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PRE-TROPICAL CYCLONE SQUALL LINE OF 8 AUGUST 2007 OVER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腾飞 黄健 +2 位作者 万齐林 刘显通 于鑫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6年第4期508-521,共14页
A squall line in front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Pabuk occurred in the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 Zhanjiang on August 8th, 2007 when the storm approached South China.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 A squall line in front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Pabuk occurred in the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 Zhanjiang on August 8th, 2007 when the storm approached South China.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is squall lin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paid to the possible connection of this squall line with Pabuk. The observational data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re from soundings, Doppler weather radars and wind profile radars. The following six major conclusions are drawn by our observational analyses.(1) This squall line developed gradually from individual convective cells, and land breeze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nset of the squall line.(2) The path and intensity of the squall line were modula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squall line propagated along the coastline, and it was stronger on the landing side of the coastline compared with the surrounding in-land regions and oceanic regions.(3)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squall lines were seen in this squall line,including the cold-pool intensity, vertical structure and the wake flow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t its developing and mature phases.(4)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is squall line resemble those of tropical squall lines in terms of deep moist air and low convection condensation level. They also resemble mid-latitude squall lines in terms of the convective instable energy and vertical wind shea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5) Two roles were played by the strong wind around Pabuk. On the one hand, it made the atmosphere more unstable via suppressed shallow convection and increased solar rad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enhanced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and therefore strengthened the sea breeze and the resultant water vapor transport. The sinking temperature inversion prevented the occurrence of low-layer weak convection and accumulated convection instability ener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ong conv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ll line tropical cyclone LAND breez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下载PDF
“天鸽”台前飑线环境场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
作者 陈卓 高正南 +1 位作者 郭晓梅 徐八林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4期41-47,共7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RA5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23日发生在台风“天鸽”前沿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显著升温、低层大气暖湿不稳定及CAPE值达2000 J·kg^(-1)以上,为台前飑线形成提供了前期热力条件;...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RA5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23日发生在台风“天鸽”前沿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显著升温、低层大气暖湿不稳定及CAPE值达2000 J·kg^(-1)以上,为台前飑线形成提供了前期热力条件;(2)对流单体在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并迅速发展成为高度组织化的飑线,其强度、移向与地面风的辐合强弱及位置高度一致;(3)水汽通量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保证了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高效的水汽供应;(4)雷达图上台前飑线发展旺盛阶段中尺度辐合带特征最明显,出现多个55 dBz以上强中心及RIJ特征;(5)当飑线两侧的风向辐合特征减弱时,其带状结构快速断裂且强度减弱,伴随的强对流天气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天鸽” 台前飑线 地面辐合线 雷达回波
下载PDF
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97
3
作者 姚叶青 俞小鼎 +3 位作者 张义军 程华 魏鸣 李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3-381,共9页
对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 对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和部分地区的冰雹和暴雨。雷达回波呈现弓形,伴有明显的雷暴出流边界(阵风锋),与弓形回波相对应的多普勒径向速度明显地预示地面大风的中层径向辐合(MARC)。而中气旋的存在,通过加速干冷空气向雷暴内的夹卷,加强了下沉气流。另外,弓形回波前沿中低层存在弱回波区,中高层存在回波悬垂,强回波区延伸到-20℃等温线之上,表明雷暴内上升气流很强,有利于大冰雹和强降水形成。分析还表明雷暴出流边界与雷暴之间距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雷暴强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弓形回波 中层径向辐合(MARC) 阵风锋 中气旋
下载PDF
一次华南海岸带台前飑线的结构特征与环境条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郑腾飞 黄健 +3 位作者 万齐林 徐海秋 刘显通 于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3-944,共12页
2007年8月8日,热带风暴"帕布"移动到华南近海,在珠江三角洲至湛江以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气象探空等观测数据,分析此次台前飑线的生成、演变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特征... 2007年8月8日,热带风暴"帕布"移动到华南近海,在珠江三角洲至湛江以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气象探空等观测数据,分析此次台前飑线的生成、演变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特征,并对热带风暴"帕布"与台前飑线环境大气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此次台前飑线系统是由孤立的对流单体逐渐发展而成,陆风环流的抬升作用有可能对飑线的初始生成起到重要作用;(2)台前飑线移动路径和强度受海岸附近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海岸靠近陆地一侧的强度远比内陆和海洋上强,移动路径倾向于沿海岸线平行;(3)台前飑线在发展和成熟阶段,其水平结构具有典型的尾流层云降水特征;其冷池强度和垂直结构具有典型的热带飑线特征;(4)台前飑线发生在具有深厚水汽层、对流凝结高度较低的环境大气条件中,与热带飑线的环境大气条件类似;而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强度与中纬度飑线接近;(5)热带气旋外围大风一方面使低层风切变加强,同时为环境大气提供了高层的水汽。在下沉环流区内太阳辐射使陆地明显增温,一方面使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大,另一方面也使海陆温差增大、海风环流加强,导致低层风切变进一步加强,低层水汽输送增大。下沉逆温抑制了低层弱对流的发生,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对流不稳定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热带气旋 陆风 环境大气
下载PDF
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姚恺丰 于继来 +1 位作者 徐泰山 刘强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93-1599,共7页
针对近年来热带气旋灾害屡次造成我国沿海电网电力设备损坏甚至局部地区停电的现状,提出了一种由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通过对线路历史故障率统计数据的折算,建立单位档距线路故障率随其所受风压的变化曲线... 针对近年来热带气旋灾害屡次造成我国沿海电网电力设备损坏甚至局部地区停电的现状,提出了一种由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通过对线路历史故障率统计数据的折算,建立单位档距线路故障率随其所受风压的变化曲线,根据单位档距线路的实时风压信息计算出单位档距线路的故障率及其在所选取时窗内发生故障的概率;将整回线路视作由若干档距串联而成的可靠性系统,由可靠性公式计算出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进一步地,通过设定允许进入故障集的概率门槛或故障截止重数以选择故障组合状态,对满足条件的故障状态进行排序,形成群发性动态故障集。通过测试电网受高强度热带气旋影响的算例,采用设定概率门槛的方法选取故障组合状态并排序生成动态故障集,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网络 输电线路 热带气旋 故障概率 故障集 可靠性
原文传递
弱垂直风切变下台前飑线不同发展阶段的热、动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耀登 王芳 +2 位作者 章丽娜 高梦竹 牛泽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9-528,共10页
以2014年7月18日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期间,发生在湘赣地区的一次台前飑线过程为例,讨论了在垂直风切变明显弱于中纬度飑线情况下台前飑线的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表明:1)在飑线初生阶段,弱垂直风切变与较弱冷池相平衡使... 以2014年7月18日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期间,发生在湘赣地区的一次台前飑线过程为例,讨论了在垂直风切变明显弱于中纬度飑线情况下台前飑线的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表明:1)在飑线初生阶段,弱垂直风切变与较弱冷池相平衡使得飑线垂直发展,其前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环境条件是其发展加强的热力因素;台风倒槽右侧风向水平切变、飑线前侧的阵风锋是其发展的动力条件。2)在飑线成熟阶段,飑线后侧的地面冷池范围变大、强度变强,导致飑线前方的水汽及能量补给减弱;同时飑线后部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加强,飑线上升气流向冷池方向倾斜,垂直抬升条件减弱,不利于台前飑线的发展维持。成熟阶段的这两个特点表明台前飑线由盛转衰。3)在飑线消散阶段,由于飑线远离台风,台风的影响减弱,导致台前飑线水汽和动力条件不足,从而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前飑线 垂直风切变 威马逊 台风 热动力特征
下载PDF
一次孟加拉湾风暴影响下云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国莲 鲁亚斌 +3 位作者 张腾飞 普贵明 徐八林 高敏琪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280-285,共6页
应用MICAPS资料结合FY-2卫星云图,诊断分析了云南2004年5月18~2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近50年来最强的暴雨过程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孟加拉湾风暴和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冷空气侵入孟加拉湾风暴外围环流导致降水强烈发展.孟加... 应用MICAPS资料结合FY-2卫星云图,诊断分析了云南2004年5月18~2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近50年来最强的暴雨过程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孟加拉湾风暴和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冷空气侵入孟加拉湾风暴外围环流导致降水强烈发展.孟加拉湾风暴带来的充沛水汽输送和强烈的上升运动与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为强降水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低空急流的建立及维持,强锋生区的持续触发作用,是本次连续性暴雨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切变线 冷锋 急流 暴雨
下载PDF
计算机天气图图形识别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振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0-23,共4页
根据天气系统的定义和实际业务中的天气图分析规范,总结出了500、700、850hPa3层高空天气图上特征等高线、特征等温线、槽线(含切变线)、高(低)中心、冷(暖)中心以及热带气旋的识别方法及其判别式,并给出了实现计... 根据天气系统的定义和实际业务中的天气图分析规范,总结出了500、700、850hPa3层高空天气图上特征等高线、特征等温线、槽线(含切变线)、高(低)中心、冷(暖)中心以及热带气旋的识别方法及其判别式,并给出了实现计算机自动识别的程序设计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识别 槽线 计算机 天气图
下载PDF
飑线发展过程中回波合并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侯淑梅 闵锦忠 +5 位作者 刁秀广 王俊 孙晶 杨璐瑛 吕博 史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济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8月18日山东省境内飑线发展过程中对流单体之间以及弓形回波与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1)合并过程经历了合并初期、合并中期和完全合并期。云... 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济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8月18日山东省境内飑线发展过程中对流单体之间以及弓形回波与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1)合并过程经历了合并初期、合并中期和完全合并期。云桥位于雷暴中层,合并过程中回波强度先减弱再增强。2)合并的结果是,上游回波减弱并入下游回波,为下游回波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产生的下沉出流与暖湿空气辐合,增强了下游回波的上升运动,促使下游回波持续发展并替代老回波(属喂养型合并)。合并促使低层小尺度涡旋强度增强、底高降低,出现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3)对流单体与单体合并中期,两者强度减弱,完全合并期则强度增强。低层涡旋尺度小、强度强,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的垂直伸展厚度和最大切变值较大、底高低,产生的龙卷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造成灾害重。4)弓形回波与对流单体合并过程中,单体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弓形回波在完全合并期减弱。低层涡旋尺度大、强度弱。5)龙卷的强度与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的底高、垂直伸展厚度及最大切变值有关。单体合并过程中,若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的底高或最大切变的高度降低,或者最大切变值出现跃增,则可能出现龙卷。弓形回波顶点附近有对流单体合并,易出现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龙卷 后向传播 合并 跃增 中气旋
下载PDF
上海“0185”热带低压特大暴雨过程触发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舒颖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356,共14页
2001年8月5日晚至6日晨,上海市境内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暴雨过程,其24 h降雨强度和1 h降雨强度均为上海市区50年来所未遇,此一事件简称上海"0185"特大暴雨过程.这次过程突发性和骤发性并存,特别是骤发性尤为突出.本文利用最新的... 2001年8月5日晚至6日晨,上海市境内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暴雨过程,其24 h降雨强度和1 h降雨强度均为上海市区50年来所未遇,此一事件简称上海"0185"特大暴雨过程.这次过程突发性和骤发性并存,特别是骤发性尤为突出.本文利用最新的日本20 km×20 km再分析格点资料,在总结验证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得出结论:500 hPa高纬冷涡南压与低纬热带低压北上引致的高低纬冷暖空气交汇以及热带低压前的中尺度鞍型场与气流增速的共同作用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主要原因;而冷暖气团在上海地区附近相遇产生的中尺度锋生现象则是上海"0185"强降水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鞍型场 暴雨 热带低压 环流指数 中尺度锋生 飑线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琼 陈圣劼 +2 位作者 白杨 夏露 汪婵娟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8,共13页
利用ERA Interim Daily的0.5°×0.5°资料对2011年6月9—10日的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和低空急流是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右侧的上升支和锋面的抬升作... 利用ERA Interim Daily的0.5°×0.5°资料对2011年6月9—10日的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和低空急流是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右侧的上升支和锋面的抬升作用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提供了水汽条件,此次过程对流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远大于斜压性,强降水发生在湿位涡正负值过渡的等值线密集带附近。过程最强降水时段由一次长生命史的中尺度飑线过程导致,利用WRF v3.9可以进行较好地模拟。研究飑线的环境条件和结构特征发现,环境大气具有较大的CAPE值和较小的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 Energy,CIN),有利于对流的触发;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飑线的维持;尽管冷池较浅薄,但冷池出流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和飑线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江淮气旋 WRF 飑线 RKW
下载PDF
一次热带气旋外围飑线对广州白云机场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钟加杰 李萍 刘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6,I0003,I0004,共9页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0809号热带气旋北冕8月4日在登陆前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北侧外围的偏东风低空急流给广东沿海地区输送充足的水汽以及日升温和副热带高压下沉运动的共同作用,...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0809号热带气旋北冕8月4日在登陆前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北侧外围的偏东风低空急流给广东沿海地区输送充足的水汽以及日升温和副热带高压下沉运动的共同作用,积累了不稳定能量,飑线天气在由弱冷空气造成的边界层辐合线的作用下得以爆发。弓形回波后弱反射率因子通道的出现,说明发展到最强盛阶段的飑线影响白云机场。阵风锋和下击暴流伴随着飑线影响白云机场,产生了强雷暴,近地面层风速迅速加大、风向突然改变以及强降水造成的地面能见度的骤降等,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的天气。综合分析风切变等雷达产品判断阵风锋和下击暴流产生的影响飞行安全的低空风切变,飞机飞行时应特别关注飑线低层下击暴流产生的辐散型风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外围 飑线 阵风锋 下击暴流 低空风切变
下载PDF
沿海地区配电线路防风灾措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晔 莫新 +3 位作者 胡波 李中良 尹姣 姜大志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66-71,共6页
配电线路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每年平均约有9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沿海地区,对配电线路带来极其严重影响.本文结合实际防风抗风工作的实践经验,梳理、归纳与研究配电线路防风灾的一整套措施,期望对沿海地区... 配电线路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每年平均约有9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沿海地区,对配电线路带来极其严重影响.本文结合实际防风抗风工作的实践经验,梳理、归纳与研究配电线路防风灾的一整套措施,期望对沿海地区各级电力单位的配电线路防风灾工作提供一种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同时为探索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配电线路 防风灾措施
下载PDF
豫东地区“6.3”与“7.17”两次致灾大风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怡 赵志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529,共15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常规、非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简称"6.3"过程)和2010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在豫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6.3"和"7.17"... 利用加密自动站常规、非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简称"6.3"过程)和2010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在豫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6.3"和"7.17"过程虽然都有高空槽和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使中高层气温迅速下降,造成大气层结的极不稳定和高低空风的垂直切变,进而高空动量下传,形成强对流的发生、发展、维持和传播。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显示,"6.3"过程"弓形"出现了强回波区并位于回波区前沿,其移动速度快,具有径向风速辐合等飑线特征;"7.17"过程则是在中尺度涡旋云系中形成多个局地对流旺盛的单体,最终造成强降雨、雷电和局地强风暴等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豫东地区 大风 中尺度气旋 雷达特征
下载PDF
2012年4月2日华东灾害性飑线大风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艳芳 程胜 吴彬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4期59-65,共7页
2012年4月2-3日华东地区出现8~11级灾害性大风,此次大风影响时间长,持续强度大,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探讨大风天气成因,运用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此次飑线大风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及中尺度发展演... 2012年4月2-3日华东地区出现8~11级灾害性大风,此次大风影响时间长,持续强度大,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探讨大风天气成因,运用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此次飑线大风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及中尺度发展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风是由中尺度系统飑线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前期是在江淮气旋天气背景下,近地面激发出中尺度飑线系统,飑线经历了形成、发展、减弱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雷达强度图上的回波形状、强度、回波顶高,以及速度图上的逆风区、速度模糊等特征都与实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发展成熟阶段出现了冷湿雷暴高压和冷池,加剧了大风的发展和维持。后期大风主要是受冷空气影响产生。在实际业务工作中,传统的天气学分析方法和以多普勒雷达为代表的先进探测手段相结合,是监测和预警此类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数值预报模式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飑线 雷暴高压 冷池
下载PDF
2012年9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钱奇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79-1584,共6页
2012年9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心略偏于西半球,北半球高纬度环流呈5波型分布,槽区分别位于亚洲西部、亚洲东部、太平洋中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西部。月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位置变化较大,强度比常... 2012年9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心略偏于西半球,北半球高纬度环流呈5波型分布,槽区分别位于亚洲西部、亚洲东部、太平洋中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西部。月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位置变化较大,强度比常年同期偏强。9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6.6℃,与常年同期持平,全国平均降水量73.8 mm,较常年同期(65.2 mm)偏多13.2%。月内共出现6次降水过程,西北太平洋有3个热带气旋活动,没有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北方多地出现低温冷冻灾害,16个省(区)遭受风雹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热带高压 切变线 热带气旋 低温冷害
下载PDF
春季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乔琪 汤俊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3期42-45,I0004,共5页
根据贵阳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2005年春季贵阳市两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径向速度场、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强度场回波资料,结合当日探空、高低空及地面天气形势等资料进行分析,2005年3月28日贵阳市冰雹天气(以下简称3.28)由经典超... 根据贵阳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2005年春季贵阳市两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径向速度场、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强度场回波资料,结合当日探空、高低空及地面天气形势等资料进行分析,2005年3月28日贵阳市冰雹天气(以下简称3.28)由经典超级单体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及4月28日贵阳飑线天气过程(以下简称4.28)的发生、发展,均有较好的动力和热力条件,层结均表现出了不稳定特征。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上,"3.28"属于中—γ尺度的经典超级单体,出现了有界弱回波区,"V"型缺口、三体散射等较清晰的特征性回波;"4.28"是一次明显的飑线过程,具有明显的"人"字型回波及"弓"型回波特征,径向速度图上,呈现出中—γ尺度的(反)气旋性辐合、逆风区、后部入流急流、径向速度相对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及风暴右移增强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超级单体 有界弱回波区 飑线 中气旋
下载PDF
湖南一次飑线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德桥 刘应军 +1 位作者 唐明晖 丁小剑 《干旱气象》 2011年第2期218-223,230,共7页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3月21日湖南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低层增温增湿、中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场中,中层冷平流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过程中风暴单体形态特征具...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3月21日湖南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低层增温增湿、中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场中,中层冷平流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过程中风暴单体形态特征具有典型入流缺口、弱回波区和悬垂体结构特征,风暴单体内部(3 km以下)存在辐合性涡旋,VIL>40 kg.m-2时,有利于产生冰雹和大风天气,降雹前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会出现明显跃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超级单体风暴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 中气旋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0809号“北冕”对华南天气的影响
19
作者 潘军 刘峰 钟加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1810-11816,共7页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分析2008年09号热带气旋"北冕"的活动情况及其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北冕"维持时间较短,强度较弱,但在华南沿海2次登陆,产生的强...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分析2008年09号热带气旋"北冕"的活动情况及其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北冕"维持时间较短,强度较弱,但在华南沿海2次登陆,产生的强降水和雷暴天气对华南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影响极大。在登陆前,热带气旋外围的水汽输送带与大陆上东移的弱冷空气遭遇,激发出强烈的雷暴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在登陆时和登陆后,在热带气旋中心和由于弱冷空气侵入形成的热带气旋内部的中尺度切变线附近产生的强降水和雷暴天气影响热带气旋中心经过的区域和北部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气旋 华南天气 热带气旋外围 中尺度切变线
下载PDF
配电线路风灾损失混合预测算法研究——以湛江地区为例
20
作者 陈晔 莫新 +3 位作者 胡波 李中良 尹姣 姜大志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2-80,共9页
我国沿海地区是风灾影响的重灾区,每年登陆的高强度热带气旋均会造成配电线路大面积倒杆、断杆、断线及其他设备受损,给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利用2006-2014年湛江地区配电线路的风灾受损数据,提出一种新颖的特征提取方... 我国沿海地区是风灾影响的重灾区,每年登陆的高强度热带气旋均会造成配电线路大面积倒杆、断杆、断线及其他设备受损,给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利用2006-2014年湛江地区配电线路的风灾受损数据,提出一种新颖的特征提取方法并融合神经网络、遗传程序设计和多表达式程序设计算法建立一个混合预测模型来预测风灾下的配电线路受损情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为灾后快速抢修复电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配电线路 特征提取 混合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