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OTCH1基因突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闫慧 刘兰波 +4 位作者 丁丽霞 李本尚 沈树红 汤静燕 莫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0-875,共6页
目的阐明NOTCH1基因突变在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8例T-ALL患儿NOTCH1基因的异二聚体(HD)区及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PEST)区测序,研究T-ALL患儿中NOTCH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位点、... 目的阐明NOTCH1基因突变在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8例T-ALL患儿NOTCH1基因的异二聚体(HD)区及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PEST)区测序,研究T-ALL患儿中NOTCH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位点、类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8例T-ALL患儿中,15例(51.57%)患儿的NOTCH1基因发生突变,均为杂合性突变。突变患儿入院时外周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与无突变患儿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28例患儿的一年缓解率为75.0%(21/28),其中突变患儿的一年缓解率为80.0%(12/15),无突变患儿为69.2%(9/13)。此外,3例复发的突变组患儿至一年随访时均已死亡(一年时病死率为20%),而4例复发的无突变患儿经再次化疗后至一年随访时均存活(一年时病死率为0%)。结论儿童T-ALL患者中NOTCH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位点多样;NOTCH1突变者初诊时疾病更严重,短期预后较好、而复发后挽救治疗预后更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NOTCH1基因 儿童
下载PDF
重组人组蛋白H3和H4的表达纯化及其细胞毒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明昂 陶悦 +2 位作者 张小秦 曹清 莫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细胞外组蛋白在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标准品,至今无法对患者体内的胞外组蛋白进行精确定量,导致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无法根据血清组蛋白含量对疾病进行精确分级,也无法... 细胞外组蛋白在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标准品,至今无法对患者体内的胞外组蛋白进行精确定量,导致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无法根据血清组蛋白含量对疾病进行精确分级,也无法据此合理用药。同时,对患者体内胞外组蛋白精确定量也有助于确定细胞毒性机制研究的使用剂量。本研究用大肠杆菌表达单体变性组蛋白H3和H4,亲和纯化后用梯度稀释和透析方法,可以得到复性的组蛋白单体H3、H4以及H3/H4复合物。通过对蛋白质在纯化过程中稳定性的比较,发现H3/H4复合物较单体更为稳定。以该复合物(50μg/m L)处理HUVEC细胞,细胞存活率约为20%,与小牛胸腺组蛋白(200μg/m L)的毒性类似。该复合物引起的细胞毒性可被人血清白蛋白以浓度依赖的形式(0.625~10 mg/m L)缓解,提示其构象基本正确。因此,重组组蛋白H3/H4复合物可以作为精确定量组蛋白的标准品,对基于组蛋白含量的疾病分级和组蛋白毒性机制的研究均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组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 表达纯化 细胞毒性 脓毒症
原文传递
核酸适配体sgc8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康力 马亚妮 +3 位作者 王筱金 苗彦彦 韩达 谭蔚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57-1167,共11页
目的·研究核酸适配体sgc8对不同骨髓细胞的识别能力,评价其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5-羧基荧光素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及其对照随机文库链(Lib)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83例临床骨髓样本,分析各细胞... 目的·研究核酸适配体sgc8对不同骨髓细胞的识别能力,评价其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5-羧基荧光素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及其对照随机文库链(Lib)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83例临床骨髓样本,分析各细胞群sgc8与Lib阳性百分比差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AL样本中,sgc8在大部分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和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样本中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其中,sgc8对不同AML亚型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不同,而对T-ALL不同亚型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没有差异;但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样本中,sgc8未见明显识别能力。在正常骨髓样本中,sgc8可以识别髓系原始细胞,而不识别早期B细胞及其他成熟细胞群。结论·sgc8在AML、T-ALL和正常骨髓样本中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且对不同AML亚型可能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但它对B-ALL样本的细胞无显著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sgc8 急性白血病 流式细胞术 诊断
下载PDF
低剂量胞外组蛋白对内皮细胞毒性研究
4
作者 朱明昂 陶悦 +2 位作者 曹清 周云芳 莫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42-948,共7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组蛋白在脓毒症等感染性疾病中对内皮细胞的作用特征。方法以实验室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人源化组蛋白H3/H4复合物纯品代替小牛胸腺组蛋白,对内皮细胞进行低剂量(10μg/m L)、长时间(48 h)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和活性,流式细... 目的探讨低剂量组蛋白在脓毒症等感染性疾病中对内皮细胞的作用特征。方法以实验室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人源化组蛋白H3/H4复合物纯品代替小牛胸腺组蛋白,对内皮细胞进行低剂量(10μg/m L)、长时间(48 h)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和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活细胞百分比,检测细胞上清组蛋白含量。结果低剂量组蛋白长时间处理可引起内皮细胞发生持续的细胞死亡,细胞形态变化和功能丧失。这一毒性作用在10μg/m L组蛋白H3/H4处理时得到重复,且定量结果显示其在短时间内即可作用于细胞内部引起一系列胞内反应。结论比以往实验处理条件更低和更接近于病理情况的10μg/m L的H3/H4就能有效引起脓毒症等重症感染性疾病的体内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组蛋白 内皮细胞 细胞毒性 脓毒症
下载PDF
一种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生成巨核细胞的优化方案
5
作者 黄韦华 顾海慧 +4 位作者 臧艳 杨玥 查占山 李彦欣 钱宝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900-903,共4页
目的优化现有spin-EB培养法,促进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分化生成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MKs)。方法本研究通过将hiPSCs初始接种量从3500个细胞/孔提高至8000个细胞/孔,增加了形成EB的大小。... 目的优化现有spin-EB培养法,促进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分化生成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MKs)。方法本研究通过将hiPSCs初始接种量从3500个细胞/孔提高至8000个细胞/孔,增加了形成EB的大小。通过观察分化过程中EB-造血细胞的产生时间,检测不同阶段CD34^(+)造血干祖细胞、CD41^(+)MKs的增殖情况,研究该优化方案是否促进hiPSCs向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HPCs)和MKs分化。结果通过提高hiPSCs初始接种量,增加形成EB的大小可促进hiPSCs向HPCs和MKs分化的进程和细胞产生效率。结论我们研究描述了一种优化的和可重复的分化方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更高的产量从hiPSCs产生造血干祖细胞和成熟的巨核细胞。不断优化体外hiPSCs分化生成MKs和血小板的培养方案,并促进输血医学中大规模的体外血小板生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科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巨核细胞 优化方案
原文传递
甲氨蝶呤可逆转PRPS1基因突变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6-巯基嘌呤的耐药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同敏 李慧 +2 位作者 方后顺 陈尧 周斌兵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否可以逆转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te synthetase 1,PRPS1)基因突变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的耐药性,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否可以逆转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te synthetase 1,PRPS1)基因突变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的耐药性,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携带野生型(wide type,WT)PRPS1基因以及A190T或S103T突变型PRPS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h细胞以感染空载体GV303作为空白对照),采用细胞活力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上述细胞系构建成功。分别用MTX和6-MP单药以及MTX+6-MP联合用药处理各细胞系,然后锥虫蓝拒染法和AnnexinⅤ/7-AAD双染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NA损伤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活力实验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检测MTX作用各细胞系后,6-MP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6-MP代谢产物以及次黄嘌呤水平的改变。结果:外源性PRPS1蛋白在Reh细胞中成功过表达,而且与对照组GV303和WT细胞系相比,感染PRPS1突变基因的A190T和S103T细胞系均对6-MP和MTX耐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MTX和6-MP单药组相比,MTX+6-MP联合用药可以更有效地抑制A190T和S103T细胞的增殖(P值均<0.001),促进细胞凋亡(P<0.01,P<0.001),上调磷酸化组蛋白H2AX(phosphorylated H2AX,γH2AX)、磷酸化细胞周期检验点激酶(2phosphorylated checkpoint kinase 2,p-Chk2)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剪切体的表达(P<0.05,P<0.01,P<0.001)。此外,MTX处理各细胞后,6-MP对A190T和S103T细胞的IC50值远远低于MTX未处理组P值均<0.001),且细胞中次黄嘌呤的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01),而6-MP的代谢产物硫代次黄嘌呤核苷酸(thioinosine monophosphate,TIMP)和硫代鸟嘌呤核苷酸(thioguanosine monophosphate,TGMP)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01)。结论 :MTX可以逆转PRPS1基因突变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6-MP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次黄嘌呤的异常积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实验性 甲氨蝶呤 抗药性 肿瘤 突变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明昂 曹清 莫茜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7-71,共5页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由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到胞外的一种网状结构,不但可以包裹病原体,也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与多种疾病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对其代谢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NETs有望成为多种疾病诊断...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由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到胞外的一种网状结构,不但可以包裹病原体,也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与多种疾病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对其代谢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NETs有望成为多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细胞毒性 病理作用 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
原文传递
iPS细胞技术在HIV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
8
作者 战智琰 李彦欣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2-534,F0003,共4页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在其被发现的十余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iPS细胞技术在功能研究、疾病模型、基因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iPS细胞技术在艾滋病病毒(HIV)研究和治疗方面的应...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在其被发现的十余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iPS细胞技术在功能研究、疾病模型、基因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iPS细胞技术在艾滋病病毒(HIV)研究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层出不穷。利用iPS细胞平台,学者们在HIV的CCR5和CXCR4等受体的研究以及细胞治疗等策略的探索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如此,类似于"柏林病人",有学者提出利用经基因修饰后,自体同源造血干细胞对艾滋病病人进行干细胞骨髓移植,而iPS细胞及重编程技术使该设想更具有可行性。文章对iPS细胞技术在HIV相关的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重编程 艾滋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