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凤婷 王滔 +2 位作者 赖伊杰 潘宜新 孙伯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93-197,共5页
自1980年代中期PUMA 560机器人系统首次应用于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以来,手术机器人在机械设备、导航技术和数字成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神经外科,特别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日益普及。与人工操作相比,机器人在靶区定位、路径规划以及... 自1980年代中期PUMA 560机器人系统首次应用于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以来,手术机器人在机械设备、导航技术和数字成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神经外科,特别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日益普及。与人工操作相比,机器人在靶区定位、路径规划以及电极放置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巨大应用前景[1-2]。荟萃分析显示:无论有框或无框的立体定向技术,机器人辅助均是电极置入准确度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神经外科 机器人 立体定向
下载PDF
功能神经外科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伯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0,共2页
传统功能神经外科主要以立体定向技术为基础,治疗一些药物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现代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已经越来越难界定,
关键词 功能神经外科 立体定位技术 脑深部电刺激
下载PDF
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承瀚 潘宜新 +1 位作者 李锋 孙伯民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5期2290-2292,共3页
作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方案,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在近年得到了国内外功能神经外科及精神科的重视。通过体质量指数、精神量表、脑代谢功能等检测,以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后,患者的强迫、焦虑等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体质... 作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方案,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在近年得到了国内外功能神经外科及精神科的重视。通过体质量指数、精神量表、脑代谢功能等检测,以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后,患者的强迫、焦虑等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体质量指数也得到相应提高。术后跟进的精神科随访治疗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随着脑内环路及神经性厌食症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 神经性厌食症 内囊前肢毁损 脑深部刺激电极
下载PDF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症——从现在到未来 被引量:2
4
作者 Hemmings WU 潘宜新 +1 位作者 李锋 孙伯民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9期36-37,共2页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以近期国外回顾性的长期随访研究、影像学研究与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的随访研究文献为主,进行系统分析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的结果...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以近期国外回顾性的长期随访研究、影像学研究与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的随访研究文献为主,进行系统分析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的结果。结果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有价值治疗方案,特别是针对难治型及具有生命危险的严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然而,术后的跟进精神治疗(包括药物及心理-行为)的重要性绝对不低于手术本身的意义。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阐明,如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与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精神病的机制。结论作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方案,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在近年得到了国内外功能神经外科及精神科的重视。随着脑内环路及神经性厌食症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功能神经外科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 神经性厌食症 内囊前肢毁损 脑深部刺激电极
下载PDF
神经外科内镜解剖实训阶梯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7
5
作者 孙昱皓 孙青芳 +4 位作者 马爱荣 李锋 胡金家 沃雁 卞留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0期63-66,共4页
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在于神经解剖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手术操作技巧的娴熟运用.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使用逐渐成为趋势,在规范化的专科医师培养过程中存在加强该项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为了确保神经内镜手术的顺利实施,要求专科医师在掌握... 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在于神经解剖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手术操作技巧的娴熟运用.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使用逐渐成为趋势,在规范化的专科医师培养过程中存在加强该项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为了确保神经内镜手术的顺利实施,要求专科医师在掌握原有神经解剖知识、显微外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训内镜的应用解剖和操作技能.因此,如何通过神经内镜手术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培养合格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日显重要.医院近年来作为全国神经外科专科培训基地,针对专科医师培训神经内镜技术的培训采用阶梯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却得了初步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神经内镜 解剖 专科医师培训 阶梯式教学 内镜手术
下载PDF
强迫症决策功能的神经机制和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月 金海燕 +2 位作者 孙伯民 张陈诚 占世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42-1045,共4页
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致残性神经精神障碍,从神经生物学基础而言,其与大脑的一些重要脑区如眶额皮质、前扣带皮层有关。同时,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表明与决策功能相关的脑区有眶额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等。由此可见,强迫症与决策功能有一定... 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致残性神经精神障碍,从神经生物学基础而言,其与大脑的一些重要脑区如眶额皮质、前扣带皮层有关。同时,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表明与决策功能相关的脑区有眶额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等。由此可见,强迫症与决策功能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相关性。决策功能受损是强迫症的典型临床表现,而且强迫症的发病与异常决策功能也有相关性。通常决策可分为风险模糊下决策和风险明确下决策,常用的评估前者的任务主要是爱荷华博弈任务,评估后者的有色子任务等。该文对强迫症中决策功能的神经机制和评估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决策功能 眶额皮质 爱荷华博弈任务 色子任务
下载PDF
中国精神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2
7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疾病外科治疗联盟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 +5 位作者 赖伊杰 孙伯民 陆林 王高华 王伟 张建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5-402,共18页
《中国精神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由全国神经外科、精神科等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23年12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标准,发布神经外科手术在精神疾病临床中的治疗方案推荐,涵盖疾病包括: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症... 《中国精神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由全国神经外科、精神科等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23年12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标准,发布神经外科手术在精神疾病临床中的治疗方案推荐,涵盖疾病包括: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症、双相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物质使用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本专家共识介绍了临床上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初步规范了治疗流程和操作技术,旨在为从事精神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工作人员制定外科治疗技术应用的专业标准,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该治疗技术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学 精神病学 神经调控 专家共识 难治性精神疾病 强迫症 抑郁症 抽动症 双相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非侵入式脑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木兰 王丽萍 +1 位作者 胡柯嘉 贺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4-591,共8页
目的探索非侵入式脑刺激措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有效性。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5个数据库中关于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3种非侵入式脑刺激干预措施治疗帕金森病且结... 目的探索非侵入式脑刺激措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有效性。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5个数据库中关于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3种非侵入式脑刺激干预措施治疗帕金森病且结局指标包括执行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3种非侵入式脑刺激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疗效,使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95%贝叶斯可信区间(CrI)汇总结果,通过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对各干预措施的疗效进行排序。结果共纳入20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09例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执行功能有显著改善效果(SMD=0.16,95%CrI 0.01~0.32)。各干预措施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显示,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排序为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照(SUCRA分别为0.72、0.61、0.41、0.25),经颅磁刺激最有可能是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结论目前的有限证据显示,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执行功能有直接的改善效果。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影响,上述结论需进行更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执行功能 非侵入式脑刺激 经颅磁刺激 网状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情感脑机接口的发展现状与神经调控方法
9
作者 王凤婷 赖伊杰 孙伯民 《上海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精神疾病给全球近10亿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与经济负担。针对精神情绪的闭环式神经调控方法,即所谓情感脑机接口(affective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为这些患者诊治的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可能。然而,目前情感脑机接口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精神疾病给全球近10亿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与经济负担。针对精神情绪的闭环式神经调控方法,即所谓情感脑机接口(affective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为这些患者诊治的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可能。然而,目前情感脑机接口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开发自动可调节的治疗方式等。本文对情感脑机接口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对各种临床使用的神经调控方式及临床试验进行了介绍,重点聚焦于精神疾病的闭环神经调控。希望本文对关注情感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脑机接口 闭环神经调控 精神疾病
下载PDF
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长期随访(24例报告)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小小 孙伯民 +2 位作者 李殿友 占世坤 曹春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4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手术前后的主要症状、体重身高指数(BMI)、月经及相关精神科量表评分等进行对照研究,分析手术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影响。结果术后患者BMI...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4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手术前后的主要症状、体重身高指数(BMI)、月经及相关精神科量表评分等进行对照研究,分析手术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影响。结果术后患者BMI指数显著升高(配对t检验,t=16.84,P<0.0001);Y-BOCS、HAMA、HAMD及ADL量表手术前后的中位数比较有显著差异(21.0 vs.3.5,16.0 vs.4.0,20.5 vs.5.5,16.5 vs.14.0);术前有体像障碍者19例,术后为9例(M=5,P=0.002);术前仅4人能坚持工作学习,术后该值上升为19例(χ2=4.49,P=0.03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有效,是该症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抢救极低体质量患者生命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症 手术治疗 内囊前肢毁损
下载PDF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孝礼 孙伯民 +1 位作者 占世坤 李殿友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499-501,共3页
目的研究术前颈部CT及肌电图检查对痉挛性斜颈行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痉挛性斜颈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评估TWSTRS评分,行颈部薄层CT检查15例,肌电图检查19例。根据术前检查及临床表现情况行选择性周... 目的研究术前颈部CT及肌电图检查对痉挛性斜颈行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痉挛性斜颈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评估TWSTRS评分,行颈部薄层CT检查15例,肌电图检查19例。根据术前检查及临床表现情况行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手术,术后电话随访评估TWSTRS评分以判断手术效果。结果根据TWSTRS评分,治疗有效21例,疗效差5例;手术前后TWST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术前行CT检查与未行CT检查病人的手术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2);术前同时行CT和肌电图检查与未行两项检查的病人手术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47);而术前是否行肌电图检查及肉毒毒素注射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P肌电图=0.08,P肉毒毒素=0.33)。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能有效治疗痉挛性斜颈,根据术前颈部薄层CT检查结果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能有效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颈 痉挛性 周围神经切断术 选择性 肌电图 CT
下载PDF
双侧伏隔核深部电刺激术对老年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占世坤 庞琦 孙伯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91-1793,共3页
目的观察伏隔核深部电刺激术后老年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对6例老年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行伏隔核深部电刺激术,观察术后疗效及认知功能变化等。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对深部电刺激组于手术前及治疗后第1、7、30天、6个月分别... 目的观察伏隔核深部电刺激术后老年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对6例老年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行伏隔核深部电刺激术,观察术后疗效及认知功能变化等。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对深部电刺激组于手术前及治疗后第1、7、30天、6个月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龚氏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测定量表(WAIS-RC)和韦氏记忆量表(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改良版(M-WCST)对患者的智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术后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Y-BOCS量表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强迫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存在智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在伏隔核深部电刺激组中,手术后30 d内认知功能较术前没有明显改变。术后半年总智能及操作智能较术前改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中持续性错误较术前减少。结论双侧伏隔核深部电刺激术能改善强迫症患者强迫、焦虑、抑郁等核心症状,副作用小,手术操作急性期对认知功能影响小,长期随访发现对某些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认知功能 深部电刺激术
下载PDF
外源性磷酸肌酸对难治性强迫症术后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占世坤 孙伯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0期159-161,共3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对改善强迫症术后的认知功能及减少副作用的效果。方法将62例立体定向毁损术后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于术前及术后第1、7、30天分别采用简易...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对改善强迫症术后的认知功能及减少副作用的效果。方法将62例立体定向毁损术后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于术前及术后第1、7、30天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和韦氏记忆量表(WMS)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分别观察两组术后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立体定向内囊前肢毁损术后有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在磷酸肌酸治疗组认知功能于术后1周就恢复正常,而对照组1个月后才恢复正常。治疗组的两便失禁等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可促进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立体定向内囊前肢毁损术后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内囊前肢毁损 磷酸肌酸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抑郁的疗效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普建 韩睿 +2 位作者 周春英 孙伯民 徐健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36-137,共2页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氏病(PD),对其运动功能和抑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D患者35例,行GPi-DBS治疗。观察术前1周、术后5周(即DBS开机1周)以及术后3、6、12个...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氏病(PD),对其运动功能和抑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D患者35例,行GPi-DBS治疗。观察术前1周、术后5周(即DBS开机1周)以及术后3、6、12个月患者运动功能(UPDRS-Ⅲ评分)和抑郁(HAMD评分)情况。结果与术前1周比较,术后5周及术后3、6、12个月UPDRS-Ⅲ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不同时间点两项评分均差异显著(P<0.01),且两项评分均在术后5周、术后3个月时呈现低值,即最佳状态。结论 GPi-DBS治疗PD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改善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氏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苍白球内侧部 抑郁症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微侵袭性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锐 王林斌 +2 位作者 张陈诚(综述) 李殿友 孙伯民(审校)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183-186,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常见于病程中晚期,是引起跌倒、骨折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目前FOG机制尚不明确,对于左旋多巴难治性步态障碍的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常见于病程中晚期,是引起跌倒、骨折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目前FOG机制尚不明确,对于左旋多巴难治性步态障碍的治疗存在诸多挑战。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和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等微侵袭性神经调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病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或将成为控制左旋多巴难治性FOG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脑深部电刺激术 脊髓电刺激术
下载PDF
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的脑磁图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詹飞霞 曹春燕 曹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9-983,共5页
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是一大类具有突发性、反复性、自限性等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发作间期,常规生化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通常无明显异常。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脑磁信号、监测脑电活动的电生理工具... 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是一大类具有突发性、反复性、自限性等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发作间期,常规生化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通常无明显异常。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脑磁信号、监测脑电活动的电生理工具,可通过超导量子干涉仪对人脑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已逐渐应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及大脑高级活动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该文主要对癫痫、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偏头痛等常见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的MEG应用及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疾病 癫痫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偏头痛 脑磁图
下载PDF
麻醉诱导的无意识过程中海马神经信号的动态变化
17
作者 任梦 贾建 胡柯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7-593,共7页
医学上通常认为皮层下脑区与人的意识和行为相关,该文通过对比人的海马脑区局部场电位信号在麻醉过程中的不同动力学特征,分析被试者在清醒和无意识状态下的表现差异。使用颅内立体定向脑电图记录了6名癫痫患者在异丙酚诱导麻醉过程中... 医学上通常认为皮层下脑区与人的意识和行为相关,该文通过对比人的海马脑区局部场电位信号在麻醉过程中的不同动力学特征,分析被试者在清醒和无意识状态下的表现差异。使用颅内立体定向脑电图记录了6名癫痫患者在异丙酚诱导麻醉过程中海马局部场电位信号并进行功率谱密度估计,通过混沌吸引子形态、样本熵以及互信息对清醒状态和意识丧失状态下的表现进行比较和区分。结果显示,异丙酚全麻导致海马局部场电位信号多个频带的活动发生变化,从清醒状态向意识丧失状态转换过程中,吸引子形态会变得更加扁平。在意识丧失状态下,海马局部场电位信号具有更小的beta频带样本熵以及更小的自互信息衰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区 局部场电位 全身麻醉 癫痫 异丙酚
下载PDF
MRI引导内囊前肢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被引量:10
18
作者 潘宜新 占世坤 +5 位作者 李殿友 许大远 林国珍 潘桂花 李永超 孙伯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MRI引导的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在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内囊前肢毁损术。应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 目的探讨MRI引导的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在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内囊前肢毁损术。应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等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年评定疗效。结果术后3年,临床痊愈或显著改善12例,改善5例,无效3例;其中3例完全停用抗精神病药。术后BPRS、PANSS和PSP量表总分和(或)各项因子评分均比术前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内囊前肢毁损手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难治性 立体定位技术 内囊前肢毁损术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电极术后位置规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滔 张陈诚 +2 位作者 李殿友 孙伯民 傅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经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电极显示差异的潜在规律与成因分析,... 目的·探讨经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电极显示差异的潜在规律与成因分析,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PD患者49例,分别获取术后3~5 d的CT及3~6个月长期程控期间采集的MRI影像,比较短期CT联合术前MRI的融合影像、长期MRI影像对电极末端触点位置的显示差异。结果·共获取50组术后CT融合影像与术后MRI影像,右侧电极在2种影像显示的空间差距为1.36(0.98,1.70)mm(P=0.021),左侧电极的空间差距为1.28(0.99,1.88)mm(P=0.006)。双侧电极在术后长期与短期相比均存在向内侧、后方、底部与脑组织发生相对位移的趋势。结论·术后电极位移的潜在趋势能够为建立脑漂移模型并优化手术植入电极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灶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滔 张陈诚 +7 位作者 金海燕 林国珍 龚恒芬 李永超 于永沛 占世坤 孙伯民 李殿友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337-340,共4页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灶手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8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例,均行内囊前肢毁损术,毁损灶长度左侧内囊为10 mm,右侧内囊12 mm,术后1、3、6个月短期随访并以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灶手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8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例,均行内囊前肢毁损术,毁损灶长度左侧内囊为10 mm,右侧内囊12 mm,术后1、3、6个月短期随访并以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治疗有效11例(61.1%),部分有效1例(5.6%),无明显改善或无效6例(33.3%)。病人术后Y-BOCS评分显著降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有明显疗效,副作用多为短期、可恢复,是药物与心理治疗无效后的一种增效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障碍 立体定位技术 腹侧内囊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