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highly efficien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aline source rock in the Qaidam Basin,NW China
1
作者 LI Guoxin ZHANG Bin +8 位作者 WU Kunyu WU Songtao WANG Xiaomei ZHANG Jing QI Xuening ZHANG Na XING Haoting XIAN Chenggang LIU 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5期1030-1044,共15页
The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terial,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 of Paleogene source ... The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terial,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 of Paleogene source rock in the Western Qaidam Depression,Qaidam Basin,NW China.Three main factors result in low TOC values of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 of the Qaidam Basin:relatively poor nutrient supply inhibits the algal bloom,too fast deposition rate causes the dilution of organic matter,and high organic matt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causes the low residual organic carbon.For this type of hydrogen-rich organic matter,due to the reduction of organic carbon dur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TOC needs to be restored based on maturity before evaluating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of the Qaidam Basin is from two parts:soluble organic matter and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The soluble organic matter is inherited from organisms and preserved in saline lacustrine basins.It generates hydrocarbons during low-maturity stage,and the formed hydrocarbons are rich in complex compounds such as NOS,and undergo secondary cracking to form light components in the later stage;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 of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 conforms to the traditional“Tissot”model,with an oil generation peak corresponding to Ro of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idam basin qaidam western depression Paleogene Lower Ganchaigou Formation saline lake low TOC value shale oi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high efficien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of Paleogene whole petroleum system in western depression of Qaidam Basin,NW China
2
作者 LIU Guoyong WU Songtao +6 位作者 WU Kunyu SHEN Yue LEI Gang ZHANG Bin XING Haoting ZHANG Qinghui LI Guo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5期1097-1108,共12页
Based o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NW China,combined with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characte... Based o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NW China,combined with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reservoir-forming dynamics,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of the Paleogene whole petroleum system(WPS)in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A globally unique ultra-thick mountain-style WPS is found in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Around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Lower Ganchaigou Formation,the structural reservoir,lithological reservoir,shale oil and shale gas are laterally distributed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vertically overlapped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ake basin.The Paleogene WPS in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 is believed unique in three aspects.First,the source rocks with low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carbon and rich hydrogen,showing a strong hydrocarbon generating capacity per unit mass of organic carbon.Second,the saline lake basinal deposits are ultra-thick,with mixed deposits dominating the center of the depression,and strong vertical an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lithofacies and storage spaces.Third,the strong transformation induced by strike-slip compression during the Himalayan resulted in the heterogeneous 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mountain-style WPS.As a result of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 and conducting system,the Paleogene WP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whole process”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ource rocks which are low-carbon and hydrogen-rich,“whole depression”ultra-thick reservoir sedimentation,“all direction”hydrocarbon adjustment by strike-slip compressional fault,and“whole succession”distribu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Due to the severe Himalayan tectonic movement,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 evolved from depression to uplift.Shale oil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lacustrine basin.I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thicker than 2000 m,oil and gas are continuous in the laminated limy-dolomites within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alga limestones neighboring the source kitchen,with intercrystalline pores,lamina fractures in dolomites and fault-dissolution bodies serving as the effective storage space.All these findings are helpful to supplement and expand the WPS theory in the continental lake basins in China,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Qaida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le petroleum system shale oil Yingxiongling sag ultra-thick mountain-style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leogene western depression of qaidam basin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3
作者 刘国勇 吴松涛 +6 位作者 伍坤宇 沈月 雷刚 张斌 邢浩婷 张庆辉 李国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961,共11页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柴西坳陷发育全球独具特色的“巨厚山地式”全油气系统...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柴西坳陷发育全球独具特色的“巨厚山地式”全油气系统,围绕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层系,从盆缘向湖盆中心,平面上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页岩油与页岩气有序分布、纵向上叠置连片。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具有3方面独特性:(1)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低碳富氢”,单位有机碳生烃能力强;(2)咸化湖盆沉积巨厚,坳陷中心沉积以混源为主,岩相与储集空间纵横向变化快;(3)喜马拉雅期走滑挤压强改造,山地式全油气系统油气差异富集。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是源储盖与输导体系协调演化的结果,具有低碳富氢烃源岩全过程生烃、巨厚储集体全坳陷沉积、挤压走滑断裂体促进油气全方位调整、常规-非常规油气全系列分布的特征。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强构造运动影响,柴西坳陷经历了先拗后隆的演化过程,在湖盆中心发育广义页岩油,在超过2 000 m厚度的沉积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于烃源岩层系内的薄层状灰云岩与紧邻生烃灶的藻灰岩中,白云石晶间孔、纹层缝与断溶体是有效储集空间。相关认识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陆相湖盆全油气系统理论,并为柴达木盆地油气综合勘探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油气系统 页岩油 英雄岭凹陷 巨厚山地式 连续型油气聚集 古近系 柴西坳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尕斯库勒湖流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祁泽学 肖勇 +2 位作者 汪生斌 张国强 陈龙 《盐湖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尕斯库勒湖流域所属行政区茫崖市自建市以来尚未建设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水源,在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城市发展构架下,评价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开采潜力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资料收集、动态长观、钻孔抽水试验等手段,采用断面径流... 尕斯库勒湖流域所属行政区茫崖市自建市以来尚未建设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水源,在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城市发展构架下,评价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开采潜力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资料收集、动态长观、钻孔抽水试验等手段,采用断面径流量法结合流域尺度的数值模拟,评价了区内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允许开采量,并对地下水开采后对水文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湖流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98.82×10^(4)m^(3)/d,允许开采量为23.5×10^(4)m^(3)/d,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0.4,开采程度低;开采稳定后下游泉水减少10.89×10^(4)m^(3)/d,蒸发量减少12.88×10^(4)m^(3)/d,开采量和泉水及蒸发量减少之和相等,开采地下水间接袭夺了无效蒸发和部分泉水;下游湿地区降深≤0.5 m,湿地面积不产生退化;尕斯库勒湖入湖量减少2.53×10^(4)m^(3)/d,能维持湖泊及湿地周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缘 尕斯库勒湖流域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5
作者 刘国勇 薛建勤 +6 位作者 吴松涛 伍坤宇 张博策 邢浩婷 张娜 庞鹏 朱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聚集 环带状分布 全油气系统 英雄岭页岩油 柴西坳陷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咸化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柴西坳陷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郭泽清 龙国徽 +8 位作者 周飞 唐丽 姜营海 白斌 张静 刘畅 王艳清 张博策 贾生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25-2444,共2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1)页岩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岩性以纹层状云灰岩和层状灰云岩为主;(2)烃源岩具有低TOC、高转化率的特点,游离烃含量高,具有明显的石油“超越效应”,而且页岩的含油性和生烃潜量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正相关性;(3)储层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的特点,黏土矿物类型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有利于页岩油的稳产和高产;(4)地层压力系数高,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柴西坳陷E32页岩层系厚度大、面积广,为了评价其资源潜力,将柴西坳陷划分为小梁山、英雄岭、扎哈泉和茫崖4个凹陷,首先应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然后用体积法、容积法和类比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用德尔菲法确定页岩油总的资源量为69×10^(8)t。本文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明确了咸化湖盆页岩油独特的地质特征,指出富油层系的岩性组合;(2)提出了计算吸附烃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页岩油资源量的评估方法;(3)资源量的落实证实了柴西坳陷具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坚定了勘探信心;(4)多因素综合划定的I类有利区带面积为2460km^(2),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坳陷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上段 页岩油 资源潜力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高效生烃模式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国欣 张斌 +8 位作者 伍坤宇 吴松涛 王晓梅 张静 齐雪宁 张娜 邢浩婷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8-910,共13页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有机质被稀释、较高的有机质转化效率导致残留有机碳偏低。针对这类富氢有机质生烃过程中有机碳降低,应用TOC值评价有机质丰度时需根据成熟度对其进行恢复。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烃源岩生烃包括可溶有机质生烃和不溶有机质生烃两部分。可溶有机质主要继承于生物体在咸化湖盆中得以保存,在低演化阶段生烃形成的烃富含氮、氧、硫等杂原子化合物,在后期二次裂解形成轻质烃类组分;不溶有机质即干酪根生烃模式符合传统的“Tissot”模式,生油高峰对应于Ro值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柴西坳陷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咸化湖盆 低TOC 页岩油 可溶有机质 高效生烃 生烃模式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西天山巨型金铜铅锌成矿带构造成矿演化和找矿方向 被引量:73
8
作者 薛春纪 赵晓波 +13 位作者 莫宣学 陈毓川 董连慧 顾雪祥 张招崇 Bakhtiar NURTAEV Nikolay PAK 李志丹 王新利 张国震 亚夏尔亚力坤 冯博 俎波 刘家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90-2531,共42页
西天山产有Muruntau、Kumtor、Kalmakyr等巨型金矿床和Kalmakyr、Dal′neye等世界级铜矿床以及Tekeli等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世人瞩目的巨型金铜铅锌成矿带。新疆西天山金、铜、铅锌矿找矿面临重大突破,不断认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 西天山产有Muruntau、Kumtor、Kalmakyr等巨型金矿床和Kalmakyr、Dal′neye等世界级铜矿床以及Tekeli等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世人瞩目的巨型金铜铅锌成矿带。新疆西天山金、铜、铅锌矿找矿面临重大突破,不断认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中国新疆西部整个西天山的构造成矿过程,明确新疆西天山金、铜、铅锌矿重大找矿突破方向,预测大型矿集区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境内外野外地质矿产广泛调研和对相关文献综合研究,认为西天山造山带形成演化经历前寒武纪古陆边缘裂陷盆地、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四个主要地质过程,造就出四类重要成矿系统和类型:1元古宙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SEDEX型;2古生代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3晚古生代碰撞造山金铅锌成矿系统造山型-MVT;4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铅锌铜成矿系统砂岩型。综合对比西天山境内外成矿系统地质发育特点,预测新疆西天山那拉提-额尔宾中天山隆起带是造山型金矿找矿重大突破区,吐拉苏盆地和巴音布鲁克中天山以及那拉提山北坡有望实现斑岩型金铜找矿突破,伊犁地块南缘元古宇SEDEX型铅锌找矿值得关注,山间/山前盆地无疑是砂岩型铅锌铜找矿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边缘裂陷盆地铅锌矿 岛弧金铜铅锌矿 造山型金矿 坳陷盆地铅锌铜矿 找矿预测 西天山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生烃凹陷的边界效应与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9
9
作者 管树巍 张水昌 +5 位作者 张永庶 袁选俊 沈亚 管俊亚 孟庆洋 张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17-1229,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NW和NNW两组方向的古近系生烃凹陷,生烃凹陷内部充填了厚层、软弱、富含有机质的膏、盐和泥质沉积物,而生烃凹陷外侧则是坚硬的基底和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两者构成显著的力学强度对比。在新近纪至第四纪挤压作用下,这...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NW和NNW两组方向的古近系生烃凹陷,生烃凹陷内部充填了厚层、软弱、富含有机质的膏、盐和泥质沉积物,而生烃凹陷外侧则是坚硬的基底和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两者构成显著的力学强度对比。在新近纪至第四纪挤压作用下,这种的显著力学强度对比引发了生烃凹陷内外不同的构造变形行为,并在地表形成截然不同的构造地貌,称之为生烃凹陷的"边界效应"现象,是识别和判定生烃凹陷的重要依据。英雄岭是柴西地区规模最大、油气最富集的新生代构造带,崛起于NW向生烃凹陷之上;柴西北区块则位于该生烃凹陷北侧,软弱的膏、盐和泥质沉积物或不发育,或显著减薄,因而形成南翼山、大风山和尖顶山等一系列长轴形构造带。此外,英雄岭西段的滑脱构造变形强烈,而英雄岭东段则转变为基底卷入式构造,可能暗示古近系生烃凹陷的充填成分自西向东发生了变化。生烃凹陷边界效应控制的油气聚集主要分布于3类位置:第1类是沿着生烃凹陷边缘,近源聚集于边界效应引起的构造高部位;第2类是生烃凹陷外侧,源外聚集于三角洲、滨浅湖向半深湖过渡区域的构造和岩性圈闭;第3类是生烃凹陷内部,源内聚集于古近系内幕的构造和岩性圈闭。因此,柴西地区应采取"满凹控藏、3种类型、分带聚集"的思路,针对上述3类位置实施整体评价和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凹陷 边界效应 构造地貌 古近系 柴西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3 位作者 庞雄奇 林世国 祝厚勤 李宏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是资源探明率仅为9.3%,有必要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以指导勘探。在综合分析和对比库车、准南、柴北缘和川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以煤系为主...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是资源探明率仅为9.3%,有必要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以指导勘探。在综合分析和对比库车、准南、柴北缘和川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以煤系为主的多套源岩,发育非均质储集层,多套多封闭性的盖层,以背斜为主要圈闭;断裂、不整合和高渗透砂体组成良好输导体系,保存条件较差等特点。依据理论分析及勘探实践,优选出4个有利的勘探区带,它们是:①库车前陆冲断带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膏泥岩之下的完整背斜圈闭;②准南前陆冲断带第二、第三排构造带;③川西北部及南部燕山运动期古隆起、川中平缓褶皱构造带以及深坳陷内部的非常规天然气;④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部 前陆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库车 准南 川西 柴北缘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欣 朱世发 +3 位作者 杜建军 刘成林 秦祎 张家堂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5-608,共1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小盆地(包括苏干湖盆地)是中国西部潜在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前期工作揭示了在柴北缘西段发育具有一定生油潜力的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对于研究烃源岩及储集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柴北缘西段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小盆地(包括苏干湖盆地)是中国西部潜在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前期工作揭示了在柴北缘西段发育具有一定生油潜力的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对于研究烃源岩及储集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柴北缘西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认识相对较少,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钻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初步落实了柴北缘西段侏罗系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苏干湖盆地早中侏罗世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侏罗世发育辫状河,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北部祁连山;赛什腾山南缘侏罗纪发育沼泽—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富含煤层,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北;冷湖一带早侏罗世主要发育湖西山组深湖—半深湖沉积,物源可能来自西北部阿尔金山附近。泥岩样品沉积地化分析显示研究区整体为还原环境,不同采样点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表明,早侏罗世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初始断陷,湖盆沉积中心位于冷湖一带;中侏罗世中期(对应于大煤沟组四段)苏干湖盆地内部裂陷成盆,沉积中心向东转移,后期(对应于七段)湖泛形成大湖盆。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大煤沟组五段至七段湖平面上升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 苏干湖盆地 侏罗纪 沉积相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柴达木西缘地区存在一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的重力场证据 被引量:3
12
作者 耿涛 刘宽厚 +4 位作者 田黔宁 唐小平 高鹏 田中英 杜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6-1078,共13页
柴达木西缘地区靠近阿尔金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构造运动非常复杂。通过对最新取得的1:25万区域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除了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带及以昆南、昆中、昆北断裂为代表的一组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外,还... 柴达木西缘地区靠近阿尔金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构造运动非常复杂。通过对最新取得的1:25万区域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除了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带及以昆南、昆中、昆北断裂为代表的一组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外,还存在一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本文介绍了这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存在的重力场证据,对其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初步探讨,认为这是一组断距不大、延伸很长、切穿了北东东向及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的高角度右行走滑断裂,是一组较新的断裂构造,其成因可能主要与青藏高原整体的北东向位移有关。这一新的发现有可能会对柴达木西缘地区构造运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认识及这一地区的矿产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西缘 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 重力场 证据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高力板断陷高D1井地层划分对比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健 郑月娟 +5 位作者 张德军 陈树旺 孙雷 张海华 苏飞 黄欣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9,39,I0002-I0003,共10页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0km)、中侏罗世万宝组(2.461 0~2.191 0km)、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满克头鄂博组(2.191 0~1.206 0km)、早白垩世玛尼吐组(1.206 0km~330.0m)、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330.0~198.0m),以及第四系松散砂砾层(198.0~0m)。发育晚二叠世林西组和中侏罗世万宝组两套重要的生烃层系,为松辽盆地侏罗系及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西缘 高力板断陷 高D1井 林西组 万宝组 地层划分
下载PDF
基于重磁场特征对阿尔金造山带与柴达木盆地构造分界线的认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培虹 耿涛 +1 位作者 刘宽厚 冯治汉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年第1期13-21,共9页
阿尔金造山带与柴达木陆块接触部位构造运动复杂,形成了北东向的巨型断裂带。盆山接触关系以断裂带北部的伊吞布拉克—索尔库里断裂为界,前人对此认识比较统一,但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程度低,缺乏有力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通过对最新取... 阿尔金造山带与柴达木陆块接触部位构造运动复杂,形成了北东向的巨型断裂带。盆山接触关系以断裂带北部的伊吞布拉克—索尔库里断裂为界,前人对此认识比较统一,但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程度低,缺乏有力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通过对最新取得的区域重力及以往的航磁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发现断裂带南缘的石棉矿—牛鼻子梁—俄博梁断裂存在明显的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高值带,综合分析认为该断裂才是构造分界线,并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得到了一些印证。这一新的发现有可能对这一地区的盆山关系和矿产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西缘 构造单元 分界线 断裂 重磁场
下载PDF
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油凹陷构造特征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12
15
作者 沈亚 李洪革 +5 位作者 管俊亚 王云波 陈海清 李艳明 王光华 屈燕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11-117,共7页
受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变形强烈,分区性明显,可划分为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茫崖凹陷(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和大风山凸起三个构造单元。该区古近系—新近系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总资源量约为25... 受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变形强烈,分区性明显,可划分为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茫崖凹陷(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和大风山凸起三个构造单元。该区古近系—新近系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总资源量约为25×108t,有效烃源岩面积占同期湖盆面积的53%,为一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剩余资源量丰富,勘探潜力大。根据富油气凹陷的勘探理念,结合勘探程度及勘探技术现状分析,提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柴西南地层岩性圈闭、阿尔金山前盆缘古隆起和茫崖凹陷及周缘致密油(气)藏为下步勘探的四大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 含油凹陷 英雄岭反转构造带 构造特征 勘探领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砂岩型铀矿目标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时志浩 陈擎 +6 位作者 叶雷刚 陈斌 康利刚 邵恒博 王继斌 张未 白强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8-273,共16页
柴达木盆地西缘地区位于柴西坳陷构造带,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油气广泛分布,具有较大的铀成矿潜力。为研究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铀成矿关系,先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查明区内砂体发育以及放射性异常范围,分析铀成矿环境... 柴达木盆地西缘地区位于柴西坳陷构造带,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油气广泛分布,具有较大的铀成矿潜力。为研究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铀成矿关系,先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查明区内砂体发育以及放射性异常范围,分析铀成矿环境;再结合能谱-地质剖面,研究不同地层岩性放射性特征;采用化学分析与伽玛测井,分析铀矿化段岩体中烃类含量与放射性关系。研究表明:区内目的层砂体发育较好,具有铀成矿有利的泥砂互层架构及氧化还原环境,且砂体(粗砂、含砾粗砂)放射性值较高;区内铀矿化受油气还原作用控制,为铀元素富集成矿提供有利还原障。目的层局部见有较高铀异常带(点),为推断铀矿体深部延伸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缘坳陷 砂岩型铀矿 地球物理特征 油气还原 放射性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强 陈擎 +4 位作者 王继斌 陈斌 邵恒博 时志浩 龚美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5-1164,共20页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缘英东地区上油砂山组含铀砂岩源岩风化程度、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以区内最新发现的工业铀矿孔ZKY01中上油砂山组含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和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区内含矿砂岩的岩石学特征、...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缘英东地区上油砂山组含铀砂岩源岩风化程度、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以区内最新发现的工业铀矿孔ZKY01中上油砂山组含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和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区内含矿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风化作用特征、物源特征及沉积构造背景,并结合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结果显示,上油砂山组含矿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铀矿物主要有钒钙铀矿、钒钾铀矿、沥青铀矿和铀石;分异指数CIA和风化指数ICV表明含矿砂岩成分变化程度低,为构造带首次沉积,没有经历沉积再循环过程。物源以中酸性岩浆岩为主,源区具有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边缘弧的构造背景;δEu、δCe与U呈微弱正相关,U富集过程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结合铀成矿地质条件认为,上油砂山组含矿目的层中铀矿化与油气关系密切,油气的上侵提升了砂体的还原能力,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还原作用 上油砂山组 柴达木盆地西缘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新领域、新类型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显阳 李士祥 +5 位作者 周新平 陈修 刘江艳 郭芪恒 魏嘉怡 廖永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70-2090,共21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富集,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随着国家能源需求持续增长,鄂尔多斯盆地成为增储上产的主力。近年来,通过地质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勘探新领域、新类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富集,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随着国家能源需求持续增长,鄂尔多斯盆地成为增储上产的主力。近年来,通过地质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勘探新领域、新类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通过梳理页岩油、天环坳陷—西缘冲断带、三边地区(靖边—定边—安边)以及延长组下组合4大领域,分析其地质条件、勘探进展和资源潜力,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①页岩油有望成为长庆油田6000×10^(4)t以上产量可持续发展的主力贡献者。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中生界延长组7段、延长组9段陆相页岩油和古生界乌拉力克海相页岩油,其中,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油已落实规模储量40.5×10^(8)t,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纹层型页岩油实现了战略突破,预计资源潜力为20×10^(8)t;页理型页岩油的攻关试验正稳步推进,攻关如获突破将会产生革命性影响。陕北地区延长组9段发育"李家畔页岩",页岩油风险勘探进展顺利。盆地西缘南段乌拉力克组的勘探露出苗头,开辟了古生界海相页岩油勘探新层系。②天环坳陷—西缘冲断带复杂构造区落实了新的含油富集区,形成了于家梁、环县西、平凉北3大接替领域,资源潜力超过5×10^(8)t。③三边地区多层系立体勘探取得新进展,快速建成了郝滩一体化示范区,初步评价三边地区的资源潜力为3×10^(8)t。④延长组下组合展现出较好的勘探前景,延长组9段和延长组10段甩开勘探发现了多个有利区,落实规模储量近3×10^(8)t。鄂尔多斯盆地总体处于勘探中期,仍具有较大的增储潜力,石油勘探的新领域、新类型将为油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接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新领域 新类型 页岩油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三边地区 延长组下组合
原文传递
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25
19
作者 贾艳艳 邢学军 +2 位作者 孙国强 史基安 刘士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55-1967,共13页
古气候是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形成的主要沉积动力学因素之一.古-新近纪柴北缘西段及周边地区古气候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就古气候演化过程还存在争议,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重点井的岩心和岩屑进行元素、TOC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各古气候指标之... 古气候是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形成的主要沉积动力学因素之一.古-新近纪柴北缘西段及周边地区古气候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就古气候演化过程还存在争议,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重点井的岩心和岩屑进行元素、TOC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各古气候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r/Ba、Rb/Sr、Sr/Ca、TOC和氯离子含量可作为研究区恢复古气候的指标,δ^(13) C与δ^(18) O不能指示出该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重点井全井段的岩屑氯离子含量分析表明: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经历了干旱-潮湿-干旱的演化过程,从路乐河组到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古气候由干旱逐渐向潮湿的方向演化,呈现了7个旋回,湖盆水体盐度降低,总体来说气候潮湿,水体为微咸水;从上干柴沟组到狮子沟组沉积期古气候从潮湿向干旱方向演化,呈现了12个旋回,古水介质经历了微咸水至半咸水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西段 古-新近纪 地球化学 古气候 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