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威马逊”台风外围飑线对铜鼓的影响
1
作者 刘娟 马中元 +2 位作者 廖满庭 张王鹏 李正陈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4期53-55,58,共4页
为了做好铜鼓县雷暴大风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铜鼓国家站数据、江西省闪电数据、江西WebGIS雷达拼图数据等,分析了雷暴大风年分布与地面要素的关系以及“威马逊”台风外围飑线回波带的回波特征和演变规律,以期为监测预警铜鼓飑... 为了做好铜鼓县雷暴大风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铜鼓国家站数据、江西省闪电数据、江西WebGIS雷达拼图数据等,分析了雷暴大风年分布与地面要素的关系以及“威马逊”台风外围飑线回波带的回波特征和演变规律,以期为监测预警铜鼓飑线天气提供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飑线 雷暴大风 回波特征
下载PDF
“天鸽”台前飑线环境场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
作者 陈卓 高正南 +1 位作者 郭晓梅 徐八林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4期41-47,共7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RA5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23日发生在台风“天鸽”前沿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显著升温、低层大气暖湿不稳定及CAPE值达2000 J·kg^(-1)以上,为台前飑线形成提供了前期热力条件;...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RA5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23日发生在台风“天鸽”前沿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显著升温、低层大气暖湿不稳定及CAPE值达2000 J·kg^(-1)以上,为台前飑线形成提供了前期热力条件;(2)对流单体在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并迅速发展成为高度组织化的飑线,其强度、移向与地面风的辐合强弱及位置高度一致;(3)水汽通量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保证了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高效的水汽供应;(4)雷达图上台前飑线发展旺盛阶段中尺度辐合带特征最明显,出现多个55 dBz以上强中心及RIJ特征;(5)当飑线两侧的风向辐合特征减弱时,其带状结构快速断裂且强度减弱,伴随的强对流天气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天鸽” 台前飑线 地面辐合线 雷达回波
下载PDF
0509号台风(Matsa)登陆螺旋云带的增幅及其台前飑线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永林 王智 +2 位作者 曹晓岗 满莉萍 朱龙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839,共12页
利用FY-2C卫星、Doppler雷达、风廓线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以下简称Matsa)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云、回波、风雨等时空分布特征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螺旋云带、飑线风雨增幅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tsa... 利用FY-2C卫星、Doppler雷达、风廓线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以下简称Matsa)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云、回波、风雨等时空分布特征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螺旋云带、飑线风雨增幅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tsa先后有6条外、内对流螺旋云带登陆并影响中国大陆,对流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增幅显著,云顶最低亮温平均下降20.2℃,螺旋云带登陆至减弱维持时间12.8 h,登陆间隔8.6 h。外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2.0 m/s,最大增幅4.1 m/s。同时可带来平均19 mm、最大75 mm的降水量。内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4.2 m/s,最大增幅9.0 m/s,最大瞬时风速达30.2 m/s,同时可带来139.6—174.2 mm、最大396 mm,1 h最大降水59.8 mm。对流螺旋云带在登陆过程中,在其前沿部位不断有台前飑线向外分离,台前飑线的回波宽度一般在5 km左右,回波梯度特大,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登陆时回波增幅5-10 dBz。台前飑线的移动方向与台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移动平均46 km/h,是同时刻台风时速的2.5倍。台前飑线的形成特点为先出现双链或多链小弧弓形回波,在登陆中演绎成大弧。在速度图上,台前飑线中分布着倒V型或S型零速度线。在地面小尺度风场上,表现出具有东南与东北风向辐合线,切变辐合甚至涡旋扰动的特征非常显著。飑线过境时,风向扰动47—135°,风速增大1倍以上,地面瞬时风速平均增幅为4 m/s,最大可达10 m/s。瞬时极大风速26.4 m/s,同时可带来6.9—29.1 mm、最大90 mm的降水量。500 m以上的风速比近地面大1倍,大风区厚度可伸展至对流层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螺旋带 台前 飑线 增幅
下载PDF
台风“麦莎”的强度对台风前部飑线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佳 沈新勇 +2 位作者 张大林 许映龙 毕明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5-1037,共13页
对2005年8月5日16时(UTC,下同)至6日00时发生的一次台风前部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台前飑线在母体台风和副高之间的湿区生成。台风为这次台前飑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包括强的低空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强的不稳定环境产生... 对2005年8月5日16时(UTC,下同)至6日00时发生的一次台风前部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台前飑线在母体台风和副高之间的湿区生成。台风为这次台前飑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包括强的低空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强的不稳定环境产生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的地表辐合,使得初始的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形成台前飑线。成熟时期的台前飑线虽然比中纬度和热带飑线的变压强度小,但是具有更强的低层暖湿空气入流,中层的入流范围也更加宽广。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强度越强,其台前飑线的回波强度越强,移动速度更快,生命史也更长。强台风使得低空垂直风切变更大,有利于台前飑线的生成和发展,在台前飑线发展成熟后,低空垂直风切变强度减小,不利于台前飑线的维持,加之低空水汽输送的减少,使其逐渐趋向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麦莎 台前飑线 低空垂直风切变 位涡反演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CINRAD-SA双偏振雷达资料在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超 胡志群 +2 位作者 胡胜 张扬 李珊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对基于水平反射率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降水估测综合法R(C)进行了改进,并对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2016年2次飑线和2次台风降水过程的Φ_(DP)使用小波分析进行滤波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变距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K_(DP)的值。分别使用R(C... 对基于水平反射率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降水估测综合法R(C)进行了改进,并对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2016年2次飑线和2次台风降水过程的Φ_(DP)使用小波分析进行滤波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变距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K_(DP)的值。分别使用R(C)和R(Z_H)法对2次飑线和2次台风降水过程进行降水估算,将估算结果和雨量计小时雨量进行了对比,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对于飑线类型降水,R(C)法对5 mm·h^(-1)以上的降水估测精度要好于R(Z_H)法,且降水率越大,R(C)法优势越明显,当降水率≥20 mm·h^(-1)时,两次过程R(C)法比R(Z_H)法的平均相对误差(RE)降低了17. 2%,平均绝对误差(AE)减少了1.89 mm,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减少了1.66 mm;(2)对于台风类型降水,R(C)法对5 mm·h^(-1)以上的降水估测精度也好于R(Z_H)法,当降水率≥20 mm·h^(-1)时,两次过程R(C)法比R(Z_H)法的平均RE降低了33. 19%,平均AE减少了3. 95 mm,平均RMSE减少了4.05 mm;(3)对于飑线和台风两种类型降水R(C)法都明显改善了降水率较大时的R(Z_H)法低估问题,但R(C)法在降水率>10 mm·h^(-1)时也存在低估,可能是由雨滴谱资料观测误差导致拟合的系数偏小或雷达硬件造成的观测偏差等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降水估测 小波分析 综合法 差传播相移率 S波段双偏振雷达 飑线 台风
下载PDF
西行台风背景下云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朱莉 王治国 +4 位作者 李华宏 赵宁坤 马志敏 王曼 连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4-758,共15页
利用云南省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卫星和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对云南一次典型的台风前侧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13号台风"天鸽&qu... 利用云南省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卫星和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对云南一次典型的台风前侧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13号台风"天鸽"西行影响云南的天气背景之下,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台风前侧700 hPa风速辐合区和边界层辐合线附近。台风前侧偏东低空急流向云南境内输送水汽和能量,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垂直上升运动,700 hPa风速辐合区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促使水汽的辐合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发短时强降水。在中等强度深层垂直风切变的作用下,云南东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频繁产生并向西传播发展,MCS相互作用组织成飑线系统,在东北气流的引导下,飑线从云南中部移至云南西南部,MCS和飑线是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行台风 短时强降水 飑线 概念模型 云南
下载PDF
FY-4A卫星闪电资料在台风飑线天气监测中的应用能力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支树林 包慧濛 李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8-1190,共13页
为更好地开展风云四号气象卫星(FY-4A)闪电资料的业务化应用提供参考,结合地闪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受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影响、于9月17日晚间在江西境内形成的台风飑线过程,对比分析了2种闪电资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差... 为更好地开展风云四号气象卫星(FY-4A)闪电资料的业务化应用提供参考,结合地闪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受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影响、于9月17日晚间在江西境内形成的台风飑线过程,对比分析了2种闪电资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差异,以及两者的频数与45 dBz以上强回波面积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了卫星闪电与TBB低值区和地面大风位置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地闪的位置多超前于卫星闪电,两者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卫星闪电的变化幅度远较地闪显著;卫星闪电基本位于TBB≤-72℃处及邻近区域;在对流强烈影响阶段,尽管卫星闪电频数的波动较大,但仍与强回波面积有同步增大的特征;伴随的雷暴大风大都发生在卫星闪电密集区的前沿,且偏于移动方向一侧,与相同时段的地闪相似,表明它们对判识雷暴大风的可能发生位置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卫星闪电 台风飑线 地闪 雷暴大风 强回波面积
下载PDF
不同强度台风相伴随的内陆台前飑线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唐明晖 姚秀萍 +1 位作者 王强 丁小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2-923,共12页
本文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以两个强度差异较大的台风(20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200606号台风派比安)在内陆造成的台前飑线为研究对象,从飑线产生的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飑线不同阶段进行分析,重点以飑线初生阶段的环境... 本文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以两个强度差异较大的台风(20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200606号台风派比安)在内陆造成的台前飑线为研究对象,从飑线产生的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飑线不同阶段进行分析,重点以飑线初生阶段的环境条件和成熟阶段的地面中尺度特征、垂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威马逊"飑线主要是台风倒槽和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派比安"飑线则是由台风倒槽、副高、西风槽相互作用引起的;两次过程副高位置的不同造成台风外围东南急流位置的差异,"派比安"飑线过程中东南急流更有利于飑线的持续。(2)飑线初生阶段,充沛的水汽来源、明显的条件不稳定、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对流抑制能量的减小均为飑线的初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面辐合线使得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成飑线;而水汽条件、地面辐合线位置的差异导致了两次飑线初生位置的不同;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位能(CIN)差异预示着"派比安"飑线过程对流发展潜势强于"威马逊"飑线过程。(3)飑线成熟阶段:由地面温压场特征分析出"派比安"飑线冷池中心比"威马逊"飑线更明显;垂直动力结构更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4)西风槽底部和台风倒槽顶部在湘北的结合,使得已衰减的"派比安"飑线再次增强发展形成Ⅱ阶段飑线。(5)和以往研究的西风带飑线相比,这两次飑线过程并没有分析出那么强的"雷暴高压"、正变压,但有冷池、明显的温度梯度、气压梯度,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主要是由风的方向变化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 台前飑线 对比分析 副热带高压 西风带飑线 雷暴高压 冷池
下载PDF
华南地区西风带飑线和台风飑线环境场特征统计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方翀 林隐静 +2 位作者 曹艳察 盛杰 朱文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5-974,共10页
利用2012—2015年3—9月华南地区的雷暴大风和雷达数据,挑选了华南地区20次典型飑线过程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华南地区的西风带飑线出现于春季和初夏,台风飑线出现于盛夏;3—4月的西风带飑线一般在凌晨开始发展,中午前后趋于减弱,而7—9... 利用2012—2015年3—9月华南地区的雷暴大风和雷达数据,挑选了华南地区20次典型飑线过程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华南地区的西风带飑线出现于春季和初夏,台风飑线出现于盛夏;3—4月的西风带飑线一般在凌晨开始发展,中午前后趋于减弱,而7—9月的台风飑线一般在中午或下午开始发展,前半夜趋于减弱。挑选了4次西风带飑线过程和4次台风飑线过程,使用2012—2014年的NCEP物理量分析场,在考虑季节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两类飑线各种物理量的异同点,结果表明:西风带飑线850 h Pa与500 h Pa的温差较大,台风飑线则是925 h Pa与700 h Pa的温差较大;西风带飑线低层暖平流较强但中层不明显,台风飑线相反;在西风带飑线造成的雷暴大风出现前,500 h Pa温度平流随时间的变化为显著负值,台风飑线则不明显;西风带飑线的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较台风飑线更强;台风飑线925 h Pa的相对湿度较西风带飑线小,在西风带飑线造成的雷暴大风出现前,500 h Pa以干平流为主而925 h Pa以湿平流为主,台风飑线则相反。对两种飑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雷暴高压的持续加强、扩大及相应冷池的扩大导致西风带飑线的不断加强发展,而台风倒槽的气旋性切变和高低压之间的等压线锋区可能对回波的生成和前期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带飑线 台风飑线 雷暴大风 物理量 雷暴高压
下载PDF
广西0823台前飑线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玉莲 陈思毅 梁俊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7期9401-9404,共4页
利用高空、卫星云图、欧洲中心物理量场、自动站资料以及南宁、梧州两站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8月23日影响广西南部的一次较大范围的台前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热带风暴"蒲公英"外围螺旋云带以... 利用高空、卫星云图、欧洲中心物理量场、自动站资料以及南宁、梧州两站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8月23日影响广西南部的一次较大范围的台前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热带风暴"蒲公英"外围螺旋云带以及副高南缘偏东气流共同作用所致;红外云图表明此次飑线过程的云系特征在17:00~18:00最为明显,且在飑线最为活跃的时段地面风场出现类似暖式切变线的风场结构。雷达拼图及两部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均表明,影响回波在17:00前后呈显著的线状排列结构,且还可细分为两段结构差别明显的回波带;梧州、南宁雷达分别观测到影响回波在发展、成熟阶段均出现表征风速辐合的与雷达扫描圆周相平行的零径向速度线;谱宽值分布表明大气的强对流运动主要发生在影响回波的前端、风速辐合处以及阵风锋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前飑线 0823台风 广西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威马逊”台前飑线天气背景成因和雷达预警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维亮 黄荣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82-87,共6页
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威马逊"台前飑线的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区域大气层结不稳定,广西东南部有中层干区和较强垂直风切变是该区域台前飑线发生和雷暴大风多发的主要天气... 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威马逊"台前飑线的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区域大气层结不稳定,广西东南部有中层干区和较强垂直风切变是该区域台前飑线发生和雷暴大风多发的主要天气背景成因。"威马逊"台前飑线由三段短弓形回波组成,东部弓形回波具有较典型的雷暴大风回波特征。以空间适用性和时间提前量作为衡量标准进行对比,发现反射率核心下降的实用性和预警效果最好,其次为中层径向辐合和地面辐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台前飑线 天气背景成因 多普勒雷达 雷暴大风 回波特征
下载PDF
台风“巴威”外围致山东半岛西部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荣珍 马艳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4期26-35,共10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雷达产品以及“天衍”雷达拼图产品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巴威”外围致山东半岛西部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巴威”在黄海北上期间,其外围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山东半...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雷达产品以及“天衍”雷达拼图产品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巴威”外围致山东半岛西部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巴威”在黄海北上期间,其外围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山东半岛西部到鲁东南交汇,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东北—西南向深厚的切变线,高层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产生强降水,强降水位于850 hPa切变线及其右侧偏东风一侧。2)前期降水回波先后表现为两条有组织的线形回波带,其形成、发展和移动与850 hPa切变线密切相关;后期切变线右侧偏东风气流中γ中尺度辐合不断触发单体新生,青岛即墨境内组合反射率因子CR、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相移率KDP均显著增大,导致即墨南泉连续两个小时雨强大于100 mm·h^(-1)。3)切变线附近垂直上升运动深厚,850 hPa以下水汽通量辐合较强,为中尺度系统提供了触发条件和水汽条件;850 hPa,θse暖舌位置与切变线一致,暖舌中心达352 K,为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提供了能量条件;对流层中高层弱冷空气对触发强对流天气起到一定作用。4)850 hPa以下水汽通量辐合量值≤-8×10^(-7) g·cm^(-2)·hPa^(-1)·s^(-1)的区域与暴雨区基本吻合,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及垂直上升运动中心越低越有利于出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巴威” 山东半岛 强降水 台前飑线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婺源雷暴大风雷达拼图回波分类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晓芳 马中元 +3 位作者 王汉根 胡春芳 邱雯婷 陈强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1年第2期20-24,共5页
为了提高婺源区域雷暴大风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能力,文章利用婺源国家一般气象站数据和江西WebGIS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图像对比等分析方法,对婺源雷暴大风单站气象要素和雷达回波进行了分类与特征分析,根据实例分析了雷暴大风... 为了提高婺源区域雷暴大风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能力,文章利用婺源国家一般气象站数据和江西WebGIS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图像对比等分析方法,对婺源雷暴大风单站气象要素和雷达回波进行了分类与特征分析,根据实例分析了雷暴大风6类回波类型的具体特征,并对其强度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为做好婺源雷暴大风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与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块状回波 雷暴回波群 飑线回波带 回波短带 台风外围回波 絮状回波
下载PDF
1321号强台风“蝴蝶”发生与发展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海霞 刘春霞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5-44,共10页
利用地面、高空、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321号强台风"蝴蝶"形成具有螺旋桨特征,即暖洋面上各高度层存在的3支水平风切变与对流层顶3支强分流构成螺旋桨,正绝对涡度分布与切变线相对... 利用地面、高空、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321号强台风"蝴蝶"形成具有螺旋桨特征,即暖洋面上各高度层存在的3支水平风切变与对流层顶3支强分流构成螺旋桨,正绝对涡度分布与切变线相对应,切变线的辐合抬升、涡旋以及螺旋桨中心暖湿气柱的上升运动推动螺旋桨发生旋转,环境能量的注入、东北季风的加强则促进螺旋桨旋转加强."蝴蝶"外围(400~900 km)的冷平流和降温对其发展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4^-25)×10-5k·m2·s-1强度的冷平流、中层-1^-2℃的降温有力促进热带气旋"蝴蝶"的发展,而冷平流入侵其内圈、破坏内核热力结构对"蝴蝶"的发展则会起削弱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高分辨率天气雷达观测事实表明,"蝴蝶"移动的前方,积云对流产生、组织发展以及台前飑线的代谢会激发热带气旋发展;在台风稳定阶段,台风本体结构调整异常活跃,具有台风眼壁破裂—复原—破裂重复调整的特征;台风突变为强台风前,内、外螺旋云带发生调整,表现为台前飑线建立并卷入台风内圈,内外螺旋云带合并、形成密闭云带,并与云墙发生分离形成较大范围的下沉区;台风不同部位的云体均呈锥状,最密实、最强降水和最大风主要集中在6 km高度以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螺旋桨 冷平流 台前飑线
原文传递
基于分布式光传感风速监测系统的输电线路通道强风侵袭追踪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荣超 王星超 +4 位作者 刘春堂 李龙云 胡洪炜 李明 王蓉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20年第5期57-62,共6页
利用安装在输电线路上的分布式光传感风速监测系统,通过分析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捕捉到飑线风和台风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并实现其在输电线路通道运动轨迹的追踪分析:飑线风从线路大号端向小号端移动,影响时长不到2 h;而台风过境... 利用安装在输电线路上的分布式光传感风速监测系统,通过分析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捕捉到飑线风和台风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并实现其在输电线路通道运动轨迹的追踪分析:飑线风从线路大号端向小号端移动,影响时长不到2 h;而台风过境时线路长达30 km的档距段均处于结构清晰的台风眼中,约1 h后出眼区,风力骤增,并通过相应的预警机制进行判别预警。实测案例表明,基于分布式光传感的风速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实时监控大风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情况,为电力部门针对其范围及程度制定相应的运维措施提供第一手的数据支撑,也可为气象部门研究大风活动提供一种重要的数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传感 飑线风 台风 监测 轨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