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ed Model of Two-phase Debris Flow,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HE Siming OUYANG Chaojun +1 位作者 LIU Wei WANG Dongp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206-2215,共10页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solid and liquid phase of debris flows,which evolves simultaneously across terrains,largely determines the dynamic property of debris flows. The entrainment proces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solid and liquid phase of debris flows,which evolves simultaneously across terrains,largely determines the dynamic property of debris flows. The entrainment proces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amplitude of the volume fraction.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 depth-averaged two-phase debris-flow model describing the simultaneous evolution of the phase velocity and depth,the solid and fluid volume fractions and the be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The model employs the Mohr–Coulomb plasticity for the solid stress,and the fluid stress is modeled as a Newtonian viscous stress. The interfacial momentum transfer includes viscous drag and buoyancy. A new extended entrainment rate formula that satisfies the boundary momentum jump condition(Iverson and Ouyang,2015) is presented. In this formula,the basal traction stress is a function of the solid volume fraction and can take advantage of both the Coulomb and velocity-dependent friction models. A finite volume method using Roe's Riemann approximation is suggested to solve the equations. Three computational cases are conduct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s or previou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computational model and framework are robust and suitable for capt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形态演化 泥石流 体积分数 输沙 粘性阻力 动量传递 计算模型
下载PDF
面向控制的一维非等温两相流燃料电池模型研究
2
作者 刘佳奇 卢炽华 +1 位作者 刘志恩 周辉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9,共13页
经验模型不能反映电池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耦合过程及其导致的响应迟滞,这给燃料电池系统精确控制策略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针对此问题,建立了面向控制的一维非等温两相流模型,考虑了流道内气体瞬态效应、电池内部水相变,研究了电流密... 经验模型不能反映电池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耦合过程及其导致的响应迟滞,这给燃料电池系统精确控制策略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针对此问题,建立了面向控制的一维非等温两相流模型,考虑了流道内气体瞬态效应、电池内部水相变,研究了电流密度对气体浓度以及水热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运行条件和模型参数对电池输出电压的影响,探究了电流阶跃下该模型相比于集总参数模型在输出性能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可为燃料电池系统层面的模型优化及控制策略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非等温 两相流 一维模型 SIMULINK
下载PDF
强迫振动下垂直管道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万初一 范祖相 +3 位作者 周岱 韩兆龙 朱宏博 包艳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6,共11页
粗颗粒固液两相流的管道输运适用于深海采矿工程.扬矿管道在流致振动作用下的内部固液两相流的输运机理尚未被完全探究.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DEM)耦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振动频率与振幅和不同浓度工况下在强迫... 粗颗粒固液两相流的管道输运适用于深海采矿工程.扬矿管道在流致振动作用下的内部固液两相流的输运机理尚未被完全探究.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DEM)耦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振动频率与振幅和不同浓度工况下在强迫振动管道中的粗颗粒动力学特性以及管内流场变化特性.其中,将管道的振动简化为一维径向振动,将实际工况中的柔性管道假定为刚体管道.研究表明,在管道振动过程中,大颗粒相比小颗粒的惯性更大,而流体也需要更大的速度产生更大的曳力推动大颗粒,导致更大的轴向流场速度以及更大的轴向颗粒速度.随着粒径增大,大颗粒对流场的扰动更大,导致流体与壁面间的作用力更大;并且大颗粒与壁面间的碰撞和摩擦作用力更大,因此壁面剪应力增大.同时,大颗粒与流体间摩擦损耗的能量也更大.因此管道需要更大的能量将其输运,导致振动管道内的压降增加.增大管道振动频率与振幅会导致颗粒在截面上的分布更加分散,同时对流场扰动更大,然而对轴向流场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增大进料浓度使颗粒间、颗粒与流场间的作用更加频繁,导致颗粒分布发生变化,并导致更大的轴向流场速度和湍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CFD-DEM 固液两相流 管道输运 强迫振动
下载PDF
稀相气力输送弯管颗粒扩散特性研究
4
作者 郑泽冰 周甲伟 +1 位作者 闫翔宇 王庆辉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0,共7页
针对稀相输送系统中颗粒流出弯管后在竖直管内的部分流动特性展开研究,在自主搭建的实验台上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采集了不同管段的颗粒流动图像,结合数值模拟仿真的方法,开发了一种环切法作为扩散均匀高度的评价指标,认为在h=5D处颗粒... 针对稀相输送系统中颗粒流出弯管后在竖直管内的部分流动特性展开研究,在自主搭建的实验台上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采集了不同管段的颗粒流动图像,结合数值模拟仿真的方法,开发了一种环切法作为扩散均匀高度的评价指标,认为在h=5D处颗粒流已经扩散至均匀,给出了截面压力及粒速变化曲线;讨论了改变气速、弯径比、颗粒直径、颗粒长度对扩散均匀高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速与扩散均匀高度基本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在弯径比较小、颗粒直径较大、颗粒长度较小的情况下扩散均匀高度较低且基本未受影响,进一步增大弯径比则扩散均匀高度呈线性递增,而进一步降低颗粒直径或增大颗粒长度将使扩散均匀高度呈指数性骤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相输送 气固两相流 绳束现象 颗粒扩散
下载PDF
油气混输工艺在低输量管道安全运行中的优势分析
5
作者 陈丽丽 孙建利 +3 位作者 刘志勇 张光宇 赵启昌 郭晓军 《石油工程建设》 2024年第1期38-43,59,共7页
为了保证华北油田某区块J-S输油管道能够在低输量下安全运行,对比分析油气混输和低含水油输送两种技术方案,优选通过油气混输的运行方式降低J-S输油管道最低启输量和启输温度。通过在J站新建伴生气压缩、注入、放空系统,在S站新建分离... 为了保证华北油田某区块J-S输油管道能够在低输量下安全运行,对比分析油气混输和低含水油输送两种技术方案,优选通过油气混输的运行方式降低J-S输油管道最低启输量和启输温度。通过在J站新建伴生气压缩、注入、放空系统,在S站新建分离、过滤、放空系统,利用两相流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提高管道内介质流速,并将J站富余的伴生气资源通过管输的方式输送至S站。设计采用PIPESIM软件及HYSYS软件进行模拟,计算结果相互验证。该方案不但解决了J-S输油管道低输量下安全运行的问题,同时缓解了J油田与S油田伴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矛盾,降低了油田原油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输量 油气混输 两相流 腐蚀速率 安全经济
下载PDF
Bionic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Elbow in Ice Transportation Cooling System 被引量:3
6
作者 Dejun Miao~(1,2), Xiuhua Sui~3, Linjing Xiao~3 1. Key Laboratory of Mine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P. R.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 R. China 3.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P. R. China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0年第3期301-306,共6页
With the increase in mining depth, mine heat harm has appeared to be more prominent. The mine heat harm could be resolvedor reduced by ice refrigeration. Thus, ice transportation through pipeline becomes a critical pr... With the increase in mining depth, mine heat harm has appeared to be more prominent. The mine heat harm could be resolvedor reduced by ice refrigeration. Thus, ice transportation through pipeline becomes a critical problem; typically flowresistance occurs in the elbow. In the present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fish scale, abiomimetic functional surface structure for the interior wall of elbow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quid-solid two phaseflow, a CF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ce-water mixture flowing through the elbow is carried out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Conventional experiments of pressure drop and flow resistance for both bionic and common elbows are conducted to test theeffect of the bionic elbow on flow resistance reduction.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ice mass fraction in the ice-watermixture, the effect of bionic elbow on resistance reduction becomes more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 ELBOW two phase FLOW ICE transportATION FLOW resistance reduction pressure LOSS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big particle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hydraulic transport inside a horizontal pipe 被引量:1
7
作者 Salah Zouaoui Hassane Djebouri +2 位作者 Kamal Mohammedi Sofiane Khelladi Aomar Ait Aidel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17-322,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effects of large particles on hydraulic transport in a horizontal pipe.The particles are spherical and are large with respect to the diameter of...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effects of large particles on hydraulic transport in a horizontal pipe.The particles are spherical and are large with respect to the diameter of the pipe(8%,10%,16% and 25%).Experiments were done to test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solid transport(pressure,velocity,etc.).As a resul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sure gradient forces and the mixture velocity wa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ure liquid flow.However,in a single-phase flow a monotonous behavior of the pressure drop curve is observed,and the curve of the solid particle flow attains its minimum at the critical velocity.The regim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asurements and visualiz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输送 物理特性 大颗粒 管内 分压力测量 试验 混合速度 流动曲线
下载PDF
Electric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magnetoresistance of composite system between La_(8/9)Sr_(1/45)Na_(4/45)MnO_3 and Sb_2O_3 被引量:4
8
作者 Gui-Ying Wang Yong-Gang Tang +2 位作者 Qi-Xiang Song Ming-Yu Zhang Zhen-Sheng Peng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63-368,共6页
The samples of La8/9Sr1/45Na4/45MnO3(LSNMO)/x2(Sb2O3)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The electric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the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magnetoresistance(MR) of the samples were stud... The samples of La8/9Sr1/45Na4/45MnO3(LSNMO)/x2(Sb2O3)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The electric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the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magnetoresistance(MR) of the sample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s of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resistivity–temperature(q–T) curves, mass magnetization– temperature(r–T) curves, and magnetoresistance–temperature(MR–T) curv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T curves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 LSNMO show two peaks, and the phenomenon of two peaks of q–T curves disappears for the composite samples,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a competition between surface-phase resistivity induced by boundarydependent scattering and body-phase resistivity induced by paramagnetism–ferromagnetism transition. For all the samples in the low temperature range, MR increases continuously with the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which shows a characteristic of low-field magnetoresistance. However, MR basically keeps the same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range. The paramagnetism–ferromagnetism transition is observed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range due to a composite between perovskite manganite and insulator, which can enhance the temperature of MR appearance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range and make it to appear near room temperature. For the sample with x = 0.12, MR remains constant at the value of 7.5 %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300–260 K, which achieves a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MR near room temperature. In addition,for the sample with x = 0.16, MR is above 6.8 %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range of 318–252 K(DT = 66 K). MR almost remains constant in this temperature range, which favor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稳定性 电输运性质 复合系统 SB2O3 磁阻 温度范围 温度曲线 三氧化二锑
下载PDF
Gluo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the Region of Coexistence of Both Hadronic and QGP Phases
9
作者 CHENXiang-Jun LIUWe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9-442,共4页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gluon in color space in a system of coexistence of both hadronic and QGP phases are investigated from the quantum transport equation of gluon.
关键词 量子色动力学 胶子传播子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下载PDF
旋涡泵进口含气量和叶片数对泵内流场和性能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张人会 段鹏 杨伟峰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2,共7页
为分析旋涡泵气液混输时进口含气量和叶片数对泵内流场和外特性的影响机理,通过数值计算,对不同进口含气量(5%、10%、15%)和不同叶片数(20、22、24、28)时旋涡泵内流场和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旋涡泵的扬程和效率随着进口含气量... 为分析旋涡泵气液混输时进口含气量和叶片数对泵内流场和外特性的影响机理,通过数值计算,对不同进口含气量(5%、10%、15%)和不同叶片数(20、22、24、28)时旋涡泵内流场和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旋涡泵的扬程和效率随着进口含气量的增大而减小,扬程从48.98 m减小到36.19 m,效率从34.8%减小到32.4%;在各纵向截面上侧流道内压力大于叶轮流道内压力,从叶轮进口到出口沿圆周方向,各纵向截面内叶轮与壳体的最大压差逐渐增大;纵向截面上气液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叶轮内气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大,而侧流道内气体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叶轮轮毂处气相聚集越来越严重;随着叶片数的增加,旋涡泵的扬程和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进口含气量的增大,旋涡泵的性能随叶片数变化的敏感度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泵 气液混输 气液两相流 叶片数
下载PDF
基于CFD模拟的压力管道内固液两相流速度分布研究综述
11
作者 陆海 王竞 陈文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管道输送因其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诸多优势已成为固液两相流体的主要运输方式,管道内的速度分布对管道的沿程阻力损失及压降有直接影响。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浑浊模式”和两相分离模式两种分析方法,综述了多种管道... 管道输送因其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诸多优势已成为固液两相流体的主要运输方式,管道内的速度分布对管道的沿程阻力损失及压降有直接影响。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浑浊模式”和两相分离模式两种分析方法,综述了多种管道内固液两相流体的速度分布公式和模型,归纳出固液两相流体的速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固液两相流速度分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输送 固液两相流 速度分布 CFD数值模拟
下载PDF
PEMEC压缩阴极气体扩散层内两相传输特性的孔隙网络模拟
12
作者 陈黎 罗马吉 刘成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1-656,共6页
采用三维孔隙网络模拟方法对Toray 090型碳纸随机重构,分析了不同压缩率下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GDL)的氢气突破压力、毛细压力分布、相对渗透率和相对扩散率随水饱和度的变化,并对氢气在阴极GDL中传输... 采用三维孔隙网络模拟方法对Toray 090型碳纸随机重构,分析了不同压缩率下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GDL)的氢气突破压力、毛细压力分布、相对渗透率和相对扩散率随水饱和度的变化,并对氢气在阴极GDL中传输的传质关系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孔隙网络模拟计算得到的数据重新拟合氢气传质关系式更适合描述氢气在阴极GDL中的传输;不同压缩率下,氢气在GDL中的传质性能参数(相对渗透率和相对扩散率)几乎不变;随着压缩率的增大,氢气在GDL中传输的阻力也随之增大,导致产生的氢气在质子交换膜界面的压力增大,氢气更容易从阴极跨膜渗漏到阳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 孔隙网络模型 气体扩散层 压缩 两相流 氢气传输
下载PDF
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的微小井眼环空岩屑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张鑫鑫 毛纯芝 +3 位作者 信伟卫 张绍和 吴冬宇 贺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13-4423,共11页
为了探究微小井眼环空内岩屑运移规律,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井眼环空固液两相流模型,研究岩屑运移过程中的岩屑特征、操作参数和井筒环境变化对岩屑运移规律的影响,分析钻杆振荡频率和振荡幅度... 为了探究微小井眼环空内岩屑运移规律,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井眼环空固液两相流模型,研究岩屑运移过程中的岩屑特征、操作参数和井筒环境变化对岩屑运移规律的影响,分析钻杆振荡频率和振荡幅度对岩屑运移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岩屑在环空运移的过程中,当机械钻速(ROP)、岩屑特征和井筒环境保持不变时,增加液相在环空的初始速度能增大流体对颗粒的作用力,进而达到提高携岩效率的目的;在微小井眼钻井工况下,单个岩屑颗粒所受重力和颗粒碰撞造成的能量损失协同影响岩屑运移过程,粒径为1.5 mm的岩屑最难被运移出环空;机械钻速增加虽会使岩屑初始速度有所提升,但同时也会使环空内堆积的岩屑数量增多;随着偏心度增加,岩屑固定床占比升高,运移效率显著降低;倾斜井段携岩效率明显比水平井段和垂直井段的低,且当井斜角为60°时管内岩屑体积分数最高;相比于无振荡工况,钻杆振荡能对钻杆附近岩屑起到扰动作用,使岩屑床高度降低,在流速为1 m/s、振荡频率为15 Hz、振荡幅度为9 mm的工况下钻井液携岩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井眼 CFD数值模拟 水平井 固液两相流 岩屑运移
下载PDF
一种研究多孔介质中水气分散体系运移机制的仿真模拟新方法
14
作者 王富琼 王秀宇 +3 位作者 单学军 温志远 陈秀林 杨胜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138,共9页
水气分散体系可有效改变地层油渗流通道,抑制驱替流体的窜流,扩大水气分散体系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提高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由于难以直接观察多孔介质中水气分散体系的流动,因此对于水气分散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机理研究较少。笔者提... 水气分散体系可有效改变地层油渗流通道,抑制驱替流体的窜流,扩大水气分散体系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提高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由于难以直接观察多孔介质中水气分散体系的流动,因此对于水气分散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机理研究较少。笔者提出一种研究水气分散体系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仿真模拟新方法,基于水平集方法和气液两相流,使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计算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研究。对水气分散体系在孔喉中的贾敏效应、聚并和卡断机理进行了仿真研究,探讨了水气分散体系运移过程中孔喉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散相气泡聚并过程的形态变化,研究水气分散体系在孔喉中发生卡断现象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以直观的体现水气分散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水平集方法 气液两相流 多孔介质 运移机制
下载PDF
低真空管路中颗粒传输特性研究
15
作者 党伟 王旭迪 +2 位作者 张俊 毕海林 吴俊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89-696,共8页
半导体光刻技术、电真空器件等领域对真空环境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真空度,对洁净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真空系统中某些运动部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细小的颗粒,污染真空环境。因此需要对固体颗粒污染在真空管道中的传输规律和落点... 半导体光刻技术、电真空器件等领域对真空环境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真空度,对洁净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真空系统中某些运动部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细小的颗粒,污染真空环境。因此需要对固体颗粒污染在真空管道中的传输规律和落点分布进行研究,从而为真空环境颗粒污染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通过模拟软件COMSOL,对固体颗粒在不同气体流态下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仿真中颗粒的受力主要考虑自身重力、气流曳力、气流升力的作用。研究了不同压力、抽速、颗粒直径条件下气流对颗粒传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气流对颗粒的曳力作用对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管道抽气过程中,当压力与颗粒直径恒定时,抽速越大,颗粒越容易落在管道出口处甚至直接随气流穿过出口;当压力和抽速恒定时,颗粒直径越小,越容易随气流到达出口;当颗粒直径和抽速恒定时,随着压力的变化,颗粒传输轨迹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真空环境 颗粒传输规律 管道流动
原文传递
逆坡倾角对管道水流粗颗粒输送脉动压强影响试验研究
16
作者 谭伟强 来志强 +2 位作者 王仲梅 赵连军 张世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20,127,共8页
管道输送时水流压强的脉动特性反映了管流紊动程度与紊动能量,对管道输送安全及稳定运行影响显著。本研究以管道清水粗颗粒输送为研究背景,通过自行设计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模拟了不同管道逆坡倾角条件下粗颗粒泥沙的水力输送过程,分析... 管道输送时水流压强的脉动特性反映了管流紊动程度与紊动能量,对管道输送安全及稳定运行影响显著。本研究以管道清水粗颗粒输送为研究背景,通过自行设计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模拟了不同管道逆坡倾角条件下粗颗粒泥沙的水力输送过程,分析了不同逆坡倾角条件下管壁瞬时压强、时均压强、脉动压强振幅分布和频谱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管道逆坡倾角增大时,脉动压强的时均压强和瞬时峰值压强随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减小;脉动峰值压强总趋势随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脉动压强的振幅分布符合高斯分布,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脉动压强的振幅逐渐增加。其概率密度函数形态从“高瘦”逐渐向“矮胖”发展;脉动压强的功率谱谱函数的优势频率主要集中在25 Hz的主频范围,随管道的倾斜角度增加,脉动压强的优势频率逐渐向较大频率的发展,总体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水力输送 固液两相流 逆坡倾角 脉动压强 粗颗粒
下载PDF
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中的低含液气液两相流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楚君 吴楠楠 刘朝旭 《辽宁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86-288,共3页
低含液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管道系统中。对低含液气液两相流的两种典型工况(天然气生产井、长输管道湿气输送)进行了介绍,对低含液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未来模拟实验的工况应力求接近实际,为低含液气液两相流动... 低含液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管道系统中。对低含液气液两相流的两种典型工况(天然气生产井、长输管道湿气输送)进行了介绍,对低含液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未来模拟实验的工况应力求接近实际,为低含液气液两相流动的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流动保障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液气液两相流 天然气生产 湿气输送
下载PDF
基于CFD-DEM算法的压裂支撑剂缝内铺砂规律
18
作者 郭慧娟 高畅 +4 位作者 韩金井 范应璞 Guodong Zhan 王宏伟 张金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1,共8页
为优化页岩气支撑剂的输送性能,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FD-DEM)耦合方法对中等矩形裂缝进行数值模拟,考虑了重力、浮力以及颗粒-颗粒、颗粒-流体、颗粒-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单一因素控制变量法对支撑剂密度、携砂液流速、支撑剂... 为优化页岩气支撑剂的输送性能,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FD-DEM)耦合方法对中等矩形裂缝进行数值模拟,考虑了重力、浮力以及颗粒-颗粒、颗粒-流体、颗粒-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单一因素控制变量法对支撑剂密度、携砂液流速、支撑剂质量分数以及压裂液黏度4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支撑剂与压裂液之间的质量分数差,可以提高86%的输送距离,确保支撑剂运移至裂缝深处;较高的携砂液流速会增大支撑剂的流化度,在距离入口较远处沉降;由于液体对颗粒的曳力作用,一定程度地提高压裂液的黏度会使支撑剂填充层的液体体积分数增加23%;增大支撑剂的砂比可以提前达到支撑剂的“平衡高度”,但在入口处有堆积,容易产生卡泵现象,可以采取变速加砂和梯度混砂的方式提高支撑剂的输送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现场压裂作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支撑剂输送 CFD-DEM 缝内铺砂 固液两相流
下载PDF
弯径比对固液两相流竖直90°弯管流场及压力影响分析
19
作者 刘子煜 余葵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23年第1期7-13,共7页
为研究竖直90°弯管在水力输送固料过程中的两相流动及压力特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不同弯径比的固液两相流竖直90°弯管内流场和固相颗粒分布规律以及对弯管段和直管段的压力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弯径比影响弯... 为研究竖直90°弯管在水力输送固料过程中的两相流动及压力特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不同弯径比的固液两相流竖直90°弯管内流场和固相颗粒分布规律以及对弯管段和直管段的压力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弯径比影响弯管内固相颗粒分布状态是不同的,弯径比的增大会加强颗粒移至管道中心的效果,弯管内的二次流现象的明显程度也受弯径比的影响;管道内压力最大的区域分布在弯管段上侧,弯径比越大弯管段上侧压力越小,弯管段内部压力分布越平缓,且不同弯径比对管道上下游直管段的压力也有影响,其中对下游竖直直管段压力影响最大,直管段所受压力变化随弯径比的增大,其梯度变化也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两相流 弯径比 数值模拟 管道输送 管道压力
下载PDF
基于CCUS技术的含杂质CO_(2)物性变化规律及管输特性研究
20
作者 公岩岭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3年第6期20-25,共6页
管输CO_(2)是CO_(2)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顺利推广的关键环节之一,但常规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杂质,会对流动保障造成影响。为解决此问题,利用HYSYS软件,以PR状态方程为计算依据,考察了以CH_(4)、N_(2)、O_(2)、H_(2)、He等非... 管输CO_(2)是CO_(2)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顺利推广的关键环节之一,但常规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杂质,会对流动保障造成影响。为解决此问题,利用HYSYS软件,以PR状态方程为计算依据,考察了以CH_(4)、N_(2)、O_(2)、H_(2)、He等非极性分子和H_(2)S、CO等极性分子作用下的CO_(2)物性,并分析了影响次序和规律。结果表明,杂质对泡点线的影响较大,对露点线的影响较小,杂质促使CO_(2)流形成气液两相区,He和H_(2)对相图的影响最大;随着压力的增加,混合介质的密度值和黏度值均先快速上升,后缓慢增加,He对密度突变的影响最大;在实际管输过程中,杂质会使温度、压力发生改变,因此应尽量避免杂质中含有H_(2)。该研究结果可为管输CO_(2)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输CO_(2) 杂质 物性 相图 气液两相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