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隙率对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结构和释药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韩辰 谢幼专 +1 位作者 张军 卢建熙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研究孔隙率对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结构和释药速率的影响。方法在β-TCP粉末浆液中加入不同重量比的造孔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烧制圆片状致密β-TCP陶瓷,分别测定其孔隙率、压缩强度。在β-TCP粉末浆液中加入不同重量比的PMM... 目的研究孔隙率对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结构和释药速率的影响。方法在β-TCP粉末浆液中加入不同重量比的造孔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烧制圆片状致密β-TCP陶瓷,分别测定其孔隙率、压缩强度。在β-TCP粉末浆液中加入不同重量比的PMMA烧制圆柱状载体β-TCP陶瓷并在其载药腔中放置利福平粉末,于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行4周释放实验。结果β-TCP陶瓷的孔隙率与PMMA含量呈线性相关,压缩强度随孔隙率增大而下降(P>0.05),圆柱状β-TCP载体的日均释药量随孔隙率增加而增大,且每日释放量稳定,无显著性波动。结论孔隙率可显著改变β-TCP结构,并影响释药速率,有望用于控制载药β-TCP陶瓷载体的缓释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药物缓释系统 孔隙率
下载PDF
年龄与性别对人体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邵企能 王禾 +1 位作者 胡天羿 顾冬云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3-1202,共10页
目的行走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受年龄、性别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之间的健康人步态差异来探究年龄及性别因素对于人体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生物力学分... 目的行走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受年龄、性别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之间的健康人步态差异来探究年龄及性别因素对于人体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生物力学分析软件,采集和计算28名健康老年人(男女各14名)和30名健康年轻人(男女各15名)行走的时空参数、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并使用双因素方差进行不同年龄与性别之间的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组较年轻组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与跖屈力矩更小,膝关节最大内收角度与外翻力矩更小,膝关节最大外旋角度更大,髋关节最大外旋角度与内外旋运动范围、足底向内最大反作用力更小(P<0.05)。男性组较女性组步宽大,踝关节最大内旋角度与内外旋范围、髋关节最大内收角度与最大内旋角度、骨盆最大下倾角度与上下倾运动范围、足底向内最大反作用力更小(P<0.05)。年龄增长对不同性别组行走步态也有不同影响,老年男性组相较于年轻男性组,步速、步长和跨步长较显著下降(P<0.05),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骨盆最大前倾角度与最小前倾角度显著增加(P<0.05),膝关节最大屈曲力矩显著下降(P<0.05)。结论年龄与性别因素在步速,步长,跨步长,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力矩,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展角度、屈伸运动范围、最大伸展力矩和最大屈曲力矩,骨盆最大前倾角度和最小前倾角度和向后最大足底反作用力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临床步态分析与研究中,应重视年龄和性别对步态生物力学各评估指标的影响,建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步态时空参数 下肢运动学 下肢动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重建骨盆模型的骨盆指数测量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宏方 米杰 +2 位作者 田海军 赵长清 赵杰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成人高分辨率骨盆CT数据三维重建骨盆模型测量骨盆指数(PI)的方法,并描述PI在样本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影像数据库中因非骨科疾患而行骨盆CT检查的304...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成人高分辨率骨盆CT数据三维重建骨盆模型测量骨盆指数(PI)的方法,并描述PI在样本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影像数据库中因非骨科疾患而行骨盆CT检查的304例成人患者数据,进行模型重建,利用最近点迭代法等算法确定前平面、中矢状面等参考面与相关骨性标志,完成PI测量。分析PI值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及与年龄的相关性。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30位研究对象的CT数据,通过计算组间和组内相关系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 304例研究对象中,178例女性PI为46.03°±9.05°与126例男性的PI值(44.12°±8.04°)无差异(t=1.895,P=0.059)。PI与年龄在样本人群中存在较弱相关性(r=0.120,P=0.037)。小于40岁年龄组PI值为43.83°±7.33°显著小于40~80岁年龄组PI值(46.14°±9.35°)(t=-2.409,P=0.017)。对随机抽取的30例研究对象进行PI算法的可靠性研究显示,组内相关系数和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 2(95%CI为0.891 7~0.989 3,P<0.001)和0.986 7(95%CI为0.961 1~0.996 4,P<0.001)。结论基于三维重建骨盆模型的PI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在本研究样本人群中,PI无性别差异,与年龄有弱相关性,40~80岁个体PI值大于年轻个体PI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体位
下载PDF
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章成林 刘凤祥 +1 位作者 孙月华 朱振安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研究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8例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线形态分为单折线组和多折线组。记录L... 目的研究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8例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线形态分为单折线组和多折线组。记录Lauge-Hansen分型、合并损伤,绘制骨折线地图,测量CT横断面骨折线夹角(θ)、矢状面骨折线夹角(γ)、横断面骨折块面积比(FAR1)、矢状面骨折块面积比(FAR2)、骨折高度(H)和下胫腓联合距离(TFD)。结果单折线组30例,多折线组48例。两组Lauge-Hansen分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折线组内侧骨折线开口多在内踝后丘,而多折线组则偏向前侧,部分累及前丘(P<0.01)。单折线组合并胫骨穹窿骨软骨损伤、内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损伤概率均低于多折线组(P<0.01);两组在合并腓骨骨折和距骨骨软骨损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折线组θ角、FAR1小于多折线组(P<0.05);两组γ角、FAR2及H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折线组H、FAR1、FAR2间相关性强于多折线组(P<0.05)。结论单折线组形态规则,骨折线偏向冠状面,内侧骨折线开口多靠近后丘;多折线组形态多变,外侧骨折线偏向矢状面,内侧骨折线开口靠近前丘,多合并内踝、胫骨穹窿骨软骨骨折及下胫腓联合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型踝部损伤 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 形态学 内固定
下载PDF
矢状位腰椎-骨盆影像学参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宏方 赵长清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5期291-293,共3页
骨盆作为人体上肢与下肢的连接点,对维持人体矢状位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大量描述骨盆位置与形态的影像学参数,如骨盆指数(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骨盆指数(PT)等,其中腰椎-骨盆参数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中之重。目... 骨盆作为人体上肢与下肢的连接点,对维持人体矢状位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大量描述骨盆位置与形态的影像学参数,如骨盆指数(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骨盆指数(PT)等,其中腰椎-骨盆参数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中之重。目前主要有2个系统来描述腰椎-骨盆位置关系,即以PI为核心的参数系统及以骨盆半径(PR)为核心的参数系统。该文就矢状位腰椎-骨盆影像学参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指数 骨盆倾斜度 骨盆半径 骨盆角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翊铭 崔昱轲 +2 位作者 干耀恺 焦鑫 王增光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327-330,共4页
距下关节是重要的跗骨间关节,其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点与后足功能密切相关。暴力致后足相关韧带损伤时,常导致踝关节不稳,部分患者亦会同时出现距下关节不稳。但临床上往往只对踝关节不稳较为关注,加之距下关节不稳与踝关节不稳的鉴别... 距下关节是重要的跗骨间关节,其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点与后足功能密切相关。暴力致后足相关韧带损伤时,常导致踝关节不稳,部分患者亦会同时出现距下关节不稳。但临床上往往只对踝关节不稳较为关注,加之距下关节不稳与踝关节不稳的鉴别存在困难,因而距下关节不稳常被漏诊或误诊,继而影响预后。该文就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不稳 发病机制 诊断 影像
下载PDF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7
作者 于召龙 孙晓江 +3 位作者 程晓非 丁宝志 赵长清 马辉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689-693,共5页
目的通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VAP)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术前预防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PVAP术后感染患者诊疗经... 目的通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VAP)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术前预防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PVAP术后感染患者诊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68~81岁,平均74.8岁,从手术至明确感染的时间为5~24个月,所有患者均表现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7~8分,均有胸腰椎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和叩击痛,4例患者有双下肢不同程度肌力下降等神经症状,其中2例伴二便障碍。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WBC)计数为(4.0~7.3)×10^(9)/L,C-反应蛋白(CRP)为1.51~66.00 mg/dL,红细胞沉降率(ESR)为2~94 mm/1 h,降钙素原(PCT)为0.10~0.40 ng/mL,X线、CT及MRI检查考虑感染表现,病原学及病理学明确4例结核分枝杆菌,其中1例合并鲍曼不动杆菌,另1例患者诊断为表皮葡萄球菌。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死于并发症,3例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体温正常,炎性指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影像学检查提示未见感染征象。结论术前充分评估和合并症对症处理,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PVAP后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早期诊断与系统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强化术 术后感染 致病因素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