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医院日间手术模式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分享
1
作者 房鑫 王静 +5 位作者 王青 李文浩 牛亮 王杰 张华 吴卫东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47-150,共4页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最根本的治疗手段,我国每年的手术量约在150万例[1-2]。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创伤小、康复快、...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最根本的治疗手段,我国每年的手术量约在150万例[1-2]。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美容效果好、复发率低等优点[3-4];日间手术源于英国,1909年英国医生施行了第一例日间手术,其后欧美国家的日间手术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腔镜检查 日间手术 基层医院
下载PDF
院前多模式预康复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功能及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台瑞 孙菊芳 +3 位作者 林英 章雅青 黄陈 方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9-1234,共6页
目的·探索院前多模式预康复计划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功能状态及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6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索院前多模式预康复计划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功能状态及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6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例)和院前多模式预康复组(PMP组,n=38例)。手术前,对照组遵循常规的术前指导,PMP组接受院前多模式预康复计划。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在基线及术前1 d的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术后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口服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干预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2组患者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PMP组的6MWD高于对照组(P=0.016);PMP组6MWD较基线增加(23.42±13.26)m,对照组6MWD较基线减少(3.75±12.08)m(P<0.001)。PMP组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以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多模式预康复能够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的功能并且加快其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手术 多模式预康复 围术期 功能能力 术后恢复
下载PDF
环状RNA编码蛋白质在胃肠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江杰 罗再 +2 位作者 张昊亮 裘正军 黄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1,共10页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单链RNA,生成机制与线性RNA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研究已发现部分CircRNA可以通过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N6-甲基腺苷和滚环翻译等非帽依赖性蛋白翻译机制来编码蛋白质,且编码的蛋白质...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单链RNA,生成机制与线性RNA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研究已发现部分CircRNA可以通过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N6-甲基腺苷和滚环翻译等非帽依赖性蛋白翻译机制来编码蛋白质,且编码的蛋白质可进一步通过蛋白诱饵或其他作用机制来调控同源线性蛋白质或下游信号通路,进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已有研究表明CircRNA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参与肿瘤生长增殖、侵袭转移和免疫调节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此,通过阐明编码CircRNA产生的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达情况和作用机制,有望为肿瘤诊治提供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蛋白质 蛋白诱饵
下载PDF
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在胃肠肿瘤中的作用及治疗
4
作者 吕忱聪 罗再 黄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49-1658,共10页
铁死亡是一种独特的、以铁依赖和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在多个细胞器内均可发生,而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在诸如胃肠肿瘤等多种疾病演进中显得日益重要。线粒体作为细胞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核心,通过位于其内... 铁死亡是一种独特的、以铁依赖和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在多个细胞器内均可发生,而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在诸如胃肠肿瘤等多种疾病演进中显得日益重要。线粒体作为细胞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核心,通过位于其内膜的电子传递链等结构产生活性氧,从而引发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同时,位于线粒体内膜外侧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等抗氧化系统抵抗铁死亡。通过靶向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相关靶点进行治疗,有望实现对胃肠肿瘤的精准诊治。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在铁死亡中的形态变化,并且对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的具体机制进行了详细总结,包括能量代谢、脂质代谢、铁代谢以及其他涉及的调控机制。同时,本文强调了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对胃肠肿瘤生物学的影响,以及其在胃肠肿瘤治疗上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拟通过深入探讨线粒体依赖性铁死亡的具体机制,以及其在胃肠肿瘤的预后预测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旨在为胃肠肿瘤预后预测与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铁死亡 脂质过氧化 胃癌 结直肠癌
原文传递
脂质代谢介导的铁死亡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5
作者 张了 罗再 黄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3,共11页
铁死亡是一种以依赖铁的脂质过氧化为核心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多种代谢物可参与铁死亡的调控,其中脂质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phospholipids containing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yl chain,PUFA-PLs)在生... 铁死亡是一种以依赖铁的脂质过氧化为核心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多种代谢物可参与铁死亡的调控,其中脂质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phospholipids containing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yl chain,PUFA-PLs)在生物膜上发生超阈值的过氧化,导致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最为经典的脂质代谢介导的铁死亡机制。此外,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特殊脂质,例如具有二酰基-PUFA尾的磷脂(phospholipid with diacyl-PUFA tails,PL-PUFA 2)、多不饱和醚磷酯(polyunsaturated ether phospholipid,PUFA-ePL)、含PUFA的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 containing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yl chain,PUFA-CE)也被发现,可通过提供PUFA用于过氧化,进而参与铁死亡过程;脂滴通过储存和释放PUFA调节铁死亡的敏感性;胆固醇代谢的中间产物及衍生物主要参与铁死亡的负向调控;不同类别的鞘脂对铁死亡的调控方向并不一致。基于前期大量研究证实,铁死亡与胃肠肿瘤的增殖、转移和耐药的发生等密切相关,我们进一步归纳了胃肠肿瘤细胞中驱动铁死亡抵抗的相关脂质代谢机制,如削弱PUFA-PLs合成代谢及过氧化进程,增强铁死亡防御系统等,以及胆固醇代谢、脂滴代谢、鞘脂类代谢与胃肠肿瘤产生铁死亡抗性的关系。靶向这些特定脂质及代谢酶与途径以调控铁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潜在价值,有望为寻找新的胃肠肿瘤诊断、预后标志物和治疗药物,及逆转化疗耐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脂质代谢 胃癌 结直肠癌
原文传递
CT影像组学在胃癌时空异质性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钟肖雨 王悦玲 +5 位作者 刘佳让 范佳绮 徐恬 何思怡 黄奔皓 黄陈 《现代肿瘤医学》 2025年第4期701-711,共11页
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胃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高度的肿瘤异质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获益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多组学研究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时间和空间层面中的胃癌异质... 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胃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高度的肿瘤异质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获益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多组学研究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时间和空间层面中的胃癌异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望为胃癌早期诊治提供指标和方法。新兴的CT影像组学可以提供多阶段、多部位的胃癌影像学信息,通过肿瘤分割、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有望为胃癌诊治提供新的、无创、可靠、高效的指标。因此,该文从时空异质性角度思考、归纳胃癌异质性研究的现状,阐述CT影像组学在胃癌时空异质性研究中的发展态势,以期深化对胃癌时空异质性的理解,推进胃癌精准医疗,并最终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影像组学 胃癌 肿瘤异质性
下载PDF
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术前预测胃癌脉管浸润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正杰 程云章 +3 位作者 王庆国 张娴 张鹏善 黄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58,共6页
目的观察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术前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9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伴LVI将其分为阳性组(n=155)及阴性组(n=143),并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208)及测试集(n=90)。基于增强动脉期CT图提... 目的观察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术前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9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伴LVI将其分为阳性组(n=155)及阴性组(n=143),并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208)及测试集(n=90)。基于增强动脉期CT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LVI的临床影响因素;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及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各模型预测胃癌LVI的效能。结果以SVM、LR、RF及XGBoost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胃癌LV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6、0.821、1.000及1.000,其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44、0.801、0.740及0.747。基于4种机器学习建立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均为0.810,在测试集均为0.840。基于SVM、LR、RF及XGBoost建立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胃癌LVI的AUC分别为0.920、0.900、1.000及1.000,其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00、0.890、0.840及0.790。测试集中,基于SVM、LR及RF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均大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P均<0.05)。结论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L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机器人与腹腔镜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邱佳辉 程非池 +4 位作者 项世骏 韩超 张人超 裘正军 黄陈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8-610,共3页
低位直肠癌(距肛门≤5 cm)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既往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保证肿瘤远端切缘的彻底性,需要同时切除肛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微创手术的发展使低位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保留肛门成为可能[2-3]。微创手术可有... 低位直肠癌(距肛门≤5 cm)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既往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保证肿瘤远端切缘的彻底性,需要同时切除肛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微创手术的发展使低位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保留肛门成为可能[2-3]。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低位直肠癌患者盆底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及更好地保留远端肠管,增高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概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器人手术作为微创手术的突破性成果,相较腹腔镜手术,其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优劣性尚存争议[4-6]。本研究对机器人与腹腔镜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短期疗效进行比较,阐述机器人手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低位直肠癌 保肛 腹腔镜
下载PDF
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学习曲线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司仙科 王廷峰 +7 位作者 李英儒 李华水 张一中 乐飞 李绍杰 杨佳华 于昆 吴卫东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SIL-TEP)学习曲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四所医院疝中心单一主刀医师与固定助手行SIL-TEP的临床资料,通过累积和分析法,根据每个中心的学习曲线情况,结合各中心... 目的:探讨影响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SIL-TEP)学习曲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四所医院疝中心单一主刀医师与固定助手行SIL-TEP的临床资料,通过累积和分析法,根据每个中心的学习曲线情况,结合各中心主刀医师的学习背景,分析影响SIL-TEP学习曲线的相关因素。结果:四所医院单一主刀医师度过SIL-TEP学习曲线的例数分别为18例、13例、10例、10例,各组跨越学习曲线前后两阶段的年龄、BMI、疼痛评分、血清肿、中转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复发、感染病例,各组跨越学习曲线前后两阶段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L-TEP学习曲线可控,在具备丰富三孔腹腔镜疝修补经验、固定手术团队、特定指导带教老师、较强学习及复盘能力、短期连续集中开展该手术等条件下跨越学习曲线需10~1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腹腔镜检查 单孔 学习曲线
下载PDF
神经脉管浸润联合肿瘤间质比对结直肠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邱佳辉 蔡谦谦 +3 位作者 杨彦 程非池 裘正军 黄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0-1080,共11页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CRC的948例患者资料,按病理高危因素TSR、PNI、LVI分为高风险组(n=81)和低风险组(n=867),经SPSS软件进行1∶1病例匹配后得到高风险组67例。低风险组67例,比较高风险组患者和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并使用该课题组106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数据进行验证。比较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与低风险组患者中位OS(31.1个月)相比,高风险组患者中位OS(27.7个月)缩短,预后更差(P=0.000)。经过配对后发现具有神经脉管浸润阳性联合高肿瘤间质比特征对预测CRC预后的价值更大,并且在TMA数据中也得到了验证。结论·神经脉管浸润阳性联合高TSR的CRC是一类预后不良的CRC,可以弥补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病理分期系统对预后预测的缺陷,可以用于预估CRC患者术后病情发展及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后 病理 神经浸润 脉管浸润 肿瘤间质比
下载PDF
基于项目驱动的医学创新人才科研潜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陈 张原 +6 位作者 张人超 吴卫东 罗再 张鹏善 方圆 韩超 裘正军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为解决当前医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医科创新人才科研潜质培养新路径,为培养新医科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方法本研究以具体科研项目为驱动,通过搭建以导师牵头、研究生带队的创新型科研团队,以翻转课... 目的为解决当前医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医科创新人才科研潜质培养新路径,为培养新医科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方法本研究以具体科研项目为驱动,通过搭建以导师牵头、研究生带队的创新型科研团队,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引,以学生关切的问题为导向,开展理论授课和实验培训,建立一体化、序贯化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常态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协作机制,项目化、个体化的医学科研创新模式,交互化、系统化的课程评价反馈系统及多元化、全面化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教学创新三层面量化评估实践效果。结果初步建成序贯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的一体化、长周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增强学生的科研基本技能、积极性及参与度,提升学生的科研潜质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论文撰写、奖项评选、项目申报及成果转化等形式,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教学创新三方面初步取得积极成果。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师牵头、研究生带队的创新型科研及教学团队为基础,以建立跨高中-本科-研究生的序贯化培养体系为关键,以基于项目驱动的医学创新人才科研潜质培养为主要方法,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于我国新医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协同创新 新医科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探讨经腹胃充盈超声应用于胃癌诊断及临床分期的价值
12
作者 李悦扬 方圆 +8 位作者 刁雪红 姚明华 李鑫 陈惠莉 刘阳 王庆国 李康安 吴蓉 黄陈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548-556,共9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增强CT(ECT),探讨经腹胃充盈超声(TGFUS)在胃癌诊断和临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因胃癌接受肿瘤切除手术的109例患者资料。以组织病理...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增强CT(ECT),探讨经腹胃充盈超声(TGFUS)在胃癌诊断和临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因胃癌接受肿瘤切除手术的109例患者资料。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即阳性对照),分析TGFUS和ECT检查的诊断准确性。记录纳入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检查方法下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分型、分期,分别记录TGFUS和ECT下评估肿瘤浸润的层次(即ultrasound-stage,uT)和淋巴结转移(即ultrasound-lymph node,uN)。分析2种检查对各分期肿瘤的诊断效能,并应用观察者间测量一致性(interobserver consistency,ICC)分析2种检查诊断的稳定性。结果当依据TGFUS的uN评估肿瘤分期时,诊断的准确率和误诊率在不同肿瘤分型、不同大小肿瘤间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9,P=0.002;χ^(2)=21.002,P<0.001)。当依据ECT的ECT-N时,诊断的准确率和误诊率在不同患者年龄、不同大小肿瘤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82,P=0.016;χ^(2)=5.215,P=0.008)。而当依据TGFUS的uT和ECT-T时,诊断的准确率和误诊率在上述变量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CT和TGFUS在鉴别诊断pT1~T2期和pT3~T4期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24%、87.30%、55.20%和76.37%、87.30%、65.50%,两者的AUC分别为0.771、0.822;ECT和TGFUS在鉴别诊断pN0期和pN1~N3期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18%、86.20%、96.80%和83.88%、48.30%、96.80%,AUC分别为0.915和0.726。应用TGFUS的uT评估肿瘤分期的ICC的Kappa值为0.977(95%CI为0.967~0.984)。应用ECT的ECT-T评估肿瘤分期的ICC的Kappa值为0.974(95%CI为0.963~0.982)。应用TGFUS的uN评估肿瘤分期的ICC的Kappa值为0.950(95%CI为0.927~0.965)。应用ECT的ECT-N评估肿瘤分期ICC的Kappa值为0.995(95%CI为0.993~0.997)。结论与ECT比较,TGFUS在胃癌患者病灶检出及术前分期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早期胃癌的检出中,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胃癌术前诊断中可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腹胃充盈超声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癌 临床分期
下载PDF
耻脐入路单孔腹腔镜后鞘后技术在脐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13
作者 陈志升 司仙科 +7 位作者 吴卫东 李森 杨佳华 李炜 郑侃 于昆 罗晓睿 葛卫红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耻脐入路单孔腹腔镜后鞘后修补术治疗脐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18例实施耻脐入路单孔腹腔镜后鞘后疝修补术的脐疝患者,根据临床病例资料、手术操作的... 目的探讨耻脐入路单孔腹腔镜后鞘后修补术治疗脐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18例实施耻脐入路单孔腹腔镜后鞘后疝修补术的脐疝患者,根据临床病例资料、手术操作的技术细节及术后随访情况,分析该术式的临床效果及获益。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6.67±28.49)min,术后6~8 h下床活动,术后8、24 h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2.94、2.50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02±0.63)d;术后均无出血、肠梗阻、肠瘘、脐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28个月,随访率100%,无复发。结论耻脐入路行单孔腹腔镜下后鞘后脐疝修补术安全可行,隐瘢痕效果好,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作为腹腔镜下脐疝修补的一种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疝 耻脐入路 腹腔镜 单孔 后鞘后间隙 疝修补术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内镜与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14
作者 张娴 王庆国 +1 位作者 程云章 黄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2-628,共7页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逐年上升.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呈指数级增长,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领域取得飞跃式发展.特别是在结肠镜、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的应用上,人工智能凭借其高级图像识...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逐年上升.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呈指数级增长,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领域取得飞跃式发展.特别是在结肠镜、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的应用上,人工智能凭借其高级图像识别和特征分析能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提供了新视角,从而推动精准医学的实现.目前,各种人工智能算法正在开发或优化中,如各种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性能比较、多种算法的协同应用以及与其他组学的结合.此外,人工智能在临床实践中的融合难度、解释性和可信度,以及成本和资源限制等问题仍具挑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笔者从结肠镜、CT、MRI和其他影像学检查4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内镜与影像学诊断方面的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人工智能 影像学诊断 应用进展
原文传递
胃黏液分泌性腺癌:胃腺癌病理分型再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原 孙莲慧 +3 位作者 张鹏善 罗再 蒋立人 黄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7-952,共6页
当前胃腺癌病理分型方式繁多复杂,但存在亚型覆盖不全面、关注面不足、预后相关性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临床实践发现,黏液的分泌是影响胃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黏液分泌情况将胃腺癌分为黏液分泌性腺癌(GMA)... 当前胃腺癌病理分型方式繁多复杂,但存在亚型覆盖不全面、关注面不足、预后相关性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临床实践发现,黏液的分泌是影响胃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黏液分泌情况将胃腺癌分为黏液分泌性腺癌(GMA)及非黏液分泌性腺癌(GNMA)。相较于GNMA,GMA具有TNM分期晚,进展迅速,易发生侵袭转移,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等病理特征,且在遗传学、影像学、治疗特征等方面与GNMA存在诸多差异。使用该分类对胃腺癌亚型划分更明确,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价值,并可能有助于推动胃癌新病理分型的提出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病理分型 黏液分泌 黏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原文传递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作为预测胃癌预后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扬 张鹏善 +2 位作者 米兰 林欢 黄陈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B)的潜在预后价值。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集中下载CEBPB相关表达谱和相关临床数据, 验证CEBPB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B)的潜在预后价值。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集中下载CEBPB相关表达谱和相关临床数据, 验证CEBPB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方法鉴定胃癌中CEBPB相关通路, 并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胃癌中CEBPB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菌落形成实验探讨CEBPB在胃癌中的具体功能。结果 CEBP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2 870.0±4 485.0比908.1±957.6, t=6.264, P<0.05), 并且CEBPB在胃癌细胞系AGS, MKN-45, HGC-27中表达高于GES-1。此外, CEBPB高表达患者组平均总生存期(OS)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组;CEBPB高表达患者组平均首次进展期(FP)低于低表达组。GSEA发现与CEBPB与多种肿瘤进展相关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有关(PID SMAD2 3NUCLEAR通路、凋亡负调控信号通路、VEGFA-VEGFR2信号通路、IL-4信号通路、RNA生物合成过程等)。CEBPB蛋白网络分析提示其与蛋白ATF4、CEBPA、CEBPD、DDIT3、EP300、HDAC1、MYB、PPARG、PRDM16、STAT3存在互作联系。CCK-8显示CEBPB敲减组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0.51±0.05比0.68±0.17、0.32±0.05比0.68±0.17, t=2.950、6.280, P<0.05)。克隆实验示CEBPB敲减组克隆形成数少于对照组(148.0±60.1比681.0±156.5、491.0±175.0比681.0±156.5, t=1.400、5.510, P<0.05);划痕实验示CEBPB敲减组细胞迁徙率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86±0.07比0.71±0.04、0.87±0.03比0.71±0.04, t=5.110、8.920, P<0.05)。结论 CEBPB在胃癌中具有致瘤作用, 可能是胃癌的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预后
原文传递
三级淋巴结构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判定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17
作者 林欢 罗再 +4 位作者 程成 时天霁 徐凯峰 刘牧林 黄陈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2838-2844,共7页
目的探究三级淋巴结构(TLS)相对面积在Ⅲ期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TLS相对面积联合肿瘤间质比(TSP)、神经浸润(PNI)和癌结节(TD)等重要临床病理指标来开发Nomogram列线图, 以判定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上海市第一... 目的探究三级淋巴结构(TLS)相对面积在Ⅲ期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TLS相对面积联合肿瘤间质比(TSP)、神经浸润(PNI)和癌结节(TD)等重要临床病理指标来开发Nomogram列线图, 以判定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99例原发性CRC病例资料。利用可视化软件Qupath人工勾画并评估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中TLS的数目、面积、平均密度、相对面积、热点密度和肿瘤浸润边缘长度等指标;基于快速多动态阈值机器算法评估HE染色切片的肿瘤间质比(TSP-CAD);从病理报告中收集神经浸润、癌结节等数据。利用X-tile设定上述指标的截断值(cut-off值)并分组, 使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TLS相对面积高、低水平组间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临床特征差异。使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 并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分布的差异。使用Cox单因素回归分析TLS、临床病理特征与总生存期(OS)的关系,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独立预后标志物。TLS联合重要临床病理特征绘制Ⅲ期CRC患者的1、2、5年Nomogram, 并根据Nomogram的总得分建立风险评分(RiskScore), 基于RiskScore进行风险分层。使用K-折交叉验证法(K-fold cross-validation)进行内部验证, 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评估Nomogram的性能。结果 199例Ⅲ期CRC患者TLS相对面积的高水平组[(56.919±2.091)个月]5年生存时间长于低水平组[(56.919±2.091)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 P<0.05);神经浸润阴性组[(55.590±2.051)个月]5年生存时间长于阳性组[(46.018±3.808)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7, P<0.05)。癌结节阴性组[(54.774±2.028)个月]5年生存时间长于阳性组[(46.018±3.808)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 P<0.05);TSP-CAD低水平组[(55.157±2.005)个月]5年生存时间长于高水平组[(43.350±3.512)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1, P<0.05)。TLS相对面积高、低水平组间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类型、T分期、N分期、神经浸润、脉管浸润、癌结节、TSP-CAD、MSI等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0.467、0.131、1.402、1.218、-1.822、-1.053、0.308、0.272、1.228、0.105、0.829, P>0.05)。单因素COX分析表明TLS相对面积[HR=0.42(95%CI:0.18~0.97)]、TSP-CAD[HR=2.61(95%CI:1.23~5.51)]、PNI[HR=2.61(95%CI:1.21~5.65)]、TD[HR=2.62(95%CI:1.24~5.55)]是CRC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进一步证实TLS相对面积[HR=0.29(95%CI:0.12~0.75)]、TSP-CAD[HR=2.98(95%CI:1.34~6.63)]、PNI[HR=2.83(95%CI:1.23~6.53)]、TD[HR=3.18(95%CI:1.4~7.22)]是Ⅲ期CR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TLS相对面积联合TSP、PNI、TD、T分期、N分期、年龄、性别构建Nomogram。在建模组中, 低风险组5年生存期优于高风险组[HR=16.85(95%CI:6.09~46.61), P<0.01]。列线图C-index指数为0.85(95%CI:0.79~0.92), 1、2、5年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91、0.96。10折交叉内部验证AUC为0.9, 校准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良好。TLS联合TSP-CAD、PNI、TD开发的Nomogram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精准度[AUC=0.96, 95%CI:0.89~1.00, P<0.01]。结论 TLS相对面积是Ⅲ期结直肠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 TLS相对面积联合TSP-CAD、PNI、TD等临床病理指标建立的Nomogram能较好地判定Ⅲ期CRC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淋巴结构 Ⅲ期结直肠癌 总生存期 列线图
原文传递
内镜下经腹Sublay修补术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汤睿 吴卫东 +3 位作者 蒋会勇 朱晓强 柳楠 王涛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212-217,共6页
目的初步评估经腹Sublay修补(transabdominal sublay,TAS)修复腹壁疝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从初步临床实践中总结其手术要点和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四家医院实施的21例中小型原发性腹... 目的初步评估经腹Sublay修补(transabdominal sublay,TAS)修复腹壁疝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从初步临床实践中总结其手术要点和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四家医院实施的21例中小型原发性腹壁疝和切口疝患者的资料,分析病例资料、疝的情况、手术细节和手术结果。结果21例计划实施TAS修补的患者中,19例成功完成,另2例中转完成修补。手术中位时间120 min,术后48 h绝大部分患者仅存在轻度疼痛。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血清肿是最常见并发症(15.8%),都在6个月内吸收;1例复发。结论初步结果表明,TAS修补对于治疗中小型原发性腹壁疝和切口疝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手术耗时较长,实施手术的外科医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但成功实施TAS可避免将补片放置入腹腔,患者术后恢复也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疝 内镜下Sublay修补 经腹Sublay修补 适应证
原文传递
神经周围浸润、淋巴脉管浸润联合肿瘤间质比对胃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非池 邱佳辉 +4 位作者 郑扬 蔡谦谦 张人超 裘正军 黄陈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3年第3期186-192,共7页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患者病理特征神经周围浸润(PNI)、淋巴脉管浸润(LVI)、肿瘤间质比(TSR)与预后的联系,为PNI阳性、LVI阳性、高TSR的“三阳胃癌”的预后判断和临床诊疗策略提供新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2...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患者病理特征神经周围浸润(PNI)、淋巴脉管浸润(LVI)、肿瘤间质比(TSR)与预后的联系,为PNI阳性、LVI阳性、高TSR的“三阳胃癌”的预后判断和临床诊疗策略提供新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745例(SGH队列)以及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间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共131例胃癌患者(BMH队列)。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Cox分析显示,PNI、LVI、TSR是除p TNM分期外的独立预后病理因素,且三者的发生相互关联。三阳组(LVI阳性、PNI阳性、高TSR)与两阳组(LVI阳性、PNI阳性、高TSR中任意两项)在肿瘤性质、肿瘤大小、pTNM分期、原发部位和病理分级中总生存率(OS)均显示出差异,其中印戒细胞癌、大肿瘤(≥5 cm),Ⅲ期、非远近端胃、低分化且被归为三阳组的患者预后最差,5年OS分别为0、12.4%、12.6%、13.8%、14.9%。基于p TNM、三阳分类、癌胚抗原(CEA)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术后OS的ROC AUC为0.744(95%CI:0.704~0.784),表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LVI阳性、PNI阳性、高TSR的“三阳胃癌”预后不良,基于pTNM、三阳分类、CEA和LMR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作为肿瘤-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系统对预后预测的补充,有助于胃癌患者术后病情发展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预后 神经周围浸润 淋巴脉管浸润 肿瘤间质比
原文传递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可行性分析
20
作者 项世骏 韩超 +5 位作者 张人超 岑刚 米兰 吴卫东 裘正军 黄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20-924,共5页
目的 探讨针对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行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17例... 目的 探讨针对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行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17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的23例行传统(多孔)机器人辅助直肠前切除术的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17例病人均顺利实施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与同时期23例行传统(多孔)机器人辅助直肠前切除术的病人比较,行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装机时间[(15.9±4.0)min vs.(21.5±6.8)min,t=3.034,P=0.004]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2±0.6)d vs.(2.3±1.0)d,t=4.046,P<0.001]则显著减少。结论 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而且与传统机器人辅助直肠前切除术相比,在提高装机效率和加快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机器人 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 单孔手术 直肠前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