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face manipulation of a triple-conducting cathode for 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s to enhance oxygen reduction activity and CO_(2) tolerance
1
作者 Wenwen Zhang Hiroki Muroyama +2 位作者 Yuichi Mikami Toshiaki Matsui Koichi Eguch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2期450-459,I0012,共11页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limiting the performance of 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s(PCFCs) is the sluggish kinetics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at reduced temperatures.Here,the surface manipulation of a triple...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limiting the performance of 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s(PCFCs) is the sluggish kinetics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at reduced temperatures.Here,the surface manipulation of a triple-conducting cathode BaCe_(0.5)Pr_(0.3)Y_(0.2)O_(3-δ)(BCPY) by an efficient catalyst coating PrNi_(0.5)Co_(0.5)O_(3-δ)(PNC) to enhance the ORR activity and CO_(2) tolerance is reported.The developed PNC-coated BCPY cathode achieves the polarization resistance of 0.25 and 1.00 Ω cm^(2) at 600 and 500 ℃,respectively,approximately 1/5 of that for the pristine BCPY cathode(0.99 and 4.79 Ω cm^(2)),while maintaining an excellent CO_(2) tolerance.The single cell on a BaZr_(0.8)Yb_(0.2)O_(3-δ) electrolyte also exhibits a high peak power density of 0.79 W cm^(-2)at 700 ℃ and a stable operation for 200 h at 600 ℃.Such high ORR activity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BCPY support and PNC nanoparticles.Namely,BCPY provides a tripleconducting path(mainly protons),and PNC nanoparticles facilitates surface oxygen exchange and steam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 due to the enriched surface oxygen vacancies.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new design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PCFCs cath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le-conducting cathode Surface manipulatio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O_(2)tolerance Protonic ceramicfuel cells
下载PDF
Reduction in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the nucleus pulposus after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被引量:3
2
作者 Yu Feng Yan Gao +1 位作者 Wendong Yang Tianyou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39-1145,共7页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4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only (control group).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clin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angle of straight-leg rai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pain score,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for low back pain were improve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improvement in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ing of the vertebral canal demonstrated that filling of the compressed nerve root sleeve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diameter of the nerve root sleev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sagittal diameter index of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nerve root sleeve and the thecal sac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either the treatment or control groups. The effectiveness of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may be attributable to the relief of nerve root compression, without affecting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or changing the morphology or position of the nerve r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inal column rotating reduction manipulation Chinese medicine bone-set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tervertebral disc nerve roo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iomechanics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treating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3
作者 Shen-Shen Hao Rui-Jun Zhang +5 位作者 Sheng-Li Dong Hong-Ke Li Shuai Liu Rui-Fang Li Hui-Hui Ren Li-Yan Zh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1期7531-7538,共8页
BACKGROUND A patient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had a ruptured posterior cortex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l body, which caus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An open surgery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choice of operation. ... BACKGROUND A patient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had a ruptured posterior cortex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l body, which caus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An open surgery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choice of operation. However, the patient and her family refused open surgery and instead demanded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such as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After preoperative discussion, we finally adopted the nove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ipulative reduction(TCMMR) combined with PVP.CASE SUMMARY A patient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exhibiting bone block-induc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She suffered from a variety of medical disorders but refused open surgery, and instead asked for PVP surgery. TCMMR, in parallel with PVP, was used to restore the height of the compressed vertebral body and reduce the symptoms of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by the bone block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vertebral body and prevent further collapse. The surgery was very successful. The height of the compressed vertebra was restored, and the symptom of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by bone block was reduced successfully via TCMMR. The fractured vertebra was solidified by the PVP. The pain visual analog score declined from preoperative 7 scores to postoperative 2 scores, and the Frankel spinal cord scale in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D degree to postoperative E degree.CONCLUSION The new method ha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who cannot be treated with open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III Kummell's diseas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by bone bloc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Case report
下载PDF
CO_(2) Reduction on Metal-Doped SnO_(2)(110)Surface Catalysts:Manipulating the Product by Changing the Ratio of Sn:O
4
作者 Lei Cui DaDi Zhang +1 位作者 Yuan Kong Xiao Zhe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13-421,I0001,共10页
The electr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_(2) RR)producing HCOOH and CO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es for stor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as chemical energy in fuels.SnO_(2) is a good catalyst ... The electr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_(2) RR)producing HCOOH and CO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es for stor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as chemical energy in fuels.SnO_(2) is a good catalyst for CO_(2)-to-HCOOH or CO_(2)-to-CO conversion,with different crystal planes participating the catalytic process.Among them,(110)surface SnO_(2) is very stable and easy to synthesisze.By changing the ratio of Sn:O for SnO_(2)(110),we have two typical SnO_(2) thin films:fully oxidized(stoichiometric)and partially reduced.In this work,we are concerned with different metals(Fe,Co,Ni,Cu,Ru,Rh,Pd,Ag,Os,Ir,Pt,and Au)-doped SnO_(2)(110)with different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CO_(2) RR.All these changes are manipulated by adjusting the ratio of Sn:O in(110)surface.The results show that stochiometric and reduced Cu/Ag doped SnO_(2)(110)have different selectivity for CO_(2) RR.More specifically,stochiometric Cu/Ag-doped SnO_(2)(110)tends to generate CO(g).Meanwhile,the reduced surface tends to generate HCOOH(g).Moreover,we also considered the competitiv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The catalysts SnO_(2)(110)doped by Ru,Rh,Pd,Os,Ir,and Pt have high activity for HER,and others are good catalysts for CO_(2) 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 DFT calculation Product manipulation
下载PDF
多连杆刚柔机械手设计与手指减振分析
5
作者 管声启 郝振虎 +2 位作者 王静国 马腾飞 师红宇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6-123,共8页
针对陶瓷易碎零件分拣过程中难以稳定抓取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能够有效稳定抓取的新型多连杆刚柔机械手。首先,以机械传动为基础,将刚性关节与柔性材料相结合,设计机械手的传动方式与柔顺关节的最优结构,并在三维软件上构建刚柔机械手的... 针对陶瓷易碎零件分拣过程中难以稳定抓取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能够有效稳定抓取的新型多连杆刚柔机械手。首先,以机械传动为基础,将刚性关节与柔性材料相结合,设计机械手的传动方式与柔顺关节的最优结构,并在三维软件上构建刚柔机械手的整体结构;其次,通过对机械手手指结构进行简化,采用拉格朗日理论和有限元离散方法,构建出具有尖端质量的手指多连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最后,求解出机械手手指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减振方案,对机械手手指结构做出优化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外激力为2 N的条件下,改进结构后的刚柔机械手手指其振动的幅度降低8 mm,且恢复稳定的时间缩短了4 s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拣和抓取过程中的抗冲击力,保证了对陶瓷易碎零件抓取过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件分拣 结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刚柔机械手 减振实验
下载PDF
手法复位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疼痛及脊柱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6
作者 李玲慧 王达 +5 位作者 刘治泽 王晓阳 谢榕 彭啸 王尚全 李光华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11期82-87,共6页
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研究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在2024年3月之前公开发表在PubMed、Cochran... 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研究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在2024年3月之前公开发表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EMBASE数据库、SinoMed文献服务系统、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独立筛选和数据提取,并参照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逐一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8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702例患者,其中手法复位联合PVP组857例,PVP组84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法复位联合PVP与单纯PVP组相比较,近期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0.5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0.07,P=0.03)、远期VAS评分(MD=-0.78,95%CI:-1.09~0.47,P<0.00001)、近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MD=-3.99,95%CI:-4.91~-3.07,P<0.00001)、远期ODI评分(MD=-7.02,95%CI:-7.99~-6.05,P<0.00001)、椎体后凸Cobb角(Cobb′s angle,Cobb)(MD=-6.07,95%CI:-8.10~-4.03,P<0.00001)、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值比(odds ratio,OR)=0.33,95%CI:0.17~0.67,P=0.002)等诸多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VP在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脊柱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手法复位 Meta分析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李建民 俞莹 +4 位作者 吴志伟 张栋 吕凯 王树强 葛志超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7期827-831,共5页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牵引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牵引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各方向ROM、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比较2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DI评分、VAS评分、各项炎性因子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2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各方向ROM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76.0%)(P<0.05);2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够缓解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提高颈椎活动功能,疗效明确,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补阳还五汤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颈椎生理曲度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红白舒筋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严文洁 伍峰 +1 位作者 冯旋 王文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红白舒筋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红白舒筋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红白舒筋散外敷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评估2组的症状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畸形、瘀血消退、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腕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白舒筋散外敷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良好,可促进患者症状消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红白舒筋散 骨折愈合 腕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基于“筋、节、骨、髓”分型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9
作者 李永津 林方政 +6 位作者 陈树东 詹吉恒 侯宇 祁冀 曾小龙 高梓博 林定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596-2600,共5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及上肢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传统中医的筋骨辨证在治疗该病时存在概念不清、辨证分型不一等问题。岐黄学者林定坤教授在筋骨...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及上肢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传统中医的筋骨辨证在治疗该病时存在概念不清、辨证分型不一等问题。岐黄学者林定坤教授在筋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提出了颈椎“筋”“节”“骨”“髓”4大分型。该文通过总结林定坤教授对CSR筋骨辨证学术思想,总结手法治疗该病的作用靶点,提出基于筋劳、节错、骨变和髓损等4种病损分型,采用理筋、调节、护髓和治骨4种手法治疗,以期完善骨伤科手法治疗CSR的辨证施治体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辨证 筋骨平衡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手法 理筋 调节 护髓 治骨 林定坤
原文传递
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椎间盘及小关节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源标 林展 +6 位作者 陈燕梅 杨腾辉 赵晓 陈扬声 周燕辉 杨敏超 黄飞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2,共6页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施术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和椎间孔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颈部正常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资料,将CT数据导入Mimics 17.0三维重建软件,依次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Solidworks2017和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构建椎间盘、关节软骨等C_(3-6)颈椎有限元模型;固定C_(5)椎体下终板,在上位椎体(C_3)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垂直向下的50 N载荷,比较实施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和整复时,C_(4)-C_(5)节段椎间盘应力、形变大小及方向、关节囊应力、小关节位移及双侧椎间孔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8.06 MPa、总形变为1.05 mm,纤维环向左前外膨出;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2.60 MPa、总形变为0.90 mm,纤维环向左后方膨出;相比于旋转复位手法,矢状位端提手法在施术时对椎间盘的压力较小(约为颈椎旋转手法的32.3%)、椎间盘形变程度也轻(约为旋转手法的85.7%);(2)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37 MPa和1.69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2.21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3.8%,左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0.9%;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27 MPa和1.70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1.63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2.6%,左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0.9%;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的位移、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改变较小,操作时较为安全;(3)结果提示,与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位移、椎间盘应力/形变程度、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的改变较小,临床中在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后应结合生物力学结果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矢状位端提法 传统旋转复位手法 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疼痛与最大张口度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紫微 张洁 +2 位作者 蒋昕钰 李莎 吴毅英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疼痛与最大张口度疗效是否优于仅进行手法或仅进行咬合板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疼痛与最大张口度疗效是否优于仅进行手法或仅进行咬合板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并参考Cochrane手册评估文献质量,运用RevMan5.4软件分析结局指标。结果:本研究纳入6个RCTs,患者共计3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观察组进行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在降低疼痛评分[SMD=-0.34,95%CI(-0.54,-0.13),P=0.001]与改善最大张口度[SMD=0.51,95%CI(0.31,0.71),P<0.00001]方面疗效均比对照组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改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疼痛和最大张口度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手法复位或单独佩戴咬合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 手法复位 咬合板 疼痛 最大张口度 META分析
下载PDF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力学量化研究
12
作者 张琰朕 刘洋 +3 位作者 李锐 杨灿 胡滟琦 张兆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目的:探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生物力学参数的量效关系。方法: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收治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27(25.50±1.10)岁;颈椎CT示齿状突右侧偏歪16例,左侧偏歪2例。采用穿戴式按... 目的:探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生物力学参数的量效关系。方法: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收治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27(25.50±1.10)岁;颈椎CT示齿状突右侧偏歪16例,左侧偏歪2例。采用穿戴式按摩手法测量手套测量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力学参数,量化疏筋时力的大小、频率及力学曲线图和整复时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及力学曲线图,比较患侧和对侧手法操作的差异性。结果:疏筋手法实施中风池穴部位患侧最大作用力、频率为(19.82±2.02)N、(116.83±14.49)次/分,对侧分别为(13.87±2.19)N、(188.89±16.03)次/分;两侧最大作用力、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盆穴患侧最大作用力、频率为(14.44±3.27)N、(139.06±28.47)次/分,对侧为(9.41±1.38)N、(142.50±28.47)次/分;两侧最大作用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复手法实施中患侧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分别为(14.16±5.98)N、(11.56±6.63)N、(0.14±0.03)s,对侧分别为(8.94±3.39)N、(8.30±4.64)N、(0.18±0.04)s;两侧启动力、扳动力、扳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筋整复手法针对患侧施以轻巧的疏筋力即可恢复颈椎间的力学平衡,加强寰枢关节紊乱的恢复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施以轻巧的旋扳力便能够使得寰枢椎齿状突回位,体现了手法安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筋整复手法 寰枢关节紊乱症 力学传感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调控N中间体与一维共轭配位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促进电催化硝酸盐还原产氨
13
作者 刘青 成雪峰 +5 位作者 霍锦艳 刘小芳 董慧龙 曾宏波 徐庆锋 路建美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31-242,共12页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含硝酸盐废水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备氨是一种在温和条件下去除硝酸盐污染物并生成氨的可行策略,兼具环境与经济双重价值.然而,由于硝...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含硝酸盐废水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备氨是一种在温和条件下去除硝酸盐污染物并生成氨的可行策略,兼具环境与经济双重价值.然而,由于硝酸盐还原制氨过程涉及复杂的电子质子转移过程,在低浓度(≤100 ppm)硝酸盐条件下,硝酸盐转化率低和氨产率不足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和发展潜力.因此,开发新型的可精准调控催化中心结构的催化剂材料,并通过调控催化剂表面对含N中间体的吸附来提高硝酸盐的转化率和氨的产率,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过渡金属离子M^(2+)(M=Fe,Co,Ni和Cu)与1,2,4,5-苯四胺(BTA)配体配位合成了四种一维共轭配位聚合物链(1D CCPs)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备高附加值产物氨.通过改变金属离子,电催化硝酸盐还原的选择性和活性得到了提高,这些1D CCPs结构为探索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氨中的结构-活性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反应2 h后,Cu-BTA的产氨速率达到2.28 mg h^(-1)c^(-2),该结果是已报道的低浓度硝酸盐还原产氨的较高水平,在4h内硝酸盐的转化率达到96.74%,氨的选择性为79.46%.在经过25次循环实验后,催化性能依然保持良好.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富电子Cu中心减弱了*NO中间体π轨道向Cu的d轨道的电子转移效率,并增强了Cu d_(yz)轨道对*NO的π轨道的电子反馈作用,提升了*NO中间体的自由能,N=O键被削弱,降低了NO→*NHO的ΔG值,进一步促进了氢化反应,提高了产氨速率.此外,Cu-BTA对氨的吸附能最小,有利于活性中心表面产生的氨快速脱除,加快了吸附-催化转化-脱附循环的速率,并且降低了催化中心中毒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高催化活性和长期稳定性.综上,由于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氨过程涉及八电子九质子转移过程,因此催化剂对不同含N中间体的适度吸附能力对保证高选择性,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中心金属离子替换调控对N中间体的吸附,构建了可靠的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氨的结构-活性关系,为电催化硝酸盐转化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还原 氨合成 电催化 一维共轭配位聚合物 吸附调控
下载PDF
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所致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葛朝元 郝定均 +3 位作者 杨文龙 钱立雄 王文涛 杨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42-45,共4页
目的研究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所有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目的研究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所有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侧凸和后凸Cobb角,同时记录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随访期间新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PKP。术后3 d、6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局部侧凸、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随访期间,患者的Cobb角度数未丢失。术中有7.1%(4/56)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渗漏至椎体前方及侧方,未发生神经损伤。随访期间未发生新发椎体骨折。结论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PKP治疗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侧后凸畸形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侧后凸畸形 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 手法整复
下载PDF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机械臂连续滑模控制方法
15
作者 莫济玮 张铁异 +2 位作者 郭小龙 穆协乐 吴耀光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1-1607,共7页
针对多关节机械臂的高精度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连续滑模控制方法。首先,对于系统扰动,设计了一种干扰观测器来对扰动进行实时估计以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其次,基于高阶滑模控制思想对控制器进行设计,得到了连续的控... 针对多关节机械臂的高精度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连续滑模控制方法。首先,对于系统扰动,设计了一种干扰观测器来对扰动进行实时估计以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其次,基于高阶滑模控制思想对控制器进行设计,得到了连续的控制律,从而有效削弱了滑模控制中的抖振现象;同时,为了解决滑模控制需要预知不确定性上界的缺陷,采用自适应技术对控制律进行改进,避免选择较大的控制增益增加系统的抖振,给出了控制器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证明,并计算了系统的有限收敛时间;最后,以六自由度机械臂的前3个关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线性滑模控制方法和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振削弱 机械臂系统 自适应调控 干扰观测器
原文传递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16
作者 巫敬文 周琦石 +1 位作者 陈信军 杨林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635-640,共6页
目的:研究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清远市中医院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在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的... 目的:研究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清远市中医院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在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正骨手法辅助治疗,对照组实施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疼痛程度、跟骨参数、足踝功能以及并发症予以分析。结果:组间对比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下降,以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足踝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两组术后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均增大,足踝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足踝评分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8%,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5,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较好,能够配合手术进程,弥补不能充分暴露的缺点,达到良好复位的目的,并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促进足部功能与骨折端解剖结构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 中医正骨 顺势复位 加速康复
下载PDF
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样本量估计方面的常见问题分析
17
作者 冯天笑 肖想玉 +6 位作者 秦晓宽 孙传睿 王旭 卜寒梅 朱立国 胡晶 魏戌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0期39-43,51,共6页
目的:分析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检索时限均为2017年1月至2024年6月... 目的:分析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检索时限均为2017年1月至2024年6月。依据文献检索及筛选方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提取是否报告样本量估计、假设检验类型、Ⅰ类错误概率α、把握度(1-β)、预期效应量、单侧或双侧检验、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脱落率、样本量计算工具、主要结局指标及多重检验等信息,以频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8688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后随机抽取20%的文献,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74篇文献。在纳入的274项研究中,192项(70.07%)报告了样本量估计。在报告了样本量估计的192项研究中,16项(8.33%)报告了假设检验类型,146项(76.04%)报告了Ⅰ类错误概率α,164项(85.42%)报告了把握度(1-β),98项(51.04%)报告了预期效应量,88项(45.83%)报告了单侧或双侧检验,81项(42.19%)报告了MCID,156项(81.25%)报告了脱落率,167项(86.98%)报告了样本量计算工具,131项(68.23%)报告了主要结局指标。16项报告了假设检验类型的研究均为优效性试验,其中9项采用单侧检验,7项采取双侧检验;37项报告了2个及以上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中,8项(21.62%)调整了Ⅰ类错误概率α;23项报告了多个组别比较的研究中,1项(4.35%)调整了Ⅰ类错误概率α。结论: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未报告样本量估计、样本量估计参数缺失或不明、样本量估计方法与假设检验类型及主要结局指标不对应、多重检验时未调整Ⅰ类错误概率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中医) 正骨手法 舒筋整复手法 推拿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专题 样本量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内固定临床研究
18
作者 冯伟利 楚利涛 周洪保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4年第1期15-19,23,共6页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中药熏蒸对尺桡骨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血液流变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102例尺桡骨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中药熏蒸对尺桡骨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血液流变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102例尺桡骨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相关指标(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活动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D-二聚体(D-dimer,D-D)]、骨折愈合相关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growth factor-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2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腕关节背伸、屈曲度大于对照组(P均<0.05),EAI、WBV、HCT、D-D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FGF-2、IGF-1、TGF-β1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9%,与对照组的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中药熏蒸能改善尺桡骨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腕关节活动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这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骨折愈合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桡骨骨干骨折 手法复位 中药熏蒸 血液流变学 骨折愈合
下载PDF
面向喷浆机械臂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降噪处理研究
19
作者 王树斌 陈菲 +5 位作者 周奋波 刘科 赵文渤 张坤 张鹏 崔斌 《煤矿机械》 2024年第6期60-63,共4页
考虑到系统辨识数据的预处理能够提高喷浆机械臂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建模精度,采用小波变换滤波算法对采集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降噪处理。应用表明,在以sym5为小波基函数时,信噪比数值最大且均方根误差最小,降噪效果最好。滤波降噪结果... 考虑到系统辨识数据的预处理能够提高喷浆机械臂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建模精度,采用小波变换滤波算法对采集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降噪处理。应用表明,在以sym5为小波基函数时,信噪比数值最大且均方根误差最小,降噪效果最好。滤波降噪结果能够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精确辨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浆机械臂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数据预处理 降噪处理 小波基函数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
作者 何沛聪 田晓娜 +1 位作者 胡容瑞 陈逊文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160-166,共7页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SFH)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200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手法复位治疗SFH研究文献,利用NoteExpress3.7.0软...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SFH)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200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手法复位治疗SFH研究文献,利用NoteExpress3.7.0软件去重并管理文献,利用Excel2016对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使用CiteSpace6.1.R6软件对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突现、时间线分析。结果共纳入1534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纳入文献涉及645位作者,形成以乐劲涛、许益文、殷爱东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研究机构主要为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浙江省富阳中医骨伤科医院等。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显示,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手法复位、固定方式、临床疗效、儿童、小夹板固定等方面。突现关键词提示,SFH并发症、克氏针、中医正骨手法、切开复位可能是今后研究热点。结论手法复位治疗SFH研究目前处于瓶颈期。领域内尚未形成大规模、跨区域的学术合作。中医正骨手法、切开复位与新技术联合应用可能是今后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正骨 手法复位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