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结果导向分析的胺碘酮引发静脉炎临床干预中的不同模式效果对比
1
作者 戴秋婷 刘明 +1 位作者 李昕 吕建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将胺碘酮引发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中落实以结果导向分析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分析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在医院展开,时间为2022年1月1日开始,至2023年6月1日结束。选取了101人为研究目标,均为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以患者不... 将胺碘酮引发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中落实以结果导向分析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分析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在医院展开,时间为2022年1月1日开始,至2023年6月1日结束。选取了101人为研究目标,均为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以患者不同干预时间为基础展开实验分组,其中2022年1月1日—2022年9月31日期间的45例患者治疗的同时配合展开常规护理,而2022年10月1日—2023年6月31日期间的56例患者治疗的同时配合基于结果导向分析为基础的预防性护理,以对比形式分析不同方法对患者的作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56人中,发生1级、2级3级及4级静脉炎的人数分别为:8人、2人、1人和0人,对应的总发生率为19.64%,差异于对照组的37.78%,不仅数据差异大(P<0.05),而且实验组发生率更低。同时,实验组中有8.93%的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35.56%,两组数据对比有较大差异(P<0.05)。此外,实验组病人中护理完全依从、依从对应的人数为:20例和11例,依从性达91.07%,比对照组的77.78%更高,并且两组有明显的数据差异(P<0.05)。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但是其应用很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将基于结果导向分析的预防性措施展开应用,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情况,并降低病情严重程度,满足患者需求,同时降低其他不良情况的发生,能更好的满足临床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结果导向 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效果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炎症细胞比值的影响
2
作者 戴秋婷 刘明 +2 位作者 郝巧蓉 彭朦 吕建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09-114,共6页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病人中的临床效果、生命质量改善情况及对炎症比值的具体影响。方法 利用SPSS随机数生成器将134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划分为实验组(n=67)和对照组(n=67),其...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病人中的临床效果、生命质量改善情况及对炎症比值的具体影响。方法 利用SPSS随机数生成器将134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划分为实验组(n=67)和对照组(n=67),其中对照组接受标准的常规治疗方案,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实施了认知行为干预疗法。为了评估治疗效果,在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14)、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24)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生存质量测量表(WHOQOL-BREF)的评估,并比较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以及炎症细胞比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干预实施一年后,认知组的HAMD、HAMA评分以及主要MACE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均呈现出显著较低的水平,而WHOQOL-BREF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对于冠心病行支架植入术且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其焦虑抑郁水平,并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然而,关于认知行为干预对炎症指标的具体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高磷血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轩维 李文来 +2 位作者 李玥 马聪媛 朱平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4期143-148,共6页
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发生高磷血症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在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血液透析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发生高磷血症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在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血液透析的临床资料,经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十折交叉验证法获得高磷血症最佳危险预测因子子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磷血症的危险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C指数、校准曲线图和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区分度、校准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共纳入200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磷高磷血症166例,发生率为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状旁腺素、血肌酐、转铁蛋白饱和度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高磷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发生高磷血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24(95%CI:0.750~0.897),经内部验证C指数可达到0.784,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论基于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发生高磷血症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为临床医生评估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高磷血症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