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种口服升白药物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喜平 张翔 +4 位作者 杨红健 邹德宏 何向明 俞星飞 李永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通过小鼠实验研究评价5种常用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瑞白为阳性对照药物,分别将5种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芪胶升白胶囊、维血宁、复方皂... 目的:通过小鼠实验研究评价5种常用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瑞白为阳性对照药物,分别将5种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芪胶升白胶囊、维血宁、复方皂矾丸、升白安和利可君)灌胃,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细胞计数,解剖小鼠并将其重要脏器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结果:各组小鼠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按照升白细胞计数的功效,从高到低依次为瑞白、利可君、升白安、维血宁、芪胶升白胶囊、复方皂矾丸,其中芪胶升白胶囊、复方皂矾丸升白细胞作用不明显;除此之外,升白安、利可君还可以提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心、脾、肺3个脏器的脏器指数受较多的药物影响,就单种药物而言,升白安对脏器的影响最小,而复方皂矾丸影响的脏器最多。结论:瑞白提升白细胞效果最佳,其次是利可君,升白安对血三系提升均有一定的作用,且对脏器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升白细胞药物 化疗 白细胞减少 小鼠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治宇 周晓燕 +1 位作者 翁香琴 施达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562-567,共6页
背景与目的:骨髓是恶性淋巴瘤发展过程中较易累及的结外器官,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骨髓活检和骨髓穿刺,但各有其优缺点,流式细胞术(F low Cytom etry,FCM)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新型细胞检测技术,在国外已经较广泛的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背景与目的:骨髓是恶性淋巴瘤发展过程中较易累及的结外器官,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骨髓活检和骨髓穿刺,但各有其优缺点,流式细胞术(F low Cytom etry,FCM)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新型细胞检测技术,在国外已经较广泛的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研究拟探讨FCM在检测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初步评价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采用CD45-SSC设门联合三种不同荧光标记的抗CD45、CD5、CD10、CD19、CD20、CD22、CD23、CD43、FMC-7、λ和κ抗体在流式细胞仪上对79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进行检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比较。结果:①在79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用FCM检测出35例(44.3%)患者有侵犯,而骨髓细胞形态学只检测出16例(20.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率为60/79(75.9%)。②用FCM检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及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患者在初诊时的侵犯率分别为20.0%、43.8%和100%。③FCM结果阳性率和Ann Arbor分期有明显关系,在分期晚的患者FCM阳性机会高(P<0.001),有B组症状及复治的患者中FCM检出骨髓侵犯高于相应的组别,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与LDH水平和脾脏累及与否无相关(P>0.05)。④对未确定具体类型的4例骨髓侵犯患者,根据免疫表型能够确定诊断。结论:FCM是检测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有效方法,较骨髓细胞形态学敏感;且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对不同类型淋巴瘤初治患者骨髓侵犯与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需扩大病例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流式细胞术 骨髓 分期 免疫表型
下载PDF
HT29和HCT116结肠癌细胞无血清培养形成肿瘤干细胞球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冯燕君 夏璐 +4 位作者 李晓露 王海伟 刘建胜 杜艳芝 张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892-896,共5页
目的比较HT29和HCT116两种结肠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差异,初步探讨结肠癌干细胞研究模型。方法以无血清培养法培养HT29和HCT116细胞,观察其在不同时间形成肿瘤干细胞球的差异,用限制性稀释法计算两者的成球率;流式细胞术分析HT29和HCT... 目的比较HT29和HCT116两种结肠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差异,初步探讨结肠癌干细胞研究模型。方法以无血清培养法培养HT29和HCT116细胞,观察其在不同时间形成肿瘤干细胞球的差异,用限制性稀释法计算两者的成球率;流式细胞术分析HT29和HCT116细胞系中CD44/CD24的表达情况;裸鼠体内成瘤实验鉴定HT29细胞球与HCT116细胞球成瘤能力。结果无血清培养法发现HCT116较HT29更易形成肿瘤干细胞球且所需时间更短,即HT29在无血清培养的第7天开始形成规则的球体,而HCT116则在第5天就已形成规则的球体,HCT116成球率(11.4±1.15)%高于HT29(3.31±0.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29和HCT116中CD44±/CD24±各细胞含量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44+/CD24-结肠癌细胞在HCT116中所占比例(60.33±5.75)%明显高于HT29(9.2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9,P<0.05);体内成瘤实验发现HCT116细胞球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明显强于HT29细胞球,HCT116细胞球的成瘤速度及瘤体生长速度都较HT29细胞球快。结论与HT29相比,HCT116结肠癌细胞系更适合作为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结肠癌干细胞球 CD44/CD24 致瘤性 裸鼠
下载PDF
复合杂合蛋白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瑛婷 丁秋兰 +4 位作者 戴菁 陆晔玲 奚晓东 王学锋 王鸿利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5期198-205,215,共9页
目的对2个复合杂合的蛋白C(P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基因型和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对血浆蛋白C活性(PC:A)和抗原(PC:Ag)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进行测定,以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 目的对2个复合杂合的蛋白C(P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基因型和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对血浆蛋白C活性(PC:A)和抗原(PC:Ag)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进行测定,以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RT-PCR法结合定点突变法构建P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表达质粒(PCwt、PCR178W、PCD255H、PCL-34P、PCT295I),瞬时转染COS-7细胞,检测细胞内、外PC:Ag的含量。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PC蛋白的定位。结果先证者1,28岁青年男性,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PC:A21%,PC:Ag18.36%,为I型蛋白C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在其PC基因7号和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R178W和D255H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D255H来自其父亲;先证者2,男,16岁,PC:A21%,PC:Ag20.04%,Ⅰ型PC缺陷症,在其PC基因的2号和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和T295I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L-34P来自其母亲,T295I来自其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降低。体外表达研究显示,PCL-34P只有7%分泌至细胞外,细胞内PC:Ag也只有8.72%,说明存在严重的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加速现象;PCR178W只有极少量(8%)从细胞内分泌,而PCD255H和PCT295I分别有57%和34%分泌至细胞外,细胞内PC:Ag含量分别是44.38%、38.05%和61.5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CT295I突变蛋白在内质网中滞留,在高尔基体中定位减少导致分泌减少。结论复合杂合性PC基因突变(R178W和D255H、L-34P和T295I)是导致此两例先证者1型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R178W、D255H、L-34P是国内首次报道的PC基因突变,T295I是国际首次报道的PC基因突变,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是R178W、D255H、L-34P和T295I导致PC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复合杂合基因突变 蛋白C缺陷症
下载PDF
临床实验检测项目优化组合与循证检验医学 被引量:14
5
作者 熊立凡 张洁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80-84,共5页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是当今的重点。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是架设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可靠桥梁。
关键词 循证检验医学 心肌梗死 糖尿病
下载PDF
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虹辰 奚晓东 《医学综述》 2009年第21期3210-3212,共3页
c-Kit作为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与干细胞因子(SCF)结合作为重要的受体配基复合物通过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复合物,产生强大的连锁反应,从而在细胞分化增殖等调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为止,二聚化结构及磷酯酰肌... c-Kit作为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与干细胞因子(SCF)结合作为重要的受体配基复合物通过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复合物,产生强大的连锁反应,从而在细胞分化增殖等调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为止,二聚化结构及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JAK-STAT等十几条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被陆续证实与c-Kit的活化密切相关,而针对抑制c-Kit活化设计的靶向药物也陆续投入应用,与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一起在临床相关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IT 二聚化 信号通路 抗体靶向
下载PDF
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对APL细胞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培烝 赵春军 范惠咏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联用维甲酸(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单用或联用生理和药理浓度RA和ATO作用于NB4细胞(APL细胞株),于不同时相进行分化抗原CD11b以及凋亡早期指标膜联蛋白-Ⅴ(annexin-V)的测定,同... 目的探讨联用维甲酸(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单用或联用生理和药理浓度RA和ATO作用于NB4细胞(APL细胞株),于不同时相进行分化抗原CD11b以及凋亡早期指标膜联蛋白-Ⅴ(annexin-V)的测定,同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在细胞分化方面,ATO和生理浓度RA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促进NB4细胞的分化;然而ATO对药理浓度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却具有抑制作用;在生长抑制和早期凋亡方面,在联用组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联用RA和ATO在临床治疗APL上的协同作用机制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His99Arg突变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游国岭 王学锋 +5 位作者 丁秋兰 秦欢欢 许冠群 张利伟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5-990,共6页
目的探讨His99Arg突变致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活性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以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FⅨ∶C... 目的探讨His99Arg突变致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活性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以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FⅨ∶C等。基于APTT途径的一期法和基于发色底物法途径的二期法检测FⅧ∶C,测定患者血浆分别在37、25、4、-20及-80℃时的FⅧ∶C,测定56℃时患者血浆FⅧ∶C稳定性(一期法)及FⅧ蛋白的热稳定性(EILSA法);以长链PCR及序列特异PCR检测F8基因内含子22及内含子1倒位,对F8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测序;以PyMOL软件分析FⅧ突变蛋白的三维结构;构建His99Arg突变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后博莱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测定培养上清FⅧ∶C稳定性。结果先证者血浆FⅧ∶C:一期法检测为14.7%,二期法检测为1.2%。和正常人相比,患者血浆在室温放置<2 h时FⅧ∶C迅速下降,>2 h后FⅧ∶C基本稳定在1%左右;在4℃孵育时FⅧ∶C下降的趋势和室温放置时基本相似;FⅧ∶C在37℃随孵育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孵育10 min后FⅧ∶C下降了93.9%;不管在-20还是在-80℃,患者血浆放置1个月后,其FⅧ∶C基本完全丧失;56℃时患者血浆FⅧ∶C的半衰期仅为正常人的1/4(2 min/8 min);在56℃时患者FⅧ稳定性下降明显,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是正常人的3倍(2 min/6 min)。F8基因分析发现患者存在g.30716A>G突变而导致His99Arg氨基酸改变;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显示His99Arg突变后,Arg99残基与His1957及Ser1959残基间的距离由3.49和3.42分别变为4.19和2.39。体外表达研究显示培养上清液中的FⅧ具有与患者血浆FⅧ相似的不稳定表现。结论 His99Arg突变引起FⅧ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和FⅧ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加快。His99Arg突变后FⅧ∶C的稳定性明显下降,造成常规条件下FⅧ∶C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C检测结果的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99Arg FⅧ C 蛋白稳定性 DNA突变 血友病A
原文传递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9
作者 夏海龙 陈丽娟 +2 位作者 陈冰 金晓龙 陈赛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0-24,共5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为了从基因组水平全面理解DLBCL的分子异常,本研究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研究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为了从基因组水平全面理解DLBCL的分子异常,本研究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研究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GH技术对24例DLBCL患者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扩增/缺失进行检测,分析CGH检测结果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24例DLBCL中62.5%病例发生染色体水平的扩增/缺失,20.8%病例发生累及6q的缺失,16.7%病例发生累及18q扩增;CGH检测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GH异常组患者Ann arbor分期多为Ⅲ/Ⅳ期,出现全身症状的机率较高,治疗疗效较差,生存期较短,但2组结外累及发生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基因组水平发生的遗传物质扩增/缺失是DLBCL常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6q15-21缺失和18q11-ter扩增是DLBCL非随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CGH检测异常是DLBCL不良临床过程和预后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比较基因组杂交 分子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和预后意义的研究
10
作者 刘艳艳 诗静宜 +3 位作者 马杰 宋永平 赵维莅 陈赛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阳性调控区Ⅰ蛋白(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根据CD10、BCL6和IRF4的表达将8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和非生发中心型,显微切割联合RT-PCR和W estern杂交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阳性调控区Ⅰ蛋白(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根据CD10、BCL6和IRF4的表达将8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和非生发中心型,显微切割联合RT-PCR和W estern杂交方法检测患者PRDM1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对CHOP和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半定量RT-PCR和W estern杂交观察PRDM1在B细胞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和美罗华、阿霉素以及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对其表达的影响,利用ELISA方法观察PRDM1表达与NF-κB活性的关系。统计分析软件SAS 8.2,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RDM1存在α和β两种亚型,显著表达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的肿瘤细胞(73.5%比38.8%,39.4%比6.1%;P=0.0020和P=0.0009),而PRDM1β在CHOP方案治疗的非生发中心型患者中与短生存期相关,但在R-CHOP方案治疗组中未显示相关性;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PRDM1β,美罗华和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均能够抑制PRDM1β表达,同时伴随NF-κB的失活。结论:PRDM1显著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中,PRDM1β可能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华 PRDM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激光显微切割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发生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祥箴 郭宁 诸江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1期85-87,共3页
哺乳动物个体的发育起源于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是个体的第1个全能干细胞。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逐步形成相对定向的胚胎阶段的多种干细胞及组织特异性的成体干细胞,包括成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在内。已有充分... 哺乳动物个体的发育起源于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是个体的第1个全能干细胞。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逐步形成相对定向的胚胎阶段的多种干细胞及组织特异性的成体干细胞,包括成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在内。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人和小鼠中,HSC是成体内各系造血细胞的来源,单个HSC即可在合适的宿主体内重建整个造血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血血管干细胞 造血内皮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内皮素1调控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的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浩 张武 +2 位作者 王浩 张恒一 徐志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15-1921,共7页
背景:内皮素1作为一种来源于心内膜和动脉血管内皮的旁分泌信号,能够诱导心脏传导细胞的分化成熟。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体外诱导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P19细胞分别与1%二甲基亚砜和100 nmol/L浓度内皮素1孵育,通过Weste... 背景:内皮素1作为一种来源于心内膜和动脉血管内皮的旁分泌信号,能够诱导心脏传导细胞的分化成熟。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体外诱导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P19细胞分别与1%二甲基亚砜和100 nmol/L浓度内皮素1孵育,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qR T-PCR鉴定早期心肌细胞特征性转录因子GATA4、MEF2C和心肌细胞分化标志物MHC-α、cTnT,以及重要的传导细胞转录因子Nkx2.5、Tbx5和分化标志物Cx40、ANP的变化。qRT-PCR鉴定内皮素1特异性受体阻断剂和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内皮素1诱导P19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内皮素1能够上调P19细胞早期心肌转录因子、心肌结构基因和传导系统特征表型表达;(2)与二甲基亚砜相比,内皮素1能够确实诱导P19细胞向心脏传导细胞分化;(3)内皮素1主要通过ETA通路上调Nkx2.5和Cx40表达水平从而诱导P19细胞向传导细胞分化,ETB通路可能还参与了一条负反馈调节通路;(4)内皮素1能够通过PI3K-AKT-mT OR信号通路调控Nkx2.5表达进而影响传导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组织构建 分化 二甲基亚砜 P19细胞 心脏传导细胞 心肌细胞 胚胎性癌干细胞 心脏传导系统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下载PDF
12例急性双系列白血病细胞形态学与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立权 陈伟琴 +2 位作者 王剑飚 盛燕 吴婧 《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双系列白血病(a BLL)细胞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例a BLL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组织化学染色,同时进行免疫表型(HLA-DR、CD34、MPO、CD13、CD33、CD11b、CD117、CD14、CD64、CD3、CD4、CD7、CD10、CD19、CD2... 目的探讨急性双系列白血病(a BLL)细胞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例a BLL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组织化学染色,同时进行免疫表型(HLA-DR、CD34、MPO、CD13、CD33、CD11b、CD117、CD14、CD64、CD3、CD4、CD7、CD10、CD19、CD20、CD22、CD79a)检测。结果 12例a BLL患者FAB分型与免疫表型分型既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有较好的互补性。12例a BLL患者中,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6例,其中4例为M2、2例为M1;2例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4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免疫表型诊断为a BLL的12例中髓-B淋巴细胞混合(My-B)10例、髓-T淋巴细胞混合(My-T)2例。结论 a BL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免疫表型与细胞形态学有一定的互补性,能有效降低a BLL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表型 急性双系列白血病 细胞形态学
下载PDF
浆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与鉴别的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立权 熊树民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浆细胞白血病(PCL)与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WM)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12例PCL患者、21例MM患者和5例NM患者,检测其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后,比较结果。结果:①外周血检查显示,PCL浆细胞>20%,M... 目的:探讨浆细胞白血病(PCL)与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WM)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12例PCL患者、21例MM患者和5例NM患者,检测其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后,比较结果。结果:①外周血检查显示,PCL浆细胞>20%,MM浆细胞少见,WM以淋巴样浆细胞为主。②骨髓检查显示,PCL以原始、幼稚浆细胞为主(比例为0.65~0.91):MM以骨髓瘤细胞为主(比例为0.21~0.43);WM以淋巴样浆细胞为主(比例为0.02~.28)。③免疫表型检查显示,PCL浆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20和浆细胞抗原CD38、CD138;MM以表达浆细胞抗原CD38、CD138为主;WM以表达B细胞抗原CD20为主。④3种疾病患者均部分检测到染色体异常,但均无特异的染色体异常、结果表明,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在这3种疾病鉴别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免疫表型具重要意义,细胞遗传学对鉴别诊断无特异性。结论:采用传统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同时,PCL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免疫表型检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诊断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谢作权 张庆华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7年第1期35-38,共4页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的复方组分,其组分中含多种化学单体,这些成分可在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等部位发挥一定的调节效应,具有改善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银杏叶提取物是目前许多国家常用的神经及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同时也是...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的复方组分,其组分中含多种化学单体,这些成分可在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等部位发挥一定的调节效应,具有改善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银杏叶提取物是目前许多国家常用的神经及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同时也是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中药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药物严格的质控及深入的机制研究。本文选取银杏叶提取物这一传统中药,介绍其对神经及心血管系统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初步反映目前国际化中药的研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银杏黄酮苷 银杏内酯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CD180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16
作者 吴婧 盛燕 +1 位作者 眭竫旎 翁香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11-1815,共5页
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CD180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探讨CD180在B-CLPD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 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CD180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探讨CD180在B-CLPD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FCM检测178例B-CLPD病人骨髓中异常B淋巴细胞表面CD180的MFI。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分析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1)除脾脏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外,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CD180 MFI明显低于其余类型B-CLPD;(3) CD180在毛细胞白血病(HCL)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4)在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毛细胞白血病(HCL)、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以及SDRPL等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瘤中,有绒毛组和无绒毛组CD180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多参数FCM,检测CD180和其他免疫标志表达水平,有助于区分B-CLPD不同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CD180平均荧光强度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常用临床化学分析项目循证评价进展
17
作者 胡晓波 熊立凡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4期396-398,共3页
临床实验室查明各种体液[脑脊液(CSF)、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的异常和积液病因,对于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相关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至关重要,准确解释体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区间取决于合格的标本采集、及时的检测周... 临床实验室查明各种体液[脑脊液(CSF)、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的异常和积液病因,对于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相关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至关重要,准确解释体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区间取决于合格的标本采集、及时的检测周转时间、有效的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及检验项目可靠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浆膜腔积液 循证医学
下载PDF
易栓症的实验诊断与循证(二)
18
作者 熊立凡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1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易栓症 实验诊断 循证
下载PDF
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惠 李坤雨 +3 位作者 陈斐 严惠明 韩泽广 邓庆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建立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方法利用脂质体将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3(LUC/NEO)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uh-7、Hep3B、MHCC-97H、HCC-LM6、PLC/PRF/5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根据体外生... 目的建立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方法利用脂质体将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3(LUC/NEO)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uh-7、Hep3B、MHCC-97H、HCC-LM6、PLC/PRF/5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根据体外生物发光情况及细胞的生长特性,从中挑选合适克隆,进行裸鼠皮下接种,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利用活体成像系统监测肿瘤的生长转移情况,并对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布特点。结果建立了6株肝癌细胞株的荧光素酶基因稳定表达的亚克隆,并且体外验证了各种细胞株中的荧光素酶活性情况;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显示了SMMC-7721^(Luc+)、Huh7^(Luc+)、PLC/PRF/5^(Luc+)、MHCC-97H^(Luc+)稳定细胞具有成瘤特性;裸鼠肝脏原位注射肝癌细胞(SMMC-7721^(Luc+)、MHCC-97H^(Luc+)、HCC-LM6^(Luc+)、PLC/PRF/5^(Luc+)),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能够有效对活体肿瘤生长情况进行监测;裸鼠脾动脉注射肝癌细胞(MHCC-97H^(Luc+)、PLC/PRF/5^(Luc+)),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能够监测到小鼠肝癌模型的生长状况,之后处死小鼠,对肝脏组织HE染色发现肝癌细胞局部分布于肝脏中。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模型稳定可靠、直观、灵敏,为肿瘤生长转移机制的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酶 肝癌 移植瘤 活体成像
下载PDF
骨髓微环境变化引发的疾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邵小虎 乐黄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24-130,共7页
背景: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与血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的:通过综述骨髓微环境中的细胞组分,非细胞组分和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骨髓微环境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的Pubmed数据库和万... 背景: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与血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的:通过综述骨髓微环境中的细胞组分,非细胞组分和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骨髓微环境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的Pub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niche,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中文检索词为"骨髓微环境,造血干细胞",检索文献总量为424篇,最终纳入61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中的成体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发源细胞。骨髓微环境是支持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场所,它由多种造血细胞成分、非造血细胞、胞外基质和其他信号蛋白组成。正常的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发挥正常功能十分重要。一旦发生紊乱,会引发血液疾病和癌症等病症。因此,深入研究骨髓微环境,揭示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的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将极大的推动骨髓移植、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综述 骨髓 微环境 造血干细胞 骨髓移植 血液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 信号通路 干细胞因子 973项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