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ed Value of Monitoring Serum Hepcidin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ection versus Tumor Fevers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玲 张江国 +2 位作者 赵满芝 吴朱花 宋建新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2期253-256,共4页
The applied value of serum hepcidin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ection fevers versus tumor fevers was explored.A total of 432 fever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d... The applied value of serum hepcidin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ection fevers versus tumor fevers was explored.A total of 432 fever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our hospital between June 2010 and November 2013.Venous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on the day 1,5,10 after admission.The infection group(98 cases) and the tumor group(50 cases) were set up based on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ELIS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rum hepcidin and IL-6 levels.SPSS 13.0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Hepcidin showed obvious descending trend on the 10 th day in both the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66 cases) and the virus infection group(32 cases),and the descending trend was similar to that of inflammatory indexes such as procalcitonin(PCT),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CRP),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white blood cell(WBC),and ferritin.Serum hepcidin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tumor group on the day 1,5,10 after admission.In the infection groups,serum hepcidi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L-6(r=0.687,P=0.000) and CRP(r=0.487,P=0.026),but had a poor correlation with blood sedimentation,ferritin,PCT and WBC(P〉0.05).Monitoring dynamic changes of hepcidin and 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fever is expected to be used for clinical identification of infection fever and tumor f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metabolism hepcidi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fection tumor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URI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IL-6, IL-8 AND SERUM IL-6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FEVERS WITH RENAL SYNDROME 被引量:1
2
作者 樊万虎 陈瑞琳 +2 位作者 岳金声 刘正稳 张树林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2006年第2期179-182,共4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cyt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Methods Double-antibody sandwich ELISA was used to determine serum interleukin (IL)-6, urine tumor necros...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cyt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Methods Double-antibody sandwich ELISA was used to determine serum interleukin (IL)-6, uri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IL-6 and IL-8 levels in 56 patients with HFRS. Results Serum IL-6, urine TNF, IL-6 and IL-8 concentrations in HFR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P<0.001). Th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at fever stage, then continued to increase during hypotension stage and peaked at oliguria stage.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IL-6, urine TNF, IL-6 and IL-8 increased in accord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and differed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the disease. Serum IL-6 had remarkable relationships with serum specific antibodies. It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erum β_2-microglobulin (β_2-MG), blood ureanitrogen (BUN) and creatinine (Cr).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ere also found both between urine IL-6 and TNF, and between IL-6 and IL-8 (r=0.5768, P<0.05; r=0.3760, P<0.01). Conclusion TNF, IL-6 and IL-8 activa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IL-6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mmunopathological lesions caused by the hyperfunction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IL-6, IL-8 and TNF are involved in the renal immune impairment. Determining them might, in certain extent, be used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HF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INTERLEUKINS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癌性发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梁 李慧杰 齐元富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3期81-85,共5页
通过收集整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癌性发热的相关文献,分别从癌性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发热特点与诊断标准以及治则治法等方面系统总结目前癌性发热的治疗进展,指出可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将抗癌中药合理组方并配合中药... 通过收集整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癌性发热的相关文献,分别从癌性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发热特点与诊断标准以及治则治法等方面系统总结目前癌性发热的治疗进展,指出可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将抗癌中药合理组方并配合中药外治等,可在治疗癌性发热的同时控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缩小瘤体、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肿瘤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中西医 综述
下载PDF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应用分析
4
作者 贺晨 吴乾 +1 位作者 杨婉 张黎昕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114-117,共4页
甘温除大热是由金元时期李杲(号东垣)首创,运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的一种方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邪毒(李杲称阴火)内生或邪气内侵,邪正相争所致的热证。甘温除热法自提出以来在... 甘温除大热是由金元时期李杲(号东垣)首创,运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的一种方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邪毒(李杲称阴火)内生或邪气内侵,邪正相争所致的热证。甘温除热法自提出以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创立了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目的:吴乾医师在临床中应用甘温除热之法治疗癌性发热有其独到的体会,今选其治验3则并浅析体会,探讨“甘温除热”在治疗癌性发热中的应用,以此论证中医内伤发热学说,为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内伤发热诸证,尤其癌性发热提供思路。方法:通过病案分析癌性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虚症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血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以补气温阳、扶正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癌症多为各种致癌因子长期作用于人体导致。病机多属气血亏虚,邪气亢盛。气血虚则无以敛阳,阳气无所附,虚阳亢奋而致发热。故应立足于虚热之本,以甘温药物补充中阳之气,辅助以补血之品,补虚敛阳,以收除热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温除热 肿瘤 阳虚发热 虚热
下载PDF
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致不良反应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春霞 高明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03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使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03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使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观察并统计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03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说明书报道的不良反应共24种,合计116例次。其中,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发生率最高(52.59%);其次为甲状腺功能低下(15.52%);未发生致死性不良反应;不同资料特征的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女性、年龄>55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高于男性、年龄≤55岁患者;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2种及以上药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1种药物及单独使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患者,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1种药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使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患者。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较多,发生率较高,且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临床应进一步提高重视,加强合药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 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 发热
下载PDF
李东垣阴火学说及其现代临床应用探讨
6
作者 吴玲玉 宋咏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5-770,共6页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深刻而广泛的临床指导价值。对阴火学说的内涵及产生背景进行分析,提出阴火证的核心病机为气虚不运,郁而化火;气虚不升,湿热下注;气虚不固,相火上冲;气虚火盛,伤津灼血。通过梳理阴火学说的常...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深刻而广泛的临床指导价值。对阴火学说的内涵及产生背景进行分析,提出阴火证的核心病机为气虚不运,郁而化火;气虚不升,湿热下注;气虚不固,相火上冲;气虚火盛,伤津灼血。通过梳理阴火学说的常用方药和在内科杂病的临床应用,总结各疾病的辨治要点,深化对阴火证内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阴火学说 阴火证 临床应用 糖尿病 慢性胃肠疾病 肿瘤发热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肿瘤专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
7
作者 傅妍 田璐 +3 位作者 王莉 王莹 岳林 强万敏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6期653-658,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在我院发热门诊工作的16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通过迭代恒常比较分析法提取主导主题。结果通过访谈提炼...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在我院发热门诊工作的16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通过迭代恒常比较分析法提取主导主题。结果通过访谈提炼出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及科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个人自我调节能力3个核心主题以及8个亚主题。结论发热门诊护士渴望寻求发热门诊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培训,应重视以上护士需求的核心能力培养,关注发热门诊护士心理问题及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发热门诊 护士核心能力 质性研究 培训需求
下载PDF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8
作者 王泽文 王振强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6期70-74,共5页
癌性发热是指肿瘤患者在排除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肿瘤本身引起的或因治疗引起的发热,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并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会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类药物,但这两类药物易出现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癌性发热是指肿瘤患者在排除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肿瘤本身引起的或因治疗引起的发热,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并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会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类药物,但这两类药物易出现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宜长期使用。应用中医辨证的方式治疗癌性发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另一个思路。中医将癌性发热归为“内伤发热”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且其中明确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内伤发热的经典方剂,仍被广泛使用。中医可将癌性发热分为虚实两方面,虚证患者可分为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和复合证型导致虚证发热,因正气亏虚,所以在治疗上要以补虚为主,兼以益气、滋阴、补阳,顾护脾胃。实证患者热势较盛,可适当应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临床上可将实证癌性发热患者分为热毒炽盛证、痰湿内蕴证、血瘀发热证等证型,在治疗上应以清热为主,兼以泻火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癌性发热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如何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需要我们在临床上不断总结、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中医 辨证 治疗 肿瘤
下载PDF
中药治疗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热的炎症信号通路
9
作者 方雨婷 彭宏 庞玉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68-4575,共8页
背景:术后发热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后常见临床症状之一,目前没有明确的病因病机,患者术后体温易反复,病程较久,西药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目的:综述总结炎症信号通路和术后发热的关联及中药防治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后发热的机... 背景:术后发热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后常见临床症状之一,目前没有明确的病因病机,患者术后体温易反复,病程较久,西药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目的:综述总结炎症信号通路和术后发热的关联及中药防治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后发热的机制,为研究术后发热继续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方法: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06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录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中药,术后发热,炎症,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κB,Toll样受体,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Notch信号通路”;英文检索词为“medicinal herb,postoperative fever,inflammation,interleukin-1,interleukin-6,interleukin-8,γ-interferon,tumor necrosis factor,Prostaglandin E2,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nuclear factor-κB,toll-like receptor,janus kinases/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notch signaling pathway”。阅读文章剔除研究内容不相关、质量差的文献,纳入10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1)手术造成软组织创伤促使机体释放炎症因子,促炎因子作用于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心,促使发热;(2)术后切口内出血及渗液等的吸收,吞噬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蛋白分解产物后,产生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导致发热;(3)细胞因子通过炎症信号通路发挥致炎作用,促使发热;(4)中药或中药复方可以调控炎症信号通路发挥抗炎解热作用防治术后发热;目前中药作用机制尚无定论,应深入研究阐明中医药防治术后发热的相关信号通路,运用现代技术把细胞分子技术与中医药药理作用机制联系起来,以便指导临床医生用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5)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术后发热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明确不同证型应用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提取物和中药汤剂的靶点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腰椎椎体间融合 术后发热 炎症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西黄丸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婷 苏永峰 +1 位作者 王雅琦 董涵之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西黄丸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肿瘤医院肿瘤综合内科收治的80例晚期恶性肿瘤癌性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氯芬... 目的探讨西黄丸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肿瘤医院肿瘤综合内科收治的80例晚期恶性肿瘤癌性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西黄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卡氏评分(KP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分(WHOQOL-BREF)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退热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WHOQOL-BREF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KPS、WHOQOL-BREF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KPS、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PS、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恶性肿瘤癌性发热患者应用西黄丸可获确切退热效果,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均见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有良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晚期 癌性发热 西黄丸 氯芬酸钠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志华 毛成刚 +3 位作者 王芳 柏翠 司辉 郭兴青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总结1例因TNFRSF1A基因变异导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RAPS)的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TRAPS病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病儿,女,6岁7个月,反复发热4年,... 目的总结1例因TNFRSF1A基因变异导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RAPS)的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TRAPS病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病儿,女,6岁7个月,反复发热4年,每次发热伴有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1年前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示TNFRSF1A基因c.350G>C变异,其父母无此变异,该变异为新发致病性变异,修正诊断为TRAPS。结论TRAPS为罕见遗传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以反复发热最为常见,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自身炎症性疾病 发热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 Ⅰ型 遗传变异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羧胺三唑对白细胞介素-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梦园 沈敏 +2 位作者 和仪 叶菜英 朱蕾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初步探索羧胺三唑(CAI)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2(NLRP12)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NLRP12-AID)、家族性地中海热(FM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TRAPS)等3种白细胞介素(IL)-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AIDs)的治疗作... 目的初步探索羧胺三唑(CAI)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2(NLRP12)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NLRP12-AID)、家族性地中海热(FM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TRAPS)等3种白细胞介素(IL)-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AIDs)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加入CAI培养后取细胞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定上清液中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CAI明显降低NLRP12-AID患者PBMCs分泌IL-1β的水平(P<0.05或P<0.01),对IL-6和TNF-α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I对FMF患者PBMCs分泌IL-1β、IL-6和TNF-α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P<0.05或P<0.01);CAI降低TRAPS患者PBMCs分泌IL-1β水平(P<0.05),对IL-6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I可能通过减少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具有治疗NLRP12-AID、FMF和TRAPS等3种IL-1β介导AID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胺三唑 IL-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 NLRP12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 家族性地中海热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疗效及对NF-κB p65蛋白、IL-6、IL-10、TNF-α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洁 梁平 +1 位作者 李建波 赵伟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0-223,共4页
目的 探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疗效及对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Bp65,NF-kappaB p65)蛋白、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 目的 探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疗效及对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Bp65,NF-kappaB p65)蛋白、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影响。方法 选取诊治的癌性发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治疗时间7 d,观察退热效果、治疗前血清总NF-κB p65蛋白及活性NF-κB p65蛋白、IL-6、IL-10、TNF-α变化。结果 观察组体温开始下降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每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总NF-κB p65蛋白及活性NF-κB p65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9/50)、对照组为14.00%(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疗效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P<0.05)。结论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退热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改善NF-κB p65蛋白、IL-6、IL-10、TNF-α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鳖甲汤 癌性发热 疗效 NF-κB p65蛋白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1例恶性肿瘤患者抗感染与抗肿瘤治疗的平衡抉择及药学监护
14
作者 王燕婷 张媛媛 +7 位作者 陈怡然 孙捷 朱宇 杨荔艳 吴知桂 申丽君 程敏 李国辉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10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探讨医生与临床药师共同对恶性肿瘤患者抗感染治疗与抗肿瘤治疗平衡抉择与药学监护的关键点。方法报道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主要针对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的鉴别、抗感染药物选择、抗肿瘤治疗的药学监护等方... 目的探讨医生与临床药师共同对恶性肿瘤患者抗感染治疗与抗肿瘤治疗平衡抉择与药学监护的关键点。方法报道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主要针对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的鉴别、抗感染药物选择、抗肿瘤治疗的药学监护等方面优化治疗。结果在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的鉴别诊断方面,不同医务人员之间存在较大分歧。经多学科综合权衡后决定优先进行抗肿瘤治疗,临床药师在感染的辅助诊断、抗肿瘤治疗的风险分析以及抗肿瘤治疗的药学监护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促进患者用药安全。结论对于感染相关指标高、感染诊断有分歧并经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发热晚期肿瘤患者,可进行抗肿瘤治疗,但需平衡风险与获益并进行密切监护,临床药师与医生各自发挥专业优势,有助于提升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发热 肿瘤性发热 卵巢癌 抗感染 化疗 药学监护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血清SAA1、TNF-α水平与产时发热及分娩结局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施蓉 李维维 张静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9期2186-2189,2194,共5页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产时发热及分娩结局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本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145例临床资料,根据产妇产时体温是否发热分为未升高组(n=87)与升高组(n=58...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产时发热及分娩结局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本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145例临床资料,根据产妇产时体温是否发热分为未升高组(n=87)与升高组(n=58),VAS评分、Bromage分级法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血清SAA1、TNF-α水平;根据分娩结局将发热产妇分为分娩良好组(n=47)与分娩不良组(n=11),比较两组血清SAA1、TNF-α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1、TNF-α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产妇不良分娩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产时体温未升高组与升高组VAS评分、Bromage分级比较无差异(P>0.05);血清SAA1、TNF-α水平分娩镇痛前30 min两组无差异(P>0.05);升高组分娩镇痛后2h SAA1(7.81±0.75 mg/L)、分娩后24h SAA1(7.04±0.79 mg/L),以及2h TNF-α(5.34±0.38 ng/ml)、分娩后24h TNF-α(4.72±0.78 ng/ml)均高于未升高组[(5.62±0.93、3.54±0.59)mg/L,(3.28±0.54、3.54±0.59)ng/ml](P<0.05)。血清SAA1、TNF-α水平预测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产妇不良分娩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812,灵敏度分别为81.8%、90.9%,特异性分别为63.8%、72.3%。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妇血清SAA1、TNF-α水平与产时发热及分娩不良结局有关,且可预测分娩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淀粉样蛋白A1 肿瘤坏死因子Α 不良结局 预测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睿(综述) 杨帆(审校)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881-884,共4页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RAP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自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其特征是长期反复发作发热、腹痛和/或胸痛、关节痛、肌痛和红斑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编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受体的TNFRSF1A基...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RAP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自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其特征是长期反复发作发热、腹痛和/或胸痛、关节痛、肌痛和红斑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编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受体的TNFRSF1A基因突变有关。肾脏淀粉样变(AA)是TRAPS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总结分析数例中国TRAPS患者的临床数据,结合相关文献,对TRAPS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选择等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发热 系统性自身免疫淀粉样变
下载PDF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常炳庆 张超彦 +7 位作者 任欣 于洪远 汪晓 刘春艳 王玉 李爽 李超 黄新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1期2672-267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7-12月该院恶性肿瘤合并发热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发热24 h内检测PCT、CRP的患者共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影像...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7-12月该院恶性肿瘤合并发热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发热24 h内检测PCT、CRP的患者共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体征、治疗效果等将其分为感染患者178例和非感染患者30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感染患者PCT阳性率(67.4%)及CRP阳性率(91.6%)均高于非感染患者的10.0%和4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T及CRP双阳性、单阳性、双阴性患者的感染率依次为98.2%、81.3%、36.4%,双阳性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单阳性,单阳性又明显高于双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T、CRP阳性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97.6%、92.2%,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68.2%、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的感染风险分别是阴性患者的18.6倍、12.6倍;(4)PCT、CRP阳性率与感染率有一致性,但吻合度不高(Kappa系数=0.326、0.445;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检测PCT和CRP呈阳性,尤其是PCT阳性或二者均阳性,提示有感染性发热;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需要综合分析,谨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发热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感染
下载PDF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在脑肿瘤术后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继 朱正权 +7 位作者 孙叔昕 何振强 符土平 林富华 陈银生 蒋小兵 赛克 牟永告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4期2131-213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肿瘤术后患者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的临床意义,并对置管要领及治疗作用进行浅析。方法用配套的穿刺针在L_(3-4)或L_(4-5)椎间隙穿刺入蛛网膜下腔,引流管经针鞘导入腰大池3~10cm(成人5~10 cm,儿童3~5 cm)。观察脑脊液流... 目的探讨神经肿瘤术后患者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的临床意义,并对置管要领及治疗作用进行浅析。方法用配套的穿刺针在L_(3-4)或L_(4-5)椎间隙穿刺入蛛网膜下腔,引流管经针鞘导入腰大池3~10cm(成人5~10 cm,儿童3~5 cm)。观察脑脊液流出情况,衔接引流系统,设定引流管高度;脑脊液引流量控制在150~350 mL/d,留管时间3~28 d。结果 31例脑肿瘤术后出现发热、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等颅内感染征象的患者中,14例腰大池置管留置皮下隧道的患者,1例出现脑脊液引流管口漏;17例未留置皮下隧道患者中,3例发生引流管管口脑脊液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有无留置皮下隧道引流管口脑脊液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脑脊液漏培养阳性患者,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及持续引流脑脊液后拔管。31例留管时间3~28 d,平均(7.3±0.5)d,住院时间11~46 d,平均(14.6±2.1)d,且并发症少。结论腰大池置管外引流置管创伤小、成功率高,留置皮下隧道可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大池 置管外引流 脑肿瘤 发热 皮下隧道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PCT)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32
19
作者 林琳 孙晓非 +4 位作者 谭肖鹂 甄子俊 夏奕 凌家瑜 童刚领 《实用癌症杂志》 200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PCT检测对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PCT水平与发热原因的关系。结果败血症组血清PCT检测阳性率为93.75%,普通感染组阳性率为70.48%,肿瘤热组阳性率为6.06%,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 目的探讨血清PCT检测对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PCT水平与发热原因的关系。结果败血症组血清PCT检测阳性率为93.75%,普通感染组阳性率为70.48%,肿瘤热组阳性率为6.06%,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按感染病原体分析发现,无论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混合真菌感染,其PCT水平均明显高于肿瘤热组(P<0.05),但细菌、真菌、细菌混合真菌感染3组两两比较,PC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CT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70.3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33%和98.19%。结论合并感染特别是合并败血症的肿瘤患者PCT水平明显升高,肿瘤相关性发热患者PCT水平正常,初步认为PCT水平的检测可鉴别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恰当的抗感染或抗肿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从而更好更早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感染 肿瘤热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诊断中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凡 霍怡杉 +2 位作者 封敏 冯阳春 黄艳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186-1189,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254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体温升高的原因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间PCT水平的差异。结果与肿瘤热组相比...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254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体温升高的原因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间PCT水平的差异。结果与肿瘤热组相比,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组PCT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且无论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二者混合性感染,PCT水平均明显高于肿瘤热组;与真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性组的PCT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肿瘤热组、真菌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中,PCT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诊断真菌感染性发热和细菌感染性发热的临界值分别为0.575、0.945ng/mL,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95%CI:0.805~0.934)、0.951(95%CI:0.917~0.985)。结论初步认为PCT可以作为鉴别恶性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一个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发热 肿瘤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