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麻醉在骨伤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汪维 李超 +2 位作者 马伟巍 洪潮 顾小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15-117,共3页
针刺麻醉是我国中医工作者首创。现在很多中医医院已经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独立的麻醉方法或辅助麻醉的方法,应用在妇科、骨科、外科等手术中,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成就。近年来的大量临床研究案例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 针刺麻醉是我国中医工作者首创。现在很多中医医院已经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独立的麻醉方法或辅助麻醉的方法,应用在妇科、骨科、外科等手术中,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成就。近年来的大量临床研究案例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对针刺麻醉历史沿革、原理、以及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骨伤科手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治疗Ⅱ期Kümmell病
2
作者 盛文博 刘丙立 +2 位作者 李四波 敖荣广 禹宝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4期7286-7292,共7页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Ⅱ期Kümmell病常存在术后疼痛缓解不佳、骨水泥弥散差、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有研究显示,伤椎骨水泥强化联合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伴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目的:比...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Ⅱ期Kümmell病常存在术后疼痛缓解不佳、骨水泥弥散差、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有研究显示,伤椎骨水泥强化联合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伴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目的:比较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Ⅱ期Kümmell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Ⅱ期Kümmell病患者49例,其中男15例,女3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试验组(n=23)与对照组(n=26),试验组患者接受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脊柱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腰椎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随访,对照组中有5例发生相邻椎体骨折、3例发生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试验组中有1例出现术后切口并发症;②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脊柱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腰椎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腰椎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椎体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治疗Ⅱ期Kümmell病可以更好地恢复患椎高度、维持伤椎形态、改善脊柱功能、减轻腰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短节段内固定 椎体骨水泥强化 椎体后凸成形 骨水泥螺钉 工程化骨材料
下载PDF
退变椎间盘组织中PDCD5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炎症因子、MMPs/TIMPs表达量的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顾小华 曹涤平 +6 位作者 陈小春 许健华 姜海涛 马伟巍 陆海健 洪潮 李四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2期3047-3050,共4页
目的:退变椎间盘组织中PDCD5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炎症因子、MMPs/TIMPs表达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2月期间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LDH组、胸腰椎暴力性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椎间盘... 目的:退变椎间盘组织中PDCD5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炎症因子、MMPs/TIMPs表达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2月期间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LDH组、胸腰椎暴力性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椎间盘组织并测定PDCD5的mRNA表达量以及凋亡分子、炎症因子、MMPs/TIMPs分子的蛋白含量。结果:LDH组患者椎间盘组织中PDCD5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LDH组患者椎间盘组织中Caspase-3、Caspase-8、Fas、Caspase-9、Bax、SDF-1、CXCR-4、TNF-α、PGE2、MMP1、MMP2、MMP8、MMP9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PDCD5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TIMP1、TIMP2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PDCD5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退变椎间盘组织中PDCD5的高表达能够激活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并造成MMPs/TIMPs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程序化死亡基因5 凋亡 炎症反应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耐受性及术后精神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顾小华 刘佩蓉 +7 位作者 李超 孙海峰 曹涤平 李四波 陆海键 马伟巍 洪潮 陈小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耐受性及术后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予常规药物麻醉,治疗组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耐受性及术后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予常规药物麻醉,治疗组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予针药复合麻醉。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外周血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水平,以及术后不同时点心率、血压及精神障碍发生情况;随访1年后,观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情况。结果 (1)手术期间,两组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两组气管导管拔除前5 min,治疗组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气管导管拔出时,治疗组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治疗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术中外周血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对照组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2.5%、3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组间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在不增加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的基础上,明显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精神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麻醉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常规麻醉 微创关节置换 应激反应 术后并发症 药物用量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骨折PHILOS钢板固定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余翔 王拥军 +4 位作者 顾小华 洪潮 马伟巍 陆海健 李旭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24期3452-3455,共4页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骨折PHILOS钢板内固定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骨伤科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7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骨折PHILOS钢板内固定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骨伤科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7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其中80~100分为优良,79分以下为可差。对影响患者NEER评分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质疏松、中医证型、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肩袖损伤、手术入路、复位质量、内固定取出等)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0岁者NEER评分优良率为90.0%,骨质疏松1~3级为89.47%,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者85.42%,NEERⅡ骨折分型者为90.48%、无肩袖损伤者90.24%、复位质量满意者89.06%,以上因素均与NEER评分优良率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骨质疏松、中医证型、骨折分型、肩袖损伤和复位质量是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注意骨折复位和修补肩袖,术后可根据证型辨证论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PHILOS钢板内固定 肩关节功能 中西医结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早期系统康复锻炼辅助运动针法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余翔 李旭 王拥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康复锻炼辅助运动针法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康复锻炼辅助运动针法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康复锻炼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0.8%)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稳定性、肌力、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5%)显著低于对照组(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康复锻炼辅助运动针法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系统康复锻炼 肱骨近端骨折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清热利湿方及虎杖苷对SD大鼠肛旁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豪杰 曹涤平 +1 位作者 卢子瑄 刘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5期86-92,共7页
目的研究清热利湿外洗方(虎杖、蒲公英、苦参、黄柏)及虎杖苷对SD大鼠肛旁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肛旁创面模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清热利湿外洗方组(简称"清热利湿组")、虎杖苷组、生理盐水组,每组45只,给予相应干预... 目的研究清热利湿外洗方(虎杖、蒲公英、苦参、黄柏)及虎杖苷对SD大鼠肛旁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肛旁创面模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清热利湿外洗方组(简称"清热利湿组")、虎杖苷组、生理盐水组,每组45只,给予相应干预。在术后第3、7、11天通过伊文氏蓝染色法观察创面毛细血管通透性情况;肉眼及电镜观察创面渗出、炎症及愈合情况;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及胶原纤维合成、分布情况。结果造模后第3天,清热利湿组与虎杖苷组伊文氏蓝渗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渗出均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第7、11天,各组伊文氏蓝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发现,造模后第3、7、11天各组创面分泌物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术后第3、7天清热利湿组肉芽增生及上皮爬行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67),但与虎杖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虎杖苷组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术后第11天,3组创面愈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光镜结果可见清热利湿组肉芽组织无明显水肿,新生毛细血管丰富且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虎杖苷组与之接近,两者愈合情况均优于生理盐水组。电镜结果可见清热利湿组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将相邻细胞紧密嵌合;胶原纤维分布致密、规则,纤维束排列紧密。结论清热利湿方与虎杖苷均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控制创面炎性渗出,但清热利湿方能更有效地促进上皮爬行、加快肉芽组织内各成分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外治 肛肠手术 术后 创面愈合 清热利湿方 虎杖苷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8
作者 印杰 顾小华 陆海健 《海军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2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6例,按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PFNA组和DHS组...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2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6例,按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PFNA组和DHS组,每组53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项(创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评分)。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DHS组(P<0.05或<0.01),且创口小于DHS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1)。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5%(4/53),DH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Harri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PFNA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明显优于DHS内固定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患者 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动力髋螺
下载PDF
褚立希论治骨折延迟愈合经验撷英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小晋 殷磊 +2 位作者 朱鸿飞 刘益杰 褚立希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11期1-4,共4页
介绍褚立希教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当属本虚标实,标实为外伤后瘀血闭阻,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治则方面主张整体与局部兼顾、内外同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用药方面,善用祛标实类药与养本虚类药配伍。并... 介绍褚立希教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当属本虚标实,标实为外伤后瘀血闭阻,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治则方面主张整体与局部兼顾、内外同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用药方面,善用祛标实类药与养本虚类药配伍。并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延迟愈合 名医经验 禇立希
原文传递
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翔 马伟巍 +1 位作者 洪潮 顾小华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治疗胫骨后外侧平骨折台的应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4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115min(平均75min)。住院时间9~21d...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治疗胫骨后外侧平骨折台的应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4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115min(平均75min)。住院时间9~21d(平均14d)。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时间为10~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5~9周,平均愈合时间为6.4周。膝关节HSS评分86~97分(平均9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膝关节面塌陷、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能够直视下复位并固定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安全评价方法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翔 李旭 王拥军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264-267,共4页
目的:制作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安全评价表。方法:根据文献检索结果整理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安全的影响因素,制作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应用德尔菲法对15位专家进行3轮咨询。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剔除不达标的条目,并对最终剩余的条目采... 目的:制作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安全评价表。方法:根据文献检索结果整理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安全的影响因素,制作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应用德尔菲法对15位专家进行3轮咨询。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剔除不达标的条目,并对最终剩余的条目采用百分权重法确定权重。结果:三轮咨询的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275、0.8311、0.8466,变异系数<0.3,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588、0.544、0.695,最终确立了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安全评价表。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安全评价表可以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的安全等级做出初步评估,为康复医师制定更有效、更安全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术后康复安全 德尔菲法
下载PDF
采用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翔 李旭 王拥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9期776-780,共5页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采用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和常规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的肱骨近端骨...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采用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和常规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评分康复组,每组各50例。常规康复组按照康复指南对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康复;评分康复组根据《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表对患者进行打分后,根据分值高低采取相应的康复方案。分别在术后1d、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共4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分值;在整个随访期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00例患者中共有91例获得随访,其中常规康复组45例,评分康复组46例。两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分值在术后1d、术后2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4个时间点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0.05)。其中评分康复组在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的Neer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康复组(P<0.01),但两组在术后3个月时的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指导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能够显著提高康复效率,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术后康复 手术康复一体化
下载PDF
外洗散熏洗联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汪维 马伟巍 +3 位作者 黄轶晖 曹欣宇 余翔 郑昱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0-78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外洗散熏洗联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改善股骨远端C3型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C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0例。两组在研究期间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方... 目的:探讨采用外洗散熏洗联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改善股骨远端C3型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C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0例。两组在研究期间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方案,并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于术后1周加用外洗散熏洗,对照组于术后1周加用温水熏洗。记录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行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X线显示两组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治疗组膝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外洗散熏洗能有效改善股骨远端C3型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C3型骨折 双钢板内固定 外洗散 熏洗
原文传递
钢板螺钉结合锚钉缝合修补三角韧带治疗Bosworth骨折1例
14
作者 洪潮 胡洪奎 +2 位作者 李超 李旭 顾小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7期665-666,共2页
患者,男,41岁,跌倒伤致右踝关节疼痛1 h来诊。查体:踝关节外旋外翻位畸形,重度肿胀,踝关节外侧压痛有骨擦感,活动受限。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外踝骨折向外侧移位,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距骨向外侧半脱位(图1a)。螺旋CT三维重建示... 患者,男,41岁,跌倒伤致右踝关节疼痛1 h来诊。查体:踝关节外旋外翻位畸形,重度肿胀,踝关节外侧压痛有骨擦感,活动受限。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外踝骨折向外侧移位,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距骨向外侧半脱位(图1a)。螺旋CT三维重建示外踝骨折向外侧移位,腓骨移至胫骨外后方,右侧距骨向外后方半脱位,下胫腓分离,胫骨下胫腓联合处有撕脱性骨折片(图1b,1c)。入院诊断:Bosworth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锚 韧带 踝关节 骨折
下载PDF
补肾活血汤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15
作者 袁韩涛 李四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12-616,共5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3...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3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骨密度值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随访6~12个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80.56%,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整个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畸形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2)术后3个月和6个月,2组患者股骨颈骨折断端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术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后1周(P<0.01),且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能够明显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增加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断端的骨密度值,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汤 骨质疏松 股骨颈骨折术后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对比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汪维 马伟巍 +3 位作者 黄轶晖 曹欣宇 余翔 郑昱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366-368,共3页
目的研究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 目的研究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对照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比较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术后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Aitken-Rorabeck评估,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24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0%vs 62.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vs 32.50%,P<0.05)。结论从解剖结果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两组手术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比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疗效更好,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肱骨髁间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原文传递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和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漂移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四波 叶晓健 顾小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883-885,共3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和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漂移的关系,进而明确对不同术前颈椎曲度患者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65例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而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和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漂移的关系,进而明确对不同术前颈椎曲度患者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65例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而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X片测量的颈椎曲度将65例患者分为曲度后凸组(n=17)、曲度变直组(n=19)和曲度正常组(n=29),根据术前及术后MRI图像对患者手术后C3~C6节段的脊髓漂移距离进行测量,比较三组不同术前颈椎曲度患者手术后各节段脊髓漂移距离,分析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漂移距离的相关性,并在术前、术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定,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后,三组不同术前颈椎曲度患者的各节段脊髓均出现向背侧漂移,且其C3~C6节段脊髓漂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变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前颈椎曲度与其术后脊髓漂移距离不存在相关性(r=0.089,P=0.746);手术后,三组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但无论术前、术后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术前颈椎曲度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均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使其脊髓有效漂移,但患者各节段脊髓漂移的程度与术前颈椎曲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曲度 脊髓漂移 漂移距离
原文传递
复方苦参黄柏溶液联合康复新液对糖尿病创面愈合中EGF和FGF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袁韩涛 徐顺 唐德志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76-80,92,共6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黄柏溶液联合康复新液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切除大鼠脊柱两侧1 cm处1.5 cm×1.5 cm全层皮肤,诱导创面缺损。将48只糖尿病创...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黄柏溶液联合康复新液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切除大鼠脊柱两侧1 cm处1.5 cm×1.5 cm全层皮肤,诱导创面缺损。将48只糖尿病创面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复方苦参黄柏溶液组、康复新液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2只。分别将0.9%Na Cl溶液、复方苦参黄柏溶液或(和)康复新液浸湿的无菌纱布湿敷在相应组别大鼠的创面处,20 min/次,1次/d,连续14 d。分别于第3、7、14天切除各组4只大鼠的创面愈合新生组织。肉眼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 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 ELISA检测创面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含量。结果:(1)肉眼观察发现,第7、14天各药物干预组的创面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以联合治疗组最为明显。(2)药物干预第7、14天,复方苦参黄柏溶液组、康复新液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联合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复方苦参黄柏溶液组和康复新液组(P<0.05)。(3)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缓慢,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各药物干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增多,炎症浸润减轻;其中联合治疗组最为明显,第14天肉芽组织已转化为瘢痕组织,新生血管已形成完整血管网。(4)药物干预第3、7、14天,与对照组比较,复方苦参黄柏溶液组、康复新液组和联合治疗组的EGF和FGF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而联合治疗组的EGF和FGF含量显著高于复方苦参黄柏溶液组和康复新液组(P<0.05)。结论:复方苦参黄柏溶液联合康复新液可增加创面组织微血管数量,升高创面组织EGF和FGF含量,从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黄柏溶液 康复新液 糖尿病创面 EGF FGF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