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 Oxide-modified Wal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hosphin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Regeneration, and Mechanism Studies 被引量:7
1
作者 余琼粉 LI Ming +2 位作者 NING Ping 易红宏 TANG Xiaolo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9年第2期487-495,共9页
We prepared a kind of metal oxide-modified wal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MWAC) by KOH chemical activation method and used for PH_3 adsorption removal. Meanwhile, the PH_3 adsorption equilibrium was investigated experi... We prepared a kind of metal oxide-modified wal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MWAC) by KOH chemical activation method and used for PH_3 adsorption removal. Meanwhile, the PH_3 adsorption equilibrium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fitted by the Toth equation, and the isosteric heat of PH_3 adsorption was calculated by the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 The exhausted MWAC was regenerated by water washing and air drying. Moreover, the properties of five different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_2 adsorption isotherm, SEM/EDS, XPS, and FTI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PH_3 equilibrium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595.56 mg/g. The MWAC had an energetically heterogeneous surface due to values of isosteric heat of adsorption ranging from 43 to 90 kJ/mol. The regeneration method provided an effective way for both adsorption species recycling and exhausted carbon regeneration. The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and big equilibrium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PH_3 adsorption on the MWAC were related to its large surface area and high oxidation activity in PH_3 adsorption-oxidation to H_3 PO_4 and P_2 O_5. Furthermore, a possible PH_3 adsorp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INE metal oxide-modified wal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EQUILIBRIUM REGENERA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Adsorption-oxida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on Fe/wal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 surface modified by NH_3-plasma 被引量:5
2
作者 Ping Ning Sijian Liu +4 位作者 Chi Wang Kai Li Xin Sun Lihong Tang Gui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Wal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WSAC) supported ferric oxide was modified by non-thermal plasma(NTP), 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for hydrogen sulfide over Fe/WSAC modified 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was signif... Walnut-shell activated carbon(WSAC) supported ferric oxide was modified by non-thermal plasma(NTP), 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for hydrogen sulfide over Fe/WSAC modified 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w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sample modified for10 min and 6.8 k V output(30 V input voltage) maintained 100% H2 S conversion over a long reaction time of 390 mi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adsorbents modified by NT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evaluated by the methods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Brunauer–Emmett–Teller(BET) analysis and in-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to help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the NTP treatment. NTP treatment enhance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Fe/WSAC, which could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micro-pores with sizes of0.4, 0.5 and 0.75 nm. XPS revealed that chemisorbed oxygen changed into lattice oxygen after NTP treatment, and lattice oxygen is beneficial for H2 S oxidation. From the in-situ FTIR result,transformation of the reaction path on Fe/WSAC was observed after NTP modific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NTP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Fe/WSAC catalyst for H2 S adsorption-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氧化 表面性质 硫化物 修改 激活 血浆 NH3 FOURIER
原文传递
基于EDEM的核桃壳仁混合物振动筛分级工艺优化
3
作者 胡国玉 陈旭东 +3 位作者 赵腾飞 董娅兰 刘广 周建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提高核桃壳仁混合物的分级效果,对现有核桃壳仁混合物分级设备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利用EDEM软件模拟核桃壳仁混合物的分级过程,以筛面上物料的运动速度、质量以及各等级颗粒在统计区域的数量为指标,以振幅、振动频率、振动方向角、筛面... 为提高核桃壳仁混合物的分级效果,对现有核桃壳仁混合物分级设备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利用EDEM软件模拟核桃壳仁混合物的分级过程,以筛面上物料的运动速度、质量以及各等级颗粒在统计区域的数量为指标,以振幅、振动频率、振动方向角、筛面倾角为考察因素,对振动筛分级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振动频率12 Hz、振幅5 mm、振动方向角45°、筛面倾角4°的工艺参数组合下,各等级核桃壳仁的透筛率最高,分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筛 核桃壳仁混合物 分级 EDEM
下载PDF
锰改性核桃壳基生物炭去除水中刚果红的研究
4
作者 王程豫 赵卿瑞 +5 位作者 冯培龙 张洪培 王泽华 华琼 赵晓辉 郑宾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0-88,112,共10页
以农业废弃物核桃壳作为原材料,通过炭化与共沉淀法两步制备锰改性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中典型的阴离子染料刚果红。研究刚果红不同初始浓度、接触时间、生物炭投加量、溶液pH对刚果红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3,刚果红初始浓度为10... 以农业废弃物核桃壳作为原材料,通过炭化与共沉淀法两步制备锰改性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中典型的阴离子染料刚果红。研究刚果红不同初始浓度、接触时间、生物炭投加量、溶液pH对刚果红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3,刚果红初始浓度为10 mg/L,生物炭投加量为10 mg,振荡时间60 min时,锰改性核桃壳对水中刚果红的去除率可达97.31%,与未改性的核桃壳相比,去除率提高至1.51倍。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生物炭的结构变化以及吸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动力学模型与热力学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影响,该吸附为自发且不可逆的吸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生物炭 刚果红 动力学模型 热力学模型
下载PDF
隔核桃壳眼镜灸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何秋莹 陈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期72-75,共4页
隔核桃壳灸是起源于古代的一种隔物灸,其应用范围从主治外科疮疡,延伸到内、妇、儿各科中,后经各医家弘扬逐渐发展为现代隔核桃壳眼镜灸,配合针刺、耳穴、推拿、按摩、熏蒸等应用于眼部疾病治疗,在结膜炎、干眼、近视、视疲劳、白内障... 隔核桃壳灸是起源于古代的一种隔物灸,其应用范围从主治外科疮疡,延伸到内、妇、儿各科中,后经各医家弘扬逐渐发展为现代隔核桃壳眼镜灸,配合针刺、耳穴、推拿、按摩、熏蒸等应用于眼部疾病治疗,在结膜炎、干眼、近视、视疲劳、白内障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疗效。文章对隔核桃壳灸的历史源流及其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整理与总结,以期为其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核桃壳眼镜灸 核桃壳灸 隔物灸
下载PDF
核桃壳生物炭对Pb^(2+)、Zn^(2+)的吸附特性及机制
6
作者 安焱 石晓磊 +2 位作者 花静静 赵子龙 范百龄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7,共11页
为探寻更为有效的Pb^(2+)、Zn^(2+)吸附材料和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核桃壳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在600℃条件下制备核桃壳生物炭,分析了生物炭投加量、初始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初始浓度对Pb^(2+)、Zn^(2+)吸附的影响,... 为探寻更为有效的Pb^(2+)、Zn^(2+)吸附材料和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核桃壳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在600℃条件下制备核桃壳生物炭,分析了生物炭投加量、初始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初始浓度对Pb^(2+)、Zn^(2+)吸附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核桃壳生物炭吸附Pb^(2+)、Zn^(2+)前后进行了表征。利用三种等温线吸附模型和三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桃壳生物炭吸附Pb^(2+)的最佳pH值为5,投加量为0.1 g/L,在7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27.172 mg/g;而对Zn^(2+)吸附的最佳pH值为6,投加量为0.2 g/L,在48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10.8 mg/g。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过程符合Elovich吸附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说明其吸附过程是一个非均相化学吸附过程,受扩散限制;而对Zn^(2+)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Elovich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表明核桃壳生物炭对Zn^(2+)的吸附为非均相的多层吸附。生物炭对Pb^(2+)、Zn^(2+)的吸附机制主要以配合作用和静电吸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生物炭 吸附
下载PDF
核桃壳与联苯共热解过程自由基反应模拟
7
作者 何文静 黄婷婷 +6 位作者 张兰君 赵一博 常露 刘克岭 李岳阳 刘子恒 漆乾鹍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以核桃壳(WS)为原料,联苯(E230)为含苯环类化合物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进行模拟计算,以揭示生物质和含苯环类化合物共热解过程酚类化合物生成机制。基于DFT计算结果,发现在E230热裂解反应中,C—C键的键解离能最小且具有... 以核桃壳(WS)为原料,联苯(E230)为含苯环类化合物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进行模拟计算,以揭示生物质和含苯环类化合物共热解过程酚类化合物生成机制。基于DFT计算结果,发现在E230热裂解反应中,C—C键的键解离能最小且具有最高活性,表明其具有最高的反应潜力;E230裂解产生的苯自由基与WS(以木质素为例)热解产生的OH·,CH_(3)·及OCH_(3)·等小分子自由基结合,生成苯酚、对甲基苯酚和4-甲基儿茶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联苯 共热解 自由基 DFT
下载PDF
固体热载体热解中传热行为的Fluent模拟和实验
8
作者 张鑫 全淑苗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固体热载体热解(SHC)和外热式普通热解(CP)由于传热方式和热解挥发物经历温度场的不同,其传热行为和热解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小型密闭固定床反应器,以核桃壳(WS)为原料、石英砂(QS)为固体热载体,在石英砂预热温度800℃、QS与WS质量比... 固体热载体热解(SHC)和外热式普通热解(CP)由于传热方式和热解挥发物经历温度场的不同,其传热行为和热解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小型密闭固定床反应器,以核桃壳(WS)为原料、石英砂(QS)为固体热载体,在石英砂预热温度800℃、QS与WS质量比9∶1条件下研究了传热行为和热解规律。采用实验和Fluent模拟两种方式研究了固体热载体热解过程的传热行为,并将温度场解耦为热解温度(T_(WS))和挥发物温度(T_(QS-h))。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模拟所得的T_(WS)和T_(QS-h)最大值(490和612℃),实验数据(460和508℃)更小,实验过程存在散热现象。T_(WS)平均值(T_(WS))和T_(QS-h)平均值(T_(QS-h))的温差的实验值和模拟值分别为39和72℃,说明低温挥发物在逸出过程中经过高温石英砂层时发生剧烈的二次反应。相比于CP,SHC热解方式下的焦炭得率和气体得率更高,分别为67.42%和12.51%;油得率和水得率更低,分别为8.69%和11.38%。同时,SHC热解方式下的油中极轻馏分(VLO)、轻馏分(LO)和重馏分(HO)含量显著增多,残留分(CR)含量显著减小,油的品质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固体热载体 热解温度 挥发物反应温度 传热行为 热解规律
下载PDF
核桃壳基活性炭的热性能及其Cr(Ⅵ)吸附特性
9
作者 库尔班江·努尔麦提 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1-36,共6页
用农业废弃物核桃壳制备的活性炭(WSAC)吸附处理六价铬,可达到以废治废效果。对核桃壳基活性炭(WSAC)表面结构进行红外光谱表征,测定其热重、差热等参数的变化,分析其热性质以及热稳定性。考察影响吸附热力学的参数,包括含Cr(Ⅵ)模拟废... 用农业废弃物核桃壳制备的活性炭(WSAC)吸附处理六价铬,可达到以废治废效果。对核桃壳基活性炭(WSAC)表面结构进行红外光谱表征,测定其热重、差热等参数的变化,分析其热性质以及热稳定性。考察影响吸附热力学的参数,包括含Cr(Ⅵ)模拟废液的pH、Cr(Ⅵ)初始质量浓度以及WSAC投加量对Cr(Ⅵ)吸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WSAC吸附六价铬参数的最优值分别为:Cr(Ⅵ)初始浓度为4 mg/L、pH=3.95、WSAC投加量为2 mg/mL。Cr(Ⅵ)去除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WSAC投加量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溶液pH及初始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活性炭 核桃壳
下载PDF
棉秆、核桃壳活性炭吸附SO_(2)的性能研究
10
作者 刘媛梦 钱大益 +1 位作者 刘焕军 李宏翰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1期149-154,共6页
以新疆棉秆、核桃壳为原料,KOH为活化剂经炭化-活化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用于吸附SO_(2),比较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棉秆和核桃壳生物质活性炭对SO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炭化温度400℃,炭化时间60 min,剂料比为1∶1,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60... 以新疆棉秆、核桃壳为原料,KOH为活化剂经炭化-活化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用于吸附SO_(2),比较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棉秆和核桃壳生物质活性炭对SO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炭化温度400℃,炭化时间60 min,剂料比为1∶1,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60 min下制备的棉秆基活性炭对SO_(2)的吸附效果最好,棉秆活性炭饱和吸附量为62.887 mg/g,核桃壳生物质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为22.050 mg/g。棉秆活性炭BET分析表明比表面积为1217.2474 m~2/g,总孔容为0.6403 cm~3/g;FT-IR分析有胺基、羟基等基团;XRD分析表面有石墨晶面(002)和(100)结构;SEM分析棉秆活性炭比核桃壳活性炭孔道丰富,孔隙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 核桃壳 生物质活性炭 KOH法 脱硫 生态环保
下载PDF
核桃壳基活性炭在硫化铜镍矿浮选分离中的应用
11
作者 曹杨 孙磊 +4 位作者 汪清清 王鑫 乔毅 孙伟 彭再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9-2346,共8页
硫化铜镍矿的浮选常采用“铜镍混浮−铜镍分离”的工艺流程,但铜镍混浮矿浆中的金属离子以及有机药剂的残余会影响铜镍的分离效果。本文选用核桃壳为原料,化学改性制备活性炭,研究核桃壳基活性炭对这些残留物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核桃... 硫化铜镍矿的浮选常采用“铜镍混浮−铜镍分离”的工艺流程,但铜镍混浮矿浆中的金属离子以及有机药剂的残余会影响铜镍的分离效果。本文选用核桃壳为原料,化学改性制备活性炭,研究核桃壳基活性炭对这些残留物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核桃壳基活性炭H_(2)SO_(4)/AC对Cu^(2+)、Mg^(2+)以及乙基黄原酸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并且吸附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浮选试验中,与常规活性炭相比,H_(2)SO_(4)/AC能显著改善铜镍的分离效果。铜精矿中镍品位从4.25%降至0.22%,镍精矿中铜品位从0.66%降低至0.21%,此外,铜和镍的回收率也分别提高了8.21%和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铜镍矿 铜镍分离 核桃壳 活性炭
下载PDF
壳聚糖/磁性核桃壳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高浓度Pb(Ⅱ)的吸附
12
作者 燕翔 杨建东 +6 位作者 韩丽 王都留 袁贵霞 范秀梅 周雅丽 郭宗杰 侯峰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45,共11页
以核桃壳粉作为生物质原料,依次采用H_(2)O_(2)和FeCl_(3)为改性剂,在限氧条件下制备磁性核桃壳生物炭,然后以壳聚糖为改性剂、聚乙二醇为交联剂,制备了壳聚糖/磁性核桃壳生物炭复合材料(CS/MWSB),采用SEM、FT-IR、N_(2)脱附、XRD、XPS... 以核桃壳粉作为生物质原料,依次采用H_(2)O_(2)和FeCl_(3)为改性剂,在限氧条件下制备磁性核桃壳生物炭,然后以壳聚糖为改性剂、聚乙二醇为交联剂,制备了壳聚糖/磁性核桃壳生物炭复合材料(CS/MWSB),采用SEM、FT-IR、N_(2)脱附、XRD、XPS、VSM技术对其形貌和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通过静态试验考察了CS/MWSB对模拟废水中Pb(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S/MWSB的表面有大量微孔结构,表面负载球状Fe_(3)O_(4)颗粒和壳聚糖,CS/MWSB的活性基团和芳香基团有所增加;壳聚糖负载量为30%的CS/MWSB对Pb(Ⅱ)的吸附能力最强;对于初始浓度为400 mg/L的Pb(Ⅱ)溶液,当吸附剂投加量为4 g/L时,在pH为5.0、温度为40℃吸附3 h时,CS/MWSB对Pb(Ⅱ)的吸附率达90.86%,吸附容量为89.86 mg/g;CS/MWSB对Pb(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CS/MWSB可用于对于高浓度Pb(Ⅱ)废水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磁性生物炭 壳聚糖 吸附 铅离子 废水处理 重金属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改性核桃壳炭负载的碳化钼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玉米油加氢脱氧反应中的应用
13
作者 陈芳 郭慧君 +1 位作者 宋雨濛 楼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4,194,共12页
将核桃壳等可再生资源转化为能源或化工产品,是双碳目标的指引方向之一。核桃壳炭是核桃壳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的固体残渣,由于其低比表面积和较差的孔隙率,难以直接使用。用FeCl3活化剂对核桃壳炭进行改性,并将其与常用的KOH改性做对比... 将核桃壳等可再生资源转化为能源或化工产品,是双碳目标的指引方向之一。核桃壳炭是核桃壳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的固体残渣,由于其低比表面积和较差的孔隙率,难以直接使用。用FeCl3活化剂对核桃壳炭进行改性,并将其与常用的KOH改性做对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BET方法、拉曼光谱、N2等温吸脱附曲线等系列表征,发现相较核桃壳炭,改性核桃壳炭的石墨化程度有所提高,其中,用FeCl3改性的核桃壳炭的比表面积由1.6 cm^(2)·g^(-1)提高至377 cm^(2)·g^(-1),孔容由0.0046 cm^(3)·g^(-1)提高至0.074 cm^(3)·g^(-1),呈现丰富的海绵状孔结构,且收率(61.2%)高于用KOH改性的核桃壳炭(35.8%)。将用FeCl3改性的核桃壳炭负载的碳化钼催化剂用于玉米油加氢脱氧反应,玉米油转化率和烃类产率分别达89.7%和87.2%,循环8次后,玉米油转化率和烃类收率均无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用FeCl3改性的核桃壳炭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炭 FeCl3改性 催化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核桃壳生物质负载纳米零价铁对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14
作者 鲁秀国 陈晶 官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9-1674,共6页
将核桃壳负载纳米零价铁制备核桃壳生物质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WSP@nZVI),投加到Cr(Ⅵ)污染土壤中,通过土壤钝化实验,研究投加量、土水比和时间对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的影响,并探究可能的修复机理。分析处理前后土壤浸出液Cr(Ⅵ... 将核桃壳负载纳米零价铁制备核桃壳生物质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WSP@nZVI),投加到Cr(Ⅵ)污染土壤中,通过土壤钝化实验,研究投加量、土水比和时间对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的影响,并探究可能的修复机理。分析处理前后土壤浸出液Cr(Ⅵ)浓度、土壤Cr(Ⅵ)含量、土壤总Cr含量以及土壤Cr形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投加量为7.5 mg/g,土水比为1∶10 g/mL,时间为2 d时,修复效果最佳。投加量越大,土水比越小,时间越长,修复效果越明显。其修复机制可能为吸附-还原-沉淀与共沉淀3种机理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生物质 纳米零价铁改性 Cr(Ⅵ) 土壤 修复机理
下载PDF
核桃壳仁混合物风选机工作参数优化与试验
15
作者 胡国玉 陈旭东 +2 位作者 董娅兰 刘广 周建平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88,共6页
目的:提高核桃壳仁混合物清选效率,减少损失。方法:研制了一款小型负压式核桃壳仁风选机。基于清选率与损失率2个分离效果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试验优化风选机的工作参数。结果:对于1/2壳仁、1/4壳仁、1/8壳仁、1/16壳仁物料... 目的:提高核桃壳仁混合物清选效率,减少损失。方法:研制了一款小型负压式核桃壳仁风选机。基于清选率与损失率2个分离效果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试验优化风选机的工作参数。结果:对于1/2壳仁、1/4壳仁、1/8壳仁、1/16壳仁物料的最优工作参数:喂料速度分别为4.0,3.5,3.0,2.5 kg/min;风机频率分别为40,35,30,30 Hz;进料口高度分别为400,400,300,300 mm。从不同等级的核桃壳仁物料分离效果可以看出,1/2壳仁物料,1/4壳仁物料的分离效果最佳,但对于1/8和1/16较小壳仁物料其悬浮速度重合区间大。结论:通过控制风选机的工作参数可以有效地实现壳仁分离,但较小颗粒的壳仁物料悬浮速度重合区间大,分离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壳仁分离 负压式风选机 工作参数 优化方法
下载PDF
多胺化核桃壳吸附剂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16
作者 刘广田 张亮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5-651,共7页
以核桃壳(WNS)为基质,K2S2O8/NaHSO3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制备了WNS-g-GMA,进一步通过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BPEI)与WNS-g-GMA开环反应,制备了多胺化核桃壳(PWNS),采用FTIR,SEM等方法对制备的PWNS进行表征,并对... 以核桃壳(WNS)为基质,K2S2O8/NaHSO3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制备了WNS-g-GMA,进一步通过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BPEI)与WNS-g-GMA开环反应,制备了多胺化核桃壳(PWNS),采用FTIR,SEM等方法对制备的PWNS进行表征,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考察了PWNS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WNS-g-GMA的最优制备条件为:m(引发剂)∶m(WNS)=2.25、m(GMA)∶m(WNS)=1.75、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60 min;PWNS最优制备条件为:m(HBPEI)∶m(WNS-g-GMA)=6.0、V(1,4-二氧六环)∶V(去离子水)=5∶2、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30 h。在pH=6.17、吸附120 min时,PWNS对Cu2+的平衡吸附量达120.3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胺化核桃壳 吸附剂 超支化聚乙烯亚胺 吸附
下载PDF
多胺化核桃壳对Cd^(2+)的吸附性能研究
17
作者 刘广田 张亮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8-101,162,共5页
采用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BPEI)改性核桃壳(多胺化核桃壳)处理含Cd^(2+)模拟废水。考察了pH、多胺化核桃壳质量浓度、Cd^(2+)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吸附时间对Cd^(2+)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多胺化核桃壳在pH为9.5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吸... 采用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BPEI)改性核桃壳(多胺化核桃壳)处理含Cd^(2+)模拟废水。考察了pH、多胺化核桃壳质量浓度、Cd^(2+)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吸附时间对Cd^(2+)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多胺化核桃壳在pH为9.5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120 min。吸附过程具有准二级动力学的特征,且以化学吸附为主,为单层吸附。当吸附温度在25℃、Cd^(2+)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多胺化核桃壳对Cd^(2+)的吸附量可达640.16 mg/g,远远高于相同条件下未改性核桃壳对Cd^(2+)的吸附量(166.96 mg/g),显示其超强的吸附能力。经过5次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后,多胺化核桃壳对Cd^(2+)的去除率仍保持在90%以上,说明吸附剂具有很好的可循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胺化核桃壳 Cd^(2+)模拟废水 吸附性能 等温吸附
下载PDF
多工位定向挤压鲜核桃破壳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康 李长河 +6 位作者 刘明政 王乐意 曹成茂 赵华洋 车稷 何光赞 坎杂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5-273,共9页
鲜核桃破壳是核桃初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针对鲜核桃破壳过程中存在的定位困难、碎仁率高等技术瓶颈,通过对鲜核桃物理特性与壳体力学分析,设计了多工位定向挤压鲜核桃破壳装置,并对喂料机构和多工位定向破壳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通过... 鲜核桃破壳是核桃初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针对鲜核桃破壳过程中存在的定位困难、碎仁率高等技术瓶颈,通过对鲜核桃物理特性与壳体力学分析,设计了多工位定向挤压鲜核桃破壳装置,并对喂料机构和多工位定向破壳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破壳装置参数的调节范围,以激振力、拨料杆角度、凸轮轴转速、核桃周径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水平组合为激振力0.49 kN、拨料杆角度0°、凸轮轴转速10 r/min、核桃平均周径31.5 mm;在最优组合下,破壳装置的一露仁率为94.44%、二露仁率为2.77%、碎仁率为0%、破壳率为97.22%。试验结果证明设计的破壳装置能满足核桃初加工行业的需求,并为鲜食坚果类破壳提供理论借鉴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核桃 破壳 物料特性 装置设计 多工位 定向挤压
下载PDF
油茶黄酮化合物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江艳 田洋 +2 位作者 成琴 林奇 包媛媛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将油茶黄酮化合物添加到核桃油中,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探究其对核桃油稳定性的影响。以油茶叶、油茶籽壳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将黄酮类提取物按照油茶籽壳中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1.15∶1.00∶1.... 将油茶黄酮化合物添加到核桃油中,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探究其对核桃油稳定性的影响。以油茶叶、油茶籽壳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将黄酮类提取物按照油茶籽壳中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1.15∶1.00∶1.05,油茶叶中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2.36∶1.00∶1.60的比例添加到核桃油中,以200 mg/kg的TBHQ、BHA、VE做对照组,测定过氧化值、酸价、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等指标,研究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不同配比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壳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分别为:68.71、59.77、62.71 mg/100 g;油茶叶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分别为:74.51、31.58、50.58 mg/100 g。对核桃油的抗氧化效果为:TBHQ>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1.15∶1.00∶1.05>BHA>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2.36∶1.00∶1.60>VE。油茶中的黄酮化合物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有效延长核桃油的货架期;油茶籽壳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效果优于BHA、VE;油茶叶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效果优于VE,且对核桃油抗氧化起主要影响的是槲皮素的含量,研究结果可为核桃油绿色安全抗氧化剂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 油茶籽壳 黄酮 抗氧化 核桃油
下载PDF
核桃壳仁分选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20
作者 渠述贺 朱占江 +2 位作者 沈晓贺 杨莉玲 祝兆帅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79,共9页
壳仁分选是核桃破壳取仁的重要环节,是核桃进行精深加工的基础。对核桃壳仁分选领域中智能分选技术、风选技术、筛分技术和浮选技术的设备研究和应用现状分别进行剖析和总结。核桃智能分选技术具有识别率高的优点,可用于壳仁初步分选后... 壳仁分选是核桃破壳取仁的重要环节,是核桃进行精深加工的基础。对核桃壳仁分选领域中智能分选技术、风选技术、筛分技术和浮选技术的设备研究和应用现状分别进行剖析和总结。核桃智能分选技术具有识别率高的优点,可用于壳仁初步分选后的仁的精选,但由于目前智能分选设备成本较高,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存在难度;风选技术具有仁损伤小、设备易操作的优点,通过改变设备结构,可达到不同分选效果,在核桃壳仁分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筛分技术中,筛网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果仁,多用于对榨油核桃的壳仁分选;浮选技术中,壳仁分离后需要进行干燥处理,提高了生产成本,目前应用较少。在分析分选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智能分选设备研发和促进不同分选技术间进行技术融合的发展方向,为核桃壳仁分选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壳仁分选 智能分选 风选 筛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