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9
1
作者 杨晓岚 沈沸 +3 位作者 华驾略 秦洁行 周洁茹 李焰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总结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81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指标、头部影像学和TOAST病因分型。结... 目的总结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81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指标、头部影像学和TOAST病因分型。结果根据眩晕发作类型分为孤立性眩晕组(18例)和非孤立性眩晕组(63例)。孤立性眩晕组患者冠心病[8/18对15.87%(10/63);校正χ~2=5.062,P=0.024]和心房颤动[7/18对14.29%(9/63);校正χ~2=3.907,P=0.048]比例高于非孤立性眩晕组;眼震发生率高于[10/18对30.16%(19/63);χ~2=3.929,P=0.047]非孤立性眩晕组;影像学检查,弧立性眩晕组有16/18例病变位于小脑,高于非孤立性眩晕组(Z=-2.289,P=0.022);TOAST病因分型,弧立性眩晕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8/18例、心源性栓塞型占6/18例。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致孤立性眩晕患者冠心病和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病灶主要累及小脑,脑卒中发病机制可能倾向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眩晕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掌握正确的头晕眩晕诊断思路与方法:《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与启示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焰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2,共4页
头晕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复杂,病因多样,因此应掌握正确诊断思路和方法。首先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头晕眩晕发作性质和类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相关病史;其次应进行仔细的神经耳科检查和针对性辅助检查,不加选择的辅助... 头晕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复杂,病因多样,因此应掌握正确诊断思路和方法。首先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头晕眩晕发作性质和类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相关病史;其次应进行仔细的神经耳科检查和针对性辅助检查,不加选择的辅助检查并不能有助于诊断。基于上述过程,方可以实现不同前庭综合征(急性、阵发性或慢性)的诊断,再结合诊断标准完成疾病诊断。本文拟结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就如何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建立综合征的诊断并最终完成头晕眩晕病因诊断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综合征 诊断 综述
下载PDF
正确掌握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焰生 华驾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0,共4页
"前庭性偏头痛"是早已被认识但最近方被国际头痛协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认可的诊断概念。明确诊断前庭性偏头痛,首先需要熟悉诊断标准,其次需要掌握临床表现(如前庭症状性质、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最后需要与... "前庭性偏头痛"是早已被认识但最近方被国际头痛协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认可的诊断概念。明确诊断前庭性偏头痛,首先需要熟悉诊断标准,其次需要掌握临床表现(如前庭症状性质、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最后需要与前庭性偏头痛具有相似表现的疾病(如特殊类型偏头痛、良性发作性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和梅尼埃病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晕 眩晕 综述
下载PDF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焰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21-1124,共4页
脑卒中是重要的死亡和残疾病因,除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和血管性危险因素外,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本身就是重要复发危险因素,尤其是近期发生者。因此,为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APT)是一个重要的预防... 脑卒中是重要的死亡和残疾病因,除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和血管性危险因素外,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本身就是重要复发危险因素,尤其是近期发生者。因此,为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APT)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自2014年美国卒中学会及我国的相关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发表,针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开展了几项重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一些系统分析[1-2]。本研究就此予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 抗凝药
下载PDF
不该再使用“颈性眩晕”的概念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焰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66-1369,共4页
随着对头晕及眩晕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转颈诱发或加重的头晕具有多重发生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高位颈部的深感觉传入异常及与椎基底动脉受压相关的后循环缺血。然而,这两种机制所导致的临床表现、检查手段诊断方法及处理完... 随着对头晕及眩晕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转颈诱发或加重的头晕具有多重发生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高位颈部的深感觉传入异常及与椎基底动脉受压相关的后循环缺血。然而,这两种机制所导致的临床表现、检查手段诊断方法及处理完全不同。因此,使用"颈性眩晕"概念来涵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并不恰当,不该继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本体感觉 颈性眩晕
原文传递
丛集-偏头痛:病例报道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焰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12-315,共4页
自1988年的第1版国际头痛疾患分类(intern-ionalcl 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ICHD)到2013年的第3版测试版,均按照头痛发作的临床特点将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予以明确的区分。但在临床上,仍然可见不典型的病人,同时具备... 自1988年的第1版国际头痛疾患分类(intern-ionalcl 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ICHD)到2013年的第3版测试版,均按照头痛发作的临床特点将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予以明确的区分。但在临床上,仍然可见不典型的病人,同时具备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的临床特征,给临床处理带来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文献复习 病例报道 丛集性头痛 临床特点 头痛发作 临床特征 临床处理
下载PDF
写在“头晕与眩晕”专题前的话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焰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共2页
头晕和(或)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亦是患者就医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涉及神经科、耳科、精神心理科和内科等多个学科,且缺乏诊断的“特异性客观标记”,使得许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断,是临床工作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下载PDF
绝经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血清性激素及25-羟胆钙化醇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顾欢欢 李斐 +5 位作者 张照环 杨月嫦 高博 尚辰勇 庄建华 李焰生(点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_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_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和25-(OH)-D_3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与雌二醇、雌二醇与25-(OH)-D_3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BPPV组患者血清雌二醇[15.67(10.96,22.15)pg/ml]和25-(OH)-D_3[(24.24±1.05)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31.78(25.60,39.50)pg/ml,25-(OH)-D_3:(27.62±0.76)ng/ml],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68,P=0.000;t=-2.605,P=0.010),而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受试者血清雌二醇与25-(OH)-D_3水平无关联性;但对照组年龄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rs=-0.263,P=0.038),BPPV组二者则无关联性。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可能是女性绝经后罹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耳石膜 骨化二醇 性腺甾类激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慢性头晕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认识历史 被引量:3
9
作者 奥通沙.热合买提 李焰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6,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后已知慢性头晕与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并提出"恐惧性姿势性眩晕"、"空间运动不适"、"视觉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晕"和"慢性特发性头晕"等概念和诊断术语,而最新诊断... 20世纪80年代后已知慢性头晕与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并提出"恐惧性姿势性眩晕"、"空间运动不适"、"视觉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晕"和"慢性特发性头晕"等概念和诊断术语,而最新诊断术语——"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涵盖上述术语的共同临床特征。关于慢性头晕与精神心理障碍关联性的机制假说包括慢性头晕与精神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关联,认为适应不良是功能性头晕的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精神障碍 医学史 综述
下载PDF
颈性头晕/眩晕:该淘汰的诊断概念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焰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1-175,共5页
伴颈部疼痛不适的头晕或眩晕始终是神经科、骨科、耳科、全科及康复科的挑战,也是最容易发生诊断错误的临床情况。尤其是在影像学检查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大量患者的头晕或眩晕被认为与影像学发现的颈椎退行性变有关,被诊断为“颈椎病... 伴颈部疼痛不适的头晕或眩晕始终是神经科、骨科、耳科、全科及康复科的挑战,也是最容易发生诊断错误的临床情况。尤其是在影像学检查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大量患者的头晕或眩晕被认为与影像学发现的颈椎退行性变有关,被诊断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或“颈性头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头晕 诊断错误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影像学检查 颈椎退行性变 后循环缺血 疼痛不适
原文传递
中国11个城市社区全科医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心血管疾病观念的调查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焰生 张宇清 +2 位作者 曾玲 周明明 祝墡珠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11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C)的全科医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APD)预防心血管疾病(CVD)的观念及其临床实践情况。方法以全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地区划分,在全国11个城市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甄选350家CHC参与该项研究。每家CH... 目的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C)的全科医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APD)预防心血管疾病(CVD)的观念及其临床实践情况。方法以全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地区划分,在全国11个城市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甄选350家CHC参与该项研究。每家CHC选取1名全科医师,于2018年3月12日至4月20日展开调查,发放并收集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接诊CVD患者情况、CVD一级/二级预防中APD应用情况(方案与疗程)和影响因素,以及对APD的处方观念等。结果对350份有效问卷分析显示,全科医师日常接诊患者中,主要诊断为高血压者占46%(30%,60%),96.6%(338/350)的全科医师表示目前已经为患者开展了一级预防(主要对象为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或出现颈动脉斑块者),一级预防用药者占34%(20%,45%);使用APD预防者仅47%(35%,60%),其中阿司匹林占87%(80%,95%),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8.0±1.4)分]和全科医师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获益不明确[(7.3±1.4)分]是其应用的主要阻碍因素。接诊患者中主要诊断为冠心病或脑卒中者分别占28%(20%,35%)和17%(10%,20%)。83%(80%,95%)的冠心病使用了APD进行二级预防,其中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药者82%(70%,95%),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药者18%(5%,30%),疗程11个月。83%(80%,95%)的脑卒中使用了APD进行二级预防,其中使用单药者占85%(80%,95%),使用双药者占15%(5%,20%),疗程9个月。与氯吡格雷相比,阿司匹林在临床使用经验[(8.3±1.1)分]和治疗费用合理[(8.3±1.3)分]评分相对较高。能够坚持长期规律服用APD者中,冠心病占(68%±15%);脑卒中占(70%±17%)。全科医师认为患者对于疾病[(8.4±1.1)分]和规律服药的认知不足[(8.2±1.2)分]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全科医师对CVD的一级预防中使用APD不足,在二级预防的规范化方面差距较大,尤其是APD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疗程方面需加强对指南的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治疗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全科医师
原文传递
记忆减退“就诊”必读
12
作者 李焰生 《大众医学》 2019年第5期12-13,共2页
人到中年后,许多人会岀现记忆减退,表现为“丢三落四”,如:出门忘记带钥匙或手机,到了商场忘记要买什么东西,见到老熟人一时想不起名字,等等。如果这些情况偶尔发生,无需大惊小怪。但若是这种“丢三落四”明显影响到了个人的工作、生活... 人到中年后,许多人会岀现记忆减退,表现为“丢三落四”,如:出门忘记带钥匙或手机,到了商场忘记要买什么东西,见到老熟人一时想不起名字,等等。如果这些情况偶尔发生,无需大惊小怪。但若是这种“丢三落四”明显影响到了个人的工作、生活或社交活动,则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减退 就诊 社交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