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hading Treatments on Growth of Asimina triloba(L.) Dunal Seedlings
1
作者 朱延林 黄建全 +4 位作者 张江涛 张娜 翟晓巧 王念 赵蓬辉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7年第3期42-44,78,共4页
[Objective]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hading treatments on growth of Asimina triloba (L) Dunal seedlings and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edling production. [Method]70 day-old A. ... [Objective]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hading treatments on growth of Asimina triloba (L) Dunal seedlings and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edling production. [Method]70 day-old A. triloba seedlings had similar stem diameter and plant height and good growth vigour were taken as tested materials in 2005. 4 light gradient treatments which were the natural light with 100% light intensity, one-layer, two-layer and three-layer black shading network with the light transmittance rate of 50%, 25% and 12.5%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hading treatments on growth of A. triloba. [ Result] With the shading treatments of one-layer and two-layer net, the plants of A. triloba seedlings grew rapidly. As the intensity of illumination decreased, the cetents of chlorophyll a ( Chl. a), chlorophyll b ( Chl. b) and total chlorophyll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hlorophyll a/b value became smaller. Under natural light, the plants tended to consume more water and the soil temperature at 15:00 p. m was higher. There was a smaller difference among various treatments. [ Conclusion]The suitable shading treatment to the growth of A. triloba seedlings was under the light transmittance rate of 50% and height and stem diameter of trees increased fast. Chlorophyll a ( Chl. a), chlorophyll b ( Chl. b) content in leaves of A. triloba seedlings were highest comparing with those in othe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mina triloba Shading treatment GROWTH Chlorophyll content
下载PDF
Analysis of drought tolerance and genetic and epigenetic variations in a somatic hybrid between Ipomoea batatas (L.) Lam. and I. triloba L. 被引量:3
2
作者 JIA Li-cong ZHAI Hong +2 位作者 HE Shao-zhen YANG Yu-feng LIU Qing-c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6-46,共11页
The somatic hybrid KT1 was previously obtained from protoplast fusion between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cv. Kokei No. 14 and its wild relative I. triloba L. However, its genetic and epigenetic variat... The somatic hybrid KT1 was previously obtained from protoplast fusion between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cv. Kokei No. 14 and its wild relative I. triloba L. However, its genetic and epigenetic variations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showed that KT1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drought tolerance compared to the cultivated parent Kokei No. 14. The content of proline and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photosynthesi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malonaldehyde (MDA)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Kokei No. 14 under drought stress. KT1 also showed higher expression level of well-known drought stress-responsive genes compared to Kokei No. 14 under drought stres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d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SAP)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KT1 had AFLP and MSAP band patterns consisting of both parent specific bands and changed bands. Fur- the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in KT1. the proportions of Kokei No. 14 specific genome components and methylation sites were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of I. triloba. KT1 had the same chloroplast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s as Kokei No. 14. These results will aid in developing the useful genes ofI. triloba and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of the cultivated sweetpota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tolerance epigenetic variation genetic variation Ipomoea batatas (L.) Lain. I. triloba L. somatic hybrid
下载PDF
GABAA Receptor Modulation by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i>Salvia triloba</i>L. 被引量:1
3
作者 Abeer Abdelhalim Mary Chebib +2 位作者 Talal Aburjai Graham A. R. Johnston Jane R. Hanrahan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4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Salvia triloba, traditionally known as Greek sage, has been used to enhance memory, as a sedative and to treat headaches.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purified extracts and isolated compounds of S. triloba were carri... Salvia triloba, traditionally known as Greek sage, has been used to enhance memory, as a sedative and to treat headaches.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purified extracts and isolated compounds of S. triloba were carried out on functional assays using two-electrode voltage clamp methods on recombinant GABA receptors expressed in Xenopus laevis oocytes. Bio-assay guided fractionation led to seven compounds being isolated from S. triloba: ursolic acid, carnosol, oleanolic acid, salvigenin, rosmanol, cirsimaritin and hispidulin. The purified extracts of S. triloba inhibited 54% of the current produced by 300 μM GABA at α1β2γ2L GABAA receptors. Ursolic acid, carnosol, oleanolic acid and rosmanol also acted as nega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s. The flavonoids salvigenin, cirsimaritin and hispidulin acted as positive modulators when applied in the presence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GABA but in the presence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GABA acted as negative modulators, demonstrating a biphasic action.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that Salvia triloba may have cognition enhancing properties. In most cases these activities are likely to be occurring via different modulatory sites on GABAA receptor complexes. It may b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activities permits cognition enhancement whilst offering protection from convulsant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A Receptors SALVIA triloba Flavonoids SEDATIVE ANXIOLYTICS Chromatography Allosteric MODULATION
下载PDF
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4
作者 段春燕 董庆林 +1 位作者 胡一浩 王晓凌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1-870,917,共11页
【目的】对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特征分析,并依据基因组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对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序、组装和基因注释,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叶绿体基因... 【目的】对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特征分析,并依据基因组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对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序、组装和基因注释,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特征解析。【结果】研究发现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和结构与经典被子植物相似。其蛋白编码基因共编码24 930个密码子,有29个偏好密码子。其中,亮氨酸密码子数目最多,占总量的10.56%。根据设置参数,发现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中串联重复有15个。SSR(简单重复序列)大多位于基因间区IGS和LSC区域,位点有32个。【结论】榆叶梅与同亚属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和李属(Prunus)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亲缘关系较近,但与同亚属的扁桃(Amygdalus dulcis)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 叶绿体基因组 生物信息学 密码子偏好性 重复序列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入侵植物三裂叶薯生物炭对Cd2+的吸附性能研究
5
作者 于彦航 陈春乐 +1 位作者 田甜 张丽华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28-31,共4页
以外来入侵植物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制备生物炭(IBC),分别于300℃、500℃、700℃限氧条件下制备得到三裂叶薯生物炭(IBC300、IBC500和IBC700),结合FTIR和XRD等手段对IBC在水溶液中Cd^(2+)的吸附特性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BC... 以外来入侵植物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制备生物炭(IBC),分别于300℃、500℃、700℃限氧条件下制备得到三裂叶薯生物炭(IBC300、IBC500和IBC700),结合FTIR和XRD等手段对IBC在水溶液中Cd^(2+)的吸附特性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BC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2)值为0.868~0.976),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模型更加适合用于模拟IBC对Cd^(2+)的吸附(R^(2)值为0.982~0.984),说明主要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为有利吸附。IBC700对Cd^(2+)吸附效果最好。吸附机理以化学吸附为主,具体机理与碳酸盐离子发生络合沉淀反应和官能团的π-π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三裂叶薯 生物炭 镉(CD)
下载PDF
榆叶梅高效成熟胚培养成苗体系的建立
6
作者 王梓煦 韦淋馨 +2 位作者 王秀军 罗春燕 李庆卫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9,26,共8页
以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成熟胚为外植体,构建榆叶梅稳定高效的胚培养成苗体系,测定萌发率、平均株高、生根率、平均数、平均根长、愈伤率和叶片形态等指标,设置MS、1/2 MS、WPM等3个基础培养基,筛选榆叶梅胚培养成苗的最适培养... 以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成熟胚为外植体,构建榆叶梅稳定高效的胚培养成苗体系,测定萌发率、平均株高、生根率、平均数、平均根长、愈伤率和叶片形态等指标,设置MS、1/2 MS、WPM等3个基础培养基,筛选榆叶梅胚培养成苗的最适培养基;利用6-BA、NAA、IBA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活性炭进行胚的萌发和生根试验,其中IBA、NAA均设0.05、0.1、0.2 mg/L等3个水平,6-BA设1、2 mg/L两个水平,统计胚萌发和生根情况,筛选榆叶梅胚培养成苗体系最佳培养基类型;在最适合榆叶梅胚培养生长培养基基础上,再设置不同低温处理时间(0、20、40、60、80 d)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实验,统计愈伤率和叶片形态情况;最后分析不同子叶保留程度(完整子叶、1/2子叶和1/4子叶)对胚培养萌发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为榆叶梅胚的萌发和上胚轴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综合各项试验的最佳影响因子,榆叶梅在MS+6-BA 1.0 mg/L+IBA 0.1 mg/L+NAA 0.1 mg/L+活性炭500 mg/L培养基上萌发率和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3.33%、86.67%;4℃冷藏60~80 d为最适宜榆叶梅胚培养发育和正常生长的时间,冷藏时间80 d时萌发率达100%,生根率为93.33%,叶片绿色平展;保留完整子叶有利于促进上胚轴的伸长,保留1/4子叶有利于促进下胚轴的伸长。本研究筛选出最适宜榆叶梅胚的培养成苗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1 mg/L+NAA 0.1 mg/L+活性炭5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 胚培养 培养基类型 植物生长调节剂 低温处理 子叶保留程度
下载PDF
外源钙对盐胁迫下榆叶梅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李富宏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93-102,共10页
以当年生榆叶梅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钙(5、10、15 mmol·L^(-1))对盐胁迫(0.4%浓度氯化钠)条件下榆叶梅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提高了榆叶梅幼苗SOD、POD活性,10 mmol·L^(-1)的氯化钙能够显著提高... 以当年生榆叶梅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钙(5、10、15 mmol·L^(-1))对盐胁迫(0.4%浓度氯化钠)条件下榆叶梅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提高了榆叶梅幼苗SOD、POD活性,10 mmol·L^(-1)的氯化钙能够显著提高盐胁迫下两种保护酶活性,15 mmol·L^(-1)与10 mmol·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盐胁迫降低了榆叶梅幼苗叶绿素含量,5 mmol·L^(-1)的氯化钙不会对盐胁迫下榆叶梅幼苗叶绿素含量产生显著影响,10 mmol·L^(-1)处理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榆叶梅幼苗叶绿素含量;10 mmol·L^(-1)和15 mmol·L^(-1)的氯化钙均可以显著提高盐胁迫下榆叶梅幼苗净光合速率,5 mmol·L^(-1)处理对盐胁迫下榆叶梅幼苗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影响;盐胁迫提高了榆叶梅幼苗叶片内蔗糖磷酸合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10 mmol·L^(-1)氯化钙会显著降低盐胁迫下榆叶梅幼苗两种酶活性。综合分析认为,10 mmol·L^(-1)是缓解榆叶梅幼苗盐胁迫的适宜氯化钙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 盐胁迫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 保护酶
下载PDF
榆叶梅栽培管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8
作者 冯楷斌 孙海镝 陈柏华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8期68-69,共2页
榆叶梅是我国特有的生态防护、园林绿化和油药兼用树种,对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中对榆叶梅的主要应用价值和栽培管理技术及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我国榆叶梅的资源开发利用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 榆叶梅 栽培管理 进展
下载PDF
黑龙江西部引种的长柄扁桃种仁营养成分分析
9
作者 毕宇 曹志伟 +3 位作者 于守军 李文艳 司海忠 李旋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1期50-53,56,共5页
为了解和比较引种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种仁营养成分,以2015年黑龙江省西部引种长柄扁桃试验林产种子种仁为试验材料,对其脂肪酸、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部不同地点引种的长柄扁桃,其种仁... 为了解和比较引种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种仁营养成分,以2015年黑龙江省西部引种长柄扁桃试验林产种子种仁为试验材料,对其脂肪酸、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部不同地点引种的长柄扁桃,其种仁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差异显著,各项指标普遍高于本地树种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与原产地长柄扁桃油脂肪酸各成分含量差异不大。黑龙江省西部各引种点长柄扁桃产种与陕西神木原产地地产长柄扁桃种仁蛋白质、脂肪含量非常接近,与内蒙古原产地产种长柄扁桃种仁的总糖、维生素E含量十分接近;引种的长柄扁桃中,杜蒙一心乡产的陕西神木种源的长柄扁桃种仁在蛋白质、脂肪和总糖含量最高(P>0.05)。长柄扁桃引种到黑龙江省西部,种仁矿物元素除Na高于原产地,K、Fe、Zn与原产地相近外,Ca、Cu、Mn含量明显低于原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柄扁桃 榆叶梅 引种 脂肪酸 矿质元素
下载PDF
PP_(333)浸根处理对榆叶梅幼苗生长及叶绿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覃嘉佳 张继红 +2 位作者 罗素梅 贾万梅 魏绪英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4,共8页
以一年生榆叶梅(Prunus triloba)幼苗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PP_(333)(0(CK)、50、100、150、200 mg·L^(-1))对榆叶梅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对榆叶梅幼苗生长最有利的PP_(3... 以一年生榆叶梅(Prunus triloba)幼苗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PP_(333)(0(CK)、50、100、150、200 mg·L^(-1))对榆叶梅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对榆叶梅幼苗生长最有利的PP_(333)浓度。结果表明:PP_(333)能有效地降低榆叶梅株高,增加榆叶梅基径,且在浓度为150 mg·L^(-1)处理下效果最佳;PP_(333)溶液增加了榆叶梅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PP_(333)溶液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总量(Chl t)较CK分别增加了20.58%~38.81%、16.28%~95.27%、24.64%~54.99%;PP_(333)溶液有利于榆叶梅幼苗叶片电子传递效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增加,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降低;相关分析表明,Chl a、Chl b和Chl t与叶绿素荧光参数ETR、ΦPSⅡ、qP和基径呈显著正相关,与qN、株高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适合榆叶梅生长发育的最佳浓度为150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指标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参数 PP_(333)溶液 榆叶梅
原文传递
紫叶李高接换种重瓣榆叶梅育苗技术
11
作者 刘炼红 马飞浪 李练习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19-121,共3页
为有效缓解紫叶李库存量大市场过剩,重瓣榆叶梅树状花木市场紧俏供不应求等问题,拓宽树状花木培育和应用思路,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了紫叶李高接换种重瓣榆叶梅育苗技术,包括砧木选择、穗条选择、嫁接技术方法、嫁接后管理、树状... 为有效缓解紫叶李库存量大市场过剩,重瓣榆叶梅树状花木市场紧俏供不应求等问题,拓宽树状花木培育和应用思路,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了紫叶李高接换种重瓣榆叶梅育苗技术,包括砧木选择、穗条选择、嫁接技术方法、嫁接后管理、树状花木培育等技术环节,以期为各地的重瓣榆叶梅树状花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叶李 高接换种 重瓣榆叶梅 育苗技术
下载PDF
榆叶梅花期花瓣卷边现象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12
作者 张明庆 刘洋 黄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5-58,共4页
榆叶梅是我国北方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广的春季观花树种.受极端天气条件的影响,榆叶梅在其花期会出现花瓣卷边的现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本文在多年物候观测的基础上,以2009年榆叶梅花期花瓣卷边现象为例,结合实地调查和同期气象资料,对花... 榆叶梅是我国北方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广的春季观花树种.受极端天气条件的影响,榆叶梅在其花期会出现花瓣卷边的现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本文在多年物候观测的基础上,以2009年榆叶梅花期花瓣卷边现象为例,结合实地调查和同期气象资料,对花瓣卷边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榆叶梅花期花瓣卷边的主要原因是其花盛期气温的异常增高,以及空气湿度的持续偏低.此外,榆叶梅花瓣卷边的严重程度还受局地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Prunus triloba) 花瓣卷边 气温 湿度
下载PDF
重瓣榆叶梅PrtSHP的基因克隆与序列结构分析
13
作者 刘志雄 于先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124-2127,共4页
采用同源克隆法结合3′-RACE技术从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Plena)中分离得到了1个雌蕊和果实发育调控基因SHP的同源基因PrtSHP的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JF911701)。其cDNA全长970 bp,包括1个编码244个氨基酸的735 bp的完整开... 采用同源克隆法结合3′-RACE技术从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Plena)中分离得到了1个雌蕊和果实发育调控基因SHP的同源基因PrtSHP的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JF911701)。其cDNA全长970 bp,包括1个编码244个氨基酸的73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蛋白质序列比对和分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PrtSHP是拟南芥的SHP的同源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的C末端结构域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模体(AG I模体和AG II模体),属C类转录因子中PLE进化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 Plena) 雌蕊和果实发育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榆叶梅天然色素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彭子模 吕海英 +1 位作者 刘玉祥 马晓东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6-29,共4页
以新疆地产榆叶梅花为实验材料 ,对榆叶梅花食用色素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物料配比进行不同组合的对比实验研究 ;对光、热、pH值、还原介质、氧化介质、蔗糖、防腐剂、维生素和金属离子等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榆叶... 以新疆地产榆叶梅花为实验材料 ,对榆叶梅花食用色素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物料配比进行不同组合的对比实验研究 ;对光、热、pH值、还原介质、氧化介质、蔗糖、防腐剂、维生素和金属离子等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榆叶梅花色素为水溶性色素 ,属黄酮类色素。适用pH值范围较广 ,尤其酸性状态pH1~ 5最佳 ;蔗糖和防腐剂以及金属离子Zn2 +、Mg2 +、Ca2 +、K+、Na+对色素稳定性无不良影响 ;耐氧化剂与还原剂性能较差 ;而Fe2 +、Fe3+、Cu2 +、Sn2 +、Pb2 +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其颜色相反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花 天然色素 提取 稳定性 食用色素
下载PDF
榆叶梅和海棠花粉萌发率的测定及超低温保存方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樊新民 牛建新 +1 位作者 孙爱新 韩晓燕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66,58,共3页
研究了榆叶梅和海棠花粉萌发所需的最佳蔗糖浓度和温度;分析了不同贮藏方法和不同解冻温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榆叶梅和海棠的花粉适宜发芽温度为20℃,培养基的适宜蔗糖浓度为10%;超低温(-196℃)保存后的萌发率最高;超低温保... 研究了榆叶梅和海棠花粉萌发所需的最佳蔗糖浓度和温度;分析了不同贮藏方法和不同解冻温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榆叶梅和海棠的花粉适宜发芽温度为20℃,培养基的适宜蔗糖浓度为10%;超低温(-196℃)保存后的萌发率最高;超低温保存中海棠花粉以自来水冲洗解冻效果最好;榆叶梅花粉则以室温下解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 海棠 超低温保存 花粉萌发率 蔗糖浓度 发芽温度 解冻温度 适宜 效果 影响
下载PDF
蔗糖、钙和硼对榆叶梅花粉离体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杜玉虎 綦影 +3 位作者 蒋锦标 杨春玲 郑爽 李岩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6-109,共4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蔗糖、钙(CaCl2)和硼(H3BO3)对单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simplex)和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plena Dipp.)离体条件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10%的蔗糖不利于花粉的萌发和... 研究了不同浓度蔗糖、钙(CaCl2)和硼(H3BO3)对单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simplex)和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plena Dipp.)离体条件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10%的蔗糖不利于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生长,15%~30%的蔗糖能够提高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长度,其中25%的蔗糖为最适浓度,单瓣和重瓣榆叶梅相差不大,二者平均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为38.72%和489.6um。0.01oA~0.07%的外源钙可以显著促进榆叶梅花粉的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0.03%作用最大。0.01%的硼对单瓣榆叶梅,0.01%~0.03%的硼对重瓣榆叶梅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重瓣榆叶梅比单瓣榆叶梅更需要外源硼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 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 蔗糖
下载PDF
遮荫处理对泡泡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朱延林 黄建全 +4 位作者 张江涛 张娜 翟晓巧 王念 赵蓬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775-7776,共2页
[目的]为了研究遮荫对泡泡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其苗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年选择干茎粗、株高基本一致且长势良好的70 d苗龄的泡泡树为材料,设全光照(100%光强)1、层、2层和3层黑色遮光网(透光率分别为为50%、25%和12.5%)4... [目的]为了研究遮荫对泡泡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其苗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年选择干茎粗、株高基本一致且长势良好的70 d苗龄的泡泡树为材料,设全光照(100%光强)1、层、2层和3层黑色遮光网(透光率分别为为50%、25%和12.5%)4个光照梯度处理,研究了不同遮荫处理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1层网和2层网遮荫处理的泡泡树幼苗植株生长较快;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泡泡树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叶绿素a/b的值随之变小;全光照处理下,幼苗消耗较多水分,在下午15:00时土壤温度显著较高;遮荫处理组间差异较小。[结论]50%透光率的遮荫有助于泡泡树幼苗生长,株高及干径增长快。在透光率为50%的遮荫条件下,泡泡树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总量最高,幼苗生长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泡树 遮荫处理 生长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榆叶梅野生群体表型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强英 张启翔 程堂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5-160,共6页
对榆叶梅6个野生群体的表型性状进行研究,探讨榆叶梅野生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榆叶梅野生群体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的变异,16个性状在群体间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6个性状在群体内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 对榆叶梅6个野生群体的表型性状进行研究,探讨榆叶梅野生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榆叶梅野生群体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的变异,16个性状在群体间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6个性状在群体内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群体内的方差分量大于群体间的,说明群体内变异是榆叶梅野生群体变异的主要来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野生群体可划分为两类,且表型性状并没有依据地理距离而聚类,群体间表型变异表现为不连续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仅达到57.33%,可以代表原始性状的部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叶梅 野生群体 表型多样性
下载PDF
华南地区3种具有不同入侵性的近缘植物对低温胁迫的敏感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宇涛 李春妹 李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509-5515,共7页
以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L.)Sweet,重度入侵植物)、裂叶牵牛(Ipomoea nil(L.)Choisy,轻度/非入侵植物)和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 L.,非入侵植物)3种起源于热带美洲、且在华南地区具有不同入侵性的番薯属藤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 以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L.)Sweet,重度入侵植物)、裂叶牵牛(Ipomoea nil(L.)Choisy,轻度/非入侵植物)和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 L.,非入侵植物)3种起源于热带美洲、且在华南地区具有不同入侵性的番薯属藤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它们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探究3种植物对低温的敏感性与它们入侵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在不同温度(28、15、10℃)处理下植物的生物量、活性氧、渗透调节物质、根系活力、光合特征等生理指标发现,五爪金龙、裂叶牵牛及三裂叶薯均通过增加光合系统Ⅱ的热耗散、积累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增强根系活力来应对低温环境,但15℃的温度条件已经对3种植物形成较为强烈的胁迫作用,表现为H2O2和丙二醛的积累、光合系统Ⅱ受损、根部细胞死亡以及生物量、根长的极显著下降(P<0.01),证明3种植物对低温胁迫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综合比较3种植物各生理指标的响应幅度发现,它们对低温的耐受性表现为:五爪金龙>裂叶牵牛>三裂叶薯,这与它们在华南地区的入侵危害程度一致,暗示低温敏感性的差异可能是其入侵性差异的重要原因。结果表明,低温敏感性是影响外来植物入侵性和入侵区域的重要因素,五爪金龙较高的低温敏感性是限制其在华南以外地区形成入侵危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入侵性 五爪金龙 裂叶牵牛 三裂叶薯 低温敏感性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对三种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璐 张国盛 +3 位作者 王林和 王波 韩若霜 高亮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74,共4页
以2a生的臭柏、榆叶梅、山桃为试材,采用盆栽法,将土壤水分梯度分为4个处理等级(即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15%~25%(T1)、35%~45%(T2)、55%~65%(T3)和不灌水仅靠天然降雨(CK)),分析不同灌水条件对3种园林植物苗木生... 以2a生的臭柏、榆叶梅、山桃为试材,采用盆栽法,将土壤水分梯度分为4个处理等级(即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15%~25%(T1)、35%~45%(T2)、55%~65%(T3)和不灌水仅靠天然降雨(CK)),分析不同灌水条件对3种园林植物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各处理下的生物量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在T3处理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即臭柏为895.28g、山桃为492.01g、榆叶梅为421.86g。各处理条件下臭柏根冠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山桃根冠比大小为:CK>T1>T2>T3;榆叶梅根冠比除对照外,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3种植物的株高和地径增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都在T3处理下增大最为显著。经综合评价,3种园林植物的抗旱能力大小为:臭柏>山桃>榆叶梅。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5%有利于3种植物的生长,其生物量、地径和株高增加普遍显著好于其它处理,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下保持正常生长,为3种园林植物的节水和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柏 榆叶梅 山桃 灌水量 生长 生物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