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w return increases crop production by improv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aggregation in a long-term wheat-cotton cropping system
1
作者 Changqin Yang Xiaojing Wang +6 位作者 Jianan Li Guowei Zhang Hongmei Shu Wei Hu Huanyong Han Ruixian Liu Zichun Gu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69-679,共11页
Straw retur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manag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improving yield stability.However,the optimal straw retur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ott... Straw retur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manag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improving yield stability.However,the optimal straw retur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cropping system remains uncertain.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long-term(10 years)impact of carbon(C)input on SOC sequestration,soil aggregation and crop yields in a wheat-cotton cropping system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China.Five treatments were arranged with a single-factor randomized design as follows:no straw return(Control),return of wheat straw only(Wt),return of cotton straw only(Ct),return of 50%wheat and 50%cotton straw(Wh-Ch)and return of 100%wheat and 100%cotton straw(Wt-Ct).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the SOC content increased by 8.4 to 20.2%under straw return.A significant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sequestration and C input(1.42-7.19 Mg ha^(−1)yr^(−1))(P<0.05)was detected.The percentages of aggregates of sizes>2 and 1-2 mm at the 0-20 cm soil depth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elevated under straw return,with the greatest increase of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in the Wt-Ct treatment(28.1%).The average wheat yields increased by 12.4-36.0%and cotton yields increased by 29.4-73.7%,and significantly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also detected between C input and the yields of wheat and cotton.The average sustainable yield index(SYI)reached a maximum value of 0.69 when the C input was 7.08 Mg ha^(−1)yr^(−1),which was close to the maximum value(SYI of 0.69,C input of 7.19 Mg ha^(−1)yr^(-1))in the Wt-Ct treatment.Overall,the return of both wheat and cotton straw was the best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OC sequestration,soil aggregation,yields and their sustainability in the wheat-cotton rot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return crop yields SOC soil aggregates wheat-cotton cropping system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麦后复播棉花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刘昌文 逄子剑 +3 位作者 龚举武 朱明慧 台外库力·乌斯曼 布麦热姆·热则克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52-57,63,共7页
为缓解喀什粮棉争地矛盾,探索麦后复播棉花种植模式,开辟粮棉双丰新途径。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及保留果枝台数二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花铃数、单铃质量、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密度A_(2)平均产量较常规密度A_(1)平均产... 为缓解喀什粮棉争地矛盾,探索麦后复播棉花种植模式,开辟粮棉双丰新途径。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及保留果枝台数二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花铃数、单铃质量、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密度A_(2)平均产量较常规密度A_(1)平均产量增加15.58%;常规密度A_(1)模式,保留不同果枝台数,产量差异不显著,高密度A_(2)模式,保留7台果枝,产量最高达2207.55 kg·hm^(-2);2种不同种植密度单铃质量均随着保留果枝台数增加而增加;高密度A_(2)(32.8965万株·hm^(-2))5行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光和效率增加产量;麦后复播棉棉纤维成熟度不够。在喀什麦后复播棉花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较高的有效积温生态区、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选择麦棉两早品种、抢时播种、保留7台果枝,是提高麦后复播棉花的产量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 复播棉花 产量
下载PDF
缩节胺运筹对夏直播棉熟相的影响
3
作者 徐泽 芮秋治 +7 位作者 刘震宇 李涵佳 冷鑫华 吴天凡 陈媛 张祥 陈源 陈德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明确缩节胺运筹对夏直播棉熟相形成的影响,2018-2019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以中棉425为材料,设缩节胺用量0、180、360 g·hm^(-2)3个水平,施用时期分别设盛蕾期+初花期(施用比例1∶2)、盛蕾+初花期+盛花期(施用比例1∶2∶3) 2个运... 为明确缩节胺运筹对夏直播棉熟相形成的影响,2018-2019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以中棉425为材料,设缩节胺用量0、180、360 g·hm^(-2)3个水平,施用时期分别设盛蕾期+初花期(施用比例1∶2)、盛蕾+初花期+盛花期(施用比例1∶2∶3) 2个运筹方式,同时设常规施用方式(初花期,缩节胺120 g·hm^(-2))为对照,探讨缩节胺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处理对此种植方式下熟相的调节。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180 g·hm^(-2)并于盛蕾期+初花期或盛蕾+初花期+盛花期使用后再通过脱叶催熟吐絮率均能达到90%以上,且吐絮强度高,较对照显著提高46.6%~71.4%。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黄叶率保持在9.0%~12.8%之间,主茎红茎比为52.8%~53.1%,倒1果枝红茎比为28.3%~34.3%,倒2果枝红茎比为27.5%~39.8%,倒3果枝红茎比为34.3%~8.5%,倒4果枝红茎比为49.1%~51.5%,吐絮倒序位为7.1~8.1台最有利于集中吐絮。因此,缩节胺合理运筹能形成集中吐絮的熟相,为实现机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夏直播棉 缩节胺运筹 集中吐絮 熟相
下载PDF
郭予元院士在创建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被引量:1
4
作者 倪汉祥 陈巨莲 +1 位作者 张勇 曹雅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6,共9页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以及对21世纪我国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的发展前景和目标等,其中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郭予元院士在我国主要粮棉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领域的相关学术思想及贡献,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实现农作物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予元 水稻 小麦 玉米 棉花 多病虫复合群体 病虫害综合防治
下载PDF
硼钼微肥浇铸作物丰产之花——追忆恩师王运华教授
5
作者 杜昌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共6页
基于笔者在华中农业大学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阶段7年的求学经历,本文回顾了与我国作物微量元素研究开拓者王运华教授相处的点滴时光,阐述了王运华教授在推动中国微量元素营养研究及应用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粮安天下,无“微”不至,... 基于笔者在华中农业大学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阶段7年的求学经历,本文回顾了与我国作物微量元素研究开拓者王运华教授相处的点滴时光,阐述了王运华教授在推动中国微量元素营养研究及应用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粮安天下,无“微”不至,王运华教授建立了中国棉花施硼以及冬小麦施钼技术体系,创建了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和植物营养遗传学科,培养了一批微肥专业高级人才,他们中很多都成为中国植物营养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中坚力量。王运华教授以硼和钼为切入点,用微肥联接着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永远为后辈们所学习和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肥 棉花 油菜 小麦 可持续发展农业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对麦棉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璇 关小康 +4 位作者 温鹏飞 王同朝 张昊 汪顺生 仝浩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6,53,共9页
【目的】揭示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和夏棉花(以下简称麦棉)产量、品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黄河流域麦棉两熟区的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裂区设计开展大田试验,将麦棉种植模式设定为主区,主... 【目的】揭示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和夏棉花(以下简称麦棉)产量、品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黄河流域麦棉两熟区的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裂区设计开展大田试验,将麦棉种植模式设定为主区,主区包含麦棉套种和麦后移栽2个水平,副区为灌溉方式,包含畦灌、微喷带灌溉和地表滴灌3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相比麦棉套种模式,麦后移栽模式能够提升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提高冬小麦净收入;虽然麦后移栽模式下的棉花籽棉产量降低了5.64%,但麦棉合计净收入比麦棉套种模式提高了8.64%。相比畦灌和微喷带灌溉,地表滴灌能够显著提高麦棉株高、LAI、产量和经济效益,地表滴灌条件下的麦棉合计净收入比畦灌、微喷带灌溉分别提高36.01%和10.10%。麦后移栽和地表滴灌组合下的麦棉合计净收入最高,麦棉合计净收入最高达到15924.9元/hm^(2)。【结论】麦后移栽和地表滴灌分别是适宜于黄河流域麦棉两熟区的最佳种植模式与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套种 麦后移栽 畦灌 微喷带灌溉 地表滴灌 净收入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秸秆还田条件下棉麦轮作生产的影响
7
作者 闫振华 赵树琪 +5 位作者 张华崇 黄晓莉 戴宝生 张欣 李蔚 童瑞金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1-15,64,共6页
为了研究长江流域棉区棉(Gossypium spp.)麦(Triticum aestivum L.)轮作两熟种植模式下如何降低氮肥投入而提高棉田的综合效益,试验设置了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为低氮(N1,50%N3)、少氮(N2,75%N3)、中氮(N3,棉花季和小麦单季纯氮用量分别... 为了研究长江流域棉区棉(Gossypium spp.)麦(Triticum aestivum L.)轮作两熟种植模式下如何降低氮肥投入而提高棉田的综合效益,试验设置了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为低氮(N1,50%N3)、少氮(N2,75%N3)、中氮(N3,棉花季和小麦单季纯氮用量分别为180.0、150.0 kg/hm2)、高氮(N4,125%N3)、富氮(N5,150%N),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和棉花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棉麦轮作总的生产周期在344 d左右,在长江流域棉区发展棉麦轮作是可行的;不同施氮量间小麦的有效穗、穗粒数、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综合2年的试验结果,当氮肥水平为高氮(187.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施氮量间棉花株高、单株结铃数、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差异显著,当氮肥水平为高氮(225.0 kg/hm2)时,子棉产量最高;棉麦周年生产中总产出、生产效率、净利润、收益率和产投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施肥量为高氮时值最大,总生产周期和土壤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棉花(Gossypium spp.)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轮作 生产效益 秸秆还田
下载PDF
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金晓 石鑫 +1 位作者 袁会珠 闫晓静 《现代农药》 CAS 2023年第3期29-36,共8页
近年来,植保无人飞机在我国迅猛发展,已成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目前,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和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本文综述分析了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白... 近年来,植保无人飞机在我国迅猛发展,已成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目前,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和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本文综述分析了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虫害,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和杂草以及棉花虫害的防治效果和药剂选择,简要分析了影响植保无人飞机控制效率的因素以及植保无人飞机的发展趋势。上述研究结果对植保无人飞机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飞机 水稻 小麦 玉米 棉花 病虫害 防治效果 药剂选择
下载PDF
棉花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杨丽荣 吕娜 +3 位作者 张钊 刘安达 马学峰 杨国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39,共8页
为探讨还田的棉花秸秆腐解动态及不同还田量的棉花秸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冬小麦播种后,将棉花秸秆机械粉碎覆盖还田,设置全量还田(all stalk returning,AS)、半量还田(half stalk returning,HS)(移出一半秸秆后机械粉碎)... 为探讨还田的棉花秸秆腐解动态及不同还田量的棉花秸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冬小麦播种后,将棉花秸秆机械粉碎覆盖还田,设置全量还田(all stalk returning,AS)、半量还田(half stalk returning,HS)(移出一半秸秆后机械粉碎)、不还田(zero stalk returning,ZS)(移出全部秸秆)3个处理,分析不同还田量棉花秸秆的腐解、养分释放及其结构组分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先快后慢,还田后20 d腐解最快,此后腐解速率逐渐下降;还田后170 d,2018-2019年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秸秆腐解率分别为73.4%和66.8%,2019-2020年分别为77.6%和60.4%。秸秆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释放率存在差异,经过170 d腐解,棉花秸秆可溶性糖释放率为70.7%~81.38%,纤维素腐解率为57.3%~60.7%,木质素腐解率为44.1%~50.3%;秸秆N、P、K释放率也存在差异,N、P、K释放率分别为66.5%~74.7%、71.4%~80.5%和83.1%~87.9%。本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增加了小麦有效穗数,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可见,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冬季作物(小麦)产量,其中以全量秸秆还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腐解 小麦 产量
下载PDF
麦棉两熟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孟亚利 王立国 +5 位作者 周治国 陈兵林 王瑛 张立桢 卞海云 张思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04-910,共7页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共生期,与麦棉塑膜隔根相比,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麦棉纱网隔根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纱网隔根处理减缓了小麦根系对棉花根系营养的竞争,同时又可能是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使其养分含量最高。到棉花盛蕾期,小麦已收获,麦棉复合群体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的改善程度最大,其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超过塑膜隔根,但仍低于纱网隔根。麦棉套作地下部不仅存在小麦对棉花营养竞争的不利一面,同时还存在小麦根系促进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的有利一面,且此效应将持续影响套作棉花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棉花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酶活性 土壤养分 复合根系群体
下载PDF
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变化 被引量:38
11
作者 孟亚利 王立国 +5 位作者 周治国 王瑛 张立桢 卞海云 张思平 陈兵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76-2080,共5页
在棉麦两熟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棉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棉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与单作棉表现一致,但整个生育期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酶活性均明显高... 在棉麦两熟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棉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棉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与单作棉表现一致,但整个生育期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单作棉.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麦棉共生期低于单作棉或差异较小,而在麦收后则显著高于单作棉.套作棉土壤养分含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与单作棉大体相同,但一些养分的吸收高峰晚于单作棉.无论套作棉还是单作棉,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养分含量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P=0.05,n=32)或极显著(P=0.01,n=32)相关,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棉花 根际和非根际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含量
下载PDF
麦棉两熟共生期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治国 孟亚利 +4 位作者 陈兵林 张立桢 孙学振 王立国 施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5-831,共7页
黄淮棉区主要麦棉两熟种植方式(3∶1和3∶2 式)共生期遮荫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随叶位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叶位相同,变化趋势随遮荫程度增大而降低。与 3∶1式比较,3∶2式棉苗基部... 黄淮棉区主要麦棉两熟种植方式(3∶1和3∶2 式)共生期遮荫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随叶位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叶位相同,变化趋势随遮荫程度增大而降低。与 3∶1式比较,3∶2式棉苗基部叶片叶绿素降解慢,叶绿素a/b 值增大,暗呼吸作用增强,其相应叶片有效捕捉光能的能力和生理活性提高。共生期遮荫降低了功能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CO 饱和点,可提高叶片在较低光2强条件下对光能的捕捉能力,利于光合作用进行。与常规棉比较,麦棉共生期3∶2式遮荫对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而 3∶1式遮荫则不利于棉苗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叶片 光合性能 麦棉两熟制 共生期遮荫
下载PDF
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调查的抽样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夏敬源 王月恒 +1 位作者 马艳 王春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9-183,共5页
本研究运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种—面积(或样方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及不同抽样面积(或样方数)条件下群落特征参数的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抽样方法。结果表明,在昆虫群落调查中,平作棉和麦套棉及两... 本研究运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种—面积(或样方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及不同抽样面积(或样方数)条件下群落特征参数的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抽样方法。结果表明,在昆虫群落调查中,平作棉和麦套棉及两类棉田的不同阶段均可采用相同的抽样方法,样方面积为1m2(正方形).最小抽样面积为10m2(或10个样方),适宜抽样面积为10~20m2(或10~20个样方),棋盘式取样方法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棉花 套作 单作 昆虫 群落 抽样法
下载PDF
麦棉套作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孟亚利 王瑛 +4 位作者 王立国 陈兵林 张立桢 束红梅 周治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28-2236,共9页
【目的】探索麦棉套作两熟中棉花根系对逆境适应的生理机制,为采取合理调控措施、解决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中棉花弱苗晚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池栽和盆栽相结合的试验方法,设置麦棉自然根系套作(根系和肥水均可... 【目的】探索麦棉套作两熟中棉花根系对逆境适应的生理机制,为采取合理调控措施、解决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中棉花弱苗晚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池栽和盆栽相结合的试验方法,设置麦棉自然根系套作(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纱网隔根套作(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塑膜隔根套作(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复合根系群体,研究套作小麦对棉花根系活力、内源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在麦棉共处期,麦棉自然套作复合根系中小麦根系对肥水的激烈竞争,导致棉花根系干物质累积量和根冠比均显著低于隔根处理。而小麦根系强烈的生理活动,使套作棉花根系处理相对隔根处理处于一种逆境胁迫状态,其根系活力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内源保护酶活性明显提高。同时,根系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也相应增大。到小麦收获后,种间竞争解除,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得以改善,根系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但由于前期影响还未能完成消除,其根重仍明显低于隔根处理。【结论】套作棉花通过提高根系内源保护酶活性来适应小麦对其造成的营养逆境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套作 麦棉复合根系群体 麦棉共处期 棉花 根系生长
下载PDF
钾肥用量对麦棉两熟制作物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董合林 李鹏程 +5 位作者 刘敬然 刘爱忠 孙淼 赵新华 刘志红 王晓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9-1168,共10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明确施钾量对麦棉两熟制作物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确定周年两季作物最高产量与经济最佳钾肥施用量,为黄淮海平原麦棉两熟制地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08 2009年分别在黄淮海平原黄淮亚区的商丘... 【目的】本试验旨在明确施钾量对麦棉两熟制作物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确定周年两季作物最高产量与经济最佳钾肥施用量,为黄淮海平原麦棉两熟制地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08 2009年分别在黄淮海平原黄淮亚区的商丘市和黄海亚区的内黄县进行,采用麦棉两季田间定位试验,两季施钾总量设置5个水平(K2O 0、105、210、315、420 kg/hm2),其中小麦和棉花的单季施钾量各占总量的50%(即K2O 0、52.5、105、157.5、210 kg/hm2),各处理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一致。分析不同施钾量的麦、棉产量及构成因素、两季产值与效益及钾肥利用率的差异;建立麦、棉钾肥效应方程,计算麦、棉两季最高产量及经济最佳施钾量。【结果】1)与对照(K2O 0 kg/hm2)相比,商丘市和内黄县试验点4个施钾处理的小麦子粒产量显著提高,分别增产6.6%9.8%和7.2%8.9%,以施钾105 kg/hm2的产量最高,但4个施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钾可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施钾对小麦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商丘和内黄试点小麦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75.7 kg/hm2和63.9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43.2 kg/hm2和111.6 kg/hm2。2)与对照(K2O 0 kg/hm2)相比,商丘和内黄试验点4个施钾处理的棉花分别增产42.3%52.5%和10.9%15.6%,以施K2O 105 kg/hm2的产量最高,4个施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钾可显著提高棉花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商丘和内黄试点棉花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06.9 kg/hm2和111.3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13.2 kg/hm2和138.0 kg/hm2。3)施钾可显著提高麦棉两季总产值和效益,均以两季施钾210 kg/hm2的总产值和效益最高,但4个施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小麦和棉花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随施钾量的提高而增加,但施钾量超过这一范围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量趋于稳定。商丘试点小麦钾肥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内黄试点小麦钾肥利用率以施钾量105 kg/hm2最高,超过此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小麦、棉花的钾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麦棉两季钾肥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麦棉两季0 210 kg/hm2),小麦和棉花产量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超过这一范围产量出现下降或趋于稳定;两熟制小麦和棉花施钾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及棉花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小麦和棉花产量,但却降低了钾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用量 麦棉两熟制 产量 钾肥利用率
下载PDF
麦棉两熟棉铃铃重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治国 孟亚利 +2 位作者 施培 沈煜清 贾志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研究麦棉两熟棉铃铃重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麦棉两熟多类型、棉株多部位铃重的主要气象因子 ,温度对棉株上(7~9果枝 )、顶 (10以上果枝 )部铃铃重有重要作用 (尤其对两熟短季棉 )。铃重与铃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相... 研究麦棉两熟棉铃铃重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麦棉两熟多类型、棉株多部位铃重的主要气象因子 ,温度对棉株上(7~9果枝 )、顶 (10以上果枝 )部铃铃重有重要作用 (尤其对两熟短季棉 )。铃重与铃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存在二次曲线 (Y=A +BX2)和双曲线[Y=X/(B +AX)]两种类型。日照时数对铃重的作用因麦棉两熟和棉铃着生部位而异 ,作用重要部位在中部 (4~6果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棉 两熟 铃重 气象因子 日照时数 棉花
下载PDF
蒜棉、麦棉套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庆龙 宋宪亮 +2 位作者 孙学振 张美玲 李宗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4-1480,共7页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棉花单作为对照,设置蒜棉套作、麦棉套作处理,研究蒜棉套作与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蒜棉、麦棉套作棉田棉花高产原因。结果显示:与单作棉田相比,蒜棉套作与麦棉套作均有利于棉田土壤中...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棉花单作为对照,设置蒜棉套作、麦棉套作处理,研究蒜棉套作与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蒜棉、麦棉套作棉田棉花高产原因。结果显示:与单作棉田相比,蒜棉套作与麦棉套作均有利于棉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增殖,并抑制真菌的增殖,其中蒜棉套作效果更显著;蒜棉套作0—20cm土层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显著高于棉田单作,碱性磷酸酶活性除花铃期外也均显著高于单作,过氧化氢酶在苗期与吐絮期显著高于单作;麦棉套作0—20 cm土层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亦在苗期、花铃期显著高于单作,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蕾期显著高于单作,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苗期与吐絮期显著高于单作。结论:蒜棉套作与麦棉套作能提高棉田土壤微生物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效抑制棉田连作障碍的发生。蒜棉套作与麦棉套作能提高棉田土壤相关酶活性,对棉田健康土壤的培育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棉套作 麦棉套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麦棉套作系统中小麦根区化感物质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孙磊 陈兵林 周治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3-217,共5页
设置麦棉改良3∶1式套作试验,在棉花苗期取小麦根区土壤,采用1/2 Hoagland-Aron营养液振荡提取法收集小麦根区化感物质。在1/2 Hoagland-Aron营养液中分别添加相当于0.36,1.44 mg.L-1的上述化感提取物质(CL1、CL2),以含0.4%无水乙醇同... 设置麦棉改良3∶1式套作试验,在棉花苗期取小麦根区土壤,采用1/2 Hoagland-Aron营养液振荡提取法收集小麦根区化感物质。在1/2 Hoagland-Aron营养液中分别添加相当于0.36,1.44 mg.L-1的上述化感提取物质(CL1、CL2),以含0.4%无水乙醇同等浓度的1/2Hoagland-Aron营养液为对照(CK)。在砂培条件下研究了麦棉套作系统中小麦根区化感物质对棉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L1对棉苗的生长影响较小,CL2对棉苗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在棉苗物质积累降低,根系内源保护酶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上升,电解质渗出率升高。砂培小麦后,以小麦近根系石英砂移栽棉花,小麦残留的根系分泌物导致棉苗鲜重下降,叶片的生长受到抑制,棉苗叶面积降低。因此,小麦根系分泌物产生的化感作用影响了棉苗的生长,从而导致了麦套棉弱苗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套作系统 小麦 根区 化感物质 棉苗
下载PDF
麦棉共生期间棉花根系的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瑛 王立国 +3 位作者 陈兵林 周治国 张立桢 张思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6-449,共4页
以单作棉为对照,采取池栽试验方法,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复合根系群体,研究了麦棉套作对棉花根系生理特性的影... 以单作棉为对照,采取池栽试验方法,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复合根系群体,研究了麦棉套作对棉花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降低了麦棉共生期的棉花根系活力,而麦棉塑膜隔根提高了棉花根系活力;麦棉套作,无论隔根与不隔根,均降低了麦棉共生期内的棉花根系内源保护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小麦收获后,棉花根系内源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共生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麦棉隔根复合根系群体仍然低于麦棉自然根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共生期 棉花根系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中国西北冬小麦和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鹤龄 王润元 +1 位作者 赵鸿 甘延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8-264,共7页
利用甘肃省西峰市和敦煌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4年的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极端低温的升高使冬小麦返青期和棉花的播种期明显提前,后期极端高温的升高使冬小麦成熟提前,而极端低温的... 利用甘肃省西峰市和敦煌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4年的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极端低温的升高使冬小麦返青期和棉花的播种期明显提前,后期极端高温的升高使冬小麦成熟提前,而极端低温的变暖使棉花停止生长延迟。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而乳熟~成熟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高温显著相关,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乳熟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均与期间极端低温呈显著相关。棉花播种期~五叶期随期间极端低温的升高而缩短;五叶~现蕾、吐絮~停止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分别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冬小麦产量与越冬期间的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但返青~孕穗和乳熟~成熟期间的最高气温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产量与开花以前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霜前花产量随十月最低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生育期间的增温特别是十月最低气温的变暖对本地区棉花生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生育后期的高温对冬小麦的高产则极为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棉花 气候变暖 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