗粒物质,纳污容量大,具有较强的输运、稀释和自净能力。污水进入南港以后,污染物在河道中迁移转化,主要吸附在泥沙上。在外泄过程中污染物质在南港中往返逗留,循环输移,向底层、滩地、涨潮沟等地迁移,并在河海相接地带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港 港口 水文 泥沙环境 污染物输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