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国内外限量要求比较分析
1
作者 刘培海 高尧华 +5 位作者 孙灿 卢志晓 张彩丽 李林杰 苏征 雷质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贝类毒素是贝类产品的重要危害因子,其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影响到海产品加工及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并规定了贝类产品中毒素的限量要求。本文主要综述了小鼠生物法、酶联免疫吸... 贝类毒素是贝类产品的重要危害因子,其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影响到海产品加工及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并规定了贝类产品中毒素的限量要求。本文主要综述了小鼠生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生物传感器法等5种常用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梳理了我国及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贝类毒素官方检测方法和限量要求,并对我国贝类毒素风险监测工作提出建议,为我国贝类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数据和资源支持,对保障我国贝类产品养殖业及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检测方法 限量
原文传递
典型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现状与毒理学性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杨玉莲 周鸿媛 +2 位作者 刘虫虫 张宇昊 马良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6-389,共14页
链格孢霉毒素是链格孢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谷物、果蔬、坚果、油料作物等农作物和农产品中污染广泛,对人和动物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等,然而,现有的污染水平、膳食暴露量及毒效应等资料有限且研究系统性... 链格孢霉毒素是链格孢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谷物、果蔬、坚果、油料作物等农作物和农产品中污染广泛,对人和动物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等,然而,现有的污染水平、膳食暴露量及毒效应等资料有限且研究系统性不强,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支撑薄弱。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典型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现状及其毒理学性质,旨在为进一步评估其暴露水平,开展安全性评价,科学制定限量标准与法规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霉毒素 污染 限量 毒代动力学 毒性作用
下载PDF
乳清蛋白粉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迟涛 王芸 +1 位作者 徐欣 刘鹏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1年第2期48-51,共4页
分析和比较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的乳清蛋白粉相关法规和标准等管理规定,从质量指标、污染物和毒素指标、微生物限量进行对比分析。在标准指标限量要求方面,我国标准中的质量指标与美国... 分析和比较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的乳清蛋白粉相关法规和标准等管理规定,从质量指标、污染物和毒素指标、微生物限量进行对比分析。在标准指标限量要求方面,我国标准中的质量指标与美国等标准中的规定基本一致,部分指标规定存在差异,真菌毒素没有差异,污染物限量的对象和数值差异较大,微生物限量要求的项目有所不同但限量没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蛋白粉 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 质量指标 污染物及毒素限量 微生物限量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一个带毒生化反应竞争模型正平衡解的全局稳定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玉平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研究两个微生物竞争同一营养,而其中一个竞争者会产生毒素抑制另一竞争者且产物系数γi(S)(i=1,2)为一般的非减可导函数时的生化反应模型,指出两篇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三维系统经历Hopf分支的条件和由此产生的周... 研究两个微生物竞争同一营养,而其中一个竞争者会产生毒素抑制另一竞争者且产物系数γi(S)(i=1,2)为一般的非减可导函数时的生化反应模型,指出两篇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三维系统经历Hopf分支的条件和由此产生的周期解的稳定性.证明系统中某一微生物物种处于竞争劣势而趋于灭绝时另一微生物物种和营养在二维稳定流形上极限环的存在性.并用具体的实例验证文中所得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反应器 毒素 李雅普诺夫函数 全局稳定性 极限环
下载PDF
食物中藻类毒素污染及暴露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露 马良 +4 位作者 谭红霞 刘微 周鸿媛 张宇昊 郭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2-278,共7页
分析藻类毒素在不同食物中可能的污染类型、暴露水平、污染风险等。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从藻类毒素的毒性、危害、污染情况、限量标准以及暴露风险等方面对不同食物中主要存在的藻毒素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目前报道显示海产品中藻毒素以贝... 分析藻类毒素在不同食物中可能的污染类型、暴露水平、污染风险等。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从藻类毒素的毒性、危害、污染情况、限量标准以及暴露风险等方面对不同食物中主要存在的藻毒素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目前报道显示海产品中藻毒素以贝类毒素的暴露频率较高,尤以软骨藻酸的暴露水平最大(>1.0×10^5μg/kg)。其他非海产食物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最大,在淡水产品、农作物、藻类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食品中都有相关报道;此外,藻类食品膳食补充剂中暴露频率相对较高的藻毒素是类毒素-a,最大暴露水平高于1×10^4μg/kg。该综述可以为不同食物中可能存在的藻类毒素及其暴露水平、污染风险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藻类毒素 污染 限量 暴露风险
下载PDF
植物源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种类、产毒菌株、危害的农产品及相关标准
6
作者 田春燕 徐军 +3 位作者 董丰收 刘新刚 吴小虎 郑永权 《中国食品工业》 2015年第10期62-65,共4页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植物源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对其危害也有了逐步的了解,本文就植物源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特性、主要产毒微生物和危害农产品,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植物源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对其危害也有了逐步的了解,本文就植物源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特性、主要产毒微生物和危害农产品,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限量标准 检测 产毒微生物 危害农产品
下载PDF
蓖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贾茗娴 尹惠琼 +1 位作者 王跃华 章金刚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1年第5期747-750,共4页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种子的胚乳中提取的一种核糖体失活蛋白。基于其潜在的威胁,建立快速、灵敏的蓖麻毒素检测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根据蓖麻毒素的理化性质、免疫原性,已经建立了免疫荧光技术、夹心免疫PCR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种子的胚乳中提取的一种核糖体失活蛋白。基于其潜在的威胁,建立快速、灵敏的蓖麻毒素检测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根据蓖麻毒素的理化性质、免疫原性,已经建立了免疫荧光技术、夹心免疫PCR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蛋白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用于检测蓖麻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毒素 检测技术 检测限
下载PDF
链格孢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诗曼 冯启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17期9-12,共4页
链格孢霉菌是普遍存在于蔬菜、水果及谷物中的病原体,具有多种代谢产物,目前最常研究的四种代谢产物为交链孢酚、交链孢酚单甲醚、细交链孢菌酮酸与腾毒素。这些代谢产物大都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细胞毒性、胚胎毒性、基因毒性、急性... 链格孢霉菌是普遍存在于蔬菜、水果及谷物中的病原体,具有多种代谢产物,目前最常研究的四种代谢产物为交链孢酚、交链孢酚单甲醚、细交链孢菌酮酸与腾毒素。这些代谢产物大都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细胞毒性、胚胎毒性、基因毒性、急性毒性等毒性。本文介绍了上述四种代谢产物的毒理性质、污染现状和检测方法,以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推动链格孢霉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尽快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霉菌 毒理性质 污染现状 检测方法 限量标准
下载PDF
香港特区饮料中危害物限量法规综述
9
作者 周泽业 鲍小丹 罗之纲 《饮料工业》 2019年第3期72-78,共7页
本文对中国香港特区饮料中危害物(包括污染物、毒素、农药残留、微生物等)限量法规进行了分析研究,与国内法规进行对比,旨在指导国内饮料企业对出口香港的饮料进行危害物限量管理。
关键词 香港特区 饮料 污染物限量 毒素限量 农药残留限量 微生物限量 法规
下载PDF
B型肉毒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10
作者 潘宪云 彭林峰 +4 位作者 张甲菊 康玺泰 张正雷 罗广 席仲兴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 建立B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B, BoNT/B)快速检测方法,研制B型肉毒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方法 以B型肉毒类毒素为抗原免疫小鼠,用杂交瘤技术获得鼠源单克隆抗体(单抗),体内法扩大制备单抗。间接ELISA测定... 目的 建立B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B, BoNT/B)快速检测方法,研制B型肉毒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方法 以B型肉毒类毒素为抗原免疫小鼠,用杂交瘤技术获得鼠源单克隆抗体(单抗),体内法扩大制备单抗。间接ELISA测定杂交瘤细胞株分泌单抗的稳定性、腹水效价以及单抗的亚型、理化性质和抗原识别表位。过碘酸钠法对抗原表位差异较大的抗体进行HRP标记,筛选最佳包被抗体和标记抗体,并确定包被抗体包被浓度和标记抗体工作浓度。将其配制成试剂盒,对试剂盒的线性、定量限、准确度和重复性等进行研究。结果 筛选、鉴定8株能稳定分泌B型肉毒毒素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8株单抗腹水效价1∶32 000~1∶512 000,重链为IgG类、轻链为κ型,均耐碱、耐热,不耐酸,其中4C11、4D7、7F9和8D2 4株单抗抗原表位差异较大。以4D7为包被抗体、8D2为标记抗体配制试剂盒,B型肉毒毒素滴度在2~32 LD_(50)/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r=0.996),定量限为0.96 LD_(50)/mL,试剂盒2~8℃有效期为12个月,与A、C、D、E和F型肉毒毒素均无交叉反应。B型肉毒毒素3、6、12、24 LD_(50)/mL的回收率均在85%~115%之间,重复性CV≤15%。结论 筛选得到8株鼠源单抗,建立了B型肉毒毒素快速ELISA检测方法,研制了检测周期短且高灵敏度的B型肉毒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肉毒毒素 杂交瘤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定量限 试剂盒 抗原识别表位
原文传递
一类带毒的生化反应竞争模型的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玉平 黄迅成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25-232,共8页
有些微生物在连续培养中会产生毒素来抑制竞争者,同时竞争中也会产生一些振荡行为.本文研究两个微生物竞争同一营养,而其中一个竞争者会产生毒素抑制另一竞争者且产物系数为一般的形如δ1=A1+B1Sn,δ2=A2+B2Sm的函数时的生化反应模型.... 有些微生物在连续培养中会产生毒素来抑制竞争者,同时竞争中也会产生一些振荡行为.本文研究两个微生物竞争同一营养,而其中一个竞争者会产生毒素抑制另一竞争者且产物系数为一般的形如δ1=A1+B1Sn,δ2=A2+B2Sm的函数时的生化反应模型.分析了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和当系统的某一微生物物种处于竞争劣势而趋于灭绝时另一微生物物种和营养的二维流形上极限环的存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反应应 毒素 平衡点 极限环
原文传递
光照、温度和氮磷限制对6种典型鱼毒性藻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洁茹 桓清柳 +1 位作者 吴霓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1-329,共9页
为了探究温度、光照、和营养盐对鱼毒性藻类产毒的影响,本文分析了6种我国沿海典型具溶血活性的鱼毒性藻类在不同温度(15℃,25℃,30℃)、光照强度(20i.Lmol/m2/s,60μmol/m2/s,100μmol/m2/s)、氮磷限制(1:1;1:16;... 为了探究温度、光照、和营养盐对鱼毒性藻类产毒的影响,本文分析了6种我国沿海典型具溶血活性的鱼毒性藻类在不同温度(15℃,25℃,30℃)、光照强度(20i.Lmol/m2/s,60μmol/m2/s,100μmol/m2/s)、氮磷限制(1:1;1:16;1:128)条件下的生长和溶血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鱼毒性藻类的溶血活性在不同生长期差异明显。海洋卡盾藻(香港株)(Chattonellamarina)、卵圆卡盾藻(C.ovata)、米氏凯伦藻(Kareni0mikimotoi)、赤潮异弯藻(Heteros培m0akashiwo)在对数期溶血活性较高,衰亡期溶血活性较低,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与小定鞭藻(Prymnesiumparvum)在稳定期溶血活性最高,对数期溶血活性最低。藻类的培养环境和营养条件对鱼毒性藻类溶血毒素的合成有明显的影响,在光照强度、温度和氮磷限制条件下,藻类单个细胞的溶血活性会发生明显变化,6种藻类的溶血活性均随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培养温度15—30℃范围内,除球形棕囊藻外,其他5种藻类的单个藻细胞溶血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蓣谥限制可但拼溶血毒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毒性藻类 溶血毒素 环境因子 氮磷限制
原文传递
我国常见的几种脂溶性贝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美慧 李爱峰 +1 位作者 曹际娟 卲筠乔 《生命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33-43,共11页
近年我国沿海有毒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产生的藻毒素沿食物链传递并在贝类体内累积转化生成更为复杂的贝毒素,威胁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其中大部分贝毒的极性较低,易溶于脂类化合物,被称为脂溶性贝毒(lipo... 近年我国沿海有毒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产生的藻毒素沿食物链传递并在贝类体内累积转化生成更为复杂的贝毒素,威胁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其中大部分贝毒的极性较低,易溶于脂类化合物,被称为脂溶性贝毒(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目前我国的养殖贝类正面临多种脂溶性贝毒的污染,主要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氮杂螺环酸(azaspiracid,AZA)及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中的gymnodimine(GYM)等几大类毒素。现就这些脂溶性贝毒的化学结构、来源、毒理学特征、食用安全限量及检/监测方法等内容做了系统总结,同时,对我国脂溶性贝毒的来源与贝类染毒状况做了简要概括,并对今后我国脂溶性贝毒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赤潮 脂溶性贝毒 贝类养殖 食用安全限量
原文传递
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江涛 王锐 +1 位作者 吴霓 江天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20-2925,共6页
研究了海洋卡盾藻香港株(Chattonella marina,Hong Kong strain,CMHK)在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条件下的溶血活性特征.根据海洋卡盾藻的生长曲线,分别收集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毒性的测定;采用不同营养元素结构的培... 研究了海洋卡盾藻香港株(Chattonella marina,Hong Kong strain,CMHK)在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条件下的溶血活性特征.根据海洋卡盾藻的生长曲线,分别收集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毒性的测定;采用不同营养元素结构的培养基对CMHK进行培养,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活性的测定;采用对数生长初期(5 d)、对数期末期(13 d)、稳定期(15 d)和衰亡期(17 d)的CMHK藻液对卤虫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培养5 d时对数生长初期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活性最强,达到1.80×10-7HU/cell,此后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生长时期CMHK单位体积藻细胞的溶血活性与生长曲线基本吻合,对数生长末期最强,达到5.32 HU/L;Fe限制虽然能够显著抑制藻细胞的生长,但藻细胞的溶血活性明显增强,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活性达到8.37×10-7 HU/cell,为正常培养条件下溶血活性值(1.33×10-7 HU/cell)的6.3倍.另外,N限制可使藻细胞的溶血活性值达到6.67×10-7HU/cell;Mn和P限制也能够导致藻细胞溶血活性增强.不同生长期的CMHK对卤虫的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对数生长末期的CMHK藻液对卤虫的毒性作用最强,卤虫暴露在藻密度为4.0×104cells/mL的藻液48 h后,死亡率达到77%,而对数生长初期藻液毒性最弱,48 h卤虫死亡率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溶血毒素 溶血活性 卤虫 营养盐限制 急性毒性试验
原文传递
氮、磷限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周期及毒素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越 林琳 王大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2-357,共6页
优化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CI01细胞同步化方法,研究了N、P限制对A.tamarense CI01细胞周期及毒素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前期驯化、细胞沉降分离和光限制诱导相结合的同步化方法,细胞同步率提高了约14%... 优化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CI01细胞同步化方法,研究了N、P限制对A.tamarense CI01细胞周期及毒素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前期驯化、细胞沉降分离和光限制诱导相结合的同步化方法,细胞同步率提高了约14%。N、P限制条件下,细胞分裂受抑制,分别停滞于G2/M期和G1期。营养盐对毒素合成及组成影响比较明显:N限制下单细胞毒素含量降低,P限制下单细胞毒素含量升高。在正常营养和P限制条件下,C1,2占毒素总量的98%以上,GTX2,3占总毒素量的2%左右;N限制条件下,C1,2所占比例下降到90%左右,而GTX2,3比例增长到约10%。根据C1,2和GTX2,3在一个细胞周期内的变化规律推测,毒素的合成受光诱导并在细胞周期G1期的特定时间内合成,细胞可能先合成GTX2,3毒素,后被转化为C1,2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营养盐限制 细胞周期 麻痹性毒素 毒素合成
原文传递
温度和氮、磷限制对南海一株利玛原甲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仲云 吴海燕 +3 位作者 江涛 郑关超 吕颂辉 谭志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评估我国南海海域分布的一株产毒底栖型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HN45株)的潜在风险,在不同温度(20℃、25℃、30℃)和氮、磷限制(氮磷比:4.08、8.17、16.3、24.5、73.5、147)条件下对其进行室内培养,比较了温度和氮、磷限制对该... 为评估我国南海海域分布的一株产毒底栖型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HN45株)的潜在风险,在不同温度(20℃、25℃、30℃)和氮、磷限制(氮磷比:4.08、8.17、16.3、24.5、73.5、147)条件下对其进行室内培养,比较了温度和氮、磷限制对该株赤潮藻的细胞数、比生长率和色素等生理特征及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生产特性的影响。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磷限制均显著影响利玛原甲藻的细胞数、多甲藻素和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细胞内总毒素含量。单细胞产毒量在温度为25℃、磷浓度为6μM时呈现最高值,即11.34 pg/cell。磷限制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但显著提高了其产毒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该株藻细胞产毒以游离态DSTs毒素为主,其相应酯化态毒素含量仅占单细胞产毒总量的3%~14%,含量远低于游离态毒素。研究还发现,利玛原甲藻所产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随生长周期的变化与DSTs含量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Chl a与DSTs存在竞争关系,这对于解析环境胁迫条件下利玛原甲藻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温度 磷限制 腹泻性贝类毒素 生理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