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7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巢湖流域氮排放情景模拟
1
作者 陈西 代子帅 +5 位作者 江岭 叶春 王延华 黄骁力 杨灿灿 陈驷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9-164,共16页
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转移对区域氮素迁移和水体氮负荷产生重要影响,但量化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情景下土地利用方式氮排放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流域水体氮负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通... 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转移对区域氮素迁移和水体氮负荷产生重要影响,但量化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多情景下土地利用方式氮排放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流域水体氮负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遥感解译多时相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借助PLUS和InVEST模型探索不同情景下氮排放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巢湖流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626.14 km^(2))主要占据的是耕地(减少了775.64 km^(2)),城市化建设成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PLUS模型多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2000-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但各用地间的转换频率降低;(3)经InVEST模拟,耕地面积缩减而导致氮排放的减少量(340.17 t)大于建设用地等面积增加带来的氮排放增加量(170.11 t),使2000-2020年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所排放的总氮量呈降低趋势,由2000年的4768.04 t降至2020年的4597.98 t;(4)不同情景下,2030年各土地利用方式的氮排放量较2020年均呈降低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情景既有效地保障了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又展现出较好的氮减排效果(113.36 t);鉴于此,建议流域管理部门应通过合理规划各用地类型的发展,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林草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侵占,以期削减流域水体氮负荷、缓解氮素治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氮排放 土地利用方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2
作者 周雨静 贺晶 +4 位作者 王雪松 靳三玲 马普 关伟涛 苏德荣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70-479,共10页
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表层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可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基础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草原围封、刈割、放牧3种利用方式下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室内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表层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可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基础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草原围封、刈割、放牧3种利用方式下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室内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研究区土壤盐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草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土壤盐分含量上升,主要表现为Ca^(2+)占比逐渐增多,主要阴离子由SO_(4)^(2-)过渡为HCO_(3)^(-);土壤盐分含量受利用方式影响显著(P<0.05);围封下土壤盐分含量低于其他利用方式;土壤盐分在放牧和围封时均呈表聚特征。总体来看,围封能够有效抑制土壤盐分增加,改善土壤盐渍化。本研究分析了草原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温性草甸草原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利用方式 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低山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丁子健 蒋师丞 +3 位作者 任百慧 白龙 秦嗣军 李佳欢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26-435,共10页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喀左县为研究样点,采集毗邻草地、林地和农田的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草地土壤的全磷、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最低,农田土壤全氮、铵态氮和全碳含量最低...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喀左县为研究样点,采集毗邻草地、林地和农田的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草地土壤的全磷、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最低,农田土壤全氮、铵态氮和全碳含量最低。细菌群落中,林地土壤根瘤菌目的相对丰度最高,农田土壤鞘脂单胞菌目的相对丰度最高;真菌群落中,农田土壤粪壳菌目的相对丰度最高,林地格孢腔菌目的相对丰度最高。农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Chao1指数和观测物种数显著地低于林地(P<0.05)。农田土壤微生物的乙醛酸循环和碳水化合物降解等途径丰度较高,但磷酸戊糖途径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等途径的丰度较低。综上,与草地和林地相比,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严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微生物群落趋向于增强土壤氮挥发和碳分解,不利于氮积累和碳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功能预测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大针茅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索晓晶 项磊 +7 位作者 高贺 运向军 哈斯巴根 吴金蕊 董文成 滑博伟 牟金燚 王琪 《草业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探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利用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将大针茅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入户调查在打草场、全年放牧及季节轮牧3种利用方式的草地上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计算... 探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利用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将大针茅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入户调查在打草场、全年放牧及季节轮牧3种利用方式的草地上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计算重要值以及多样性指数,分析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利用方式下大针茅草原的优势植物类群一致;2)3种利用方式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功能群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多年生禾草的物种多样性在打草场和季节轮牧下高于全年放牧,灌木半灌木的物种多样性则在全年放牧下高于打草场和季节轮牧;3)打草场和季节轮牧的地上现存量显著高于全年放牧,多年生禾草的相对地上现存量在打草场中高于季节轮牧,多年生杂类草则与之相反;4)在打草场和季节轮牧下,植物多样性与地上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打草场和季节轮牧在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的同时能保持较高的地上现存量,更加有利于大针茅草原的可持续利用,但两者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群落结构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典型草原 生产力 多样性
下载PDF
坡位与利用方式对红壤磷素储存容量的影响差异——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为例
5
作者 郑奕 王艳玲 刘卓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36-643,共8页
为明确坡位与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的影响差异,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坡耕地红壤磷的流失风险,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不同坡位(坡顶、坡上、坡中、坡底)及不同利用方式(稻田、花生旱地、橘园)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 为明确坡位与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的影响差异,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坡耕地红壤磷的流失风险,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不同坡位(坡顶、坡上、坡中、坡底)及不同利用方式(稻田、花生旱地、橘园)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SPSC的变化规律与差异,探讨了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有效磷、铁铝氧化物含量等因子对SPS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与橘园的SPSC变化范围分别为-410.9~-137.8、-283.8~-128.0 mg·kg^(-1)及-280.6~-36.3 mg·kg^(-1);且随坡位的降低,稻田(坡底除外)与橘园SPSC显著降低,而花生旱地SPSC则增加。与稻田土壤相比,同一坡位花生旱地与橘园SPSC相对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及橘园SPSC与土壤非晶质铁铝氧化物、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极显著正相关,且游离态氧化铝的影响相对最大,而与有效磷、总碳、总氮则显著负相关。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红壤坡耕地SPSC均为负值,意味着此时的土壤均为磷源,土壤磷均具有流失风险;坡底的稻田及橘园、坡顶花生旱地土壤磷的流失风险相对较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有效降低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土壤磷储存容量 利用方式 磷流失风险 孙家小流域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颜雄 李文昭 +4 位作者 周美姣 樊磊磊 刘丹 刘义富 余展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78,83,共5页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最低;旱地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2)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C/N、C/P、N/P均最高,且与荒地、旱地土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全磷随着有机碳和全氮的增加而降低;C/N随着全磷的增加而降低,N/P随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砒砂岩区坡面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7
作者 马郡粒 杨振奇 +3 位作者 郭建英 张铁钢 王普 马培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136-143,共8页
[目的]研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十大孔兑罕台川流域的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区2016—2021年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 [目的]研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十大孔兑罕台川流域的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区2016—2021年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开展连续性动态监测研究,进而揭示砒砂岩区坡面产流产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时空动态变化关系。[结果](1)次降雨按历时、雨强和雨量可分为3类,包括A类(历时短、雨量集中、高强度),B类(雨量较多、历时较短、中强度),C类(历时长、小雨强、雨量分散),C类导致水土流失能力最弱;(2)A,B类降雨产流产沙,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作物地<裸地;C类降雨产流,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产沙,排列顺序为人工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且相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排序为C<B<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深或土壤流失量对雨型响应的坡度效应略有差异,主要存在于裸地、农作物地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结论]砒砂岩区坡面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恢复,应考虑雨型和坡度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复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坡面产流产沙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灯心草群落固碳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徐海峰 刘伦衔 乙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96-101,共6页
本文以贵州龙里草原为试验地,通过对龙里灯心草群落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主要组分进行实地观测,探究围封、刈割、放牧3种利用方式对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围封最大,刈割次之,放牧最小;不同利用... 本文以贵州龙里草原为试验地,通过对龙里灯心草群落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主要组分进行实地观测,探究围封、刈割、放牧3种利用方式对草地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围封最大,刈割次之,放牧最小;不同利用方式对凋落物影响不明显。3种利用方式对植被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同。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影响显著,对土壤全磷及容重的影响不大。3种利用方式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主要组分来影响植被生长,进而改变植被生物量,从而改变灯心草群落的固碳能力以及对环境的贡献。围封、放牧、刈割通过改变土壤有机碳及容重来改变土壤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心草群落 利用方式 固碳能力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述评
9
作者 潘文 王强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44-46,51,共4页
以土地利用为代表的人类活动是促进或减缓土壤侵蚀的活跃因素。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会影响土壤的抗蚀性进而影响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本文论述了从土壤侵蚀的重要环节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变化对土壤抗蚀性、土壤侵蚀强度和广度... 以土地利用为代表的人类活动是促进或减缓土壤侵蚀的活跃因素。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会影响土壤的抗蚀性进而影响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本文论述了从土壤侵蚀的重要环节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变化对土壤抗蚀性、土壤侵蚀强度和广度的的影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在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研究趋势,指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方面亟待强化的研究问题,以期为土壤侵蚀防治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予以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侵蚀 土壤抗蚀性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成都平原成土母质和农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
10
作者 冉敏 宋靓颖 +4 位作者 薛晶玲 张元媛 张浩 吴德勇 李启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98-407,共10页
揭示农地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区域氮肥管理和氮素面源污染防治。基于173个土壤剖面的1356个采样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成都平原农地土壤剖面氮素空间变异特征,探讨农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氮素... 揭示农地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区域氮肥管理和氮素面源污染防治。基于173个土壤剖面的1356个采样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成都平原农地土壤剖面氮素空间变异特征,探讨农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0~10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从1.91 g·kg^(-1)和138.48 mg·kg^(-1)分别显著降低至0.55 g·kg^(-1)和25.39 mg·kg^(-1)。在水平空间上,各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布格局一致,总体呈现出由中部向东北部和西南部递增的趋势。稻-蔬轮作地和稻-麦/油轮作地各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园林地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稻-麦/油轮作地和稻-蔬轮作地2种方式低11.23%~15.78%(P<0.05)。就不同母质类型而言,与Q4灰色冲积物发育土壤相比,Q3老冲积物发育土壤0~4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为其1.12~1.19倍(P<0.05),而>60~100 cm土层全氮含量仅为其0.89倍(P<0.05);Q4灰棕色冲积物发育土壤0~4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为其1.14~1.21倍(P<0.05)。不同农地利用方式在Q3老冲积物发育土壤上4个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别(P>0.05)。园林地的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表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低于其他2种用地方式,而>20~40 cm土层土壤整体高于其他2种用地方式。以上结果说明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特征受农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与土壤母质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土壤剖面 空间分布 农地利用方式 成土母质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钾素形态及有效性——以科尔沁沙地南缘为例
11
作者 曹怡立 吕刚 +5 位作者 张学利 安宇宁 刘亚萍 马骏 卢志朋 郎明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和有效性的影响,能优化土地利用,并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土壤的各形态钾素含量,计算非交换性钾转换量、非交换性钾转换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和有效性的影响,能优化土地利用,并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土壤的各形态钾素含量,计算非交换性钾转换量、非交换性钾转换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钾素质量分数为16.41~20.75 g/kg,但有效钾素质量分数仅占0.76%~2.62%,严重缺乏有效钾素,需要根据作物进行定期施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壤钾库储备显著提升(P<0.05),有效性增强,各形态钾素的有效部分比例提高0.46%~1.86%,质量分数呈现表聚特征,但受研究区土壤质地影响无层化特征。长期稳定的土地利用使土壤的非交换性钾转换量平均提高23 mg/kg,有效钾素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促进各形态钾素间的平衡转化。土壤钾素肥力评价排序为阔叶林>旱田>针阔混交林>水田>针叶林>灌木>天然草地。在不添加钾素的情况下,营造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是较好地维护提升风沙土钾素肥力水平的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土壤钾素 土地利用方式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及与饱和导水率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伟 马建刚 +1 位作者 王开德 殷丽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3,共10页
【目的】研究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饱和导水率的变化,为控制滇西南地区坡地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方法】以滇西南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荒草地、茶地、烤烟地、玉米地、甘蔗地、澳洲坚果地)坡地为研究对象,测定6种... 【目的】研究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饱和导水率的变化,为控制滇西南地区坡地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方法】以滇西南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荒草地、茶地、烤烟地、玉米地、甘蔗地、澳洲坚果地)坡地为研究对象,测定6种坡地不同坡位(坡上、坡下)和土层(0~15,15~30 cm)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水分穿透曲线、大孔隙特征及饱和导水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饱和导水率的关系。【结果】(1)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坡位和土层深度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2)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的土壤水分出流速率先增加,都在90 s之后基本趋于稳定。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出流速率表现为玉米地>荒草地>澳洲坚果地>茶地>甘蔗地>烤烟地。(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半径、面积比与平均体积存在明显差异。荒草地、茶地、玉米地、澳洲坚果地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甘蔗地、烤烟地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变化则相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面积比与平均体积由大到小均表现为玉米地>荒草地>澳洲坚果地>茶地>甘蔗地>烤烟地。(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差异显著,其中玉米地和荒草地饱和导水率明显高于其他坡地。(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密度、平均体积与饱和导水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平均半径与饱和导水率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大孔隙平均体积与稳定出流速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表层(0~15 cm)和上坡位土壤大孔隙半径大、联通性好,更有利于土壤的滞水减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坡地土壤 土壤大孔隙 水分穿透曲线 饱和导水率 滇西南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常香玲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3,共6页
为了探究华北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及养分与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关系,研究了6种类型样地(乔木混交林地、乔木纯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果园、耕地)的土壤物理结构特征及其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 为了探究华北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及养分与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关系,研究了6种类型样地(乔木混交林地、乔木纯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果园、耕地)的土壤物理结构特征及其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的土壤容重整体表现为耕地>草地>果园>灌木林地>纯林地>混交林地,土壤含水率整体表现为混交林地>纯林地>灌木林地>耕地≈草地>果园,土壤全氮、速效钾及速效磷均整体表现为混交林地>纯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果园>耕地,土壤总孔隙度整体表现为混交林地>灌木林地>纯林地>果园>草地>耕地,土壤石砾含量未表现出整体的差异规律,但果园及耕地的土壤石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整体表现为混交林地>纯林地>草地>果园≈耕地,不同土地管理下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变化均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的主要因子,其中土壤容重越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速效钾、速效磷越大,则土壤饱和导水率越大。混交林及灌木林有利于土壤导水及提水性能的提升;在今后对区域土壤性质及饱和导水率的研究中不能忽略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及人为干扰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土壤含水率 饱和导水率
下载PDF
滨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芸 傅庆林 +2 位作者 郭彬 林义成 刘琛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0-137,共8页
【目的】研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评价滨海地区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海地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新垦海涂、水稻田、果园地和菜园地)的0~100 cm土壤... 【目的】研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评价滨海地区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海地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新垦海涂、水稻田、果园地和菜园地)的0~100 cm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形理论对滨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pH、EC、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各理化因子对滨海地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主要在2~3之间;水稻土、果园土和菜园土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显著高于新垦海涂;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中颗粒组成分布产生显著影响(P<0.05),进而影响到土壤剖面的颗粒分形维数;新垦海涂和水稻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0~20 cm土层中最高,而果园土和菜园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80~100 cm土层中最高。【结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相关性显著(P<0.01),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可作为评价滨海地区土壤肥力的定量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广西平果喀斯特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同庆 崔婷婷 +2 位作者 张建兵 罗为群 胡宝清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以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周边地块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退耕林地、退耕草地、耕地(甘蔗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5 cm表层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及其关系,以期能... 以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周边地块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退耕林地、退耕草地、耕地(甘蔗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5 cm表层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及其关系,以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氮、磷全量及易利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后林地和草地土壤pH值显著升高,大团聚体、速效氮显著增加,微团聚体、速效磷显著减少。(2)退耕后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较耕地显著增加,林地和草地分别是甘蔗地的1.98和1.88倍,分别是玉米地的2.15和2.04倍。林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较耕地也明显提高。对于磷,草地全磷(1.04 g·kg^(-1))最高,其次玉米地(0.81 g·kg^(-1)),且甘蔗地和玉米地的可溶性磷均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在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方面,林地的OC/TP、TN/TP显著高于草地和耕地,而草地和耕地没有显著差异。(3)土壤容重、团聚体结构、pH、速效氮、速效磷都与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著提高了喀斯特土壤碳、氮水平,提升了土壤质量,退耕还林还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广西平果 喀斯特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可依 愚广灵 +3 位作者 陈末 买迪努尔·阿不来孜 胡洋 贾宏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2-340,349,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差异,为评价该区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等生态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开垦、弃耕还牧、放牧3种处理,以10 cm为一个梯度,采集0—40... [目的]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差异,为评价该区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等生态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开垦、弃耕还牧、放牧3种处理,以10 cm为一个梯度,采集0—40 cm土层土壤,采用干筛和湿筛两种方法筛分土壤团聚体,测算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DA)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明确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差异。[结果]①3种利用方式下,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粒径)为主。亚表层(10—20 cm)土壤,弃耕还牧处理的PDA显著低于放牧处理(p<0.05),与开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而除亚表层(10—20 cm)外,弃耕还牧处理其余土层土壤PDA显著高于开垦处理和放牧处理(p<0.05)。表层(0—10 cm)土壤,开垦处理与放牧处理PDA无显著差异(p>0.05);而除表层(0—10 cm)外,开垦处理其余土层土壤PDA显著高于放牧处理。②弃耕还牧处理的SOC含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贡献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在表层(0—10 cm)土壤中,放牧处理≥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贡献率显著高于开垦处理(27.89 g/kg,6.34%)和弃耕还牧处理(36.96 g/kg,14.3%)。而亚表层(10—20 cm)、下层(20—30 cm)、深层(30—40 cm),弃耕还牧处理≥5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贡献率显著低于开垦处理和放牧处理(p<0.05)。③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及其稳定性与SO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2 mm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土壤团聚体MWD和GMD与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5 m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 mm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S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1 mm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草地开垦活动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SOC含量,其中弃耕还牧处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SOC含量最低。建议草地弃耕后应进行适度恢复(施肥、播种等),再进行放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新疆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南方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乡为例
17
作者 陈亚男 庄媛 +6 位作者 闫瑞瑞 秦琪 金晶炜 杨培志 刘洋 熊军波 辛晓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8-200,共13页
【目的】南方草山草坡分布区气候湿润、温度适宜、适合牧草生长,具有很高的生产和生态价值。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造成土壤肥力的差异,因此探究南方草山草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特征,对南方草山草坡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深远意义... 【目的】南方草山草坡分布区气候湿润、温度适宜、适合牧草生长,具有很高的生产和生态价值。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造成土壤肥力的差异,因此探究南方草山草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特征,对南方草山草坡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深远意义。【方法】湖北省长阳县的天然草山草坡、人工草地、农田在中国南方的分布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在该县的火烧坪地区采集3种土地利用类型0—10、10—20和20—30 cm土层深度样品,测定其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探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不同土层之间养分的差异,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水平。【结果】1)草山草坡3个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显著高于人工草地和农田(P<0.05),而土壤全钾(TK)、碱解氮(AN)含量则显著低于农田和人工草地,pH没有显著区别。天然草山草坡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人工草地和农田的养分含量在0—3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2)天然草山草坡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农田和人工草地,且CAT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减。农田脲酶(URE)活性高于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山草坡,且农田中的URE活性受土壤深度影响较小。蛋白酶(PRE)活性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影响较小。转化酶(IVT)活性在4种酶中表现为最高,在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山草坡中IVT的活性逐层递减,而在农田中IVT的活性土层间无显著变化。3)农田固氮菌数量整体上高于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山草坡,在10—20 cm土层中农田的反硝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显著高于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山草坡。固氮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不明显。4)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质量综合得分中,土壤基本养分占比39.8%,土壤微生物占比30.8%,土壤酶活性占比10%,综合质量得分为天然草山草坡(WL)>人工草地(GL)>农田(CL)。【结论】南方天然草山草坡改为人工草地和农田后,土壤全碳、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天然草山草坡全磷、全钾含量由于没有施用化肥显著低于人工草地和农田。天然草山草坡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人工草地和农田在0—3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没有显著变化。天然草山草坡表土中的酶活性较高,而人工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高,TN、TC、SOC、AP、pH表征了39.8%的土壤肥力,微生物数量表征了30.8%的土壤肥力,综合比较,土壤肥力水平表现为天然草山草坡>人工草地>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草山草坡 土地利用方式 天然草山草坡 土壤养分 人工草场 农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亚热带赤红壤酸化特征
18
作者 文慧颖 吴华勇 +4 位作者 董岳 冯文娟 卢瑛 胡月明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2-378,共7页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酸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酸化特征可为缓解和治理赤红壤区土壤酸化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4种土地利用方式(菜地、果园、水田、林地)的赤红壤区土壤样品,测定了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 ...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酸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酸化特征可为缓解和治理赤红壤区土壤酸化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4种土地利用方式(菜地、果园、水田、林地)的赤红壤区土壤样品,测定了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 cm)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田间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酸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果园表层土壤pH显著低于林地,果园表下层土壤pH显著低于水田和林地;菜地、果园土壤交换性Al^(3+)含量显著高于水田和林地;果园表层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与阳离子交换量均显著低于自然林地,菜地表下层土壤盐基饱和度显著低于水田;与水田和林地相比,菜地和果园的酸化更严重,酸缓冲能力更低。不同土地利用下施肥、复种指数以及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气候与母质相似地区土壤酸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PH 赤红壤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下土壤酸缓冲性能分异及其机理探讨——以海南省为例
19
作者 胡煜杰 唐瑞杰 +7 位作者 杨安富 赵彩悦 胡玉麟 董璐 吴晓晨 孟磊 林天 伍延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31-2244,共14页
【目的】通过研究海南省典型土壤酸缓冲性能在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异及其机理,为海南省酸化土壤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夏季选取海南省内33处地点,采集各典型植被类型(旱地、水田、林地和园地)下... 【目的】通过研究海南省典型土壤酸缓冲性能在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异及其机理,为海南省酸化土壤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夏季选取海南省内33处地点,采集各典型植被类型(旱地、水田、林地和园地)下的主要类型土壤(砖红壤、赤红壤、黄壤、燥红土、滨海风沙土、水稻土),对其酸缓冲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海南省典型土壤酸缓冲容量在3.17~27.70 mmol/kg,平均值为9.01 mmol/kg,供试土壤均对酸敏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园地土壤酸缓冲容量(12.14 mmol/kg)显著高于林地、水田和旱地。不同土壤类型下,黄壤酸缓冲容量(17.13 mmol/kg)显著高于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滨海风沙土和水稻土。海南省典型土壤酸缓冲容量与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黏粒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土壤酸缓冲容量与pH(H2O)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交换性氢呈显著负相关(P<0.05)。供试土壤中稍易受酸害等级有1个,占3.0%;极易受酸害等级土壤有2个,占6.0%;易受酸害等级土壤有30个,占91.0%。【结论】海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园地土壤酸缓冲性能由阳离子交换量决定;旱地和林地土壤酸缓冲性能由比表面积、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决定;水田土壤对酸的敏感性由有机质含量决定。不同土壤类型中,黄壤酸缓冲性能受比表面积影响最大;砖红壤和赤红壤酸缓冲性能由比表面积决定;燥红土由阳离子交换量决定;滨海风沙土由pH(H2O)决定;水稻土由有机质含量决定。在日后的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土壤酸性调节剂等有利于提高土壤酸缓冲容量,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缓冲容量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质 阳离子交换量 比表面积
下载PDF
河南省典型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
作者 罗澜 席源 +5 位作者 华仲臣 姚林林 姜桂英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7,共9页
基于河南省典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其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影响特征,为河南省土壤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褐土和潮土中,果园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最高,分别比荒地高70.12%和29.04... 基于河南省典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其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影响特征,为河南省土壤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褐土和潮土中,果园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最高,分别比荒地高70.12%和29.04%。在砂姜黑土中,农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为23.61 g/kg。2)在褐土中,果园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低活性有机质(LLOM)和高活性有机质(HLOM)质量分数,但荒地土壤的总活性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比例高达67.79%;在砂姜黑土和潮土中,农田利用方式显著提高土壤各活性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其总活性有机质的比例分别为48.66%和41.08%。3)不同土壤类型下,农田土壤的碳库指数(CPI)数值均>1。在褐土中,菜地利用方式有利于LLOM和中活性有机质(MLOM)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提高,分别为95、137。在砂姜黑土和潮土中,农田利用方式有助于土壤各活性有机质的CPMI的增高,值的范围分别为183~202和154~171。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互作均对土壤各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综上,在褐土中,果园利用方式提高土壤LLOM和HLOM含量效果最佳;在砂姜黑土和潮土中,农田利用方式有助于提高土壤各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互作对土壤总有机质、各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双因素方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