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增强小儿外科手术后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沈杨 金立红 张马忠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27-830,共4页
目的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外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分入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定0.15g·kg-1·h-1+芬太尼0.3g·kg-1... 目的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外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分入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定0.15g·kg-1·h-1+芬太尼0.3g·kg-1·h-1)和芬太尼组(芬太尼0.3g·kg-1·h-1),每组20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药液总量100mL,背景剂量2mL/h,追加量1.5mL/次,锁定时间15min,每小时最大限量6mL。持续观察24h,在患儿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和术后0.5、1、4、12、24h各时间点,记录患儿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Ramsay镇静评分(RSS评分)和芬太尼累积消耗量。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寒战、谵妄、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患者在术后0.5、4h时的FLACC评分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RSS评分均显著高于芬太尼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间在术后各时间段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寒战、谵妄、呼吸抑制。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小儿术后PCIA镇痛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用芬太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 术后镇痛 儿童
下载PDF
氯胺酮和丙泊酚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2
作者 金立红 沈杨 +1 位作者 宋艳艳 张马忠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57-86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药物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3组,于出生后6、8、10d分别给予氯胺酮(单药麻醉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复合麻醉组)或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处理。于出生后41d对大鼠进行旷场实验...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药物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3组,于出生后6、8、10d分别给予氯胺酮(单药麻醉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复合麻醉组)或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处理。于出生后41d对大鼠进行旷场实验,记录其运动总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和运动速度。于出生后45d对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训练第1~4天行定向航行实验,记录其逃避潜伏期、寻找平台的总路程和寻找平台的速度;训练第5天行空间探索实验,记录其原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穿越平台的次数和原平台位置的停留时间。于出生后60d对大鼠进行条件恐惧训练,记录大鼠训练期、场景恐惧测试、声音恐惧测试的凝滞率。结果 3组间运动总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运动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定向航行实验结果显示,3组训练第2、3、4天寻找平台的总路程均较同组训练第1天显著缩短(P值均〈0.05),单药麻醉组和对照组训练第2、3、4天的逃避潜伏期均较同组训练第1天显著缩短(P值均〈0.05),3组训练第3、4天寻找平台的总路程和逃避潜伏期均较同组训练第2天显著缩短(P值均〈0.05);3组训练第4天寻找平台的总路程和逃避潜伏期均较同组训练第3天显著缩短(P值均〈0.05),3组内训练第1、2、3、4天间寻找平台的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合麻醉组训练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单药麻醉组和对照组同时间(P值均〈0.05),3组间训练第1、2、3、4天寻找平台的总路程和寻找平台的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3组间原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穿越平台的次数、原平台位置的停留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场景恐惧测试和声音恐惧测试的凝滞率均显著高于同组训练期(P值均〈0.05)。结论在脑发育的关键期,氯胺酮与丙泊酚复合麻醉较单用氯胺酮麻醉可能更易导致发育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发生减退,但对大鼠恐惧记忆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丙泊酚 学习记忆
下载PDF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再分析50%患者意识消失所需靶控丙泊酚浓度及其协变量关系
3
作者 翟东 俞青 +1 位作者 张马忠 王珊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再分析50%患者意识消失所需的丙泊酚靶控浓度(CP_(50)),确定术前用药和年龄对CP_(50)的影响。方法将156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分为有术前用药组(72例)和无术前用药组(8... 目的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再分析50%患者意识消失所需的丙泊酚靶控浓度(CP_(50)),确定术前用药和年龄对CP_(50)的影响。方法将156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分为有术前用药组(72例)和无术前用药组(84例),随机接受预设的靶控丙泊酚浓度,应用镇静/警觉评分(OAA/S)评估镇静程度,OAA/S≤3分为意识消失。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CP_(50)呈线性降低,有术前用药组和无术前用药组的CP_(50)(μg/mL)分别为2.47-0.026 6×(年龄-50)和2.47-0.025×(年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以前的分析结果一致,年龄和术前用药均是影响丙泊酚靶控输注药效学的显著因子,而且NONMEM显示了其在药理学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丙泊酚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