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Underground Reservoir Stability of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Based on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1
作者 Peng Qiao Shuangshuang Lan +1 位作者 Hongbiao Gu Zhengtan Mao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4年第5期1381-1399,共19页
Based on global initiatives such as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the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has become a new and significant way of energy storage and regulation,and its co... Based on global initiatives such as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the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has become a new and significant way of energy storage and regulation,and its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a traditional reservoir.In particular,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strata in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s is affected by the seepage pressure and rock stress,which presents some challenges in achieving engineering safety and stability.Us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in dealing deal with nonlinear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stability,in this study,the stability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 of the Shidangshan(SDS)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was numerically calculated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theory,providing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saf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First,using the COMSOL software,a suitablemechanicalmodel was cre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Nex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ss field,displacement field,and seepage field after excav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 were simulated in light of the seepage effect of groundwater on the nearby rock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Finally,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and Molar-Coulomb criterion,a thorough evalu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 was performed through simulation of the filling and discharge conditions and anti-seepage strengthening measures.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a certain level of reliability and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ess measured in the project area.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 excavation resulted in a maximum displacement value of the rock mass around the caverns of 3.56 mm in a typical section,and the safety coefficient of the parts,as determined using the Molar-Coulomb criterion,was higher than 1,indicating that the project as a whole is in a stable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reservoir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filling and discharge
下载PDF
Roles of Fenlong Technology in the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and Construction of a Huge "Underground Reservoir"
2
作者 Benhui WE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1期206-208,共3页
Fenlong farming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very deep tillage and evenly smashing soil,and can evenly smash soil without disturbing soil layer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soil preparation. It can... Fenlong farming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very deep tillage and evenly smashing soil,and can evenly smash soil without disturbing soil layer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soil preparation.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ultivated land,saline-alkali land,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degraded grassland,etc.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34 crops in 24 provinces,it can increase yield by 10%-50% and improve quality by above 5%. Fenlong technology can increase soil reservoir capacity,enhance 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rainwater in soil and make " surplus" effect obvious. If the country plans and promotes the technology in 160 million hm^2 of land( including 67 million hm^2 of cultivated land,20 million hm^2 of saline-alkali land,6. 7 million hm^2 of marginal land and 67 million hm^2 of degraded grassland),the total volume of loosened soil in arable land will increase from 198. 1 billion to 840. 0 billion m^3,and the capacity of a " underground reservoir" will increase by 675 million m^3,while natural precipitation reserves will increase by 162 billion m^3. It can effectively solve food security problems and water resource problems such as drought,floods,and industrial,agricultural and domestic water shortages,as well as serious disaster hazards caused by groundwater that has been evacuated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long FARMING Yield INCREAS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underground reservoir Deep problems China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Migration Law of Gas Mixture Using Carbon Dioxide as Cushion Gas i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Reservoir 被引量:1
3
作者 Chuan-Kai Niu Yu-Fei Tan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One of the major technical challenges in using carbon dioxide( CO2) as part of the cushion gas of the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reservoir( UGSR) is the mixture of CO2and natural gas. To decrease the mixing extent and ma... One of the major technical challenges in using carbon dioxide( CO2) as part of the cushion gas of the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reservoir( UGSR) is the mixture of CO2and natural gas. To decrease the mixing extent and manage the migration of the mixed zone,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CO2and natural gas mixing and the diffusion of the mixed gas in aquifer is necessary. In this paper,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gas-water two-phase flow theory and gas diffusion theory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is mechanism. This model is validated by the actual operational data in Dazhangtuo UGSR in Tianjin City,China.Using the validated model,the mixed characteristic of CO2and natural gas and the mi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mixed zone in an underground porous reservoir is further studied. Particularly,the impacts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on the migration mechanism are studied: the ratio of CO2injection,the reservoir porosity and the initial operating pressure. Based on the results,the optimal CO2injection ratio and an optimal control strategy to manage the migration of the mixed zone are obtained. These results provide technical guides for using CO2as cushion gas for UGSR in real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reservoir(UGSR) cushion gas carbon dioxide mixed zone porous media
下载PDF
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全周期高效建设微观模拟实验
4
作者 江同文 齐桓 +4 位作者 王正茂 李宜强 王锦芳 刘哲宇 曹金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借助微观可视化模型与微流控技术,开展了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初期建库阶段注气驱水及循环储采阶段采气底水上侵、储气排驱水体的模拟实验,分析气液界面稳定机制、气液渗流与赋存规律,探索储气库全周期高效运行的优化调控方式。研究表明:储... 借助微观可视化模型与微流控技术,开展了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初期建库阶段注气驱水及循环储采阶段采气底水上侵、储气排驱水体的模拟实验,分析气液界面稳定机制、气液渗流与赋存规律,探索储气库全周期高效运行的优化调控方式。研究表明:储气库初期建库阶段应调控注气速度,充分发挥重力作用保证气液界面宏观稳定运移,大幅度提高气体的波及能力,为储气库后续循环储采阶段提供更大的储气孔隙空间。储气库循环储采阶段,恒定的储采气速度导致孔隙空间利用率低,逐渐提高储采气速度,从“小吞小吐”逐渐过渡到“大吞大吐”,可以持续打破孔喉内流体的平衡受力状态,扩大储气孔隙空间与流动通道,有利于储气库扩容增效和调峰保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侵气藏型储气库 循环储采 气水界面 储采气速度 储气库扩容 调控方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发育特征及其成因
5
作者 张长建 杨德彬 +3 位作者 蒋林 姜应兵 昌琪 马雪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83,共17页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强剥蚀区海西早期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用古地貌恢复、岩溶水系统分析、测井-岩心洞穴识别和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YQ5井区的洞穴类型样式识别、缝洞结构刻画和洞穴成因演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Q5井区在...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强剥蚀区海西早期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用古地貌恢复、岩溶水系统分析、测井-岩心洞穴识别和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YQ5井区的洞穴类型样式识别、缝洞结构刻画和洞穴成因演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Q5井区在塔河油田Ⅱ号和Ⅲ号古岩溶台地北部的地势平缓区,总体为多期次岩溶叠加改造后的残留地貌,主要发育幅差较小的溶峰洼地、溶丘洼地和溶丘平原,南部发育NE向展布的峰丛垄脊沟谷。与塔河油田主体区及斜坡区不同,YQ5井区地下和地表水系的流向与地貌趋势不一致,岩溶水系统遭受构造作用破坏,导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岩溶水循环过程不完整。YQ5井区主要发育暗河型洞穴和“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暗河型洞穴充填较为严重,洞穴的有效储集空间受到破坏,影响油气开发效果。岩溶台地的构造抬升造成区域侵蚀基准面的下降,顺走滑断裂的垂向侵蚀作用有利于“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的持续发育和保存,油气开发效果好。“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的发育主控因素为走滑断裂、地层剥蚀强度和负向地貌。与塔河古岩溶台地演化过程一致,YQ5井区的岩溶演化经历深切曲流期、岩溶改造期和下渗断溶期3个阶段。暗河型洞穴被持续改造破坏,断溶体则持续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 暗河 走滑断裂 岩溶水系统 古地貌 YQ5井区 塔河北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西南储气能力”建设的技术基础与发展思考
6
作者 胡勇 王梦雨 +3 位作者 罗瑜 李隆新 彭先 赵梓寒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为保障国家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2019年国家能源局启动了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气大庆”的建设项目,将四川盆地天然气储气调峰和战略应急保供能力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安全高度。此外,中国石油在“十四五”期间确立了打造“西南储气中... 为保障国家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2019年国家能源局启动了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气大庆”的建设项目,将四川盆地天然气储气调峰和战略应急保供能力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安全高度。此外,中国石油在“十四五”期间确立了打造“西南储气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攻关各项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技术难题,已初步形成“西南储气中心”建设格局。为此,在分析四川盆地建设储气库面临的挑战基础上,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石油近17年在四川盆地的发展规划、建设现状、技术进展等方面的成果,并对打造“中国西南储气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且拥有与全国天然气管网互连互通的完善管网设施,能够为盆地储气库建设提供坚实基础;(2)提出了复杂盆地气藏的“十指标”选址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储气库库址优选技术;(3)形成了储气库建库运行七大特色技术,健全了碳酸盐岩气藏建库主体技术系列;(4)构建了国内首个储气库地质体、井、地面完整性管理评价技术体系,保障了储气库安全稳定运行。结论认为,为支撑国家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气大庆”建设,提出了“中国西南储气能力”建设的概念,其核心是以中国石油初步建成的企业级“西南储气中心”为基础,走出单一油公司储气库建设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协调、跨企业的储气库协同共建共享共营机制,全面推动四川盆地整体储气能力建设,保障国家天然气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储气能力 四川盆地 地下储气库 复杂气藏条件 选址 完整性管理
下载PDF
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研究:Ⅰ.方法与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坤 王宗志 +5 位作者 白莹 刘群 程亮 杜慧华 刘克琳 丁启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126,共8页
针对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复杂工程系统,因缺少联合调控方法而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难的问题,解析地表-地下水库系统结构与功能,定量模拟地表水库调度、闸坝调控下河流和地下水动力过程,并利用智能替代模型提升水动力过程计算速度;... 针对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复杂工程系统,因缺少联合调控方法而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难的问题,解析地表-地下水库系统结构与功能,定量模拟地表水库调度、闸坝调控下河流和地下水动力过程,并利用智能替代模型提升水动力过程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研发时/日/月多时间尺度模型耦合嵌套方法,构建了兼顾计算精度与效率的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该模型实现了洪水、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和供水等时间尺度差异明显的调节过程的统一调配,可为沿海中小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提供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资源利用 地表-地下水库系统 联合调控 多时间尺度嵌套模型 沿海中小河流域
下载PDF
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研究:Ⅱ.实例应用
8
作者 王坤 王宗志 +4 位作者 王敏慎 白莹 王宇 姜会杰 张明芳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3,共9页
以山东半岛乳山河流域为例,构建了时、日、月多时间尺度嵌套的乳山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通过对地表水库泄流、河道闸坝控制水位、地表-地下水库供水等调控规则的优化,提出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方案。研究结... 以山东半岛乳山河流域为例,构建了时、日、月多时间尺度嵌套的乳山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通过对地表水库泄流、河道闸坝控制水位、地表-地下水库供水等调控规则的优化,提出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洪水来临之前通过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抬升河道控制水位、加大地下水库供水比例、增加河道入渗量,可将地表水库多余水量适时转移到地下水库,腾空地表水库拦洪库容,有效增加流域洪水资源利用量;联合调控方案下,乳山河流域洪水资源的丰(2007年)、平(1994年)、枯(1967年)年,洪水资源利用量分别增加了846.96万、728.77万、106.35万m^(3),验证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资源利用 联合调控 地下水库 多时间尺度 乳山河流域
下载PDF
新疆温泉地下水库成库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9
作者 高福翔 徐东升 +1 位作者 周金龙 周龙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用水过程与来水过程不相匹配,修建地下水库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对新疆温泉县地下水库从水文地质条件、水源与水质、储水条件、补水条件、取水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 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用水过程与来水过程不相匹配,修建地下水库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对新疆温泉县地下水库从水文地质条件、水源与水质、储水条件、补水条件、取水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基本明确了温泉县地下水库“渗得进、存得住、取得出”的建库基本条件。初步讨论了地下水库的回补、取水方式,平均每天需回补量为41.64×10^(4)m^(3),所需渗渠最小面积为11.90×10^(4)m^(2),全年人工回补量为4837×10^(4)m^(3);取水方式采用地下集水廊道自流式取水工程,运用隧洞稳定涌水模型计算出不同含水层厚度下的廊道长度,提出合理的回补工程布置方法,为地下水库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温泉县 地下水库 成库条件 水文地质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of mineral change mechanisms in coal mine groundwater reservoir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effluent water quality:a experimental study 被引量:3
10
作者 Kai Zhang Huifang Li +2 位作者 Jiaming Han Binbin Jiang Ju G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54-167,共14页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characterize the law of mineral change of fallen rock in coal mine groundwater reservoir ant its influence on water quality.The minerals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characterize the law of mineral change of fallen rock in coal mine groundwater reservoir ant its influence on water quality.The minerals of the underground reservoir of Daliuta Coal Mine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and conducted to simulate water–rock action in the laboratory.The mineral composition was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ometer(XRD),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mineral was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total pore volume and average pore diameter of the mineral were measured by fast specific surface/pore analyzer(BE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stone and mudstone in the groundwater reservoir of Daliuta Coal Mine account for 70%and 30%,respectively.The pore diameter is 15.62–17.55 nm,and pore volume is 0.035 cc/g.Its pore structure is a key factor in the occurrence of water–rock interaction.According to the water–rock simulation experiment,the quartz content before the water–rock action is about 34.28%,the albite is about 21.84%,the feldspar is about 17.48%,and the kaolinite is about 8.00%.After the water–rock action,they are 36.14%,17.78%,11.62%,and 16.75%,respectively.The content of albite and orthoclase is reduced while the content of kaolinite is increased,that is,the Na+content becomes higher,and the Ca2+and Mg2+contents become lower.This research builds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revealing the role of water and rock in underground coa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ine underground reservoir Fallen rock Water-rock interaction Rock composition
下载PDF
基于C-FRAM的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设计期关键风险因素辨识方法
11
作者 李静 孙明炬 +4 位作者 金作良 胡瑾秋 陈怡玥 韩林序 吴明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设计工作围绕运营阶段的功能实现与建设阶段的相应改增建任务开展,前期的储气库设计偏差可能会对储气库建设乃至投产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主要用于分析扰动在系统中的传播路径。由于储气库设...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设计工作围绕运营阶段的功能实现与建设阶段的相应改增建任务开展,前期的储气库设计偏差可能会对储气库建设乃至投产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主要用于分析扰动在系统中的传播路径。由于储气库设计期需要综合的信息繁多、跨度广泛,为考虑在复杂网络中各功能模块的影响力,首先针对储气库设计期功能的特点提出一种考虑功能模块中心性的系统功能共振分析方法(C-FRAM),然后以重庆相国寺储气库为例开展案例分析,最后提出对设计期储气库的规模部署与下游供应调峰需求、地质实施方案、老井利用等方面的建议。结果表明:引入功能模块系统中心性有助于修正储气库设计期关键风险因素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地下储气库 设计阶段 风险因素辨识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技术原创试验平台体系研制及应用
12
作者 顾大钊 曹志国 +10 位作者 李井峰 吴宝杨 张勇 蒋斌斌 郭强 王汉鹏 武洋 史小萌 王路军 杨毅 查尔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西部是我国煤炭主产区,矿井水保护利用是煤炭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绿色开采技术研发团队经过20多年持续技术攻关,首创了煤矿地下水库技术,在西部神东矿区推广应用,为矿区开发提供了95%以上用水...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西部是我国煤炭主产区,矿井水保护利用是煤炭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绿色开采技术研发团队经过20多年持续技术攻关,首创了煤矿地下水库技术,在西部神东矿区推广应用,为矿区开发提供了95%以上用水,确保了矿区可持续开发。为进一步丰富完善煤矿地下水库理论和技术体系,在西部煤炭主产区不同地质和工况条件下推广应用该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研发团队构建了煤矿地下水库原创技术试验平台体系,包括煤炭开采地下水运移与保护综合智能试验平台、多煤层开采煤矿地下水库模拟试验平台、煤矿地下水库坝体结构试验平台、西部深部井工矿井筒施工模拟试验台、地下水库水岩耦合机理试验、水处理工艺集成试验平台、煤矿地下水库冲击试验平台等,能够开展西部矿区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地下水运移规律、坝体结构参数优化、水库安全稳定性、水岩耦合作用机理、矿井水处理工艺参数优化、垮落岩体垮落冲击对坝体影响等研究,为煤矿地下水库建设、运行和安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验证。利用上述试验平台,开展了多煤层开采煤矿地下水库稳定性及渗流规律模拟、煤矿地下水库坝体结构安全、煤矿地下水库水岩耦合机理等多项试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现场工程实践,确保了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地下水运移 坝体结构 冲击试验 水岩耦合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可行性评价--以四川盆地中坝气田须二段气藏为例
13
作者 李开发 张楚越 +3 位作者 朱亮 袁港 罗静 李旭成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了指导同类型气藏开展建库可行性评价,以四川盆地中坝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建库地质条件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了气藏水侵现状、水体规模等动态特征研... 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了指导同类型气藏开展建库可行性评价,以四川盆地中坝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建库地质条件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了气藏水侵现状、水体规模等动态特征研究,并基于岩心相渗实验及气藏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气藏建库可行性及有效库容空间,指出了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可行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断层及顶底板封闭性良好;②建库区储层含气空间动用率仍可保持在较高水平;③气藏整体呈弱—中水驱,边底水处于不活跃—次活跃状态,对主体建库区影响较小;④结合静动态特征认识,主体构造内纯气区与气水过渡区可作为建库可动区域。结论认为:①中坝气田须二段气藏具备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②在原始地层压力27.25 MPa下建库区域有效库容空间为106.8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低渗透 有水气藏 储气库 中坝气田 库容
下载PDF
滨海地下水库建设与利用方式对含水层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宗志 王宇 +1 位作者 王坤 白莹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8,共10页
为揭示地下水库建设与地下水开采方式对滨海含水层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建立了300 m×900 m×30 m的概念数值模型,并采用非承压含水层变密度流模拟方法,解析地下水库建设前后不同开采情景下的滨海含水层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为揭示地下水库建设与地下水开采方式对滨海含水层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建立了300 m×900 m×30 m的概念数值模型,并采用非承压含水层变密度流模拟方法,解析地下水库建设前后不同开采情景下的滨海含水层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库建设可显著降低海水入侵范围与程度;地下水开采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加速地下水库残留海水入侵扩散程度,咸水入侵系数与开采规模、开采井与地下坝之间的距离成指数关系;合理布设开采井位置与开采规模,能有效降低地下水开采对库区水体咸化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含水层 海水入侵 地下水库 地下水开采方式
下载PDF
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
15
作者 褚夫建 苟拓彬 +1 位作者 韩跃涛 高文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在Ⅱ类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引入了地下含气水率概念,类比建立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此类曲线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在n、m取不同数值时,不仅可以转化为S型含气水变化规律,而且也可以转化为描述凸型、S-凸型、S-凹... 在Ⅱ类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引入了地下含气水率概念,类比建立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此类曲线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在n、m取不同数值时,不仅可以转化为S型含气水变化规律,而且也可以转化为描述凸型、S-凸型、S-凹型、凹型等不同形态的含气水变化规律,丰富了气水混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给出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通式及其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分别评价了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气水交替混相驱和锦州油田S31油藏气顶+边水混驱的开发效果,拟合精度较高,可供其他油藏开发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北油田 锦州油田 气水混驱油藏 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 地下含气水率 变化规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采空区破碎煤岩体溶蚀作用及净水机理实验研究
16
作者 王方田 郝文华 +3 位作者 张村 孙暖 熊集兵 范常浩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464-473,共10页
开展地下水库采空区破碎煤岩体溶蚀作用及净水机理研究,是实现矿井地下水库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本文以锦界煤矿31409工作面开采形成的地下水库为工程背景,选取采空区破碎煤岩体及去离子水进行污染物释放规律实验研究,分析了采空区破碎... 开展地下水库采空区破碎煤岩体溶蚀作用及净水机理研究,是实现矿井地下水库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本文以锦界煤矿31409工作面开采形成的地下水库为工程背景,选取采空区破碎煤岩体及去离子水进行污染物释放规律实验研究,分析了采空区破碎煤岩体溶蚀作用规律,探究了破碎煤岩体对水体特征影响机理,获得了破碎煤岩体在不同温度、风化条件下污染物释放规律,并分析了地下水库净水过程中的沉淀溶蚀作用。溶蚀作用及岩体中黏土矿物表面对可溶性有机质的吸附、沉淀作用等水岩作用决定了地下水库净水特征,在不同的时间范围里,溶蚀作用和吸附沉淀作用各自占主导作用,影响矿井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破碎煤岩体 水岩作用 溶蚀作用 污染物释放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库建设进展及关键水力学问题
17
作者 高学平 袁泽雨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58-1069,共12页
全球废弃矿井数量已超过100万座,到2030年,我国废弃矿井数量将达到1.5万座,如何合理利用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成为当今能源环保领域热点议题。可利用废弃矿井的地下巷道、硐室或采空区等废弃空间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库。但其狭长密... 全球废弃矿井数量已超过100万座,到2030年,我国废弃矿井数量将达到1.5万座,如何合理利用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成为当今能源环保领域热点议题。可利用废弃矿井的地下巷道、硐室或采空区等废弃空间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库。但其狭长密闭、纵横交贯的地下空间水域完全不同于常规抽水蓄能电站地表水库的开敞空间水域,抽水蓄能电站建成运行时其地下水库的水力特性将完全不同于地表水库的水力特性。为此,本文分析了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库的模式及特点;总结了国内外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库建设进展;提出了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库的关键水力学问题。研究成果可为科学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库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废弃矿井 地下水库 水力特性
下载PDF
湖北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地下河系统多元信息综合分析评价
18
作者 曹建文 杨海洋 +4 位作者 王喆 赵良杰 林玉山 栾崧 李录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9-710,共12页
岩溶发育特征是岩溶区水电工程建设中必须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渗漏问题更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湖北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位于岩溶洼地区,工程区地下水系统边界不清、条件不明,可能面临严重的岩溶渗漏问题,本次研究将区域构造分析... 岩溶发育特征是岩溶区水电工程建设中必须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渗漏问题更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湖北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位于岩溶洼地区,工程区地下水系统边界不清、条件不明,可能面临严重的岩溶渗漏问题,本次研究将区域构造分析、地貌成因识别、地下河追踪溯源、微动态自动化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提取多元信息综合分析,对工程区地下河系统进行了有效识别。结果表明:上水库周边不存在隔水层及阻水构造,子良坪背斜控制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格局;地下河岩溶管道具有单支管道状结构特征,南北向岩溶管道不发育,上水库存在向南西侧发生管道式渗漏的风险;上水库内垂向溶蚀作用强烈,建议进行库底土工膜全库盆防渗处理,工程蓄水后应防范可能发生的不均匀沉降和岩溶塌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库区渗漏 地下河系统 识别 多元信息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坝基层间岩体破坏及突渗力学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路军 曹志国 +6 位作者 程建超 刘升贵 周宏伟 武洋 王俊光 欧阳迪 薛东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2-1208,共17页
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为西部矿区矿井水资源储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稳定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开采扰动下煤岩体渗透特性突变机理及量化表征。以陕西大柳塔煤矿为原型开展了煤矿地下水库层间岩体裂隙演化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 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为西部矿区矿井水资源储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稳定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开采扰动下煤岩体渗透特性突变机理及量化表征。以陕西大柳塔煤矿为原型开展了煤矿地下水库层间岩体裂隙演化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三轴循环加卸载渗流耦合试验。结果表明:下煤层工作面朝上部水库推进过程中层间岩层发生拉伸剪切破坏,裂隙逐渐向水库坝体方向延伸,采用数字散斑方法观测到坝基岩体裂隙网络由离散局部变形连通形成宏观裂缝,并贯穿至煤柱坝体;从几何和拓扑角度定量地分析了裂隙网络的幂律分布特征,证实了裂隙演化在空间上存在连通概率,岩层的裂隙网络连通属于渐进式,区别于岩石试件裂隙激增式扩展过程。综合考虑原岩应力、初始采动应力、循环加卸载等作用,发现采动应力导致煤体的体胀作用远大于砂岩,砂岩作为硬岩关键层有利于抑制裂隙扩展和渗透增加;采用基于分数阶理论的非达西渗透率公式计算瞬态法测试的渗透率,相比常规计算方法具有更好的灵敏性,渗透率突变伴随着应力突降、体应变激增、破裂信号陡增等行为,揭示了渗透率的本质是裂隙网络的拓扑连接,提出了突渗的力学定义和拓扑定义。采用逾渗理论将裂隙网络连通视为连续相至非连续相的跳跃行为,建立了煤岩体突渗的逾渗模型,经应力渗流、蠕变渗流等试验验证模型有效且形式简单,为突渗力学行为的数学描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煤岩体破坏 突渗定义 逾渗模型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平板型人工坝体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池明波 李鹏 +4 位作者 曹志国 武洋 张勇 李海祥 吴宝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9-1191,共13页
煤矿地下水库有效地解决了西部矿区矿井水保护与利用问题,地下水库安全稳定是其执行“导储用”核心技术的关键,而人工坝体是连接水库坝体的纽带。为此,针对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稳定问题,选取典型的平板型人工坝体为研究对象,基于... 煤矿地下水库有效地解决了西部矿区矿井水保护与利用问题,地下水库安全稳定是其执行“导储用”核心技术的关键,而人工坝体是连接水库坝体的纽带。为此,针对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稳定问题,选取典型的平板型人工坝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柳塔2-2煤层煤矿地下水库基本情况,利用相似模拟实验、数值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地震(1~15 m/s^(2))作用下煤矿地下水库平板型人工坝体稳定性特征。相似模拟结果表明:煤矿地下水库平板型人工坝体可以抵抗10烈度以上(12 m/s^(2))地震作用,在由小到大地震循环加载作用下产生的最大位移为0.19 mm;人工坝体产生应力集中的位置主要在坝体底部,应力变化规律为底部>腹部>顶部,同一地震波作用下坝体反面应力峰值约大于正面10%,整个震动过程中人工坝体未出现裂隙发育情况,说明人工坝体始终保持弹性工作状态;顶部压力逐渐增加和循环地震作用过程中,人工坝体内应力急剧增加,坝体水平方向位移与非加压阶段相当,未表现出明显增加现象,但煤柱坝体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裂隙,最终裂隙贯通造成煤柱坝体垮落破坏。基于力学模型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大柳塔2-2煤矿地下水库坝体(煤柱+人工)在地震作用下未出现较大塑性变形,位移变化以垂直巷道方向最大,但变化范围均为毫米级,水库坝体在地震作用下保持较好的稳定性;由于人工坝体和煤柱坝体基础性质(强度、密度)不同,震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造成人工坝体作用过程中加速度大于煤柱坝体(差值为1.14倍),导致坝体连接处剪切应力集中,是煤矿地下水库易发生破坏的关键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平板型人工坝体 震动作用 抗震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