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临床数据与循环系统模型融合技术的心血管功能评估中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逸 殷兆芳 梁夫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4,共8页
识别影响患者个体化心血管功能评估(基于临床数据与循环系统模型的融合技术)精度的关键因子,并量化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为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参数敏感度分析并结合子集选择方法,识别与血流动力学计算和主要模型参数... 识别影响患者个体化心血管功能评估(基于临床数据与循环系统模型的融合技术)精度的关键因子,并量化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为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参数敏感度分析并结合子集选择方法,识别与血流动力学计算和主要模型参数(与心血管功能的评估目标对应)评估相关的次主要模型参数。利用虚拟临床数据开展数值实验,分析临床数据测量误差(误差区间5%)和次主要参数变动(变动率30%)对主要模型参数评估结果的影响。临床数据的测量误差引起评估结果的显著变化(最大变化率达到16.6%),相对地,次主要参数变动造成的评估误差较小(在10%以内)。临床数据的精确采集是确保评估结果可靠的关键环节;次主要参数虽然在患者间存在实际的个体差异性,但对其进行固定处理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功能评估 循环系统模型 敏感度分析 子集选择 误差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上臂袖带振荡波估测动脉僵硬度的理论方法及临床实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絮洁 章亚平 +2 位作者 殷兆芳 覃开蓉 梁夫友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第4期22-28,共7页
目的检验一款动脉脉波检测仪(PASESA AVE-1500)利用上臂袖带振荡波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构建循环系统—上臂袖带的耦合模型,模拟动脉脉波检测仪的测量过程,研究利用袖带振荡波特征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方法... 目的检验一款动脉脉波检测仪(PASESA AVE-1500)利用上臂袖带振荡波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构建循环系统—上臂袖带的耦合模型,模拟动脉脉波检测仪的测量过程,研究利用袖带振荡波特征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方法,并通过数值实验评估心血管参数对估测精度的影响;进一步使用该动脉脉波检测仪开展临床实验(238例),验证测量指标的有效性。结果基于计算模型的理论研究发现,袖带振荡波微分波形中的第二谷值与第一峰值之比(|V2|/|P1|)与中心动脉僵硬度正相关,同时,|V2|/|P1|随着心脏收缩功能的减弱而增大,而受外周血管总阻抗和肱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临床研究发现,动脉波速指数(AVI)的测量值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001),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组间差异趋势一致(P<0.0001),且AVI与ba PWV(r=0.656,P<0.0001,n=238)和年龄(r=0.525,P<0.0001,n=170)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上臂袖带振荡波的波形特征,能够得到反映中心动脉壁力学特性的指标,从而实现对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无创、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袖带振荡波 动脉僵硬度 循环系统—袖带耦合模型 动脉脉波检测仪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识别和处理 被引量:1
3
作者 薛超 王长谦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4期3-6,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坏死,起病急骤、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随着临床研究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近20余年来AMI的治疗和急救取得了重大成效。对AM...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坏死,起病急骤、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随着临床研究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近20余年来AMI的治疗和急救取得了重大成效。对AMI、尤其ST段抬高AMI(STEMI)的急救,在发病时间窗内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尤其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直接PCI)是这类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后 高危患者 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介入治疗技术 识别 猝死 ST段抬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