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及细胞自噬活动探讨中医药干预发挥的抗损伤-促修复双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江珊 俞晓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6-352,共7页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后形成初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损伤。为了应对这种损伤,大脑启动了如小胶质细胞极化及细胞自噬活动等自我修复机制,旨在通过抑制损伤、促进修复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后形成初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损伤。为了应对这种损伤,大脑启动了如小胶质细胞极化及细胞自噬活动等自我修复机制,旨在通过抑制损伤、促进修复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态。然而这种内源性修复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外源性干预以促进机体抑制损伤、促进修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因其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作用特点,得到广泛关注。探讨脑出血后中医药干预发挥的促进机体抑制损伤、促进修复双重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和提高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脑出血 小胶质细胞 细胞自噬 损伤-修复
下载PDF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雨橦 蔡定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15期2234-2235,2246,共3页
抑郁症是一种全球性的精神疾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但由于该病并不是对机体直接造成危害,临床上往往易忽视,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病的研究进展较大,发现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病程较长,临床上多需采用药物、... 抑郁症是一种全球性的精神疾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但由于该病并不是对机体直接造成危害,临床上往往易忽视,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病的研究进展较大,发现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病程较长,临床上多需采用药物、心理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该文主要通过阐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西医常用药物以及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与研究,以提高临床上对抑郁症的重视及预防,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发病机制 中医 中药 进展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海涵 王呈蕙 +4 位作者 荆玮 单悦童 王宇泽 李威 潘卫东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96-100,共5页
综述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中医学“嗜睡”“多寐”“嗜卧”“多卧”“善眠”“但欲寐”等症状相似。本病病位在心和脑,以虚证为主,主要有脾虚湿困型、心肾不足型、阳气虚弱型、髓海... 综述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中医学“嗜睡”“多寐”“嗜卧”“多卧”“善眠”“但欲寐”等症状相似。本病病位在心和脑,以虚证为主,主要有脾虚湿困型、心肾不足型、阳气虚弱型、髓海不足型;兼见实证,主要有肝胆郁热型、痰浊阻滞型、风邪阻络型、气滞血瘀型、心火亢盛型。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可运用针灸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嗜睡 睡眠障碍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补益肝肾方对治疗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沈冰洁 符茂东 +1 位作者 李化强 朱旭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36-2142,共7页
目的研究中医补益肝肾方(熟地黄、生地黄、天麻、秦艽、全蝎、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白术、黄芪、威灵仙、肉苁蓉)对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帕金森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与治疗组(34例),其中对照组使... 目的研究中医补益肝肾方(熟地黄、生地黄、天麻、秦艽、全蝎、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白术、黄芪、威灵仙、肉苁蓉)对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帕金森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与治疗组(34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多巴制剂治疗,治疗组多巴制剂加用补益肝肾方,连续服用6月。在治疗前、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POCA-AUT)、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中医症候等指标评估,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3个月和6个月的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3个月和6个月后经组内比较,患者的消化、泌尿、体温调节系统症状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恶化(P<0.05),而6月后则进一步加重(P<0.05);组间进行比较,治疗6个月后,消化、男性性功能症状及总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帕金森患者的UPDRS评分逐渐上升;但在多巴制剂加用补益肝肾方,并在第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评分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补益肝肾方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人的主症和次症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结论在规范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补益肝肾法可延缓帕金森病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症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补益肝肾方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SCOPT-AUT量表 UPDRS量表 中医症候量表
下载PDF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5
作者 秦保锋 翁伟力 +1 位作者 章丽琼 郭咏梅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S0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和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和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连续治疗1个疗程(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TCSS评分)、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血清TNF-α浓度、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以后,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低于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血清TNF-α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黄芪桂枝五物汤 神经传导速度 生活质量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行为学及miR-146a炎症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咏梅 钟兆怡 +4 位作者 王明哲 龚帆 王骏 张红智 秦保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S01期186-189,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行为学、痛阈值和血清中miR-146a、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的方法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行为学、痛阈值和血清中miR-146a、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的方法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进行50%机械缩足阈值(PWT)测定,完成糖尿病神经病变(DPN)模型。成模后,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英夫利昔单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0.9%NaCl溶液。检测治疗后各组时间点的血糖、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机械痛阈的变化,并检测大鼠血清中miR-146a、IL-1β、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各治疗组血糖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②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组明显减慢,中药组及英夫利昔单抗组均能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高剂量组在16周时的疗效优于英夫利昔单抗组(P<0.05)。③药物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组大鼠PWT差异显著(P<0.05)。④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组及英夫利昔单抗组均能升高miR-146a,降低IL-1β、TNF-α,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高剂量组有更加明显的改善效果(P<0.05)。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机械痛阈值,通过上调miR-146a,进而抑制IL-1β,TNF-α激活,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炎症反应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MIR-146A
原文传递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咏梅 刘言祥 +2 位作者 孙燕 秦保锋 蔡定芳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2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降糖、降压、降脂及弥可保片、加巴喷丁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降糖、降压、降脂及弥可保片、加巴喷丁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8周,应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价患者疼痛的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McGill疼痛问卷评价显示,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组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中医证候改善及总体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原文传递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秦保锋 翁伟力 +3 位作者 张雯 叶青 朱旭莹 潘卫东 《河北中医》 2015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基础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疗效...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基础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神经传导速度、VEGF变化。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VEGF均较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提高(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DPN具有明显疗效,对神经传导速度、VEGF改善明显,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中药疗法 黄芪桂枝五物汤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银杏达莫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侯瑞芳 郭咏梅 +2 位作者 张明 徐佩英 陆灏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对照组单用腺苷钴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周围神经传导...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对照组单用腺苷钴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58.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疗法 银杏达莫 腺苷钴胺
原文传递
综合医院医学心理门诊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俊娟 陆峥 +7 位作者 蔡军 施慎逊 季建林 朱荣申 史以珏 蒋有倩 王崇顺 丁有菊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6期339-342,共4页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和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情况及对抑郁症的治疗模式和临床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来自上海市9所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的抑郁...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和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情况及对抑郁症的治疗模式和临床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来自上海市9所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的抑郁症患者47例,分为专科医师组20 例和非专科医师组27例,在入组时、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 (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修订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自编的药物依从性评估等量表的评定。结果 (1)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显著高于非专科医师组(X2=12.68,P<0.01)。(2)专科医师组对抑郁症的治疗疗效优于非专科医师组(X2=7.16,P<0.01),两者在治疗后第8周及第12周HAMD、HAMA总分减分率上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在治疗第12周时SF-36各因子分均较入组时有显著提高。结论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医师在对抑郁症的识别、治疗疗效上优于非专科医师;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及诊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的卫生管理体系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综合性医院
下载PDF
生地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及抗凋亡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宗奇 俞晓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讨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及抗凋亡作用。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脑内尾状核注射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将70只大鼠按体质量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生地注射液组和清开灵注射液组。从... 目的:探讨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及抗凋亡作用。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脑内尾状核注射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将70只大鼠按体质量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生地注射液组和清开灵注射液组。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研究。结果:生地注射液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清开灵注射液组相似,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清开灵注射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有一定疗效,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论:生地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具有神经修复及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地注射液 脑出血 神经功能 凋亡
下载PDF
醒神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proBDNF/mBDNF平衡及海马神经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祁丽丽 侯臻臻 +5 位作者 童碧薇 陈祥 刘德志 张佳 周一心 韩振翔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1期132-138,共7页
目的研究醒神解郁汤在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模型中,对脑组织中proBDNF/mBDNF平衡以及血清中IL-17表达的影响,探究其影响神经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后抑郁组、醒神解郁汤低/高剂量组以及舍曲林组。假... 目的研究醒神解郁汤在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模型中,对脑组织中proBDNF/mBDNF平衡以及血清中IL-17表达的影响,探究其影响神经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后抑郁组、醒神解郁汤低/高剂量组以及舍曲林组。假手术组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术中只分离动脉不做阻断。卒中后抑郁组在MCAO术后施加慢性温和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压力(CUMS)以建立PSD模型;PSD建模成功后,分别以醒神解郁汤低剂量(18.72 g·kg^(-1)·d^(-1))、高剂量(37.44 g·kg^(-1)·d^(-1))及舍曲林(5.142 g·kg^(-1)·d^(-1))灌胃,连续14 d。记录大鼠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分别采用Wester blotting、ELISA检测大鼠脑组织proBDNF/mBDNF水平及血清IL-17水平。结果醒神解郁汤可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损伤。与假手术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IL-17水平、proBDNF/mBDNF比值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神解郁汤低、高剂量组与卒中后抑郁组相比,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IL-17水平、proBDNF/mBDNF比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神解郁汤可通过调控大鼠proBDNF/mBDNF比值及血清IL-17表达,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的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醒神解郁汤 白介素-17 proBDNF/mBDNF
下载PDF
加味四君子方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旭莹 陈静 +5 位作者 翁伟力 孙燕 李化强 沈娴 潘玮榕 蔡定芳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S1期185-193,198,共10页
目的探讨加味四君子方对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OD1^(G93A)转基因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组、加味四君子方治疗组、利鲁唑治疗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相应的干... 目的探讨加味四君子方对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OD1^(G93A)转基因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组、加味四君子方治疗组、利鲁唑治疗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观察各组发病时间、死亡时间、转棒时间,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脊髓、神经、腓肠肌肌肉的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对异常磷酸化神经丝及其蛋白水平进行观察。结果 (1)与安慰剂(生理盐水组)相比,加味四君子组及利鲁唑组分别推迟了发病时间7天和8天,延长生存期10天和10.3天(P<0.001);加味四君子方组与利鲁唑组发病时间和生存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17周,加味四君子方组及利鲁唑组明显延长了小鼠的转棒时间,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味四君子方组与利鲁唑组小鼠各时期运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的脊髓组织切片可见神经细胞减少、肿胀,胶质细胞增生;加味四君子方组和利鲁唑组见神经细胞变形、排列紊乱,胶质增生不明显。前根神经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生理盐水组可见神经纤维断裂,神经细胞变形,神经轴索变细;加味四君子方组见部分神经纤维断裂,部分神经细胞水肿;利鲁唑组可见神经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神经纤维断裂。腓肠肌肌肉经HE染色后,生理盐水组可见肌节排列紊乱、肌纤维坏变、核聚集和核变形;加味四君子方组可见肌细胞排列紊乱,肌横纹模糊,部分肌纤维萎缩,细胞变形;利鲁唑组可见细胞聚团现象,肌横纹模糊,部分肌细胞变形。(4)免疫组化显示,加味四君子方组和利鲁唑组的脊髓前角、前根神经SMI-32阳性神经元数量较阴性对照组少,但较生理盐水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31阳性神经元数量较阴性对照组多,但较生理盐水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SMI-31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SMI-3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加味四君子方组和利鲁唑组的表达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其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加味四君子方和利鲁唑均具有延迟SOD1^(G93A)转基因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小鼠发病时间的作用,且两组延长生存期和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相当;中药加味四君子方可能通过抑制神经丝的异常磷酸化,减少异常磷酸化的神经丝在核周异常聚集,从而维持细胞骨架的完整性,减轻轴索萎缩,改善轴浆运输,延缓神经元变性,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加味四君子方 SOD1G93A转基因小鼠 神经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从预防到康复:肺炎的治疗和护理
14
作者 王健 田君 王明哲 《科学生活》 2025年第4期114-115,共2页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也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冬、春季,以青壮年男性、老年人以及婴幼儿为主要患病人群。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可出现脓性痰与血痰,伴胸痛、呼吸困难等。引起肺炎的主要原因...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也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冬、春季,以青壮年男性、老年人以及婴幼儿为主要患病人群。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可出现脓性痰与血痰,伴胸痛、呼吸困难等。引起肺炎的主要原因有感染因素、理化因素、免疫反应、药物损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护理 发热 感染因素 老年人 肺间质 肺泡 肺炎
原文传递
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海燕 罗苏珊 曹文杰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18,共2页
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FOSM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进展相对缓慢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以三叉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觉异常为首发表现,逐渐累及头皮、颈部、躯干上部和上肢。运动症状出现于感觉症状后数月或数年,呈自上向下进展,... 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FOSM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进展相对缓慢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以三叉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觉异常为首发表现,逐渐累及头皮、颈部、躯干上部和上肢。运动症状出现于感觉症状后数月或数年,呈自上向下进展,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该文报道了1例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 面部
下载PDF
脑出血后神经炎症与肠道菌群的双向互动 被引量:1
16
作者 江山 俞晓飞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96-100,共5页
从脑出血病理机制出发,以脑-肠轴为核心,综述脑出血后神经炎症与肠道菌群双向互动的相关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是调控脑出血后神经炎症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调控细胞因子、干预脑-肠轴而发挥作用(促炎或抗炎)... 从脑出血病理机制出发,以脑-肠轴为核心,综述脑出血后神经炎症与肠道菌群双向互动的相关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是调控脑出血后神经炎症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调控细胞因子、干预脑-肠轴而发挥作用(促炎或抗炎),也有可能是通过作用于肠道内环境而影响肠道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发生。脑-肠轴是发挥上述调控作用的关键途径,菌群移植、中医药疗法均有望成为脑出血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卒中 神经炎症 肠道菌群 脑-肠轴 中医药疗法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混合病案引导模式在中医临床神经内科疾病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潘卫东 王明哲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4-7,共4页
建立混合病案引导(mixed cases guided,MCG)模式流程,并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教学。实践表明,利用疾病特征建立MCG,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改进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学习的... 建立混合病案引导(mixed cases guided,MCG)模式流程,并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教学。实践表明,利用疾病特征建立MCG,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改进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知识面、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充分显示MCG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混合病案为引导、以培养临证诊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 混合病案引导模式 PBL教学
原文传递
中药热奄包联合足底穴位敷贴治疗高原原发性失眠症疗效及对患者睡眠效率、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玲 李玉华 +2 位作者 张红智 王骏 王界成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热奄包联合足底穴位敷贴治疗高原原发性失眠症(PI)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睡眠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高原PI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 目的:研究中药热奄包联合足底穴位敷贴治疗高原原发性失眠症(PI)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睡眠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高原PI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联合足底穴位敷贴,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总时间(TST)、睡眠维持率(SE)、快动眼睡眠相潜伏期(RL)均高于对照组,觉醒时间(AWT)、睡眠潜伏期(SL)、觉醒次数(AT)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项评分和PSQI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奄包联合足底穴位敷贴治疗高原原发性失眠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升睡眠效率,改善PSQI评分,增加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中药热奄包 足底穴位敷贴 睡眠效率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9
作者 陈昕灏 田君 +4 位作者 刘德志 魏成侠 沈卓婴 王文静 卢根娣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24期2600-2607,共8页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于上海某三...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于上海某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断为首发IS并完成6个月随访的408例患者,分为训练集(n=286)与内部验证集(n=122),选取2022年3月于另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集(n=5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首发IS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C统计量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构建的模型为Y=e^(z)/(1+e^(z)),其中z=-9.346+0.101×年龄+0.039×Hcy+0.248×NIHSS评分+1.499×颞叶梗死+1.626×气虚血瘀证。模型ROC下面积AUC为0.853(95%CI:0.807~0.898),最佳截断值为0.503,灵敏度为74.8%,特异度为87.1%,准确率为80.1%。内外验证C统计量分别为0.842(95%CI:0.817~0.867)、0.735(95%CI:0.643~0.826),Brier得分均<0.25,校准曲线及DCA曲线均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可协助医护人员筛查首发缺血性PSCI高危人群,为早期识别和管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护理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高鹏琳 桂丽卿 +2 位作者 袁奕珂 司马旦旦 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33-238,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痰浊和瘀血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痰浊和瘀血是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而产生,2者之间有...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痰浊和瘀血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痰浊和瘀血是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而产生,2者之间有其相关性和独立性。气能行血,气行则血长、气滞则血结、气畅则痰消、气郁则痰生,故言2者常相互胶着为病。现代医学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段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而中药具有全方位和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而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加全面的对应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药 痰浊 血脂紊乱 氧化应激 瘀血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