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双歧杆菌Bb12辅助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杜娟 徐莉 +2 位作者 牟娅妮 周亚红 许可青 《东南国防医药》 2021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乳双歧杆菌Bb12辅助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FC)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便秘门诊的FC患儿,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联合组38例及对照组32例。联合组给予Bb12及乳果糖联合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乳双歧杆菌Bb12辅助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FC)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便秘门诊的FC患儿,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联合组38例及对照组32例。联合组给予Bb12及乳果糖联合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乳果糖治疗4周,填写调查问卷及随访表格,观察患儿治疗后4周内服药情况(是否服药、具体剂量、有无不良反应等)和便秘情况(病程、排便频率、粪便的Bristol分型、便秘伴随症状等),每2周便秘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患儿治疗后第8周的便秘情况。比较2组治疗第4周和第8周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儿抗拒排便表现较对照组更为显著(73.68%vs 36.67%,P<0.05)。治疗前联合组粪便Bristol分型平均为Ⅰ~Ⅱ型,对照组为Ⅱ~Ⅲ型,联合组较对照组粪便性状更为干燥坚硬(P<0.05)。2组治疗后排便频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粪便性状均较前软化(P<0.05);治疗后第3周及第4周联合组排便频率[(4.81±1.43)、(4.81±1.68)次/周]高于对照组[(3.97±1.58)、(4.03±1.33)次/周,P<0.05];治疗后第4周2组粪便Bristol分型平均为Ⅳ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第4周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周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97.37%vs 62.50%,P<0.01)。结论乳双歧杆菌Bb12辅助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乳果糖 功能性便秘 儿童
下载PDF
儿童鲍曼不动杆菌所致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章昱 黄卫春 +3 位作者 俞蕙 张婷 华春珍 曹清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450-453,共4页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所致脑膜炎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中的发病率,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国内10家儿童医院2016年全年脑脊液培养阳性样本,采用WHONET软件对分离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所占比例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同时收...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所致脑膜炎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中的发病率,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国内10家儿童医院2016年全年脑脊液培养阳性样本,采用WHONET软件对分离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所占比例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同时收集相应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脑脊液阳性样本318份,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6份(5%)。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100%)、头孢替坦(100%)和头孢唑林(100%)完全耐药,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80%以上;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68.8%;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69.2%和68.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也达到53.3%。16例鲍曼不动杆菌所致颅内感染患儿中,11例(68.8%)明确有颅内肿瘤、脑积水、颅脑损伤及颅内出血等基础疾病,且均经手术切除、脑积水引流等外科干预;16例患儿中,14例(87.5%)为入住SICU、PICU或NICU等重症监护室患儿,住院天数均〉20 d。在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下,16例鲍曼不动杆菌所致颅内感染患儿最终死亡6例,病死率达37.5%。结论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占有重要地位,其较高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虽然积极联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所致的颅内感染,但临床病例的预后仍不容乐观。坚持多中心监测,合理、有效、联合使用敏感抗生素对改善疾病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 儿童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儿呼吸道病毒核酸载量的循环阈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陈乡 周建国 +5 位作者 卢燕鸣 陈轶维 张婷 俞蕙王 立波 周文浩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儿童病例的特点及影响病毒核酸循环阈值(Ct值)达≥35所需时间的因素。方法纳入2022年4月7日至6月2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收治的0~14...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儿童病例的特点及影响病毒核酸循环阈值(Ct值)达≥35所需时间的因素。方法纳入2022年4月7日至6月2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收治的0~14岁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且有临床症状的患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每日检测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以Ct值表示。将症状起始或核酸检测首次阳性(以较早时间为准)至开放阅读框1ab基因Ct值≥特定数值(x)定义为"Ct值达x所需时间",即T_(Ct≥x)。收集患儿年龄、性别、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疾病等资料。采用Cox模型分析TCt≥35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收治儿童病例871例,中位年龄为2岁,范围为1月龄至14岁,其中474例(54.4%)为男童,89例(10.2%)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实体肿瘤和癫痫等。轻型病例572例(65.7%),普通型298例(34.2%),重型1例(0.1%),无危重型病例和死亡病例。T_(Ct≥35)为12(10,14)d。Cox模型分析示,与1~12月龄组患儿相比,37~84月龄和85~168月龄患儿的T_(Ct≥35)均较短[风险比(HR)=1.55、1.84,均P<0.001]。矫正年龄后,与未接种疫苗患儿相比,接种1或2剂疫苗患儿的T_(Ct≥35)缩短[矫正后的风险比(aHR)=1.49,P=0.011];与轻型患儿相比,普通型患儿T_(Ct≥35)延长(aHR=0.78,P=0.002);有基础疾病患儿较无基础疾病患儿的T_(Ct≥35)延长(aHR=0.38,P<0.001)。无基础疾病的患儿T_(Ct≥28)、T_(Ct≥30)、T_(Ct≥33)、T_(Ct≥35)分别为7(6,9)d、9(7,10)d、10(8,11)d和12(10,14)d。结论年龄、疫苗接种、疾病临床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儿童病例核酸转阴(Ct值≥35)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儿童 病毒载量 循环阈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