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标志物在胃癌发病机制及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正纲 傅国辉 +12 位作者 刘炳亚 于颖彦 瞿颖 吴云林 顾琴龙 李建芳 李琛 严超 张俊 刘文韬 燕敏 沈炜炜 程时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85-1197,共13页
该项目以分子标志物为切入点,以高通量组学技术为基础,筛选出胃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候选分子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发现,IPO-38、胃泌素、IL-33以及循环血中的FAM5C和MYLK高甲基化等胃癌血清诊断学标志物可作为胃癌早期... 该项目以分子标志物为切入点,以高通量组学技术为基础,筛选出胃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候选分子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发现,IPO-38、胃泌素、IL-33以及循环血中的FAM5C和MYLK高甲基化等胃癌血清诊断学标志物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研究还发现,FRZB、TXNL2、PHF10、MPS-1、PTP1B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侵袭等有关;胃癌细胞中AE1高表达可以将p16扣押在胞质,阻止其入核而起到原癌基因的作用;IRX1和miR-126在胃癌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在胃癌中的作用类似抑癌基因。该研究为筛选胃癌候选标志物、开发诊断、分子靶点和预后判断等临床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分子标志物 诊断 治疗 预后 转化研究
下载PDF
进一步提高我国外科研究的总体水平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正纲 李宏为 林言箴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5期401-402,共2页
继2004年《外科理论与实践》第3期刊登“外科基础研究”重点内容后,本期再就“临床与基础研究”专题,邀请多位专家围绕发展方向和总体策略进行深入讨论,并选登多篇质量较高的外科研究论文,以求展示近期国内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 继2004年《外科理论与实践》第3期刊登“外科基础研究”重点内容后,本期再就“临床与基础研究”专题,邀请多位专家围绕发展方向和总体策略进行深入讨论,并选登多篇质量较高的外科研究论文,以求展示近期国内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学 研究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6):生物信息学与医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颖彦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2期I0008-I0016,共9页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基因组测序数据迅猛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推进产生了海量基因数据,这些数据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内涵,如果能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可能揭...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基因组测序数据迅猛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推进产生了海量基因数据,这些数据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内涵,如果能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可能揭示出很多对人类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医学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组测序 交叉学科 生物学
下载PDF
上海地区胆囊结石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启晗 张中文 +6 位作者 吴健 蔡强 孙海东 蔡劬 蒋兆彦 韩天权 张圣道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3期252-257,共6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居民胆囊结石病(以下简称胆石病)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对上海三个区部分20~79岁自然人群15 256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男8 617人,女6 639人。使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居民胆囊结石病(以下简称胆石病)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对上海三个区部分20~79岁自然人群15 256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男8 617人,女6 639人。使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生化分析等方法收集参加者相关临床数据。胆囊疾病采用空腹B超检查确诊。采用t检验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与胆石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胆石病总体患病率为7.02%,女性(8.10%)略高于男性(6.19%)(P<0.05)。不论性别,胆石病的患病率随年龄递增(P<0.05)。(2)胆囊总体切除率为2.48%,女性(3.42%)是男性(1.75%)的约2倍(P<0.05),也随年龄递增(P<0.05)。(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龄、脂肪肝、胆石病家族史、高血压、体质量指数增加为胆石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调查显示,当前上海地区人群总体胆石病患病率为7.02%,胆囊切除率为2.48%。性别、年龄、脂肪肝、胆石病家族史、高血压和体质量指数与胆石病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胆囊结石病 胆囊切除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胡伟国 臧潞 +10 位作者 马君俊 孙延军 陆爱国 王明亮 李健文 蔡伟 董峰 毛志海 吴云林 郑民华 朱正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间68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早期胃癌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其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1例,开腹胃癌根治术37例;并比较两... 目的:评价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间68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早期胃癌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其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1例,开腹胃癌根治术37例;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胃肠道恢复、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等结果。结果:全部31例早期胃癌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无中转开腹,其中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全胃切除术1例;D1+α式淋巴结清扫16例、D1+β式淋巴结清扫2例,D2淋巴结清扫13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4.8±50.8min,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138.7±157.3)ml,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手术后肠道恢复功能时间1.8(1~4)d,显著少于开腹组(P<0.01)。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数(9.6±4.4)枚,测量胃近端和远端正常切缘(3.8±1.6)cm及(3.5±1.3)cm,与开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中位随访15(2~35)个月,腹腔镜组无肿瘤复发或者死亡,开腹组一例因腹膜复发而死亡。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术 腹腔镜 外科手术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胆固醇结石病人肝脏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LRH-1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海 所广军 +7 位作者 杨士勇 蔡劬 姜志宏 蔡杏兴 袁作彪 蒋兆彦 张圣道 韩天权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定血清脂质、胆汁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SRBI和LRH-1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石平均胆固醇含量(86.68±5.26)%,均为胆固醇结石。胆石组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62)mmol/L比(1.42±0.56)mmol/L,P<0.01]。胆石组胆汁胆固醇在总脂中的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80±2.06)mol%比(5.26±2.80)mol%,P<0.05]。胆石组SRBI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2.48±0.44比1.00±0.23,P<0.05),胆石组LRH-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2.05±0.29比1.00±0.28,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肝脏LRH-1、SRBI表达增高,参与了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并促进了胆固醇结石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BI型清道夫受体 肝脏受体类似物-1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脂肪肝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常显星 蒋兆彦 +4 位作者 徐琛莹 李薇薇 孙露萤 杨肖波 俞丽芬 《胃肠病学》 2013年第1期6-10,共5页
背景: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脂肪肝指数(FLI)在欧洲人群中可用于脂肪肝的预测。目的:探讨FLI在中国人群中与NAFLD和严重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相关性。方法:713例因高度疑似CAD... 背景: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脂肪肝指数(FLI)在欧洲人群中可用于脂肪肝的预测。目的:探讨FLI在中国人群中与NAFLD和严重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相关性。方法:713例因高度疑似CAD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上海市本地居民纳入研究,并根据造影结果分为CAD组和非CAD组。其中574例根据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以NAFLD或CAD为因变量,以包括FLI在内的其他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AFLD组FLI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1);不同FLI级别组间(<30、30~60和≥60)NAFL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校正性别、年龄因素,FLI为NAFLD的危险因素之一(OR=1.038,95%CI:1.029~1.047,P=0.000),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高血脂史。CAD与非CAD组间FLI以及不同FLI级别组间CAD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校正年龄因素,AST和总胆固醇(TC)为CAD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为CAD的保护因素,FLI与CAD之间无相关性(男性OR=0.996,95%CI:0.988~1.004,P=0.359;女性OR=0.995,95%CI:0.976~1.014,P=0.574)。结论:在中国人群中,FLI与NAFLD具有相关性,可用于NAFLD的筛选和预测;FLI与CAD无明显相关性,是否可用于CAD的预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指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超声检查 冠状血管造影术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的基因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7
8
作者 韩天权 蒋兆彦 张圣道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2期125-127,共3页
1986年。在美国召开首届国际胆石病预防会议,时隔20余年,在2008年消化学科的权威杂志《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用Ezetimibe预防胆石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可见在胆石病研究领域,时刻关注和“执着追求”胆石病的预防。胆石病是世... 1986年。在美国召开首届国际胆石病预防会议,时隔20余年,在2008年消化学科的权威杂志《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用Ezetimibe预防胆石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可见在胆石病研究领域,时刻关注和“执着追求”胆石病的预防。胆石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其大多指胆囊结石,常见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属于胆固醇类结石,全国两次胆石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胆囊结石的比例正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胆结石 基因
下载PDF
术前血清CA125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单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严超 朱正纲 +5 位作者 燕敏 陈军 项明 陈明敏 刘炳亚 林言箴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前检测1 348例胃癌病人的血清CA125、CA19-9、CA72-4和CEA水平,其检测值与临床病理参数作分析。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前检测1 348例胃癌病人的血清CA125、CA19-9、CA72-4和CEA水平,其检测值与临床病理参数作分析。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判断的准确率最高,CA125、CA19-9、CA72-4和CE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61、0.71和0.43。ROC分析进一步显示,血清CA125预测腹水的诊断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7),并且血清CA125水平与腹水量密切相关(r=0.686,P<0.001)。以35 u/mL作为血清CA125的临界值,血清CA125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43.6%(41/94)、96.5%(1210/1254)、48.2%(41/85)、95.8%(1 210/1 263)和92.8%(1 251/1 348)。此外,血清CA125对伴有腹水胃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较无腹水的胃癌腹膜转移显著增高(79.4%比23.3%,P<0.001)。结论:术前血清CA125对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且血清CA125水平与腹水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肿瘤标志物 糖链抗原125
原文传递
主观综合营养评价法评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营养状况和预后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蓓雯 曹伟新 +1 位作者 燕敏 张俊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评价主观综合营养评价法(SGA)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营养状况和预后评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GA法、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等方法评判62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前营养状况,并跟踪其预后。结果:①被SGA评为营养不良的有303... 目的:评价主观综合营养评价法(SGA)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营养状况和预后评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GA法、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等方法评判62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前营养状况,并跟踪其预后。结果:①被SGA评为营养不良的有303例,占48.40%。②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与肿瘤部位相关(P<0.05),以胰腺癌最高(74.19%),肠癌最低(44.94%),食管癌(55.56%)和胃癌(46.12%)介于二者之间;626例病人中有67.25%发生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31.47%有不同程度的摄入量减少。③被SGA评为属不同营养状况组(SGA-A为营养正常,SGA-B为轻~中度营养不良,SGA-C为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的血清蛋白、体质指数(BMI)和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GA评判结果与血清蛋白、BMI和TSF值间的相关性(r=0.251~0.371)并不令人满意。④有150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占23.96%,以SGA-C组最高(35.0%)。⑤平均住院天数为(22.05±10.27)d,不同SGA组病人住院天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GA-C组最长。结论:与血清蛋白水平和人体测量等单指标相比,SGA能更好地评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及预测并发症和住院天数,可将SGA视为评价肿瘤病人营养状况和预后的较好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评价 营养状况 消化系统肿瘤 预后
下载PDF
大鼠侧脑室注射细胞因子等对脑损伤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孔雷 韩天权 +4 位作者 于颖彦 姜志宏 计骏 雷若庆 张圣道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细胞因子和高渗液等致病因素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侧脑室内分别注射TNF-α、10%NaCl、胰脂肪酶、白色念珠菌悬液及大肠埃希菌悬液,注射0.9%NaCl作为对照;以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损害... 目的: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细胞因子和高渗液等致病因素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侧脑室内分别注射TNF-α、10%NaCl、胰脂肪酶、白色念珠菌悬液及大肠埃希菌悬液,注射0.9%NaCl作为对照;以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损害因素对大鼠脑组织的作用。结果:TNF-α、10%NaCl、胰脂肪酶、真菌及细菌悬液均可招致不同程度的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水肿、核固缩、脑软化、轴突髓鞘板层结构紊乱、髓鞘脱失等病理改变。结论:促炎细胞因子、高渗状态、胰脂肪酶以及真菌和细菌感染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导致脑组织髓鞘、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损伤的病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胰腺炎 病理学 大鼠
下载PDF
胃癌腹膜转移的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严超 石红鹏 +16 位作者 刘瑩 徐玮 马韬 奚文琦 杨中印 华子辰 刘文韬 朱正伦 毕任达 郑亚南 冯润华 姚学新 陈明敏 李琛 张俊 燕敏 朱正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期32-39,共8页
目的 :探讨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NIPS)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10月间,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P1期1例,P2期2例,P3期8例,接受21 d为1个... 目的 :探讨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NIPS)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10月间,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P1期1例,P2期2例,P3期8例,接受21 d为1个疗程的化疗。化疗第1和第8天,经腹腔化疗泵输注紫杉醇(20 mg/m^2),并静脉输注紫杉醇(50 mg/m^2);同时,连续14 d口服替吉奥80 mg/(m^2·d),停药7 d。第2次腹腔镜探查时发现腹膜转移灶消失或明显退缩的病人,行转化胃癌切除手术。结果:在所有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中,8例(72.7%)接受转化胃癌切除手术,其中5例(62.5%)接受R0切除。本研究术前中位化疗疗程为6(3~8)个。本研究病人的1年总生存率为63.6%(7/11),其中接受胃癌切除手术病人和P3期病人的1年总生存率分别达87.5%(7/8)和50.0%(4/8)。主要化疗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其中3/4级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2%(2/11)和36.4%(4/11)。所有病例均未发生NIPS和手术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NIPS转化治疗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有效且安全,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膜转移 化疗
原文传递
多排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单中心大宗病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严超 朱正纲 +6 位作者 燕敏 陈军 项明 陈明敏 张欢 刘炳亚 林言箴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4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CT(multidetector-rowCT,MD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311例胃癌病人术前行MD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DCT检查对胃癌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5.3%.其中T1期为74-3%,T2-3期为42.9%,T4a期... 目的:探讨多排CT(multidetector-rowCT,MD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311例胃癌病人术前行MD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DCT检查对胃癌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5.3%.其中T1期为74-3%,T2-3期为42.9%,T4a期为85.6%,T4b期为81.9%。MDCT检查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3%、71_8%、81.2%、74.6%和78.6%;对胃癌远处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0.4%、98_3%、86.9%、95.5%和94.5%;对胃癌肝脏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4.1%、99.7%、83.3%、99.5%和99.2%:对胃癌腹膜转移的判断分别为54.5%、99.3%、87.1%、96.4%和96.0%;对胃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6.3%、99.1%、84.1%、98.6%和97.8%。结论:MDCT检查对胃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胃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相对偏低.对于腹膜转移概率较大的病人仍需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分期
原文传递
Tau基因表达与紫杉醇治疗胃癌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任峰 叶正宝 +7 位作者 彭春伟 燕敏 俞焙秦 陈雪华 张俊 马韬 刘炳亚 朱正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的Tau基因表达丰度与紫杉醇治疗敏感性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筛选出Tau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株各一,然后观察两细胞株对紫杉醇的反应;并应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方法)、流式细...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的Tau基因表达丰度与紫杉醇治疗敏感性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筛选出Tau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株各一,然后观察两细胞株对紫杉醇的反应;并应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方法)、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Ⅴ标记)检测紫杉醇在体外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对于Tau基因高表达的胃癌细胞,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等技术,观察其敲低Tau基因表达后,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有无变化。结果:体外增殖实验显示,紫杉醇对Tau表达低的胃癌细胞的增殖生长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而体外凋亡实验显示,紫杉醇更能促进Tau基因低表达胃癌细胞的凋亡(P<0.05),在整个细胞周期中以G2/M期为主。而应用siRNA技术将Tau基因高表达的胃癌细胞降为低基因表达后,紫杉醇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高(P<0.05),更能促进转染后细胞的凋亡(P<0.05);且对整个细胞周期,以作用于G2/M期为主。结论:紫杉醇对Tau基因表达低的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作用,且更能促进其凋亡。而对干扰后的胃癌细胞,紫杉醇具有更强的抑制增殖作用,且更能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u基因 紫杉醇 胃癌 敏感性
下载PDF
胆固醇结石病防治研究的再发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兆彦 吴健 +1 位作者 韩天权 张圣道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胆固醇结石病(简称胆石病)一直是国内外的常见病,近期上海地区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超过了以往认为的5%~10%。2010年对上海市区和近郊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胆囊结石病的发生率上升到13.15%左右。虽然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石病简单易行,为最... 胆固醇结石病(简称胆石病)一直是国内外的常见病,近期上海地区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超过了以往认为的5%~10%。2010年对上海市区和近郊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胆囊结石病的发生率上升到13.15%左右。虽然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石病简单易行,为最佳治疗选择和治疗指南,然而,国内外的胆石病防治研究从未停止,努力探索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以及高危人群预测,目标是非手术治疗胆石病,并预防胆石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病 机制 防治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正伦 燕敏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很多国家发病率都很高。在日本,胃癌仍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中国毎年都有较其他国家更多的新发胃癌病例。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胃癌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在北美洲,胃癌是最少见的癌症...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很多国家发病率都很高。在日本,胃癌仍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中国毎年都有较其他国家更多的新发胃癌病例。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胃癌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在北美洲,胃癌是最少见的癌症之一。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胃癌排名第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癌诊断 胃切除术 外科治疗策略 胃癌治疗 名第 淋巴结转移 黏膜下癌 淋巴结清扫术 黏膜内癌
下载PDF
氟尿嘧啶类药物的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洋 张俊 朱正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6,共7页
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及组合是提高实体瘤疗效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肿瘤异质性、种族和个体的差异,对化疗药物的有效率及毒性各不相同.仅依赖群体研究结果数据的循证医学标准化疗难以完全指导临床实践,在药物遗传学和(或)基因组学检测指导... 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及组合是提高实体瘤疗效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肿瘤异质性、种族和个体的差异,对化疗药物的有效率及毒性各不相同.仅依赖群体研究结果数据的循证医学标准化疗难以完全指导临床实践,在药物遗传学和(或)基因组学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被日益重视.本文以结直肠肿瘤为例,就氟尿嘧啶类药物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尿嘧啶类药物 结直肠癌 化疗效应预测 分子标志物
下载PDF
EGFR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施敏 张俊 朱正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3831-3837,共7页
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的问世大大拓宽了转移性结直肠肿瘤疗效,而当人们意识到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GFR蛋白表达阳性与应用EGFR单抗治疗的疗效并没有相关性,便致力于可能的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EGFR信号转导... 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的问世大大拓宽了转移性结直肠肿瘤疗效,而当人们意识到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GFR蛋白表达阳性与应用EGFR单抗治疗的疗效并没有相关性,便致力于可能的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EGFR信号转导系统下游的例如K-ras、BRAF、PIK3CA的基因突变,以及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失活都成了研究的热点.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35%-45%,已成为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主要疗效预测标志物.另外,在K-ras野生型基因的患者中,BRAF、PIK3CA基因突变以及PTEN的缺失表达,都可能与EGFR单克隆抗体的耐药有关,但在这些可能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被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前,还需进一步地研究以明确他们的价值,以期在选择适合接受EGFR单克隆抗体的患者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而K-ras基因突变被作为治疗前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则是开创了转移性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 K-RAS基因突变 疗效预测标志物 转移性结直肠癌
下载PDF
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中雌激素受体β与mTOR基因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慈 俞丽芬 +2 位作者 蔡劬 卢君瑶 钟捷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中的表达及其与mTOR基因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Rβ质粒转染(联合或不联合ERβ激动剂)、siRNA干扰mTOR基因、5-氮脱氧胞苷(5-aza-dC)处理HCT116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中的表达及其与mTOR基因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Rβ质粒转染(联合或不联合ERβ激动剂)、siRNA干扰mTOR基因、5-氮脱氧胞苷(5-aza-dC)处理HCT116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处理组细胞中之mTOR、ERβ和cyclinD1的mRNA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p-mTOR、mTOR、ERβ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结果:HCT116细胞株转染ERβ质粒后,无论是否存在ERβ激动剂,都可明显下调p-mTOR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水平,但是mTOR蛋白的表达却无变化。siRNA干扰细胞的mTOR基因后,ERβ表达明显增加而cyclin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5-aza-dC处理后,能明显促进HCT116细胞株中ERβ的表达,mTOR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都无明显差异,但p-mTOR的蛋白水平降低,cyclin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下降。结论:ERβ和mTOR之间具有负相互调节作用;HCT116细胞中亦存在ERβ启动子甲基化的现象。这为ERβ及其特异性激动剂和mTOR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防治结肠肿瘤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Β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甲基化 结肠直肠癌
原文传递
胃癌术前分期与外科综合治疗 被引量:11
20
作者 燕敏 严超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6期481-485,共5页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分期 外科手术 综合新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