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大学生非意愿性行为的聚类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冯永亮 牛红峰 +3 位作者 左霞云 高尔生 Iqbal H.Shah 楼超华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学生非意愿性行为的发生情况、聚类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的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方法对大学生非意愿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669名大学女生非意愿性行为可聚类为3类:第一类(589人,占88.04%...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学生非意愿性行为的发生情况、聚类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的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方法对大学生非意愿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669名大学女生非意愿性行为可聚类为3类:第一类(589人,占88.04%)为不易发生非意愿性行为组,第二类(63人,占9.42%)为言语性骚扰和一般身体性骚扰高发组,第三类(17人,占2.54%)为除言语性骚扰外,其他非意愿性行为高发;一般身体性骚扰在第二、三类均高发。大学女生的居住地、认为自己时尚和漂亮、吸烟、饮酒、醉酒、离家出走、打架、自杀、看过和被迫看过黄色书刊或DVD等在三类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一定个人及行为特征的青少年容易遭受非意愿性行为的侵扰,应针对这些特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青少年非意愿性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意愿性行为 聚类分析 青少年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壮年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华 纪宏斌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壮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79例青壮年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水平,及传统意义危险因素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水平。结果1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16.8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壮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79例青壮年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水平,及传统意义危险因素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水平。结果1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16.83±4.92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0.46±1.0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FA水平(7.48±2.8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3.91ng/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VitB12水平(246.8±118.6pg/L)显著低于对照组(410.6±190.6pg/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Hcy与FA、VitB12呈负相关。2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脑梗死高Hcy组(3.32±2.15mmol/L)及脑梗死正常Hcy组(3.11±2.13mmol/L)均高于对照组(1.61±0.6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均P<0.05);脑梗死高Hcy组与脑梗死正常Hcy组血清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血清胆固醇、血糖及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为青壮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水平与FA、VitB12呈负相关。传统危险因素中血清TG升高为突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青壮年 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学、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双根 陈红兵 +3 位作者 唐舒锦 尚文锦 张爱武 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1057-1065,共9页
目的探讨青年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心血管事件... 目的探讨青年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结果共纳入289例患者,男性220例(76.1%),平均年龄(38.0±6.5)岁,前循环组213例(73.7%),后循环组76例(26.3%)。在危险因素方面,心脏瓣膜病在前循环组多见(6.6%对0.0%;Fisher精确检验,P=0.025),而高血压(51.3%对36.6%;χ2=5.021,P=0.025)和前驱感染(6.6%对1.4%;Fisher精确检验,P=0.018)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在卒中病因方面,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组更多见(32.4%对13.2%;χ2=10.435,P=0.001),而小血管闭塞(26.3%对15.5%;χ2=4.381,P=0.036)和动脉夹层分离(19.7%对9.9%;χ2=5.012,P=0.025)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前循环和后循环组的5年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和18.5%;时序检验P=0.61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后循环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风险比3.622,95%可信区间1.216~17.766;P=0.030)、陈旧性梗死(风险比6.045,95%可信区间1.602~29.580;P=0.016)和心源性栓塞(风险比8.256,95%可信区间1.398~27.302;P=0.029)。 结论中国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对这两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诊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预后 年轻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