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on lower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Delayed effects in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1
作者 YuJing Liao QuanLiang Chen Xin Zho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6期489-500,共12页
Water vapor in the stratosphere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by altering the radiative energy budget of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Although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l N... Water vapor in the stratosphere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by altering the radiative energy budget of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Although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water vapor content of the stratosphere in terms of the annual or seasonal mean,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se effects is still required.Using reanalysis data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we carried out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during El Ni?o/La Ni?a peaks in winter and decays in spring.The ENSO has a distinct hysteresis effect on water vapor in the tropical lower stratosphere.The El Ni?o/La Ni?a events moisten/dry out the tropical lower stratosphere in both winter and spring,whereas this wetting/dehydration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spring.This pattern is due to a warmer temperatur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during the El Ni?o spring phase,which causes more water vapor to enter the stratosphere,and vice versa for La Ni?a.This delayed warming/cooling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during the El Ni?o/La Ni?a decay in spring leads to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ENSO effects on water vapor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seasonal evolution
下载PDF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of terrestrial water budget in China using GRACE satellite measurements from 2003 to 2010 被引量:1
2
作者 Kang Kaixuan Li Hui +1 位作者 Peng Peng Zou Zhengbo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6期444-452,共9页
Mass variations in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TWS) obtained from eight years of satellite data from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 are used to describe low frequency TWS through Empirical Orthog... Mass variations in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TWS) obtained from eight years of satellite data from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 are used to describe low frequency TWS through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second seasonal EOF mode show the influence of the Meiyu season. Annual variability is clearly shown in the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over China, and two new pattern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re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observations, where two periods of abrupt acceleration are seen in 2004 and 2008. GRACE successfully measures drought events in southern China, and in this respect, an association with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nd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is discussed.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potential of satellite gravity measurements in monitoring TWS variations and large-scale severe drought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Drought event Global hydrology models water vapor transport Drought eve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原文传递
THE NORTH-SOUTH ANTI-PHAS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N MEIYU PERIOD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IN THE ATMOSPHERE 被引量:2
3
作者 尹志聪 祝丽娟 袁东敏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2期154-162,共9页
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sets from 74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4 to 2005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south 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 of rainfall during Meiyu perio... 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sets from 74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4 to 2005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south 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 of rainfall during Meiyu periods and the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 in the atmosphere was analyzed. Diagnostic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re was significant north-south oscillation of Meiyu rainfall during the 16 years from 1954 to 2005. Since the 1990 s, the APD enhanced significantly and showed 2- and 4-6-year period. In the region with more rainfall, the QBWO was always more active.(2) The APD of Meiyu and north-south movements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belong to the same phase.(3) The 10-25 day filtered water vapor flux could spread to the area north of 30°N in 1991. The divergence of the water vapor flux which propagated from middle- and higher- latitudes to the of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s(YHRB) was significant in 1991, but the latitudes that the water vapor flux could reach were further southward and there was no southward propagation of divergence in 1993.(4) The locations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and 10-25 day anti-cyclone, which modulated WPSH's advancement in and ou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relatively northward in 1991. Furthermore,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showed north-south deviation between 1991 and 1993, just as other elements of the circulation d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YU anti-phase distribution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water vapor flux
下载PDF
Integrated water vapor during active and break spells of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over a tropical site 被引量:2
4
作者 Nirmala Bai Jadala Miriyala Sridhar +2 位作者 Gopa Dutta Mohammed Yousuf Y.K.Reddy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2年第3期238-246,共9页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measurements of integrated water vapor(IWV)for two years(2014 and 2015)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Variation of IWV during active and break spells of Indian summer monsoon has been studi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measurements of integrated water vapor(IWV)for two years(2014 and 2015)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Variation of IWV during active and break spells of Indian summer monsoon has been studied for a tropical station Hyderabad(17.4°N,78.46°E).The data is validated with ECMWF Re-Analysis(ERA)91 level data.Relationships of IWV with other atmospheric variables like surface temperature,rain,and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cross-correlation studies.A posi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observed between IWV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wo years.But the coefficient becomes negative when only summer monsoon months(June,July,August,and September)are considered.Rainfall during these months cools down the surface and could be the reason for this change i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orrelation studies between IWV-precipitation,IWVprecipitation efficiency(P.E),and precipitation-P.E show that coefficients are-0.05,-0.10 and 0.983 with 95%confidence level respectively,which proves that the efficacy of rain does not depend only on the level of water vapor.A proper dynamic mechanism is necessary to convert water vapor into the rain.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IWV during active and break spells have been analyzed.The amplitudes of diurnal oscillation and its harmonics of individual spell do not show clear trends but the mean amplitudes of the break spells are approximately double than those of the active spells.The amplitudes of diurnal,semidiurnal and ter-diurnal components during break spells are 1.08 kg/m^(2),0.52 kg/m;and 0.34 kg/m;respectively.The corresponding amplitudes during active spells are 0.68 kg/m^(2),0.41 kg/m;and 0.23 k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Diurnal oscillation Integrated water vapor Tropical site Break spells of monsoon Active spells of monsoon
原文传递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水汽的分布和传输特征
5
作者 唐南军 任荣彩 +1 位作者 祝传栋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7-986,共20页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原模态时,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异常偏高(低),伊朗高原模态时则相反;伴随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由青藏高原向西移至伊朗高原上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亦自青藏高原东侧向西逐渐传播到伊朗高原以西地区。进一步诊断表明,除了在青藏高原北侧和南侧水汽经向绝热输送异常有抵消作用外,两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倾向异常主要由水汽纬向绝热输送异常及其辐合辐散异常所贡献,而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引起的垂直非绝热输送异常在上对流层则主要与剩余项(水汽的凝结和蒸发)相抵消。因此,青藏高原(伊朗高原)上对流层为水汽含量正异常时对应着青藏高原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偏弱(强)。而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和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自青藏高原向伊朗高原移动的过程,对应着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和垂直向上的水汽非绝热输送异常不断增强,同时上对流层水汽凝结异常也不断增强。此外,南亚高压向西移动过程中,上对流层水汽绝热辐合(辐散)异常主要发生在其西(东)侧,这是造成水汽含量异常中心纬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东—西振荡 青藏高原周边 上对流层水汽 分布与传输
下载PDF
CMIP6模式大气中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反相变化: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差异
6
作者 乔年 卢楚翰 +1 位作者 管兆勇 胡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6-787,共12页
在大气质量南北涛动季节变化过程中,水汽质量变化与干大气质量南北涛动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使用2015年1月—2100年12月的CMIP6资料分析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汽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与1958—2015年历史模拟试验对比,得... 在大气质量南北涛动季节变化过程中,水汽质量变化与干大气质量南北涛动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使用2015年1月—2100年12月的CMIP6资料分析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汽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与1958—2015年历史模拟试验对比,得到:半球水汽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循环特征,北半球水汽质量月平均值在冬季(DJF)达到最小,夏季(JJA)达到最大;南半球情况与之相反。无论是南半球或是北半球,与其他排放情景相比,SSP1-2.6(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情景下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年变程最小。4个情景下冬、夏季水汽质量变化都比春、秋季剧烈。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SSP3-7.0情景下北半球水汽质量年变程最大,相比于历史模拟试验增加了26.49%,南半球则不同于北半球,SSP1-2.6情景后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水汽质量年变程也随之增大,在SSP5-8.5情景下达到最大。南、北半球水汽质量涛动的年变程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而增大,在SSP5-8.5情景下达到最大,但增大的幅度减小。CO_(2)浓度变化对赤道附近水汽质量变化影响最为明显,且越靠近南极,水汽质量变化越小,但越靠近北极,夏季水汽质量变化比冬季越大。此外,CO_(2)浓度的上升会导致夏季水汽逐渐向北半球中纬度堆积。这些结论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区域间水汽质量变化对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为未来有关降水的气候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质量 季节循环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CMIP6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的影响
7
作者 谢晨旭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78-84,共7页
基于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Interim)资料,分析冬季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水汽分布及输送特点,并探讨北大西洋涛动(NAO)对冬季高原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主体水汽分布特征呈南湿北干... 基于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Interim)资料,分析冬季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水汽分布及输送特点,并探讨北大西洋涛动(NAO)对冬季高原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主体水汽分布特征呈南湿北干的形势,且高原主体区域东、西边界的水汽输送量与北大西洋涛动密切相关,NAO指数与西边界呈现正相关,与东边界呈现负相关。NAO对高原边界地区水汽输送的影响要强于高原主体区域,尤其NAO与高原西南及东南两区域的四个边界的水汽输送均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 青藏高原 水汽
下载PDF
热带平流层水汽的准两年周期振荡 被引量:13
8
作者 施春华 郑彬 +1 位作者 陈月娟 毕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28-2435,共8页
分析了1993年到2002年10年间HALOE卫星资料的热带平流层水汽年际变率,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水汽混合比在2-5 hPa、10-30 hPa、30-100 hPa有三组显著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现象;其中2-5 hPa和10-30 hPa水汽QBO呈反位相循环;30-100 hPa水汽... 分析了1993年到2002年10年间HALOE卫星资料的热带平流层水汽年际变率,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水汽混合比在2-5 hPa、10-30 hPa、30-100 hPa有三组显著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现象;其中2-5 hPa和10-30 hPa水汽QBO呈反位相循环;30-100 hPa水汽QBO有显著上传特性.SOCRATES3模式模拟和诊断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水汽QBO是在纬向风QBO强迫下产生的次级动力、热力因子和化学作用耦合后的结果:上层主要是环流输送引起,中层是环流输送和温度扰动驱动下的化学作用引起,下层是对流层顶水汽冻结层的温度扰动和环流输送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水汽 准两年振荡
下载PDF
西北区东部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低频振荡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任宏利 张培群 +1 位作者 李维京 高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5-292,共8页
使用1962-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考察了西北地区东部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低频振荡特征。通过定义并计算相对比例系数prpt,并结合统计检验,证实了春季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30~60天周期的相对重... 使用1962-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考察了西北地区东部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低频振荡特征。通过定义并计算相对比例系数prpt,并结合统计检验,证实了春季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30~60天周期的相对重要性和显著性。2002年个例分析表明,以银川站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东部春季降水和水汽通量散度具有显著的20~60天振荡周期,并且在4,5月份季节转换时期显著增强;在降水处于正位相时,低频水汽主要来自东面海上的向西输送和南海北部沿高原东侧的向北输送,低频波表现为明显的向东传播。多年资料分析表明,多雨年季节内振荡较强、反之较弱;主要周期尺度有所不同,低频降水与水汽输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出,表现在从20世纪70-80年代初季节内振荡特征不明显,低频降水与水汽输送之间的一致性相对较差,显示出气候异常对低频振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区东部 春季降水 水汽输送 低频振荡
下载PDF
2010年9—10月云南连阴雨发生的事实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建琴 晏红明 +2 位作者 郑建萌 黄玮 秦香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2010年云南发生了一次近10年来比较严重的秋季连阴雨天气。利用云南12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次连阴雨天气发生的成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的秋季连阴雨天气与500hPa上乌拉尔山地区脊前... 2010年云南发生了一次近10年来比较严重的秋季连阴雨天气。利用云南12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次连阴雨天气发生的成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的秋季连阴雨天气与500hPa上乌拉尔山地区脊前的低槽或东亚大槽的加深南压、孟加拉湾低压槽偏强以及活跃的西南暖湿气流有密切联系,在云南地区的大气异常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湿度增加、上升运动加强的特征。另外,还进一步表明850hPa经向风15~25天低频振荡在云南秋季连阴雨明显年和不明显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连阴雨明显年,850hPa经向风主要由南半球低纬地区向北半球20°N-30°N传播,这表明当南半球低频扰动能量较强、季风南退较晚时,有低频振动能量传输到北半球低纬度,有利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水汽向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输送;连阴雨不明显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500 hPa环流场 水汽 垂直运动 低频振荡
下载PDF
近五十年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11
作者 陈冬冬 戴永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7-1258,共12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地区1951~2005年夏季月平均资料集和1958~2002年ERA40资料,分析近五十年来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场的主要变化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环流场变化,讨论大尺度环流指数如涛动、极涡、赤道太平洋N... 利用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地区1951~2005年夏季月平均资料集和1958~2002年ERA40资料,分析近五十年来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场的主要变化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环流场变化,讨论大尺度环流指数如涛动、极涡、赤道太平洋Ni~no3.4区海温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五十年西北西部尤其是南疆的降水增多,与西伯利亚(50°N~60°N,40°E~70°E)上空位势高度增加和伊朗高原(35°N~42.5°N,60°E~75°E)上空位势高度减少有很大关系。1987年后,西北西侧水汽辐合也是该区降水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东部降水受海温影响大。此外,北大西洋涛动、极涡面积可以反映近几十年来西北降水西增东减的年际波动。极涡面积大小与西北降水第一模态相关性尤其突出,可以作为考察西北降水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夏季降水 EOF 水汽输送 大气涛动 极涡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资料质量检验及揭示的上对流层水汽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占瑞芬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2-260,共19页
上对流层水汽(UTWV)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贡献;而青藏高原被认为是UTWV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通道,在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及平流层水汽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利用高原探空站资料对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 上对流层水汽(UTWV)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贡献;而青藏高原被认为是UTWV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通道,在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及平流层水汽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利用高原探空站资料对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反演的水汽数据在高原地区的质量进行了检验,发现AIRS反演的水汽数据与探空实测数据是相当一致的。其中全年和夏半年AIRS的可信度较好,而冬半年,尤其是上对流层AIRS水汽可信度相对较低,但在缺乏高精密数据时仍部分可用。利用AIRS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UTWV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冬季偏干,而夏季显著偏湿,并且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显示,夏季高原UTWV主要存在三种空间分布型,即全区一致型,高原东西偶极型和南北带状偶极型。一致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偶极型则以季节内振荡为主。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夏半年高原地区UTWV季节内振荡特征,结果表明,UTWV季节内振荡的显著周期位于10~20天和30~60天。前者主要表现为纬向东传,并且可以越过高原进入我国江淮流域上空;而后者主要向南移动,基本表现为高原局地振荡。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高原UTWV季节内振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UTWV的低频变化主要与高原热状况、南亚高压活动及其与二者相耦合的对流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AIRS 上对流层水汽 温室气体 质量检验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华西秋雨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佳玉 马振峰 范广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7-1497,共11页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中国的降水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MJO对华西秋雨的影响对于提高华西秋雨的季节内预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79 2012年9 10月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实时多变量MJO指数、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中国的降水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MJO对华西秋雨的影响对于提高华西秋雨的季节内预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79 2012年9 10月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实时多变量MJO指数、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异常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MJO对华西秋雨的影响以及相应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研究表明,在MJO对流主体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华西地区的秋季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MJO对流主体位于印度洋中西部(1~2位相)时,华西秋雨偏多,当MJO对流主体位于印度洋东部至太平洋中西部(3~8位相)时,华西秋雨偏少。其中MJO对流主体位于中东印度洋(第2位相)和西太平洋(第7位相)时,华西地区秋季有降水最大正异常和最大负异常。与此同时,对应分析MJO不同位相上的高空形势场和中低空流场、水汽输送、垂直运动的异常变化发现:第1、2位相时,我国上空出现两槽一脊、西低东高的环流形势,此时华西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对华西地区的水汽输送较强,有利于干冷与暖湿气流在华西地区交汇,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亦显著,从而造成降水偏多;第7位相时,我国上空受较强的西风带长波脊控制,并且三个海区对华西地区的水汽输送较弱,水汽辐散、下沉运动亦较强,造成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华西秋雨 环流形势 水汽输送 垂直运动
下载PDF
2003年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30-70d天低频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34
14
作者 夏芸 管兆勇 王黎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1,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显示,主周期为30~70d的低频振荡对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低频涡旋在江淮地区降水期的对流层高、低层...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显示,主周期为30~70d的低频振荡对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低频涡旋在江淮地区降水期的对流层高、低层呈负、正配置,具有斜压结构,利于降水发生;850hPa上正涡度系统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北传和西传特征;存在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以东地区的低频波列(P—J)的活动过程影响了我国2003年江淮低频强降水的形成;整层低频水汽通量显示来自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季风对水汽输送的贡献较显著,且2003年江淮地区30-70d时间尺度上降水的水汽来源为南海而非孟加拉湾或西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江淮暴雨 30~70 d低频振荡 水汽输送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西南地区2次秋冬春季持续严重干旱气候成因对比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嘉媛 胡学平 +2 位作者 许平平 王式功 尚可政 《干旱气象》 2015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利用多种资料从不同方面对2009/2010、2012/2013年西南地区秋冬春季持续严重干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季节连旱都受热带西太平洋、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环流异常、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异常、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 利用多种资料从不同方面对2009/2010、2012/2013年西南地区秋冬春季持续严重干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季节连旱都受热带西太平洋、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环流异常、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异常、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以及北极涛动(AO)异常的影响。2009年和2012年秋冬季,西南地区均受较强的下沉运动控制,环流形势异常和热带印度洋海表异常增温,导致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偏弱,同时该地区水汽输送通量辐散偏强,动力因子和水汽条件都不利于降水;AO持续负位相是引起持续干旱的重要原因,它不仅使南支槽减弱变浅,西南水汽输送减少,还致使贝加尔湖脊系统偏弱,北方南下冷空气主体偏东,不利于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上空交汇。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并非2次干旱事件的直接原因,且对这2次干旱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2009/2010年的干旱发生在El Nino Modoki事件背景下,2012/2013年则受到弱的La Nina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干旱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热带海表温度 北极涛动
下载PDF
汽液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小波包研究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尚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235,共4页
利用小波包对信号的精确细分特性,对汽液两相流动密度波不稳定性的脉动信号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到两相密度波不稳定性脉动的特征向量。由这些特征向量可得到汽液两相流动脉动能量随脉动频率的分布状况,开创了对汽液两相流动密度波不稳定... 利用小波包对信号的精确细分特性,对汽液两相流动密度波不稳定性的脉动信号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到两相密度波不稳定性脉动的特征向量。由这些特征向量可得到汽液两相流动脉动能量随脉动频率的分布状况,开创了对汽液两相流动密度波不稳定性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不稳定性 小波包 密度波不稳定性 研究法 汽液两相流动 特征向量 稳定性研究 脉动信号 分布状况 脉动频率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对ENSO与华南冬季降水关系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江曼 李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共9页
基于中国160站冬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SST资料,本文分析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不同位相时期ENSO事件对华南冬季降水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PDO正位相时期,El Nio年华南冬季降水显著增加,而La Nia年华南冬季... 基于中国160站冬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SST资料,本文分析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不同位相时期ENSO事件对华南冬季降水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PDO正位相时期,El Nio年华南冬季降水显著增加,而La Nia年华南冬季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在PDO负位相时期,El Nio年华南冬季降水增加虽然显著,但仅是PDO正位相时期的一半,而La Nia年华南冬季降水显著减少,这说明PDO对ENSO事件影响华南冬季降水具有调制作用,且El Nio(La Nia)事件对华南冬季降水的影响在PDO不同位相时期具有不对称性。前人研究指出,El Nio(La Nia)事件主要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影响华南冬季降水。本文分析发现,在PDO正位相时期,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北侧西南气流影响华南,造成降水增加,而La Nia年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位置向南推,对华南地区影响很小;在PDO负位相时期,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位置东移,对华南影响不大,而La Nia年华南地区基本为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北侧东北风异常所控制,从而使降水减少。由此可见,PDO不同位相时期El Nio(La Nia)事件影响华南冬季降水异常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的差异造成的。此外,源自孟加拉湾低槽南侧的西风水汽输送异常在PDO不同位相时期El Nio(La Nia)年份也存在非对称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 华南冬季降水 水汽输送
下载PDF
惰性气体和水蒸气对长直空间燃气爆炸超压及其振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洋 李展 +2 位作者 方秦 王森佩 陈力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5-179,共15页
长直空间燃气爆炸超压及其振荡将对人员和结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为减轻燃气爆炸危害,基于CFD软件FLACS建立了长直管道空间燃气爆炸数值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已验证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添加不同体积分数CO_(2)、N_(2)和水蒸气的... 长直空间燃气爆炸超压及其振荡将对人员和结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为减轻燃气爆炸危害,基于CFD软件FLACS建立了长直管道空间燃气爆炸数值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已验证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添加不同体积分数CO_(2)、N_(2)和水蒸气的化学当量比CH_(4)/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讨论了惰性气体和水蒸气的体积分数对爆炸超压及其振荡的影响,并对比了3种气体的抑爆效果。结果表明:CO_(2)、水蒸气和N_(2)的体积分数每增加10%,密闭管道气体爆炸的最终超压将分别下降81、47、65 kPa,尾端泄爆管道分别下降24、25、20 kPa,3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分别为25%、26%、30%时,爆炸被完全抑制;CO_(2)、水蒸气和N2均能有效抑制爆炸超压的振荡,压力振幅和压力振荡频率均随添加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CO2对爆炸超压及其振荡的抑制效果最好,水蒸气次之,N2最弱,这与3种气体的物理特性及其抑爆机理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气 惰性气体 燃气爆炸抑制 FLACS 压力振荡
下载PDF
不同PDO背景下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差异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俊杰 范伶俐 +1 位作者 梁梅 徐建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9-551,共13页
基于华南地区60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了1960—2012年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不同相位期间,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主... 基于华南地区60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了1960—2012年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不同相位期间,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源地及不同源地水汽的降水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锋面降水阶段,在PDO正相位期间,西太平洋-中国南海-孟加拉湾水汽较多;夏季风降水阶段,在PDO正位相期间,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的整层水汽含量较多。2)锋面降水阶段,水汽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与中国南海,在PDO正相位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使得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路径偏北,有更多水汽向华南输送,有利于华南季风降水形成,降水与PDO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季风降水阶段,在PDO正位相期间,尽管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的整层水汽含量大,但并未都输送至华南,故形成的有效季风降水偏少,降水与PDO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拉格朗日轨迹模式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降水异常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基于LMDZ模型的蒙古高原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举藩 陈粉丽 +3 位作者 武茜茜 周鑫 汝海丽 刘雪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54-1664,共11页
基于LMDZ(Laboratoire de Météorologie Dynamique-Zoom)模型的模拟数据、NCEP/NCAR格点气象数据和北极涛动指数(Arctic Oscillation Index,AOI),验证了LMDZ模型在蒙古高原的适用性,分析了局地大气水线(Local Meteoric Water ... 基于LMDZ(Laboratoire de Météorologie Dynamique-Zoom)模型的模拟数据、NCEP/NCAR格点气象数据和北极涛动指数(Arctic Oscillation Index,AOI),验证了LMDZ模型在蒙古高原的适用性,分析了局地大气水线(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LMWL)、降水中δ^(18)O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索了降水中δ^(18)O、氘盈余(d-excess)的时空变化,并结合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型对蒙古高原气团运输轨迹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LMDZ模型的2种结果中,LMDZ-nudged模拟蒙古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效果较好;计算得到的蒙古高原LMWL为δD=7.78δ^(18)O+3.31(R^(2)=0.995),其斜率和截距均小于全球大气水线(Global Meteoric Water Line,GMWL)斜率和截距,表明该区域雨滴下落中受云下二次蒸发影响较大;降水中δ^(18)O夏高冬低,与温度、北极涛动指数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降水中d-excess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对蒙古高原后向轨迹追踪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研究区主要有3条水汽路径:西风带水汽(约88.39%)、东亚季风水汽(约5.73%)与极地水汽(约5.88%),其中西风带水汽为主控水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DZ模型 蒙古高原 降水同位素 北极涛动指数 水汽来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