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病证特点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薛静波 杨金凤 +3 位作者 黄恺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血清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别采用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CCl_(4)+HFD)、MCD、AMLN喂养10、8和6周,制备小鼠NASH模型。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血糖(glucose,GLU)的水平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t,HOMA-IR);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脂滴生成及胶原沉积情况,并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活动度评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对肝组织脂肪性肝炎分级评分。结果与各正常组小鼠相比,3种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肝TG、TC、MDA含量及SOD活性均有显著上升;其中AMLN模型组及CCl_(4)+HFD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INS、GLU的含量显著升高,HOMA-IR指数显著升高;MCD模型组小鼠血清FINS、GLU的含量及HOMA-IR指数显著下降。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S评分结果显示,3种模型组小鼠的肝组织均已进展到脂肪性肝炎阶段,且CCl_(4)+HFD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最明显,AMLN模型组小鼠肝脂滴最丰富。结论上述三种模型均可稳定模拟人类NASH疾病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其中AMLN模型可模拟人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且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全身代谢紊乱表现,但耗时较长,纤维化进展较慢。MCD饮食8周即可模拟NASH的血清及病理学特征,但无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CCl_(4)复合HFD模型10周即可诱导NASH模型,能模拟其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且肝组织纤维沉积与氧化应激损伤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MCD模型 AMLN模型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以血尿为分类因素的IgA肾病CKD1~4期患者中医证型差异
2
作者 杨雨竹 刘伟伟 +4 位作者 王惠玲 管鑫 吴燕升 史丽强 高建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通过探讨临床表现为单纯蛋白尿、蛋白尿伴血尿的IgAN患者二者间中医证型差异,阐明血尿证候基础,为IgAN临床辨证分型及指导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230例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血尿... 目的:通过探讨临床表现为单纯蛋白尿、蛋白尿伴血尿的IgAN患者二者间中医证型差异,阐明血尿证候基础,为IgAN临床辨证分型及指导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230例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血尿症状分为单纯蛋白尿组(A组107例)和蛋白尿伴血尿组(B组123例)。观察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病理分型、中医证型的差异,再分别与血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指标:B组Scr、24 h UTP高于A组(P<0.05),eGFR低于A组(P<0.05);两组UA、BUN、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资料:B组系膜增殖评分(M)、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E)高于A组(P<0.05);两组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黏连(S)、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型:本虚证A组以脾肾气虚证多见(36.45%),B组以气阴两虚证多见(42.28%);标实证A组以血瘀证多见(50.94%),B组以湿热证多见(57.39%)。(5)血尿的相关因素分析:将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病理资料、中医证型分别与血尿进行logistic回归,肾衰竭、中大量尿蛋白(24 h UTP≥1.0 g)、M1、E1、气阴两虚证、湿热证P<0.05,且OR值>1,与血尿相关。结论:(1)CKD1~4期IgAN患者血尿的证候基础可能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蛋白尿的证候基础可能多为脾肾气虚和血瘀;分布规律尤其在CKD1~2期患者更明显。(2)与单纯蛋白尿的IgAN患者相比,血尿可能是蛋白尿伴血尿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在治疗时应充分认识到血尿在病程中的重要性,不能忽略血尿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血尿 蛋白尿 中医证型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中医药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杜霄壤 高建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264-266,共3页
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瘀互结,内伤于肾,外阻于骨骼、经络、关节所致。中医以清热利湿泄浊、活血化瘀止痛等法治其标实,以益肾健脾养肝法治其本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在降低血尿酸... 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瘀互结,内伤于肾,外阻于骨骼、经络、关节所致。中医以清热利湿泄浊、活血化瘀止痛等法治其标实,以益肾健脾养肝法治其本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在降低血尿酸、减少尿蛋白、减轻肾脏炎性改变、保护肾脏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肾病/中医药疗法 辨证论治 八正散/治疗应用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中医药改善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研究概况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凌晨 王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70-175,共6页
肾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表现,调节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改善肾纤维化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梳理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从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 肾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表现,调节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改善肾纤维化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梳理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从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展开论述,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障碍 慢性肾脏病 肾纤维化 中医药 综述
下载PDF
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细胞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5
作者 王瑞华 黄兰蔚 +1 位作者 徐列明 平键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6-773,共8页
目的探讨护肝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7 g/kg)和易善复组(0.23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 目的探讨护肝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7 g/kg)和易善复组(0.23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6周诱导NAFLD模型,第13周起,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6周末处死小鼠,采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样本。检测血清ALT、AST、TG、TC、LDL水平,肝组织TG、TC、NEFA、MDA水平和SOD、GSH-Px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CC、CPT1A、FAS、p-PI3K、p-Akt、p-mTOR、P62、LC3、NLRP3、GSDMD、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护肝片组小鼠体质量、肝体比降低(P<0.01);血清ALT、AST、TG、TC、LDL、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P<0.01);肝组织TG、TC、NEFA、MDA水平升高(P<0.05),SOD、GSH-Px活性降低(P<0.05);肝组织中脂质沉积、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有所改善,NAS评分和油红O染色面积均降低(P<0.01);肝组织ACC1、FAS、NLRP3、Caspase1、GSDMD、P62、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CPT1A、LC3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护肝片可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小鼠NAFLD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自噬,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肝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噬 焦亡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多囊肾研究概述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瑞玲 高建东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6期107-109,共3页
中医药防治多囊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多囊肾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包括辨证论治、外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多囊肾 中医药疗法 综述
原文传递
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环节 被引量:30
7
作者 高月求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调控免疫 中医药 治疗 炎性损伤 重大传染病 原发性肝癌 世界范围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保护作用
8
作者 张栩铭 周嘉宝 +2 位作者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6-1013,共8页
目的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生理盐水)和含药血清组(72 g/kg降尿酸方浓缩液),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3 d。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含药血清。通过PubChem和SciFinder数据库获取... 目的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生理盐水)和含药血清组(72 g/kg降尿酸方浓缩液),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3 d。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含药血清。通过PubChem和SciFinder数据库获取化合物结构,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以确定靶点,以”Uric acid nephropathy”为关键词在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获得作用靶点,通过Venny2.1.0平台得到“药物-疾病”交集基因,上传至DAVID库进行GO和KEGG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子对接验证。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降尿酸方组、模型组、降尿酸方组、非布司他组,每组8只,除前2组外,后3组大鼠灌胃给予氧嗪酸钾(1500 mg/kg)和腺嘌呤(50 mg/kg)进行造模;6 h后,降尿酸方组、非布司他组分别灌胃给予360 mg/kg降尿酸方和3.6 mg/kg非布司他,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6周,检测血清SUA、SCr、BUN水平,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靶蛋白表达。结果共得到22个原型成分、378个药物靶点、1587个疾病靶点、126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STAT3、SRC、VEGFA等是最可能的作用靶点。GO富集获取470条BP通路、68条CC表达过程、112条MF相关过程。KEGG富集获取信号通路124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最可能的靶点和活性成分结合性良好。与模型组比较,非布司他组和降尿酸方组肾组织病理学改善,Scr、BUN、SUA水平降低(P<0.05,P<0.01),p-STAT3、p-SRC、VEGFA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降尿酸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降低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SUA水平,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尿酸方 尿酸性肾病 网络药理学 UPLC-Q-TOF/MS
下载PDF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IgA肾病的机制与治疗
9
作者 张艳玥 张栩铭 +3 位作者 周嘉宝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0,I0015,共5页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目前尚难解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免疫反应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导致并...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目前尚难解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免疫反应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导致并加重IgA肾病的临床进展不容忽视。试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综述分析肺、肠与IgAN的关系,以期思考药物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于IgAN的可能防治机制,为IgAN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IGA肾病 肠道菌群 黏膜免疫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候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2 位作者 傅琪琳 应豪 李德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1期2391-239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_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_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_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型 免疫功能 动态变化 关联性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2 位作者 傅琪琳 应豪 李德周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5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单一生化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20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清TBIL、DBIL、TBA含量,血清ALT、AST、GGT、ALP活性,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血清蛋白电泳等指标...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单一生化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20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清TBIL、DBIL、TBA含量,血清ALT、AST、GGT、ALP活性,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血清蛋白电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BIL、DBIL、TBA含量,血清ALT、AST、GGT、ALP活性,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蛋白电泳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血清蛋白电泳等单一疾病指标与中医证型无关联性;本研究提示作为整体功能变化表现的中医"证候",其生物学基础研究应从"指标群组合"入手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候 临床生化指标 关联性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障碍调控慢性肾脏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栩铭 周嘉宝 +2 位作者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2,I0029,I0030,共7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属于肾内科常见疾病,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发病率、住院率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安全。而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与生成...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属于肾内科常见疾病,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发病率、住院率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安全。而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与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肾脏能量供应不足、发生氧化应激损伤等,现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鉴于此,基于相关研究,阐述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从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过度分裂与融合缺陷、线粒体生物合成功能障碍几个方面,分析线粒体功能障碍在CK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概述中药及其提取物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旨在为临床治疗CK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障碍 慢性肾脏病 发病机制 中医药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中药单体及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效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宏昊 王浩艺 成扬 《中医药学报》 CAS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治疗现状无法令人满意。中医药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检索近5年中药单体及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组织学亚型群(HCC)的中英文文献。基于化合物分类...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治疗现状无法令人满意。中医药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检索近5年中药单体及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组织学亚型群(HCC)的中英文文献。基于化合物分类,从黄酮类、萜类、多酚类介绍了中药单体在HCC治疗中的新进展,为中药单体、复方治疗HCC提供参考。基于辨证论治,从疏肝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抗癌、软坚散结、扶正消积等方面介绍了中药复方在HCC治疗中的新进展,意在为HCC治疗提供更宽广的前景和思路,为基于物质基础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HCC药效作用与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中药复方 中药单体 药效机制
下载PDF
中药单体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防治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14
作者 徐思宇 王婉婷 邵命海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252-1259,共8页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Smad信号通路是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TGF-β1/Smad信号通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积聚,抑制ECM的降解,增加纤连蛋白和胶原蛋白Ⅳ表达...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Smad信号通路是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TGF-β1/Smad信号通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积聚,抑制ECM的降解,增加纤连蛋白和胶原蛋白Ⅳ表达,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诱导足细胞凋亡等对肾纤维化过程进行调控,部分中药单体可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显著干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已初步明确TGF-β1/Smad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1)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干性糖尿病肾病和湿性糖尿病肾病中的参与程度和差异不明确;(2)不同功效的中药对纤维化保护性通路发挥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作用方向尚不明确;(3)TGF-β1/Smad信号通路会与其他通路形成信号串扰,需探索各条通路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并在微观领域深入观察各信号通路对细胞的调控机制;(4)很多中药既能干预TGF-β1/Smad信号通路,又能干预其他通路如自噬、凋亡,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中,其疗效的核心机制到底是哪一通路,可能需要精准靶向药物对信号通路进行阻断和促进后,观察疗效的变化来确定;(5)现有的通过调控TGF-β1/Smad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较少,主要以动物实验和基础实验为主,缺少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长周期的高质量临床试验;(6)目前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较多,但在中药单体、单体组合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今后,需进一步明确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干性糖尿病肾病和湿性糖尿病肾病中的参与程度及差异性,明确不同功效的中药对纤维化保护性通路的调节作用,应用分子对接等技术探索中药的有效成分,尤其是对中药单体及单体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TGF-Β1/SMAD信号通路 中药单体
下载PDF
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天宇 辛家东 +1 位作者 周洁 高建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32-236,共5页
高尿酸血症成为继三高后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该种疾病以血尿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不仅是痛风的早期阶段,如尿酸过高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发展为痛风性关节炎,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组织,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西医... 高尿酸血症成为继三高后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该种疾病以血尿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不仅是痛风的早期阶段,如尿酸过高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发展为痛风性关节炎,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组织,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可取得显著效果,但存在一定副作用,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用药。中医治疗高尿酸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有保障,弥补了西药治疗的不足。现总结近3年来的文献资料,对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中医疗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典退黄三方抗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方证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边艳琴 宁冰冰 +6 位作者 曹红燕 陆雁 刘成 陈高峰 刘佳 刘平 孙明瑜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405-1412,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经典退黄三方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应,探讨该模型的病机。方法:48只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茵陈蒿汤组、茵陈五... 目的:通过观察经典退黄三方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应,探讨该模型的病机。方法:48只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茵陈蒿汤组、茵陈五苓散组和栀子柏皮汤组,采用DMN腹腔注射4周的方法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从造模第3周开始,各药物组在继续造模的同时予以相应的药物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以等量生理盐水。4周末结束实验,杀鼠取材,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肝组织病理学、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及肝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显著的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功能显著异常(P<0.01)。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可显著改善肝功能(P<0.05或P<0.01),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肝组织Hyp含量及肝脏胶原增生程度(P<0.01);茵陈五苓散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P<0.01),对肝组织病理影响不明显;而栀子柏皮汤显著改变肝脏病理,并对肝组织Hyp含量有降低作用。结论:茵陈蒿汤对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优于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其形成期的病机以"湿(瘀)热内蕴"为主,且湿(瘀)热并重,与茵陈蒿汤方证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实验性 二甲基亚硝胺 复方 大鼠
下载PDF
补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效应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高月求 姚嫣 李曼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0-713,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方治疗肝肾阴虚兼湿热未尽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收集HBV DNA阳性、ALT异常的肝肾阴虚兼湿热未尽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例,其中治疗组22例给予补肾方治疗,对照组13例给予α-2b干扰素,疗程6个月,分别于用药... 目的观察补肾方治疗肝肾阴虚兼湿热未尽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收集HBV DNA阳性、ALT异常的肝肾阴虚兼湿热未尽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例,其中治疗组22例给予补肾方治疗,对照组13例给予α-2b干扰素,疗程6个月,分别于用药前后检测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HBV DNA水平,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的免疫效应分子穿孔素(PF)、颗粒酶B(GrB)、颗粒溶素(GNL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LT及AST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都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F(%)34.86±31.60和GNLY(%)25.72±24.98均低于治疗前69.62±27.58,64.54±25.96(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方治疗肝肾阴虚兼湿热未尽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在于降低NK细胞的相关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促进受损肝脏的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补肾方 自然杀伤细胞 穿孔素 颗粒酶B 颗粒溶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下载PDF
基于方证相关探讨茵陈蒿汤调控库普弗细胞功能及MAPK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曹红燕 边艳琴 +3 位作者 武超 李建缘 刘平 孙明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62-168,173,共8页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相关基因表达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于每周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0.5%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周末取模型组6只做动态观察。第3周初开始,在持续造模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到4周末,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末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情况下,杀鼠取材,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胶原半定量,并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分析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4周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明显升高(P<0.01);病理观察肝组织炎细胞显著浸润,胶原显著沉积(P<0.01),肝组织白介素1(IL-1b)、Cd6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4(Tnfrsf1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Tnfrsf9)、TNF受体超家族成员6(Fas)、Cd14、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α2(Col1a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al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3(Mmp23)、趋化因子配体21(Ccl21)、蛋白激酶Cβ(Prkc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MAPK通路被激活。经2周治疗后茵陈蒿汤能显著降低DMN诱导的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抑制组织炎细胞的浸润与坏死,胶原沉积,并下调了肝组织IL-1b、Cd68、Tnfrsf14、Tnfrsf9、Fas、Cd14、Ctgf、Col1a2、Igfals、Igf1、Igfbp1、Mmp12、Mmp2、Mmp23、Ccl21、Prkcb基因的表达,抑制了MAPK通路的活化。通过全基因芯片的分析,在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后基因表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验证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诱导肝纤维化形成,其机制可能是调控了KCs,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可能参与调控MAPK通路,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方证相关 茵陈蒿汤 肝纤维化 无差错修复原则 基因分析
下载PDF
人体测量学指标在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朱鸣 赵长青 +2 位作者 平键 周扬 徐列明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人体测量学指标在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39例肝硬化病人为肝硬化组,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营养风险2002(NRS 2002)评分对入组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 目的:研究人体测量学指标在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39例肝硬化病人为肝硬化组,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营养风险2002(NRS 2002)评分对入组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肩胛下皮皱厚度(SFT)、上臂围(AC)和手握力(HGS)等,根据所得数据计算体重指数(BMI)和上臂中部肌肉围(AMC)。使用t检验、皮尔森相关、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结果:两组AC、AMC、SFT和双手握力等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风险的肝硬化病人BMI、AC、TSF、AMC、SFT和HGS均明显低于无营养风险者,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和AMC是肝硬化病人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而BMI则是保护性因素。结论:1肝硬化病人有无营养风险者在人体测量学指标存在差异,其中AMC和BMI是病人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2综合人体测量学、血生化检查和其他评估方法可以提高营养风险评估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营养风险评分 人体测量学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长青 顾宏图 +2 位作者 邢枫 周扬 徐列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50-455,共6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不同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肝糖组)112例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106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C肽释放试验(CRT),同时检测胰高...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不同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肝糖组)112例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106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C肽释放试验(CRT),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Glu),并分别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MBCI)等,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OGTT各时间点(0、30、60、120、180 min),肝糖组的血糖均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01)。两组空腹时胰岛素含量无明显差异,而肝糖组在餐后30、60、120、180 min的胰岛素含量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01)。在餐后60、120、180 min,肝糖组C肽值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1、P<0.01和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肝糖组的Glu水平明显升高(P<0.05),异常升高人数显著增多(P<0.001)。两组间发生血糖低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P<0.01)。肝糖组的HOMA-IR指数较糖尿病组显著低下(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具有与2型糖尿病不同的疾病特点。胰岛素抵抗和Glu异常升高可能是造成肝硬化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糖尿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