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作者 杨凯 孙沫逸 +33 位作者 李龙江 唐瞻贵 郭伟 任国欣 张志伟 唐洪 张杰 孙志军 席庆 李春洁 黄欣 武和明 尚伟 孟箭 李吉辰 马洪 朱桂全 李一 李尧旭 何海涛 张富贵 章杰 赵丹 孙德平 吕晓强 陈丹 张福军 陈睿 李雅冬 张劲松 付小娟 项立 李受益 尹仕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作为医学研究第四维度的生物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目前生物钟在人口腔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钟作用的科学原理和自身长期的研究经验,归纳推荐了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的共识意见,希望能为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在口腔颌面部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鳞状细胞癌 口腔 颌面部 专家共识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阮敏 季彤 张陈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6期762-765,共4页
随着3D打印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在各行业领域极具潜力的革命性应用,如何将3D打印技术引入临床医学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理解记忆效果差、实践操作... 随着3D打印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在各行业领域极具潜力的革命性应用,如何将3D打印技术引入临床医学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理解记忆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为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可尝试将3D打印辅助教学模式引入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教学实践,提高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的教学质量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技能型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生物钟在口腔医学研究中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凯 孙沫逸 +27 位作者 李龙江 唐瞻贵 任国欣 郭伟 祝颂松 郑家伟 张杰 孙志军 任杰 郑佳雯 吕晓强 唐洪 陈丹 席庆 黄欣 武和明 马洪 尚伟 孟箭 李吉辰 李春洁 李一 赵宁波 谭雪梅 杨轶昕 吴亚东 尹仕琳 张志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机体生物钟(也称昼夜节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能适者生存在地球自转环境中的基础。昼夜节律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调控机制,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生化稳态、疾病发生及治疗中均扮演关键角色。研究表明,生物钟在口腔组织发育生长、口腔疾病发... 机体生物钟(也称昼夜节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能适者生存在地球自转环境中的基础。昼夜节律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调控机制,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生化稳态、疾病发生及治疗中均扮演关键角色。研究表明,生物钟在口腔组织发育生长、口腔疾病发生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目前还没有包括口腔医学在内的生物钟研究方法的指导性文献,研究者主要基于已发表的参考文献进行探讨,致使口腔医学中有关生物钟的研究方法存在争议,如何合理应用昼夜节律的研究方法还存在诸多困惑。该共识在总结生物钟的作用特点以及分析目前生物钟在口腔医学研究中不足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归纳推荐了生物钟在口腔医学研究中合理实施的10条原则,为生物钟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口腔医学 医学 专家共识
下载PDF
2003-2012年上海地区口腔恶性肿瘤发病状况与时间趋势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傅锦业 吴春晓 +4 位作者 张陈平 孙坚 郑家伟 张志愿 郑莹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 :描述上海地区2003—2012年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流行状况,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探寻病因学线索。方法: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口腔恶性肿瘤发病资料,应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包统计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性别比及年龄别... 目的 :描述上海地区2003—2012年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流行状况,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探寻病因学线索。方法: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口腔恶性肿瘤发病资料,应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包统计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性别比及年龄别发病状况;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Z检验和加权卡方检验,分析发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03—2012年,上海全市共诊断口腔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935例,发病粗率为35.8/100万,发病标率为18.8/100万,性别比为1.36∶1;中位首诊年龄为63岁,女性略大于男性。发病危险度随年龄的上升而增高。10年间口腔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随着上海城市老龄化的发展,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老年群体的发病状况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恶性肿瘤 发病率 流行病学 时间趋势 上海地区
原文传递
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EGFR单抗靶向治疗—7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伟 任国欣 +5 位作者 李朝军 吴云腾 张陈平 孙坚 张志愿 邱蔚六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靶向综合治疗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旨在明确其疗效,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综合治疗71例晚期口腔颌面-头颈癌患者,其中男54例,女17例,年龄30-83岁.平均60.2岁。经组织... 目的: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靶向综合治疗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鳞癌,旨在明确其疗效,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综合治疗71例晚期口腔颌面-头颈癌患者,其中男54例,女17例,年龄30-83岁.平均60.2岁。经组织学和影像学证实.局部晚期头颈癌患者具备生物化疗的适应证。卡氏评分〉70分,生存预期不少于6个月。人组者血红蛋白≥110g/L,WBC≥4×10^9/L,血小板≥100×10^9/L,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血糖正常。化疗方案为方案TPF.即d1 TXT75mg/m^2,d1 CDDP75mg/m2,dl_1d55-Fu750mg/mz,dl、d8尼妥珠200mg/(m^2·周)。结果:完成化疗2-4个疗程,平均3个周期。尼妥珠应用2。8次,平均5次。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期20个月。71例中,40例获得相对彻底的手术治疗。CR4例,PR39例,7例无法评价,SD18例,PD3例。CR+PR=43例,近期总有效率为61%。2例出现轻微皮疹.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TPF方案治疗71例晚期口腔颌面一头颈鳞癌,患者对尼妥珠有良好的耐受性。尼妥珠可增加晚期口腔颌面一头颈鳞癌的化疗敏感性,并可使临床TNM分期降级,使56%的患者重获手术治疗机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EGFR单抗 尼妥珠 口腔颌面-头颈鳞癌
原文传递
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专家共识 被引量:7
6
作者 何悦 蒋灿华 +17 位作者 侯劲松 王慧明 彭歆 刘冰 李劲松 郑磊 徐中飞 吴煜农 胡镜宙 秦兴军 艾松涛 周辉红 李春洁 张世周 王军 李晓光 刘忠龙 祝奉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穿支皮瓣由皮肤穿支血管供血,是常用的组织缺损修复形式,但头颈部解剖复杂、缺损形式多样以及穿支血管解剖变异等,阻碍了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临床应... 穿支皮瓣由皮肤穿支血管供血,是常用的组织缺损修复形式,但头颈部解剖复杂、缺损形式多样以及穿支血管解剖变异等,阻碍了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临床应用缺少相关治疗指南,穿支血管的术前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穿支皮瓣的应用设计缺乏科学的规范,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少客观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效果,本共识总结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团队的实践经验,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 修复重建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头颈部癌肉瘤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何海蕾 刘忠龙 +2 位作者 马春跃 李晓光 何悦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69-572,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癌肉瘤(carcinosarcoma)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集的10例口腔颌面-头颈部癌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癌肉瘤(carcinosarcoma)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集的10例口腔颌面-头颈部癌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治疗及愈后等方面。结果:10例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年龄20~81岁,平均44岁(中位年龄45.5岁)。肿瘤大小不一,直径在1.5 cm以上,与发生部位有关。临床表现多为异物感或迅速增大的肿物,甚至疼痛不适。病理证实含癌及肉瘤样间质,为癌肉瘤。临床上主要与鳞癌相鉴别,确诊取决于术后病理检查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鳞状细胞癌为上皮样组织的恶性肿瘤,而癌肉瘤则兼有上皮样组织及间叶样组织。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50%。结论:癌肉瘤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血管化皮瓣修复+术后放疗为常规治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头颈部 癌肉瘤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头颈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湉 吴云腾 郭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24-430,共7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105例原发于口...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105例原发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的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05例MALT淋巴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5,中位年龄56岁(18~8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单纯渐增性肿块,52%的患者有长期口干症状或曾被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腮腺炎。根据Ann Arbor分期,Ⅰ期48例,Ⅱ期25例,Ⅲ期7例,Ⅳ期25例;有B症状者仅1例,无骨髓受侵的患者。最常见的部位为腮腺、腭、下颌下腺。50例接受单一治疗,49例接受联合治疗。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8例失访,初治后完全缓解率为80%;疾病进展12例,死亡14例。5年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9%、88%;全身治疗(化疗或利妥昔单抗)可显著提高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0.05),MALT淋巴瘤的国际预后指数(MALT-IPI)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Ann Arbor分期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口腔颌面-头颈部MALT淋巴瘤初治疗效良好,进展缓慢;晚期患者应辅助全身治疗。MALT-IPI和Ann Arbor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T淋巴瘤 口腔颌面-头颈部 MALT-IPI ANN Arbor分期
原文传递
36例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冉冉 鞠侯雨 +1 位作者 任国欣 郭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36例成人及儿童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6例LCH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1,中位年龄31岁(8个月~7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或肉芽肿,并伴有疼痛、肿胀;颅颌面部骨损害呈穿凿样破坏;牙龈坏死、牙移位、脱落和牙槽骨破坏;22%的患者有尿崩症病史。根据Lavin.Osband计分标准,Ⅰ级26例,Ⅱ级9例,Ⅲ级1例,Ⅳ级0例。最常见的部位为颌骨、牙龈、腭部。23例患者接受单一治疗,13例接受联合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1例患者失访,1例死亡,初治后完全缓解率为75%,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3.78%。接受全身治疗的患者20例;单系统受累患者17例,多系统受累患者19例;24例患者检测BRAF-V600E突变,阳性6例;1例口服靶向药物,效果显著。结论:①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初治疗效良好,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对症处理,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②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化疗可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病理确诊后,建议行PETCT,评估全身状况后,根据器官系统受累情况决定治疗方式。③对于一线、二线方案应答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靶向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BRAF-V600E 预后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头颈部眶外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10
作者 蒋建磊 代天国 +2 位作者 田卓炜 王丽珍 何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眶外巨细胞血管纤维瘤(extra-orbital giant cell angiofibroma,EO-GCA)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整理Pubmed数据库中已报道的12例口腔颌面-头颈部EO-GCA文献资料,并结合我院2例患者...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眶外巨细胞血管纤维瘤(extra-orbital giant cell angiofibroma,EO-GCA)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整理Pubmed数据库中已报道的12例口腔颌面-头颈部EO-GCA文献资料,并结合我院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24~84岁,平均43.5岁。肿瘤多数生长缓慢,大小与发生部位有关。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以富含血管和多核巨细胞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CD34及vimentin等间叶组织标志物呈阳性。临床极易误诊,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少见。结论:口腔颌面-头颈部EO-GCA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临床易误诊,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头颈部 眶外巨细胞血管纤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口腔临床病理学与口腔颌面肿瘤学发展回顾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泽亮 郑家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51-558,共8页
口腔颌面肿瘤学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口腔病理学息息相关,因为正确的处理依赖于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口腔临床病理学与口腔颌面肿瘤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了众多学者的心血和努力。本文分阶段简要回顾口腔临床病理... 口腔颌面肿瘤学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口腔病理学息息相关,因为正确的处理依赖于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口腔临床病理学与口腔颌面肿瘤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了众多学者的心血和努力。本文分阶段简要回顾口腔临床病理学与口腔颌面肿瘤学的发展历程,追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和代表人物,为口腔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临床病理学 口腔颌面肿瘤学 发展史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超声热化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鞠侯雨 郑家伟 +14 位作者 孙沫逸 唐瞻贵 杨道科 冉炜 步荣发 尚伟 孟箭 武和明 席庆 杨凯 王军 邹建明 吴云腾 任国欣 郭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单纯化疗难以使晚期患者总生存获益。超声热化疗是常规治疗手段之外,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针对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目前超声热化疗在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尚未普及,为推广和规... 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单纯化疗难以使晚期患者总生存获益。超声热化疗是常规治疗手段之外,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针对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目前超声热化疗在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尚未普及,为推广和规范超声热化疗在此领域的临床实践,特制订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超声热化疗专家共识,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头颈部 鳞癌 超声热化疗 综合治疗 空化效应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四段阶梯式"显微技能培训的课程组织与教学实践 被引量:14
13
作者 阮敏 刘剑楠 +1 位作者 季彤 张陈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2期234-238,共5页
口腔颌面显微外科手术具有精度高、操作复杂、学习周期长等特点,对年轻医师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操作技能培训,可为其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针对高年资住院医师及年轻主治医师... 口腔颌面显微外科手术具有精度高、操作复杂、学习周期长等特点,对年轻医师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操作技能培训,可为其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针对高年资住院医师及年轻主治医师开展显微外科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教学团队精心组织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强调操作细节,从基础理论、模型训练、大体解剖及临床观摩4个方面进行阶梯式培训,让学员快速高效地掌握口腔颌面显微外科的操作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显微外科手术 动静脉吻合 模拟培训 教学
原文传递
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3例报道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宏伟 郭兵 +7 位作者 马春跃 李晓光 尹建新 周辉红 艾松涛 孙坚 张陈平 秦兴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 :评价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患者各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扫描... 目的 :评价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患者各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双侧下腹部血管条件进行评估,明确腹壁浅动、静脉的起始管径和走行,并完成体表定位。根据病灶部位和缺损大小、形态,设计血管蒂的长度和皮瓣的大小、位置。术中解剖血管蒂,制备皮瓣,转移至受区,完成缺损修复。评价患者的受区重建效果及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3例患者的腹壁浅动、静脉血管条件良好。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制取的SIEA穿支皮瓣分别为9 cm×6 cm、8 cm×5 cm、10 cm×6 cm,血管蒂长度8~10 cm,血管蒂动脉管径0.7~1.0 mm,静脉管径1.8~2.0 mm,血管分别与受区的甲状腺上动脉、面总静脉吻合。术后皮瓣成活,受区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下腹部供区无并发症。结论:SIEA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位置比较表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体表定位,降低了皮瓣制备的难度;同时,皮瓣制备过程中不损伤腹直肌鞘及腹部肌肉,术后供区并发症少,且瘢痕隐蔽。SIEA穿支皮瓣可望成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较好的临床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 口腔颌面部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宏伟 秦兴军 +3 位作者 杨雯君 徐立群 季彤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43-548,共6页
目的 :总结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1995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18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 目的 :总结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1995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18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有无远处转移、确诊方式、治疗及预后等,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女10例、男8例;平均发病年龄20.2岁(3~61岁);肿瘤平均直径4 cm(1.5~6.5 cm);原发部位包括:舌(10例)、颊(5例)、口咽(1例)、上前牙龈(1例)、下前牙龈(1例),其中1例发病初期即有肺转移,1例术后46个月发现肺转移。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明确诊断,均以病灶扩大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放疗3例,辅助性化疗1例。患者平均随访33个月(6~75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早期肺转移患者带瘤生存19个月,1例复发伴多处肺转移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复发、转移。结论: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具有其自身特点;确诊依据免疫组织化学及PAS染色;治疗以病灶扩大切除为主,多数病例在病灶彻底切除后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口腔颌面部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PD-L1下调对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宁 秦星 +1 位作者 王旭 陈万涛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127-131,共5页
目的研究PD-L1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PD-L1在口腔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2000(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的方法,对口腔鳞癌细胞系细胞中PD-L1基因进行... 目的研究PD-L1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PD-L1在口腔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2000(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的方法,对口腔鳞癌细胞系细胞中PD-L1基因进行敲减,real-time PCR检测敲减效果。利用MTT法比较PD-L1敲减组与对照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PD-L1对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研究PD-L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验证PD-L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提取口腔鳞癌病人组织标本RNA并通过real-time PCR的方法比较PD-L1的表达差异。结果转染siRNA后,细胞PD-L1表达明显下降,PD-L1敲减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都较对照组细胞减弱。在临床标本的检测中,证实了PD-L1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结论 PD-L1能对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都具有明显影响,可能在口腔鳞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L1 口腔鳞癌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口腔颌面外科日间手术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9
17
作者 蒋灿华 翦新春 +21 位作者 张志愿 郑家伟 石冰 刘彦普 何悦 彭歆 尚政军 韩新光 刘蔚东 莫洋 郭峰 程智刚 陈传俊 龚忠诚 金武龙 张世周 袁荣涛 严奉国 李鹏程 张胜 高兴 陈洁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85-390,共6页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手术,具有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加速患者康复及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为部分中、小手术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医疗服务。由于同时涉及手术、麻醉及围术...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手术,具有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加速患者康复及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为部分中、小手术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医疗服务。由于同时涉及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等多个环节,日间手术的开展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口腔颌面外科日间手术仅在部分医疗机构初步开展,尚未普及,且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流程。为促进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发展,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15所医疗机构相关领域专家,参考国外日间手术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国情,讨论并制订了本专家共识,以期对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开展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 日间手术 专家共识 规范化流程
原文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 COL11A1-20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英英 秦星 +1 位作者 张建军 陈万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34-1339,共6页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COL11A1-20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并评价其在患者预后预测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采用lncRNA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6对口腔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COL11A1-20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并评价其在患者预后预测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采用lncRNA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6对口腔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74对口腔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OL11A1-208的表达,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COL11A1-208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癌组织COL11A1-208水平在口腔鳞癌诊断中的潜能。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COL11A1-208表达水平对口腔鳞癌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COL11A1-208在74例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与lncRNA基因芯片的结果一致。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发现,TNM分期较晚(Ⅲ~Ⅳ)的口腔鳞癌组织的COL11A1-20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分期较早(Ⅰ~Ⅱ)的癌组织(P=0.001);组织COL11A1-208水平用于诊断口腔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2(95%CI 0.617~0.788,P=0.00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54.1%;高表达COL11A1-208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P=0.002)。结论·COL11A1-208在口腔鳞癌组织内高表达,在TNM分期较晚的癌组织表达水平更高;COL11A1-208可能在口腔鳞癌预后预测及诊断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长链非编码RNA COL11A1-208 预后 诊断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诊治:经验与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海威 于淼 郑家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86-192,共7页
静脉畸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其病变位置及范围的多样性,使得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富有挑战性。目前,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硬化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文献... 静脉畸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其病变位置及范围的多样性,使得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富有挑战性。目前,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硬化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文献的回顾,结合作者经验,对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脉管畸形 硬化治疗 激光治疗 口腔颌面部
原文传递
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铭韬 杨嵘 季彤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59-562,共4页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是继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之后出现的新型全息成像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广泛重视。其技术特点相比于以往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更具优越性,在手术规划、术中导航、操作训练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是继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之后出现的新型全息成像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广泛重视。其技术特点相比于以往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更具优越性,在手术规划、术中导航、操作训练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MR技术的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图像配准精度、定位系统稳定性、人机交互体验方面,因此突破MR技术瓶颈、改善其临床使用体验,是MR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口腔颌面外科 可视化 数字化外科 人机交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