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romosomal Constitutions and Reactions to Powdery Mildew and Stripe Rust of Four Novel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Partial Amphiploids 被引量:10
1
作者 Yinguang Bao Xia Wu +4 位作者 Chao Zhang Xingfeng Li Fang He Xiaolei Qi Honggang Wang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663-666,共4页
As a staple food crop for one-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n = 6x = 42, AABBD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s' food security. However,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cultivat... As a staple food crop for one-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n = 6x = 42, AABBD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s' food security. However,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cultivated wheat has been dramatically narrowed by genetic erosion under the modem cultivation system, resulting in vulnerability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Jiang et al., 1994; Friebe et al., 1996). The wild relatives of wheat represent a large reservoir of superior genes, and transferring these alien genes to modem cultivars through chromosome engineering is a successful method of broaden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wheat (Chen et al., 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 TE Chromosomal Constitutions and Reactions to Powdery Mildew and Stripe Rust of Four Novel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Partial Amphiploids St
原文传递
Establishment of wheat-Thinopyrum ponticum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Ug99 被引量:2
2
作者 Hongwei Li Willem H.P.Boshoff +3 位作者 Zacharias A.Pretorius Qi Zheng Bin Li Zhensheng Li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405-407,共3页
Stem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graminis Pers.:Pers. f. sp. tritici Eriks. & E. Henn. (Pgt), is a destructive wheat disease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cause significant yield losses (Olivera et al., 2015;Soko et al., ... Stem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graminis Pers.:Pers. f. sp. tritici Eriks. & E. Henn. (Pgt), is a destructive wheat disease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cause significant yield losses (Olivera et al., 2015;Soko et al., 2018). The emergence of Pgt race TTKSK, virulent to the widely deployed stem rust resistance gene Sr31 and originally named as isolate Pgt-Ug99 (Pretorius et al., 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ABLISHMENT wheat-thinopyrum ponticum
原文传递
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wheat-Thinopyrum ponticum addi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Ug99 races 被引量:2
3
作者 Hongwei Li Qi Zheng +3 位作者 Zacharias A.Pretorius Bin Li Dingzhong Tang Zhensheng Li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573-575,共3页
Ug99, also designated as TFKSK, is a race of Puccinia graminis Pers.:Pers f. sp. tn'tici Eriks. and E. Henn (Pgt) with broad virulence to wheat. It is the first known Pgt race possessing virulence to Sr31, a stem ... Ug99, also designated as TFKSK, is a race of Puccinia graminis Pers.:Pers f. sp. tn'tici Eriks. and E. Henn (Pgt) with broad virulence to wheat. It is the first known Pgt race possessing virulence to Sr31, a stem rust resistance (Sr) gene deployed in wheat varieties world- wide (Singh et al., 2011 ). Since the first detection of TFKSK in 1998, a total of 13 Ug99 varia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several African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 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wheat-thinopyrum ponticum addi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Ug99 races GISH FISH line
原文传递
小偃麦衍生系萌发期和成株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常利芳 乔彦玮 +6 位作者 陈芳 乔麟轶 郭慧娟 李欣 张树伟 畅志坚 张晓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1333,共13页
干旱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最突出因素之一。筛选优异抗旱种质资源、培育抗旱品种,对小麦育种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对180份小偃麦高代稳定衍生系进行了抗旱性鉴定,通过测定根长、生物量以及产量相关性... 干旱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最突出因素之一。筛选优异抗旱种质资源、培育抗旱品种,对小麦育种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对180份小偃麦高代稳定衍生系进行了抗旱性鉴定,通过测定根长、生物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其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胁迫均导致抗旱相关指标的显著降低,种子萌发期以叶鲜重、根鲜重、苗高和最大根长降低最多,成株期以株高、单株产量降低最多。不同生育时期各测定指标的抗旱系数分布均有明显差异。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的综合抗旱评价D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成株期抗旱综合评价D值与单株产量、萌发期最大根长和叶干重抗旱系数呈显著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的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划分小偃麦衍生系的抗旱等级,其中萌发期有24份、成株期有28份衍生系均为极强抗旱型。综合评价筛选出11份在萌发期和成株期均表现较强抗旱性的小偃麦衍生系,可以作为小麦抗旱育种及遗传研究的优异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麦衍生系 抗旱性 隶属函数法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程舒唯 王惠 +8 位作者 赵心宇 于晓宁 高岐玉 宋维富 杨雪峰 宋庆杰 丁佳蕊 张会新 张延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101,共16页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遗传成分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培育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渐渗系。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主要是八倍体小偃麦(AABBDDXX, 2n=8x=56)和六倍体小偃麦(AABBXX,2n=6x=42),来源于偃麦草的染色体组(XX)多为混合染色体组(异源染色体组)。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工作,创制了类型丰富的小偃麦,在小麦抗病研究和新种质创制方面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小偃麦创制过程中,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D. R. Dewey)和3种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 (Host) D. R.Dewey×ponticum(Podp.) Barkworth&D. R. Dewey)因易于同小麦杂交,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小麦多种病虫害等特性,成为创制小偃麦的主要亲本来源,应用范围最广。本研究从5部分综述小偃麦的创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小偃麦的研发利用和小麦遗传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偃麦 中间偃麦草 长穗偃麦草 杂交
原文传递
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双重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及抗条锈病鉴定
6
作者 刘文豪 尚立辉 +7 位作者 王斯文 杨晓莹 程小方 赵继新 邓平川 陈春环 吉万全 王长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9-677,共9页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Popd.)Barkworth and Dewey]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茎秆粗壮、穗长花多等优异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本课题组从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一份抗条锈病的衍生系C...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Popd.)Barkworth and Dewey]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茎秆粗壮、穗长花多等优异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本课题组从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一份抗条锈病的衍生系CH18067,本研究对其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抗条锈病性等综合鉴定。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CH1806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2条,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可均等分离,表明其细胞学遗传稳定。利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Ta535(红色)和Oligo-pSc119.2(绿色)对CH18067进行FISH鉴定,结果显示,CH18067缺失小麦2D和4D染色体,同时含有2对具有特殊带型的染色体;通过对CH18067进行FISH-GISH、mc-GISH、液相芯片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2对具有特殊带型的染色体中,在长臂和短臂末端均呈现Oligo-pTa535探针红色带型的染色体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2J染色体,在着丝粒位置和长臂末端均呈现Oligo-pTa535探针红色带型的染色体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4J^(S)染色体,说明CH18067为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2J(2D)+4J^(S)(4D)双重异代换系。在第二部分同源群和第四部分同源群分别筛选出3个特异性标记,可用于追踪小麦遗传背景中长穗偃麦草的2J和4J^(S)染色体。形态学和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CH18067具有矮秆、长粒等特性,且在成株期高抗小麦条锈病。以上结果表明,CH18067可作为小麦条锈病抗性育种和遗传研究的候选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 双重异代换系 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条锈病抗性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黎明 林小虎 +7 位作者 张平杰 张志雯 王玉海 赵逢涛 高居荣 李文才 李兴峰 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58-1964,共7页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平均株高78cm,穗长17.3cm,穗粒数74个,旗叶长36.3cm,旗叶宽3.03cm,茎秆粗壮,多花多实,繁茂性好;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烟农15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观察到2个单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1.84Ⅰ。A-PAGE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在β区出现一条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从18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一个特异引物S186(5′-GATACCTCGG-3′),能够在山农0095中扩增出一条约900bp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标记为S186900;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标记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的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0095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完整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二体异代换系 小麦品种 鉴定结果 异代换系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基因组DNA 染色体数目 花粉母细胞
下载PDF
小麦-长穗偃麦草7E抗赤霉病易位系培育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璐璐 陈士强 +4 位作者 李海凤 刘慧萍 戴毅 高勇 陈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477-3488,共12页
【目的】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导入主栽小麦背景,培育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抗赤霉病易位系,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利用外源优良基因提供新种质。【方法】利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DS7E(7B)与扬麦16杂交的F_2种子进行^(60... 【目的】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导入主栽小麦背景,培育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抗赤霉病易位系,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利用外源优良基因提供新种质。【方法】利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DS7E(7B)与扬麦16杂交的F_2种子进行^(60)Co辐射(30 000 rad)和种植,表现型选择收获存活M_1植株的种子,从M_2连续通过表型农艺性状选择、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PCR扩增筛选,最后在M_4代对中选材料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证实。【结果】M_1选择了赤霉病发病率不同的13个单株进行繁殖。利用前期开发的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和7EL、7ES特异标记检测13株的后代M_2单株,获得含有长穗偃麦草7EL片段7株和7ES片段14株;对21株M_2衍生的222个M_3植株进行特异标记检测,共选择含有长穗偃麦草7EL片段13株和7ES片段3株;利用来自12株M_3的后代(M_4)进行GISH,共9株M_3的后代具有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染色体,体细胞染色体2n=42。2株M_3的后代显示附加2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短臂,体细胞染色体2n=44。连续多年多途径的筛选,获得4份材料,3份材料均为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易位系,命名为TW-7EL1、TW-7EL2和TW-7EL3。1份为7E染色体短臂附加系,命名为W-DA7ES,最后所获得的材料是源自M_1代2个单株。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7EL易位系抗性高,发病率明显低于中国春和扬麦16,与苏麦3号相当,而7ES附加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较低,发病率明显高于7EL易位系。【结论】通过赤霉病抗性鉴定、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GISH证实相结合培育了小麦-长穗偃麦草7EL抗赤霉病易位系,长穗偃麦草易位片段鉴定快速和准确。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中含有抗小麦赤霉病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穗偃麦草 赤霉病 易位系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被引量:13
9
作者 丁斌 王洪刚 +3 位作者 孙海艳 高居荣 张玉喜 李宪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910-1915,共6页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PAGE和RAPD方法,对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1、Line4、Line10、Line14和Line15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PAGE和RAPD方法,对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1、Line4、Line10、Line14和Line15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M )染色体构型为2n=22 ,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形态学鉴定和A-PAGE电泳分析证明,Line1和Line15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10和Line14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1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4则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染色体变异;RAPD分析表明,在供试的100个随机引物中,有5个引物S21、S29、S57、S121和S152能够在亲本中间偃麦草和双体异附加系中稳定扩增出特异带型,并可作为异附加系所附加染色体的特异RAPD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双体异附加系 鉴定
下载PDF
兼抗白粉、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CH7124抗性遗传及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欣 张晓军 +3 位作者 张丛卓 詹海仙 杨足君 畅志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2,588,共7页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24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和白粉菌系E09、E20、E21、E26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CH7124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n=0.30 I+20.79 II+0.04 III;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的杂种F1中,有8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可观察到2n=21Ⅱ的染色体构型,其平均配对构型均为2n=21II。说明CH7124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由于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总DNA为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未观察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CH7124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病异源渗入系 白粉病 条锈病
原文传递
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鉴别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新伦 王超 +9 位作者 牛丽华 刘志立 张录德 陈春环 张荣琦 张宏 王长有 王亚娟 田增荣 吉万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908-3917,共10页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旨在对这3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别,为它们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人工接种鉴定,明确3个小麦新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利用偃麦草E组染色体(臂)第1—7同源群的特异引物对3个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及其主要亲本小偃693、小偃597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其长穗偃麦草的遗传区段。利用与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上抗赤霉病基因Fhb7紧密连锁的标记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该抗性基因与Fhb7的关系。【结果】鉴定结果表明,西农509、西农529和西农511的赤霉病抗性与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的抗性水平相当,表现为中抗。105个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特异标记中有7个在3个新品种中均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5个标记定位于7EL染色体臂上,2个标记定位于7ES染色体臂上。利用97个定位于7E染色体的特异标记进一步对小偃693、小偃597和3个新品种的遗传片段进行鉴别,结果表明20个标记能在5个长穗偃麦草衍生品种(系)扩增出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包括与Fhb7紧密连锁的Xsdau K8、Xsdau K144、Xsdau K27、Xsdau K99、Xcfa2040和Xsdau K116等6个标记(7EL 149.00—7EL 153.77),即表明该区段源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跨距约89 c M。然而,已报道的7EL染色体臂末端与Fhb7两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sdau K60(7EL 153.77)、Xmag1932(7EL 154.70)、Xcfa2240(7EL 156.27)、Xsdau K66(7EL 158.02)、Xsdau K71(7EL 158.97)和Xsews19(7EL 160.00)等在3个新品种及小偃597中均没检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结论】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具有较好的赤霉病抗性,携带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的遗传区段,然而该抗赤霉病基因不同于Fhb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十倍体长穗偃麦 赤霉病 Fhb7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广谱抗锈易位系的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郝薇薇 汤才国 +2 位作者 李葆春 郝晨阳 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240-3248,共9页
【目的】从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中,获得对小麦条锈病流行混合小种具有广谱抗性的新种质。【方法】对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材料进行条锈病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子细胞学和品质相关性状... 【目的】从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中,获得对小麦条锈病流行混合小种具有广谱抗性的新种质。【方法】对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材料进行条锈病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子细胞学和品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这批材料在苗期普遍表现为轻度感病,但成株后则完全高抗或免疫,对8份材料进行了连续三年的人工接种鉴定,抗性表现十分稳定。对多种致病小种具有很好的抗性,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均稳定在42条,农艺性状良好。原位杂交分析显示这些材料中含有同一个易位片段,即在4DS末端有一来自长穗偃麦草St基因组的小片段易位,其中一个品系(GDR3)还携带一个未能准确定位的小片段易位,该材料对混合小种的抗性优于其它材料。推测这2个小片段易位上均含有新的抗条锈病基因。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分析表明,这批材料均含有优质亚基14+15。【结论】与小麦相比,其野生近缘物种中可能含有更多的广谱抗性基因,是其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生存的遗传基础,也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 条锈病 易位系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导入及其抗性评价 被引量:11
13
作者 闫金龙 畅志坚 +3 位作者 孙美荣 张晓军 詹海仙 李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5-230,共6页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力小种E20、E21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有57份,占测试材料的67.9%;中抗的有10份,占11.9%,且对白粉病的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4份抗病品系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4个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交F1的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13Ⅰ+19.75Ⅱ+0.06Ⅲ和0.16Ⅰ+20.06Ⅱ+0.04Ⅲ,而且与中国春小麦的染色体配对构型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染色体组成与普通小麦基本一致,在遗传学和细胞学上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白粉病 基因导入 抗性评价
下载PDF
抗白粉病耐盐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山农120211’的鉴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林涛 马莹雪 +5 位作者 张超 吴瑕 亓晓蕾 何方 鲍印广 王洪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57-1763,共7页
以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与普通小麦‘烟农15’杂交,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一个细胞学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山农120211’,该研究对其细胞学和主要性状特点进行了鉴定。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农120211’成株期... 以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与普通小麦‘烟农15’杂交,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一个细胞学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山农120211’,该研究对其细胞学和主要性状特点进行了鉴定。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农120211’成株期对白粉病的田间抗性为免疫,苗期对白粉病菌种E09表现为免疫。以耐盐品种‘山融3号’为对照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表明,‘山农120211’耐盐级别为2级(较强)。细胞学鉴定表明:‘山农12021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以拟鹅观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烟农15’DNA为封阻,在‘山农120211’的根尖有丝分裂细胞中检测到2条染色体具有明显的杂交信号,确定其为二体异附加系。利用该实验室筛选的71对E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对‘山农120211’分析显示,标记BE494262在中间偃麦草和‘山农120211’中可以稳定扩增出1条440bp特异带,而‘烟农15’中缺少此带,BE494262可作为‘山农120211’中附加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特异标记。利用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和一套中国春-长穗偃麦草异附加系(1Ee^7Ee),进一步将BE494262定位在2Ee染色体,确定‘山农120211’所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为2Ee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白粉病 耐盐性 GISH SSR
下载PDF
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玉 孙善澄 +2 位作者 刘少翔 闫贵云 郭庆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6,共6页
用自育的六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回交的新途径选育多年生小麦。着重对F1~F3杂种后代的不同培育方法、多年生特性各世代的选择要点、高低世代农艺性状的选择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侧重点,并对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 用自育的六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回交的新途径选育多年生小麦。着重对F1~F3杂种后代的不同培育方法、多年生特性各世代的选择要点、高低世代农艺性状的选择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侧重点,并对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其中对多年生特性的两重性及聚合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六倍体中间偃麦草的多年生特性,选育超级多年生小麦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中间偃麦草 多年生小麦 培育 选择
下载PDF
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对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性状的效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士强 黄泽峰 +4 位作者 戴毅 秦树文 高营营 高勇 陈建民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5,共6页
以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附加系、置换系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期测定其旗叶光合速率,收获期考察相关产量性状,并分析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从而对长穗偃麦草影响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相关遗传基础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长... 以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附加系、置换系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期测定其旗叶光合速率,收获期考察相关产量性状,并分析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从而对长穗偃麦草影响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相关遗传基础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的2E及6E染色体对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效应明显,而5E染色体却具有负作用,3E、4E及6E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对提高小麦产量有利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穗偃麦草 光合速率 E组染色体
下载PDF
在小麦育种中利用偃麦草抗病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建荣 畅志坚 +2 位作者 郭秀荣 张晓军 詹海仙 《山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3期3-7,共5页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的抗性基因改良普通小麦的抗病性,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为桥梁亲本,与小麦杂交、回交,通过异源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操纵,将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转移给普通小麦,育成一批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均已稳定的小偃麦易位系,并采...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的抗性基因改良普通小麦的抗病性,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为桥梁亲本,与小麦杂交、回交,通过异源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操纵,将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转移给普通小麦,育成一批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均已稳定的小偃麦易位系,并采用染色体分带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它们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准确鉴定。抗病性的异地评价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它们高抗我国小麦条锈病优势小种和新的流行小种。此外,还就防止或至少延缓抗病性丧失的有效途径、染色体小片段异源易位的诱导方法和外源基因的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偃麦草 抗病性 核型分析
下载PDF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白粉病抗性的遗传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建霞 贺润丽 +4 位作者 畅志坚 詹海仙 张晓军 董春林 王创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4-198,共5页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且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和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 八倍体小偃麦 白粉病 抗性遗传
下载PDF
小偃麦渗入系抗条锈性评价及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慧娟 张丛卓 +5 位作者 张晓军 杨足君 李欣 詹海仙 乔麟轶 畅志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1-377,共7页
为将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导入小麦,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结合细胞学鉴定选育抗条锈病小麦-异源渗入系;并通过人工接种在温室和田间病圃对育成的82份渗入系进行了连续2年的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 为将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导入小麦,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结合细胞学鉴定选育抗条锈病小麦-异源渗入系;并通过人工接种在温室和田间病圃对育成的82份渗入系进行了连续2年的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筛选到38份免疫我国优势小种CYR32、CYR33和新小种v26;45份免疫CYR32、CYR33小种;51份免疫CYR32;48份免疫CYR33;52份免疫v26。且它们的抗性均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3份抗病渗入系及其与中国春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配对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3个测试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种F1的平均配对构型分别为2n=0.26I+20.79II+0.05III和2n=0.37I+20.68II+0.09III。说明小偃麦抗病渗入系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异源渗入系 抗性导入 条锈病
下载PDF
抗条锈病基因YrCH5026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 被引量:6
20
作者 侯丽媛 乔麟轶 +3 位作者 张晓军 李欣 詹海仙 畅志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5,共9页
CH5026是携带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的渗入系。为了更好地利用CH5026,拓宽小麦抗性育种资源,对其抗条锈性来源和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并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在苗期和成株期对CH5026及其亲本分别接种条锈菌流行小... CH5026是携带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的渗入系。为了更好地利用CH5026,拓宽小麦抗性育种资源,对其抗条锈性来源和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并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在苗期和成株期对CH5026及其亲本分别接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1、CYR32和CYR33。结果表明,CH5026在苗期和成株期对这3个条锈菌小种均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且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抗病侵染型相似。对其与感病品种(系)的杂交后代F1、F2、F2:3和BC1群体接种CYR32进行成株期抗性遗传机制分析,证实CH5026对CYR32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基因组原位杂交未检测到外源DNA杂交信号。用569对SSR引物对CH5026/台长29的192个F2群体进行分析,发现3个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gwm210、Xwmc382和Xgpw7101,抗性基因位点与两翼邻近连锁标记Xwmc382和Xgpw710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0,4.7 c M。利用中国春缺四体、双端体材料将该基因及其连锁标记定位在染色体2AS上。通过基因来源及连锁分子标记多态性比较,这个抗条锈病基因与已知定位于染色体2AS上的抗性基因不同,很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新基因,暂将其命名为Yr CH5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渗入系 条锈病 分子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