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9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被引量:1
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9-109,共1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 油气藏地质 开发工程 石油大学
下载PDF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发展趋势与策略 被引量:6
2
作者 康毅力 罗平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作为现代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开发工程的交叉学科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及技术应用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油气藏描述技术将以快速获得油气藏各尺度下的三维结构动态变化信息为目标 ,对油气藏物理化学、地球化学性质... 作为现代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开发工程的交叉学科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及技术应用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油气藏描述技术将以快速获得油气藏各尺度下的三维结构动态变化信息为目标 ,对油气藏物理化学、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及评价、控制技术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剩余油分布理论及预测技术、油气藏开发演变理论与控制工程将大有所为。复杂油气藏的认识将更多的依赖于地质力学、岩石物理学、界面化学、粘土矿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文章讨论了学科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指出油气藏岩石物理学、油气藏开发地球化学、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地质学、油气藏描述及开发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理论及开发工程是优先重点发展领域 ,强调必须狠抓典型基地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 石油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油藏描述
下载PDF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在LS气藏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梦秋 段永刚 +4 位作者 杨文明 江玉友 邓毅 刘廷 朱海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20-22,52,共4页
LS气藏为边水气藏,且气藏整体为裂缝发育,纵向上裂缝发育存在较强非均质性,为边水侵入气藏内部提供了渗流通道,因此气藏在开发后期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法避免水侵现象。LS气藏的两口主力生产气井于2001年先后开始产地层水,气藏开始... LS气藏为边水气藏,且气藏整体为裂缝发育,纵向上裂缝发育存在较强非均质性,为边水侵入气藏内部提供了渗流通道,因此气藏在开发后期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法避免水侵现象。LS气藏的两口主力生产气井于2001年先后开始产地层水,气藏开始进入递减生产期,日产气降低并持续递减,2001年9月开始进行增压开采。为了减缓LS气藏产量递减,有必要采取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气藏进行模拟开发调整。经过方案对比,发现增压开采对雷三气藏继续具有适应性和有效性,在LS气藏上亚段新布四口直井或三口水平井,可较大幅度提高该气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数值模拟 开发调整 水侵 递减
下载PDF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在保山气田开发方案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若冰 田景春 +4 位作者 钟水清 万贤莉 黄晓川 熊继有 刘向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5,123,共3页
保山气田属于上第三系小型砂岩气田,天然气为生物成因气。储层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气藏均为砂岩透镜体。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具有纵向上含气储层多、厚度薄,横向上连通性差的特点。大部分气藏储量... 保山气田属于上第三系小型砂岩气田,天然气为生物成因气。储层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气藏均为砂岩透镜体。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具有纵向上含气储层多、厚度薄,横向上连通性差的特点。大部分气藏储量小、气井产能低。通过利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该气田的开发方案,并进行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较大幅度提高了气田的储量动用程度和产量,而且提高了气藏的采收率,明显改善了气田的开发效果。实践证明,开发方案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气田的开发生产,对于提高气田采气速度,加快开发进程,缩短投资回收期,实现小型气田立体、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气田 数值模拟 开发方案 疏松砂岩 技术 应用
下载PDF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开发模式研究
5
作者 陈军 李俊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6,共4页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底水供给充足,储油岩层裂缝系统极其发育,造成油气藏极易在开发过程中发生水窜,而裂缝发育的不均质及产状类型的多样化,使水窜进入油气藏后的油气水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水窜式”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底水供给充足,储油岩层裂缝系统极其发育,造成油气藏极易在开发过程中发生水窜,而裂缝发育的不均质及产状类型的多样化,使水窜进入油气藏后的油气水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水窜式”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降低了油气藏的有效厚度和单井泄油范围,在油气层和井筒中消耗油气藏的能量,降低油藏的采收率。针对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特点,在建立基岩-裂缝超双重介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全隐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分析比较了两向裂缝对油气藏动态开发指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底水油藏 超双重介质模型 两向裂缝敏感性
下载PDF
注空气低温氧化提高轻质油气藏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53
6
作者 张旭 刘建仪 +2 位作者 孙良田 李士伦 刘卫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8-80,共3页
注空气低温氧化开采轻质油气藏技术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注空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的优点 ,近年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某轻质油藏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模拟 ,考察了驱替过程中油层温度、含氧... 注空气低温氧化开采轻质油气藏技术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注空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的优点 ,近年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某轻质油藏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模拟 ,考察了驱替过程中油层温度、含氧剖面、产出气体组成、气体对轻质组分抽提、原油密度等的变化情况 ,由此认识到该轻质油藏可以进行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驱替过程中存在机理包括 :热效应不是此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其升温速率仅为 0 .0 0 17℃ /min ,不足以使油层温度急剧上升 ;氧气在油层中被消耗 ,生成了CO2 ,采出气中CO2含量高达 8% ,注空气过程实现了间接的烟道气驱 ;气体对原油产生了抽提作用 ,表现出烟道气驱的特征 ;由于烟道气的溶解 ,原油密度降低 ;当注入 1.2PV空气时 ,该油藏获得了 6 3.17%的原油采收率 ,注入 0 .8PV后 ,增产效果已不明显 ,可转为注其他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注空气技术 采收率 驱替试验 剩余油 饱和度 注空气速度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42
7
作者 汪华 刘树根 +4 位作者 秦川 张长俊 王国芝 李德星 代寒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坪;其沉积时该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雷口坡组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多种类型的优质储层(礁滩、热液白云岩、古喀斯特储层等),有膏岩层、泥岩层的良好封隔,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寻找礁滩储层、热液白云岩储层和古喀斯特储层气藏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的勘探新方向,其重点勘探地区应是龙门山前缘(川西)地区。然而,雷口坡组源储距离较大,必须要有断穿龙潭组和下三叠统的断层裂缝系统作为运移通道,所以在预测有利勘探区时,应重视天然气输导体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天然气 油气地质条件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41
8
作者 刘树根 汪华 +2 位作者 孙玮 代寒松 秦川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1-792,818,共13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叠合盆地,其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具有3个专属性问题:(①叠合盆地,其特征是盆地基底具三层构造和三分性、沉积盖层纵向演化经历了台地(海相)、盆地(陆相)和褶皱隆升改造三大阶段... 四川盆地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叠合盆地,其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具有3个专属性问题:(①叠合盆地,其特征是盆地基底具三层构造和三分性、沉积盖层纵向演化经历了台地(海相)、盆地(陆相)和褶皱隆升改造三大阶段、现今盆地构造特征可分为4大区11小区;②碳酸岩盐储层,其特征表现为储集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③天然气,具来源多样化、运移相态多样化、赋存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四川盆地海相领域天然气多由原油裂解而来。影响和控制四川盆地现今油气藏分布最直接的因素及其作用是:烃源控区,储层控层,圈闭控位。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呈现多样性特征,因此其勘探策略也应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天然气 勘探策略 叠合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3 位作者 韩克猷 罗志立 王国芝 徐国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0-355,共6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40多年的钻探情况分析后认为,震旦系勘探程度低,对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和盆地周边一些高陡构造的钻探均未获得气藏。四川盆地震旦系烃源条件优越、封盖条件好,储层好,分布广泛,具备形成大气田的地质条件。四川盆... 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40多年的钻探情况分析后认为,震旦系勘探程度低,对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和盆地周边一些高陡构造的钻探均未获得气藏。四川盆地震旦系烃源条件优越、封盖条件好,储层好,分布广泛,具备形成大气田的地质条件。四川盆地震旦系第一个成油期是加里东期,海西期油气被破坏;印支期烃源二次生烃并形成古油藏,古隆起对油气捕集有着重要的意义。喜马拉雅期前由于持续埋深、温度增高、油裂解气的影响形成异常高压,天然气溶于水中形成水溶气;挤压隆升过程中,造成的油气再分配和水溶气的脱溶,最终形成现今的气藏和含气区。该文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川东华蓥山地区和川西北天井山古隆起是除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外未来震旦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古隆起 油气成藏 勘探前景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与油气勘探开发的未来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书勇 张烈辉 +3 位作者 寥清碧 敬兴胜 杜波 余华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3-96,共4页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钻井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钻井技术从上世纪至今已经历了经验钻井、科学化钻井、自动化智能钻井3个阶段。21世纪钻井技术发展的主导趋势是向钻井自动化及智能控制系统方向发展。文章综述了钻井技术的发展,阐述了它...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钻井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钻井技术从上世纪至今已经历了经验钻井、科学化钻井、自动化智能钻井3个阶段。21世纪钻井技术发展的主导趋势是向钻井自动化及智能控制系统方向发展。文章综述了钻井技术的发展,阐述了它对于促进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钻井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益,改善了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效果。同时,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由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的要求,对钻井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钻井技术有新的较大的发展,以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并展望了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与油气勘探开发的未来,指出钻井技术必将进一步在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开发边际油气田、改善油气田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油气工业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 油气田勘探 剩余油 油气田开发 挖潜 提高采收率 发展极 油气工业 石油工业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油藏开发工程中的应用——以百色盆地仑35块那二段油藏为例 被引量:55
11
作者 郑荣才 彭军 +2 位作者 彭光明 盘昌林 高红灿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的综合研究 ,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百色盆地子寅油田仑 35块下第三系那读组二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和湖泛面的成因类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从...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的综合研究 ,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百色盆地子寅油田仑 35块下第三系那读组二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和湖泛面的成因类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从那二段湖底浊积扇—半深湖沉积体系中划分出 1个长期、2个中期、7~ 9个短期和 13~ 18个超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 ,分别讨论了各级次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 ,建立了以中期旋回层序为框架 ,以短期和超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地层格架 ,探讨了该理论体系及其技术方法在油气藏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地层格架 小层砂体等时对比 等时沉积微相图
下载PDF
裂缝闭合规律研究及其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向君 刘战君 +1 位作者 李允 练章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9-41,共3页
文章通过建立有限元力学模型 ,定量地计算分析了在垂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地应力环境下 ,不同产状、开度裂缝的闭和规律。结果表明 :在垂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环境下 ,地层中发育的水平裂缝在油气藏压力衰竭时最容易发生闭合 ,闭合压力... 文章通过建立有限元力学模型 ,定量地计算分析了在垂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地应力环境下 ,不同产状、开度裂缝的闭和规律。结果表明 :在垂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环境下 ,地层中发育的水平裂缝在油气藏压力衰竭时最容易发生闭合 ,闭合压力高 ;其次为低角度裂缝。因此 ,埋藏深度大、水平裂缝和低角度裂缝发育的裂缝性油气藏 ,不宜采用油气藏天然能量弹性驱动方式开采 ,而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地层压力。而且 ,埋藏深度大 ,水平裂缝发育、基质岩块渗透率低的裂缝性油气藏 ,开采速度不宜过高 ,应有足够的时间使基质岩块中的油气进入裂缝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裂缝性油气藏 压力 裂缝闭合规律 应力敏感性 有限元网格模型
下载PDF
油气田开发中CO_2腐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3
作者 李春福 王斌 +1 位作者 张颖 罗平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42-46,共5页
综述了油气田开发中CO2 腐蚀的存在形式及影响因素 ,分析了不同腐蚀状况的机理 ,针对超临界流状态下CO2的性质及腐蚀实际 。
关键词 腐蚀 机理 超临界腐蚀
下载PDF
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簇间距优化新方法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金洲 许文俊 +2 位作者 李勇明 蔡坤赤 徐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3-69,共7页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中簇间距的大小是决定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低渗透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效果,需建立合理的簇间距优化模型,而现有的优化方法多以应力反转半径作为最佳间距,并未定量化表征压裂后的储层改造效果。为...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中簇间距的大小是决定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低渗透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效果,需建立合理的簇间距优化模型,而现有的优化方法多以应力反转半径作为最佳间距,并未定量化表征压裂后的储层改造效果。为此,基于弹性力学基础理论和位移不连续法建立了考虑水力裂缝干扰模式下的复杂地应力场计算模型,研究了天然裂缝在复杂地应力场条件下发生张开和剪切破裂形成复杂裂缝网络的规律,再以获得最大缝网波及区域面积为优化目标,形成一种新的簇间距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张开的水力裂缝会在其周围产生诱导应力,压裂液的滤失则会导致地层孔隙压力变化,相应的地层孔隙弹性应力也会发生变化;(2)天然裂缝剪切破裂区域与张开破裂区域重叠,且前者要远大于后者,可采用天然裂缝剪切破裂区域面积来表征复杂裂缝网络波及区域的大小。采用该方法指导了现场水平井的簇间距优化设计,实验井压裂后取得了理想的增产效果,为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的簇间距优化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分段多簇压裂 簇间距优化 位移不连续法 天然裂缝 破裂区域 波及区域 缝网 增产效果
下载PDF
动边界影响的低渗双重介质油气藏试井解释模型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启国 杨旭明 +2 位作者 魏红梅 李允 张烈辉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30-33,共4页
从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以及试井工作的实践可知 ,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试井曲线往往表现为不易出现径向流直线段或不出现径向流直线段 ,其压力波传播的特点是流体动边界不断向外扩展。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建立了考虑... 从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以及试井工作的实践可知 ,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试井曲线往往表现为不易出现径向流直线段或不出现径向流直线段 ,其压力波传播的特点是流体动边界不断向外扩展。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建立了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效应影响的低速非达西渗流定产量生产的固定边界数学模型 ,用格林函数法求出了井底压力的拉普拉斯空间解 ;然后根据流体从静止到流动所需的启动压差确定不同时刻的动边界半径 ,再用固定边界模型计算井底压力与时间的关系 ,以此作为动边界模型的一种数值逼近。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绘制了井底无因次压力与无因次时间关系曲线 ,讨论了动边界、启动压力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非达西渗流 启动压力梯度 流动边界 试井解释 井储和表皮
下载PDF
改进的TOPSIS法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永兰 孙雷 +2 位作者 孙良田 李俊 李士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优选油气田开发方案,针对传统的TOPSIS方法(逼近理想解法)在方案综合评选中存在距离理想解近的方案也可能距离负理想解近的问题,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引入垂面距离代替欧氏距离来判断方案贴近理想解的程度,并按照... 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优选油气田开发方案,针对传统的TOPSIS方法(逼近理想解法)在方案综合评选中存在距离理想解近的方案也可能距离负理想解近的问题,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引入垂面距离代替欧氏距离来判断方案贴近理想解的程度,并按照各方案与理想解的垂面距离进行排序择优。将改进的TOPSIS方法应用于某油田开发方案优选的实例中,在综合考虑油田开发效果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的基础上建立方案优选评价模型,改进的TOP-SIS方法优选结果与模糊决策方法优选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论说明了此方法在油气田开发方案优选中的有效性以及使用此方法具有简捷易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SIS 垂面距离 油气田 开发方案 优选
下载PDF
裂缝闭合临界流体压力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向君 梁利喜 +3 位作者 成竹 刘战君 叶仲斌 李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9-90,共2页
裂缝在低渗透致密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变质岩类油气藏中广泛发育和存在,一方面影响油气的聚集与分布,另一方面裂缝的动态变化特征又将极大地影响到油气藏的开发方式和油气的采收率。因此,针对裂缝性油气藏开采过程中裂缝的动... 裂缝在低渗透致密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变质岩类油气藏中广泛发育和存在,一方面影响油气的聚集与分布,另一方面裂缝的动态变化特征又将极大地影响到油气藏的开发方式和油气的采收率。因此,针对裂缝性油气藏开采过程中裂缝的动态行为开展研究,对高效开发该类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文章在裂缝及裂缝面微凸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Druck-Prager方程对裂缝表面微凸体的屈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微凸起的屈服与裂缝的闭合存在一个临界的裂缝内流体压力,该压力由裂缝地层所处的原地应力状态、裂缝的倾角和倾斜方位角,以及岩石的屈服强度决定;屈服强度越高的岩石,其临界裂缝闭合流体压力越低,即高屈服强度岩石中的裂缝即使裂缝内流体压力处于较低水平,裂缝也不会发生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岩石) 压力 强度 应力 规律 油气田 开发 油气田开发 裂缝闭合 流体压力
下载PDF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层序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雁 陈洪德 +3 位作者 王成善 王正元 梁西文 文可东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通过对中扬子区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和特点的研究 ,认为该区存在 T型、H型和 TH型三种基本样式 ,它们的层序特点不同 ,沉积特征有异 ,成因模式有别。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成藏条件 ,认为层序样式对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克拉通沉积区 ,烃... 通过对中扬子区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和特点的研究 ,认为该区存在 T型、H型和 TH型三种基本样式 ,它们的层序特点不同 ,沉积特征有异 ,成因模式有别。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成藏条件 ,认为层序样式对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克拉通沉积区 ,烃源岩主要位于 H型层序样式的 TST;储集岩主要与 H型层序样式的 HST有关 ;良好盖层主要与 H型层序样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层序样式 海相沉积 油气勘探 扬子板块 烃源岩 成藏条件
下载PDF
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毕建霞 戚志林 +2 位作者 郭平 孙雷 王寿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8-110,共3页
目前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实验测试方法有常规模拟油气替代测试和真实平衡凝析油气测试两种,国内外还没有测量凝析气藏在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相关报道。文章给出了降压相渗实验测试方法,选用Q69-5井的平衡凝析油气和真实岩样... 目前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实验测试方法有常规模拟油气替代测试和真实平衡凝析油气测试两种,国内外还没有测量凝析气藏在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相关报道。文章给出了降压相渗实验测试方法,选用Q69-5井的平衡凝析油气和真实岩样进行了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降压相渗曲线和常规油气相渗曲线测试,并对3种相渗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降压相渗测试和岩心衰竭实验测试得到的凝析油饱和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前者的数值低于后者;②降压相渗实验测试过程中,凝析油开始析出后出现凝析油饱和度急剧上升和平衡气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的现象,当压力降至最大反凝析压力后,凝析气的蒸发作用和平衡气驱作用可使近井地带的渗透性得到部分恢复;③降压相渗曲线比常规油气相渗曲线和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明显向右偏移,其气相相对渗透率比常规测试和平衡油气测试得到的气相相对渗透率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气相 液相 相对渗透率 测试 压力降 研究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 被引量:30
20
作者 陈文玲 周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4,共8页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为潜山顶部基岩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型基岩油气藏。储集岩以花岗岩和火成岩为主,具有特殊的有效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基岩油气藏储层具有新生古储、成藏期早、圈闭形成早且类型多、内幕结构复杂、疏导体系复杂、运移方式多等特征。世界大型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拗陷盆地,中国基岩油气藏重点分布在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和北部褶皱盆地基底以及叠合盆地的老基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潜山 油气藏类型 成藏特征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