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2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文化记忆的童年:建构过程与教育学意义
1
作者 宗锦莲 《当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童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够使集体性意识与特殊性意识统统得以彰显。童年记忆的社会属性远超时间属性,是在集体漫溯下的共同构型,亦深远地影响着成人的当下建构,为经由反思的再造提供可能性。作为教育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赋予童年尊... 童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够使集体性意识与特殊性意识统统得以彰显。童年记忆的社会属性远超时间属性,是在集体漫溯下的共同构型,亦深远地影响着成人的当下建构,为经由反思的再造提供可能性。作为教育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赋予童年尊严、凝结集体认同与同构生活世界等方面,童年记忆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文化记忆 建构过程 教育学意义
下载PDF
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2
作者 徐赣丽 《人民论坛》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文化记忆 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城市空间符号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
3
作者 孙姗姗 《电影文学》 2024年第6期70-74,共5页
城市空间的符号性隐喻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进行再创作和重塑,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了城市... 城市空间的符号性隐喻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进行再创作和重塑,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深层次研究城市空间符号、电影空间文化记忆,不断创新电影创作理念,巧妙运用城市空间符号,充分发挥其在电影空间文化记忆中的价值,以期为未来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符号 文化记忆 拟态联系 阈限空间
下载PDF
《爱的历史》中的文化记忆书写
4
作者 曹颖哲 张铭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历史》 文化记忆 大屠杀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的活化设计策略研究
5
作者 翁春萌 陈子阳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三线工业遗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独立自主探索的典型代表,亟需厘清从记忆传承到文化认同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明确了三线工业遗产具备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维度且存在互济、内嵌的逻辑关系,通过建构的方式形... 三线工业遗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独立自主探索的典型代表,亟需厘清从记忆传承到文化认同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明确了三线工业遗产具备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维度且存在互济、内嵌的逻辑关系,通过建构的方式形成凝聚性结构空间;分析了文化记忆空间营造的过程中的文化记忆要素特性,从文本、意象、仪式三系统进行文化表征、符号象征化的实践路径探讨;总结出参与—唤醒—认同的递进式活化路径,最后提出记忆重现、场景营造、记忆共创的可行性设计策略,为提升三线精神在中华民族红色精神传承中的结构性力量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三线工业遗产 文化空间 活化 设计策略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丝绸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设计研究(1949—1988年)
6
作者 陈果 龚建培 张志贤 《丝绸》 CAS CSCD 2024年第2期9-18,共10页
1949—1988年的中国现代丝绸文化是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文化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的丝绸文化虽由文献、档案、实物等媒介保存着历史情境和社会框架下重建文化记忆的... 1949—1988年的中国现代丝绸文化是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文化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的丝绸文化虽由文献、档案、实物等媒介保存着历史情境和社会框架下重建文化记忆的种种特质,却也面临着记忆个体淡出、记忆媒介分散、记忆传播低效等问题。为了活化中国现代丝绸文化记忆,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指导,论述了中国现代丝绸文化记忆现状,从记忆内涵、记忆媒介的维度重新梳理其内在结构,并结合信息可视化设计、APP交互设计、3D虚拟场景设计等数字化设计方法,探讨了中国现代丝绸文化复述、复现与复活的新思路及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丝绸文化 数字化设计 中国现代 知识图谱 交互设计 虚拟场景设计
下载PDF
建构与反思,传承与颠覆:文化记忆理论何为?——冯亚琳教授访谈录
7
作者 康琳 冯亚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本次访谈中,冯亚琳教授围绕文化记忆概念的谱系关系和基本特征、文学文本与文化记忆的交汇、文学回忆的类别与特点、文化记忆理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奠定了文化记忆的理... 在本次访谈中,冯亚琳教授围绕文化记忆概念的谱系关系和基本特征、文学文本与文化记忆的交汇、文学回忆的类别与特点、文化记忆理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奠定了文化记忆的理论框架,将文学文本视为文化记忆的媒介和实践方式。阿斯特莉特·埃尔则将目光投向文学虚构世界中动态的、充满矛盾和断裂的记忆现象,将文化记忆变成了文学研究的理论。正是由于具有质疑本质的文学话语的进入,文化记忆的视野中就不仅只有建构与传承,更有了反思与颠覆。冯亚琳教授认为,包括文化记忆理论在内的文化学理论为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关注到文学文本中以往可能会被忽略的一些文化现象,但每个理论构想都会有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局限性,因此文学研究者要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使用理论,借助理论照亮文本的深层架构的意义,以此挖掘更多阐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文学研究 文学文本 建构 反思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的红色育人体系建构:逻辑、挑战与对策
8
作者 贾文胜 徐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第4期87-95,共9页
文化强则民族强、国家兴。大学是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着缺乏具象的精神引领、缺乏具化的育人环境、缺乏聚焦的理论研究和缺乏聚合的协同体系等诸多困境。通过以文化记忆理论中对文化传承的... 文化强则民族强、国家兴。大学是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着缺乏具象的精神引领、缺乏具化的育人环境、缺乏聚焦的理论研究和缺乏聚合的协同体系等诸多困境。通过以文化记忆理论中对文化传承的时代特点、身份认同,传承媒介和体系载体的分析,构建红色文化传承应然路径。以此为基础,以体系化育人为目标,构建红色文化特色教育证书制度,结合嘉兴南湖学院的红船证书实践,提出重视学思践悟,建设红色校园文化,打通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建设高水平红色文化育人师资队伍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红色文化 红船证书 职业教育
原文传递
学校文化记忆:意涵、价值和生成
9
作者 陈学刚 项红专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学校文化记忆,不仅指学校成员在共同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所留下的印记,还是对共同经历的学校文化进行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过程。学校文化记忆具有共享性、系统性、教育性以及选择性等特点,它有助于维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文化记忆,不仅指学校成员在共同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所留下的印记,还是对共同经历的学校文化进行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过程。学校文化记忆具有共享性、系统性、教育性以及选择性等特点,它有助于维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校友的爱校情怀以及引领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可以从举行仪典活动、讲述学校故事和发掘校友资源等方面入手,促进师生学校文化记忆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记忆 师生关系 学校发展
下载PDF
惯习与区隔:传统武术文化记忆的建构与表达
10
作者 林杰铭 王智慧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传统武术文化记忆从建构到表达,经历了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传统武术文化记忆的建构以武术文化的本质为原生动力,以传承机制为客观载体,最终立足现代性场域空间中形成表达.具体而言:(1)武术文化的本质是以身体实践表征族群文化记忆,身体... 传统武术文化记忆从建构到表达,经历了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传统武术文化记忆的建构以武术文化的本质为原生动力,以传承机制为客观载体,最终立足现代性场域空间中形成表达.具体而言:(1)武术文化的本质是以身体实践表征族群文化记忆,身体实践是连结记忆与惯习之线.从历史性维度看,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的“相辅相成”赋予身体实践丰富表征含义;从现实性维度看,传统社会场域中惯习与区隔共同强化身体实践的族群性.(2)传统武术文化记忆的传承都需要在场域空间中形成相适配的传承体系才得以持续,在传统社会场域中体现为族群传承,在现代性场域空间中生发为契约关系,并在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着与时代趋势的调适.(3)传统武术文化记忆的表达经由建构,基于现代性场域空间得以抒发:以武术传承人在内的民众为文化认知主体、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生长性为文化认知客体、以传统武术文化记忆为文化认知手段,最终指向生命教育的文化认知内容,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逻辑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记忆 交往记忆 惯习 区隔
下载PDF
古埃及神谕研究(公元前3000年至前1550年)——基于原始文献与文化记忆理论的双重考略
11
作者 李晓东 李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9-78,共10页
神谕仪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宗教活动。然而,直至古埃及文明诞生约1500年后的新王国时期才出现有关神谕仪式的直接记录。新王国的神谕仪式所呈现出的高度完善化且制度化特征,引发了学术界对古埃及神谕起源的争论。新王国以... 神谕仪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宗教活动。然而,直至古埃及文明诞生约1500年后的新王国时期才出现有关神谕仪式的直接记录。新王国的神谕仪式所呈现出的高度完善化且制度化特征,引发了学术界对古埃及神谕起源的争论。新王国以前的文献史料能够反映神谕实践的部分表征,但不能作为证明神谕存在的直接证据,须辩证看待。早期神权与王权观念决定了神谕在当时属于“隐性文化”,故未被主流叙事所记录。阿蒙神崇拜的兴起、仪式时空单元的构建以及神权与王权观念的演变最终导致神谕由“隐性文化”转变成为“显性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新王国 神谕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文化数字化战略视阈下的乡村文化记忆转型
12
作者 刘思源 孙彦斐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4-93,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为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文化记忆价值实现的当代路径。乡村文化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乡村文化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转型既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为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文化记忆价值实现的当代路径。乡村文化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乡村文化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转型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国家战略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回应。实现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厘清乡村文化记忆时空式的场景性、框架式的集体性以及身份认同式的原真性等构建逻辑。然而,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数字化面临未能准确捕捉文化记忆的隐喻性,且乡村文化存在原真性保护缺失、文化记忆的数字化参与主体失衡、数字化技术与文化记忆实践脱节等。因此,从文化记忆的文本“符号”化向“情境”化转变、特质化记忆情境重构、主体地位提升、数字化技术真正落地等角度重构数字化记忆建构进路,旨在为实现文化数字化战略视阈下的乡村文化记忆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 文化记忆 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文化记忆的身体表达:壮族铜鼓舞蹈形态研究——以云南省泸西县法衣村为个案
13
作者 陈桂波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6-47,共12页
舞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是以人的身体为核心的文化表达,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记忆。法衣村的铜鼓舞蹈可分为请四方神、拜铜鼓神、送恶灵、再拜铜鼓神四个段落,具有屈膝、跪蹲、顺边、托掌的形态特征,其基本体态、动作线路、祭拜对象与祭祀... 舞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是以人的身体为核心的文化表达,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记忆。法衣村的铜鼓舞蹈可分为请四方神、拜铜鼓神、送恶灵、再拜铜鼓神四个段落,具有屈膝、跪蹲、顺边、托掌的形态特征,其基本体态、动作线路、祭拜对象与祭祀主题均保留着古代铜鼓舞蹈祭祀性的文化属性,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均表现出与青铜时期铜鼓舞蹈一脉相承的文化特征。壮族传统舞蹈动作形态不但蕴含着壮族的舞蹈文化基因,还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呈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身体表达 壮族舞蹈 铜鼓舞 舞蹈形态 法衣村
下载PDF
大翻译与文化记忆:融合与启示
14
作者 罗选民 《外国语文》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翻译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本文阐明大翻译的定义与功能,对为什么要提倡大翻译以及为什么大翻译要与文化记忆相结合这两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两个理论在跨学科上所表现出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指明两者的融合... 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翻译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本文阐明大翻译的定义与功能,对为什么要提倡大翻译以及为什么大翻译要与文化记忆相结合这两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两个理论在跨学科上所表现出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指明两者的融合给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带来的启示和积极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翻译 文化记忆 跨学科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文化记忆书写
15
作者 李掖平 贺翔宇 《北京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27-37,共11页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方面,深探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类型更新,借助共同文化经验实现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在叙事空间建构方面,以“记忆之场”的叙事空间建构,通过对观众的共情呼唤,引领观众激活潜藏于心中的革命历史记忆,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文化记忆 叙事策略 国家认同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下沂蒙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品格与认同路径
16
作者 李凯强 《电影文学》 2024年第6期85-91,共7页
沂蒙题材纪录片作为“鲁派”纪录片的重要一支,肩负着表现地域文化、筑牢身份认同的文化使命。以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作为考察框架,依据沂蒙题材纪录片中记忆内容的区隔可将其表征形式归纳为红色抗战记忆、媒介地理记忆、时代... 沂蒙题材纪录片作为“鲁派”纪录片的重要一支,肩负着表现地域文化、筑牢身份认同的文化使命。以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作为考察框架,依据沂蒙题材纪录片中记忆内容的区隔可将其表征形式归纳为红色抗战记忆、媒介地理记忆、时代沂蒙记忆。通过将沂蒙记忆进行调取与再存,对记忆符码进行意义构造,进而在集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中形成了沂蒙题材纪录片中的文化认同机制,以壮烈的历史感、浓郁的文化感、强烈的时代感呈现了沂蒙文化记忆中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化记忆 沂蒙精神 地域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王船山形象的建构与认同
17
作者 杨旭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文化记忆理论为历史人物形象生产与传播提供了阐释框架。通过对遗著、报刊、纪念场所等代表性媒介的分析,发现王船山形象是后人根据其自我形象和他者的媒介形象累积建构而成的公众形象,本质是一种集体想象,具有促进民心凝聚和族群认同... 文化记忆理论为历史人物形象生产与传播提供了阐释框架。通过对遗著、报刊、纪念场所等代表性媒介的分析,发现王船山形象是后人根据其自我形象和他者的媒介形象累积建构而成的公众形象,本质是一种集体想象,具有促进民心凝聚和族群认同的作用。媒介化生存的社会趋势下,王船山形象的建构与认同面临文本阐释难、公众参与低、媒介融合少等困境,要突破此困境,需要发展船山学,建立船山数据库,构建跨媒体平台,进一步推进船山形象的学理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形象 文化记忆 公众参与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域下滨州市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18
作者 臧凯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拥有灿烂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指导,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区域发展与增强民众认同感4个方面阐述滨州市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最后从记忆的回溯、传承、整合与再塑过程...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拥有灿烂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指导,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区域发展与增强民众认同感4个方面阐述滨州市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最后从记忆的回溯、传承、整合与再塑过程提出适合滨州市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黄河文化 时代价值 发展与传承
下载PDF
创新与重聚:当代综艺节目中的文化记忆建构——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19
作者 曹立新 《视听》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渐显,我国急需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重塑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建出一...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渐显,我国急需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重塑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建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典籍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广泛的情动场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有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中个体记忆的呈现、仪式化表达以及场景内涵,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综艺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 仪式 场景
下载PDF
抗战文学文献整理与文化记忆工程建设研究
20
作者 王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4-67,84,共5页
抗战文学文献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保存方式各一等特点。为了推进文化记忆工程建设,需要全面搜集、整理抗战文学文献,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抗战文学文献信息系统,并推进其多维应... 抗战文学文献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保存方式各一等特点。为了推进文化记忆工程建设,需要全面搜集、整理抗战文学文献,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抗战文学文献信息系统,并推进其多维应用。通过这些措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抗战文学文献,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文学文献 文化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