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地天通: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早期中国天人关系的神话哲学解读
1
作者 余治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61,共12页
商周之际,神巫阶层淡出而史官阶层突起,也带动了一场由宗教神文迈向现世人文的历史转变。许多原先已经掌握神巫、道术、礼法知识的精英分子开始觉醒,并尝试用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去思考自然、解释生活现象。《周书》凸显道德的巨大力量,... 商周之际,神巫阶层淡出而史官阶层突起,也带动了一场由宗教神文迈向现世人文的历史转变。许多原先已经掌握神巫、道术、礼法知识的精英分子开始觉醒,并尝试用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去思考自然、解释生活现象。《周书》凸显道德的巨大力量,用以替换神巫法术。敬畏德、崇尚德,而不是借助神巫,才是君王善治的前提。《史记》《国语》神话叙事中的颛顼或尧帝命重以司天,黎以司地,并负责制造地球,为天地开辟各自的空间,拉远天地距离,阻断神人联系。其真实目的是不允许群神分散地民灵魂的注意力,为王者政权建构和天下统御注入了德政、德治的意义规定,倒逼人类自己回归理性,不再对众神产生心理依赖,并独立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地天相绝之后,上古中国的天便不再有言,不再跟人类直接对话,于是天人之间便不再存在语言关系,而只存在着信仰关系。唯有天,才是人类尊崇和敬畏的对象,而不是群神。周公、孔子、庄子都致力于把司巫、男觋、女巫之流改造成为借助清醒的人文教化和礼乐规范而劝导君王、引领民众的先知先觉者,而最终使周文化从神文转向人文,挣脱昊天上帝、众多鬼神而完成主体自觉、实现身心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神文 人文 颛顼 孔子
下载PDF
亲亲尊尊视域下的“四法”流转——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篇历史哲学演绎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治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59,171,共13页
从儒家亲亲尊尊原则切入,聚焦《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可以揭示天、地、质、文四法循环的学理脉络和丰富内容。天道阴阳之气的不同运行轨迹,对应了人世王政、官制、礼法不同面向,追溯天授圣王的异象,能够使“四法”流转获得... 从儒家亲亲尊尊原则切入,聚焦《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可以揭示天、地、质、文四法循环的学理脉络和丰富内容。天道阴阳之气的不同运行轨迹,对应了人世王政、官制、礼法不同面向,追溯天授圣王的异象,能够使“四法”流转获得可靠根据。殷质、周文及其分别与亲亲、尊尊相结合,建构出王权继承的基本秩序。牟宗三《历史哲学》中对尊尊超越亲亲,进而提升为国族客观精神的阐发极具启迪意义,但也割裂了亲亲与尊尊的有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四法 亲亲尊尊 质文 牟宗三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情感哲学的形成、发展与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源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6-55,共10页
亚里士多德情感哲学是希腊思辨精神发展的重要高峰,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情感哲学传统的价值基础。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的形成深受其师柏拉图的影响,特别是《理想国》中的心灵三分结构论对他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然而,亚里士多德并不满... 亚里士多德情感哲学是希腊思辨精神发展的重要高峰,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情感哲学传统的价值基础。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的形成深受其师柏拉图的影响,特别是《理想国》中的心灵三分结构论对他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然而,亚里士多德并不满意柏拉图脱离实践的理型式情感心灵理论,而是探寻一种投入政治社会生活的情感道德心理学与伦理学。虽然强烈的情感实践精神以及信仰指导下的理智德性塑造是亚里士多德区别于西方其他古典情感流派的独创之处,然而我们不应将其视作对柏拉图情感思想的完全背离,而应将其视作在承继柏拉图情感观的基础上对哲学家洞穴理想与拯救使命的现实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情感哲学 结构情感论 情感实践精神
下载PDF
郑伯克段:破坏人伦秩序是大恶——公羊家亲亲尊尊复杂个案的辞法辨义
4
作者 余治平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5,198,共19页
郑庄公杀死亲弟共叔段一案因为渗透着亲亲尊尊的纠结、政治与伦理的对冲而常被后世所议论,但《春秋》诠释史上却罕有论及郑伯大恶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人伦秩序。经文书“伯”而非“侯”,已有贬义,称“克”、书“段”则表明兄弟已宛若“途... 郑庄公杀死亲弟共叔段一案因为渗透着亲亲尊尊的纠结、政治与伦理的对冲而常被后世所议论,但《春秋》诠释史上却罕有论及郑伯大恶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人伦秩序。经文书“伯”而非“侯”,已有贬义,称“克”、书“段”则表明兄弟已宛若“途之人然,亲亲之义绝”。对兄弟关系诉诸武力,有违亲亲原则。不弟之辞是谴责庄公蔽于昆仲一伦。叔段是自取灭亡,其不遵臣道,当国、僭制,本就该杀。兄弟一伦崩溃,弟而不弟,兄而不兄。庄公也需要母爱,故对弟弟得宠始终心存芥蒂,明知母亲更爱其弟却依然杀之,视同间接施虐于其母,不孝之至。分析《春秋公羊传》多种辞法,可以辨析此案包含的义理来重新理解罪责的判定,进而论证郑庄公破坏血亲人伦基本秩序已构成大恶的道理,指出公羊家评价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辞法 郑庄公 共叔段 亲亲 尊尊 经学诠释
下载PDF
事实转向与理由基础
5
作者 陈嘉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8,175,176,共12页
英美知识论近期出现一种所谓“事实转向”的思想趋向,它反对的主要目标是内在主义的思想。事实转向的出现曾被归结为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麦克道尔的析取论;威廉姆森的《知识及其限度》,其核心主张“知识优先”意味着诉诸事实性;丹西的... 英美知识论近期出现一种所谓“事实转向”的思想趋向,它反对的主要目标是内在主义的思想。事实转向的出现曾被归结为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麦克道尔的析取论;威廉姆森的《知识及其限度》,其核心主张“知识优先”意味着诉诸事实性;丹西的只有事实才能够是行动或信念的好的理由的“实践的实在论”。不过,事实转向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在当今科学创造的时代,突出想象的、构造性的认识方式,应当更符合时代的需要。二是威廉姆森的“只相信你所知道的”说法,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实际上在面临所知不足的状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先相信,然后进一步去寻找证据来确证。三是就认识与事实的关系而言,单有事实是不够的,事实是需要解读与把握的。四是威廉姆森的“证据等于知识(E=K)”说可能会遇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转向 证据 内在主义 外在主义
下载PDF
和谐何以可能——胡塞尔论共同世界的构成
6
作者 蔡文菁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96,共13页
胡塞尔将完整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视作一个拥有具体意识生命并关联着世界的单子。现象学单子之间的和谐关涉一个共同世界的构成,它建立在他人构成的基础之上。考察胡塞尔的相关理论可见: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是构成共同世界的必要前提,因... 胡塞尔将完整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视作一个拥有具体意识生命并关联着世界的单子。现象学单子之间的和谐关涉一个共同世界的构成,它建立在他人构成的基础之上。考察胡塞尔的相关理论可见: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是构成共同世界的必要前提,因而和谐应当被理解为现象学单子在交互中完成的意向成就。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往往将一致性视作和谐的基本形态特征,但从其思想中可引申出另一种和谐观念,尤其对于共同的文化与价值世界而言,和谐表现为对差异与对立的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共同世界 和谐 差异 单子
下载PDF
生命进化与宇宙意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6
7
作者 邓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7,共7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意识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概念在一种宇宙论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因为柏格森哲学有一种宇宙论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生命 意识 绵延 宇宙论
下载PDF
从总体义务到开放道德——论柏格森的道德哲学 被引量:5
8
作者 邓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9,共8页
柏格森在其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在柏格森看来,以往的各种道德哲学流派,都试图从某种原则出发推导出各种道德规范。然而柏格森认为道德是社会现象,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加以考察。因为人是一种社... 柏格森在其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在柏格森看来,以往的各种道德哲学流派,都试图从某种原则出发推导出各种道德规范。然而柏格森认为道德是社会现象,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加以考察。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每个社会群体都会自发地形成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的总和被称作总体义务。柏格森将这种自发形成的社会视为一种封闭社会,将其形成的道德视为一种封闭道德。柏格森认为,还存在一种超越自然形成的家庭、社会、国家的泛及全人类的道德,这种道德只能通过某些英雄人物的人格和行动创造出来,从而形成开放道德和开放社会。封闭道德和开放道德出自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二者最终都可以回溯到作为一切道德之源和万物之源的生命冲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道德哲学 开放社会 总体义务 开放道德
下载PDF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被引量:7
9
作者 余治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2-68,共7页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下载PDF
自身技术与精神境界——境界论视野下对西方哲学发展脉络的若干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3,共7页
福柯晚年提出的“自身技术”问题,若从中国哲学视角来看,可视作一种工夫论,但福柯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作为一种工夫论它是不完整的,因为其缺乏一种境界论的指导。境界论与工夫论二者是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无境界的工夫论是盲的,无工... 福柯晚年提出的“自身技术”问题,若从中国哲学视角来看,可视作一种工夫论,但福柯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作为一种工夫论它是不完整的,因为其缺乏一种境界论的指导。境界论与工夫论二者是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无境界的工夫论是盲的,无工夫的境界论是空的。从境界论出发,可获得考察西方哲学的一个全新视角。境界论问题是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盲区。然而古希腊哲学仍具有境界论的维度,柏拉图、普罗提诺、伊壁鸠鲁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境界论方面亦以某种掌握智慧、具有美德之人为归宿。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境界论问题渐渐淡出西方哲学的视野。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哲学,其理性主义本身实际上包含两大前提:一,人具有某种自然光明;二,此种自然光明是可以自我扩展的。这两个前提其实可以扩展到理想人格之问题,即境界论问题。由此视角出发,可看到斯宾诺莎、尼采与柏格森三位哲人其实分别从不同方向论及了境界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技术 福柯 境界 工夫 理性主义
下载PDF
命的哲学追问 被引量:4
11
作者 余治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顺命 逆命
下载PDF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笔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嘉明 应奇 +2 位作者 张留华 徐竹 贺敏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5,共1页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的因果性研究范式和规范性研究范式形成对应和映照。如果说实践推理是贯穿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到维特根斯坦及其后学的行动哲学的枢纽和中轴,那么规范性理由以及一种独立、自足的规范性概念则呈现为社会科学哲学新近论辩中着力淬炼和收敛的方向。一方面要正视表现为客观性、规范性和复杂性的当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多维化智识生态,另一方面要坚持基于"合理性"概念以及个案导向的行动分析的实践学进路,中文语境下的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问题,在此找到了其再出发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哲学 方法论
下载PDF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治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33,共5页
“新民”指使民众觉悟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主富足安顿。如何恰当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或隐或显地成为历代统治集团的棘手问题。作为基本治国路线,二者谁先谁后,秦汉之前似已有定论。从《尚书》《诗经》,到《管子》《论语》董仲舒都... “新民”指使民众觉悟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主富足安顿。如何恰当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或隐或显地成为历代统治集团的棘手问题。作为基本治国路线,二者谁先谁后,秦汉之前似已有定论。从《尚书》《诗经》,到《管子》《论语》董仲舒都在强调先富后教、由富而教。惟有贾谊侧重于“教”在“富”前,更强调道德教化与政治因素在领导人民、管理社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宋明时代,亲民与新民的关系一度发生动摇,朱熹径直用“新民”解“亲民”,所凸现的是亲民的内圣方面与内在特性,而王阳明则主张亲民就是“安百姓”,着重突出的是亲民的外王方面,即如何使人群民众的生活能够安宁祥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 亲民 政治哲学
下载PDF
革命与形象: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意志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咏吟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2,共9页
“文学形象”,自由地表征着民族国家的精神个性与价值信念。形象创造承载着思想与历史,思想与历史激活了形象创造,一代又一代作家感受着时代思想,创造着自由的文学形象。审视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可以发现,191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文学形象”,自由地表征着民族国家的精神个性与价值信念。形象创造承载着思想与历史,思想与历史激活了形象创造,一代又一代作家感受着时代思想,创造着自由的文学形象。审视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可以发现,191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建构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形象,显示了现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留给国民深刻的形象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文学形象 中国革命 历史 意志 民族国家 形象创造 价值信念
下载PDF
“与时俱进”的传统根源与哲学支持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治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经权、常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然后才能够久。这正是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精神的最直接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演绎... 经权、常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然后才能够久。这正是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精神的最直接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演绎出古今中国人既注重原则性又强调灵活性的思想品格和行为方式。用创新诠解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时俱进 经权 常变 马克思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下载PDF
论人格塑造在大学教育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平 《湖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160-161,共2页
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赋予人类的巨大能量使其目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当代社会知识传播的重要舞台 ,大学教育在提升人的知性力量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知性主体健全人格的塑造 ,使之成为既具有知性活力 ,又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大... 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赋予人类的巨大能量使其目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当代社会知识传播的重要舞台 ,大学教育在提升人的知性力量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知性主体健全人格的塑造 ,使之成为既具有知性活力 ,又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大学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塑造 ,有赖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学”教育与“为人”教育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育 人格塑造 知性 德性
下载PDF
儒学在冰上丝路:芬兰儒学百年文化融构与当代理论镜鉴
17
作者 高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7,I0001,共13页
儒学何以在冰上丝路上传播和融构是当前探索中欧文明互鉴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要且新颖的论题。不同于以往欧陆儒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北欧语境特别关注伦理道德背后的天道根基及其与本土新教神学的价值互动。作为北欧儒学的重要镜像,... 儒学何以在冰上丝路上传播和融构是当前探索中欧文明互鉴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要且新颖的论题。不同于以往欧陆儒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北欧语境特别关注伦理道德背后的天道根基及其与本土新教神学的价值互动。作为北欧儒学的重要镜像,芬兰文语境对儒家经典的早期译介与研究呈现以神释儒的诠释特质,深嵌于科和宁、王为义等近代传教士探索中国哲学形上精神的神学实践。然而,经尼基拉夫妇及高玉麟等汉学家的不懈努力,当代芬兰文儒学译介与研究逐渐脱离基督教神学传统范式而转向回归儒学本义的诠释路径。这种诠释策略转型折射出儒耶异质信仰坐标相遇中核心价值观的调适与互鉴,凸显出不断还原儒学本真并促进“形上本体-形下伦理-范畴术语”等多重释义立体对话的历史进程,不仅为当前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也为拓新中国传统哲学译介与海外传播理论提供了崭新理论视阈与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上丝路 北欧儒学 文化融构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面相观看与概念变化——维特根斯坦是不是一个概念工程师?
18
作者 黄远帆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7,196,共17页
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不仅是对“知觉经验”议题的讨论,更是一种元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倡导哲学家致力于概念革新的“概念工程”是当代最炙手可热的哲学方法论议题。但有种观点提出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是一种不同于概念工程的方法... 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不仅是对“知觉经验”议题的讨论,更是一种元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倡导哲学家致力于概念革新的“概念工程”是当代最炙手可热的哲学方法论议题。但有种观点提出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是一种不同于概念工程的方法论。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面相观看可以是概念工程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环节,捍卫这个主张要具体回应三种可能的挑战:其一,面相观看作为一种知觉经验无法概念化;其二,概念工程预设了概念的单一性,而这无法覆盖语词在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其三,面相观看是治愈的,这与概念工程的积极建构是不融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面相观看 概念工程 概念 知觉
下载PDF
记忆的门槛问题
19
作者 赖长生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8,196,197,共16页
记忆哲学家普遍认为,若某人“记得”某过往事件,那么其情境记忆不仅应具有“事实性”,还应具有“原真性”:对该事件当下的回忆与当初的经验在内容上应足够相似。那么要有多相似才算足够相似?在原真性维度上,记得与不记得间的门槛在哪?... 记忆哲学家普遍认为,若某人“记得”某过往事件,那么其情境记忆不仅应具有“事实性”,还应具有“原真性”:对该事件当下的回忆与当初的经验在内容上应足够相似。那么要有多相似才算足够相似?在原真性维度上,记得与不记得间的门槛在哪?这便是记忆的门槛问题。本文旨在充分揭示该问题的难度。类比知识的门槛问题,记忆的门槛问题同样棘手。一方面,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都要面临“避免武断”和“言之有物”间的两难。另一方面,当下对记忆门槛问题最成熟的两个解答方案都存在严重缺陷:博内克的蕴涵论有时太过严苛,有时又太过宽松;丁斯等人的功能语境论则过于含混,且实质上继承了蕴涵论的缺陷。程度主义方案或更有助于消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记忆 门槛问题 原真性 知识程度主义
下载PDF
论冯友兰哲学理性主义的宗教观
20
作者 祝薇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冯友兰从内容、方法、目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哲学和宗教予以了规定,旨在阐明:宗教虽然和哲学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内容上不如哲学纯粹;在方法上不如哲学明晰;在目的上,宗教所能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也低于哲学所能达到的天地境界。正是有鉴于此... 冯友兰从内容、方法、目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哲学和宗教予以了规定,旨在阐明:宗教虽然和哲学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内容上不如哲学纯粹;在方法上不如哲学明晰;在目的上,宗教所能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也低于哲学所能达到的天地境界。正是有鉴于此,冯友兰主张以"哲学代宗教",而这一主张具体落实到"新理学"中就是以"天地境界"代宗教。冯友兰的这一主张也彰显了他宗教观的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宗教 天地境界 理性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