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头晕/眩晕诊治现况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吴菁 姜春燕 +1 位作者 陈伟 刘建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10期50-54,共5页
目的初步了解上海市部分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对头晕/眩晕疾病的诊疗现状,为进一步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8月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眩晕新进展及新技术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的临床医师进行书面形式... 目的初步了解上海市部分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对头晕/眩晕疾病的诊疗现状,为进一步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8月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眩晕新进展及新技术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的临床医师进行书面形式的问卷调查,并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内科医师有更高的头晕患者接诊的比例;被调查的部分临床医师在前庭功能检查的解读、前庭康复的实施以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疗方面掌握程度偏低,低年资医师以及非神经内科医师尤甚。结论应进一步加强不同专业中青年医师在头晕/眩晕相关诊疗知识方面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综合性医院 医师 继续医学教育 问卷调查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短期残余头晕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姜春燕 赵颖 +7 位作者 王璐 舒良 吴菁 孙旭红 潘辉 董幼镕 陈伟 刘建仁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3期392-396,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次就诊成功手法复位的223例BPPV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随访,在首诊(W0)及手法复位后1周(W1)时进行眩晕/头晕视觉模拟量表(VAS)、头晕残障量表(DHI)评估,并在W0行GAD-7、PHQ-9、HAMA及HAMD-17等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W1时头晕VAS评分大于1分判定为存在RD。比较伴有及不伴有RD组之间人口学及临床指标的差异,调查成功手法复位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成功手法复位的BPPV患者1周时RD的发生率为50.67%(113/223)。伴有RD组首诊时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RD组(P=0.009),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分值(DHI-F)[(17.38±8.67)vs(14.91±9.39),P=0.044]和情绪性分值(DHI-E)[4(2,11.5)vs 4(0,8),P=0.013],而年龄、性别、眩晕持续时间,焦虑抑郁评分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诊时DHI评分>30分(OR=2.149,95%CI 1.257~3.673,P=0.005)是RD的独立预测因素。线性回归发现,RD是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95%CI 10.346~16.661,P<0.001)。结论:近一半的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存在RD,首诊时DHI总分大于30分可作为手法复位后短期RD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头晕残障量表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认知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胡颖 徐明然 +3 位作者 卫清琪 王俊 王璐 胡蒙 《安徽医学》 2022年第10期1171-1175,共5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其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研究组)及120例单...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其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研究组)及120例单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学资料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痴呆评分量表(CDR)评估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水平为保护因素(OR=0.430,95%CI:0.193~0.959);吸烟(OR=2.136,95%CI:1.061~4.300),嗜酒(OR=1.919,95%CI:1.201~3.066),既往原发性高血压(OR=4.623,95%CI:1.046~20.42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OR=1.943,95%CI:1.142~3.304),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OR=2.620,95%CI:1.251~5.484),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OR=1.931,95%CI:1.235~3.019),胱抑素C水平升高(OR=1.659,95%CI:1.219~2.256),颞叶缺血(OR=3.564,95%CI:1.433~8.868),顶叶缺血(OR=4.084,95%CI:1.349~12.359),额叶缺血(OR=3.483,95%CI:1.107~10.964),多发病灶(OR=4.963,95%CI:1.407~17.501),脑白质疏松(OR=3.536,95%CI:1.239~10.091),脑动脉粥样硬化(OR=2.568,95%CI:1.334~4.941)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越低;存在吸烟、嗜酒不良习惯,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史、代谢异常,颞叶、顶叶、额叶部位缺血,多发病灶,脑白质疏松,脑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认知障碍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代谢水平
下载PDF
多次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何泓 刘译升 +4 位作者 赵蓉 李格飞 史妍慧 李轶 刘建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4-767,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性取栓治疗(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时,取栓次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卒中行MT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性取栓治疗(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时,取栓次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卒中行MT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取栓次数,将患者分为取栓次数较少组(A组,取栓次数≤2次)和多次取栓组(B组,取栓次数>2次)。比较2组患者血管开通率、脑出血发生率、术后7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死亡率、术后90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ore,mRs)和死亡率等预后情况。结果·A组与B组相比,脑出血发生率、7d症状改善率和90d良好预后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组7d死亡率和90d死亡率均低于B组(P=0.003,P=0.031),A组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10)。结论·多次取栓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脑出血、早期症状改善和90d良好预后无明显影响,但与血管开通率和死亡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性取栓治疗 取栓次数 脑血管再通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璐 胡颖 +5 位作者 钟琪 陈蕾 祝滨 徐明然 卫清琪 王俊 《安徽医学》 2021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分析抗Hcy治疗对PSD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分析抗Hcy治疗对PSD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抑郁状态,并依据HAMD-17评分将患者分为PSD组及无PSD组。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分析血清Hcy水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HAMD-17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D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高Hcy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变化。结果与无PSD组相比,PSD组患者卒中病程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清Hcy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305,P<0.05),血清Hcy水平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24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程长、NIHSS评分高、血清Hcy水平高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高Hcy患者进行降Hcy治疗后,血清Hcy水平降低、HAMD-17评分降低、MoCA评分升高(P<0.05)。结论PSD发生与患者卒中病程、NIHSS评分、血清Hcy水平有关,且对于卒中伴高Hcy血症的患者行降Hcy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抑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认知功能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6
作者 姜春燕 吴丽(综述) +1 位作者 陈伟 刘建仁(审校)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51-455,共5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RD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并归纳了RD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为BPPV患者RD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危险因素 评估 治疗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和脑腔隙灶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扬 吴琴咪 +2 位作者 冯玉兰 张蓓 傅毅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出现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及脑腔隙灶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脑小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1070例既往无卒中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完成脑部MRI扫描和动态血压监测后,根据...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出现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及脑腔隙灶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脑小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1070例既往无卒中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完成脑部MRI扫描和动态血压监测后,根据其MRI图像上有无EPVS和腔隙灶,分为对照组、EPVS组、腔隙灶组,比较3组间的基线资料差异。在EPVS组、腔隙灶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脑EPVS、脑腔隙灶的影响因素。结果:EPVS组、腔隙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高血压病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平均收缩压、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收缩压增高、年龄增大是高血压患者出现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及使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是其独立保护因素;平均收缩压增高、年龄增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是高血压患者出现腔隙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及使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平均收缩压增高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降低是其发生脑EPVS和腔隙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除了需要关注控制平均收缩压水平等因素外,还应采取时辰疗法,采用调整给药时间,恢复正常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脑腔隙灶 夜间血压下降幅度 时辰疗法 高血压
原文传递
中医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马艳华 顾晓丁 +3 位作者 孙嘉伟 陆璇蕾 白应霞 朱扬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究中医针刺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快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行常... 目的探究中医针刺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快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刺治疗,治疗时间为期2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2周后Barthel指数、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B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分级及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1周与2周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BADL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MA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与2周观察组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在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机体补体C3、C4水平,控制疾病进展,具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针刺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快速康复治疗 血清补体
下载PDF
脂蛋白(a)、血尿酸、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胡颖 胡蒙 +3 位作者 徐明然 卫清琪 王俊 戴蓉芳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722-723,728,共3页
目的分析脂蛋白(a)[LP(a)]、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目的分析脂蛋白(a)[LP(a)]、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埔分院医院收治的107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患者为CSVD认知障碍组,发现CSVD但未出现认知障碍的38例作为CSVD认知正常组,招募38例年龄、文化程度等与CSVD组匹配的作为健康对照组。依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将CSVD认知障碍组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中度认知障碍组、重度认知障碍组3个亚组。比较各组LP(a)、UA、FIB水平,并对不同认知障碍程度亚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Lp(a)、FIB、UA与认知障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SVD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的Lp(a)、FIB、UA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07.45±31.68)mg/L、(2.87±0.46)g/L、(263.92±61.49)μmol L],CSVD认知障碍组的Lp(a)、FIB、UA水平均高于CSVD认知正常组[(236.71±90.34)mg/L vs.(159.03±65.27)mg/L、(3.79±1.04)g/L vs.(3.41±0.93)g/L、(408.21±79.17)μmol L vs.(337.65±84.63)μmol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76、2.681、2.940,P<0.05)。Lp(a)水平随认知障碍程度加重而升高,VCI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VCI组FIB、UA水平高于中度和轻度V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VCI组与中度VCI组FIB、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Lp(a)、FIB与MMSE呈负相关(r=-0.371、-0.183,P<0.05);UA与MMSE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脂蛋白(a)、尿酸和纤维蛋白原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Lp(a)、TIB与认知障碍程度密切相关,但尚不能证实Lp(a)、FIB是导致VCI发生的独立风险因子。检测Lp(a)、FIB水平,对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发现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尿酸 纤维蛋白原 脑小血管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
下载PDF
右心声学造影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英华 笪应芬 +7 位作者 朱洋 梁新凤 沈晓临 王艳丽 吴建梅 卞春春 刘翠萍 陈继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2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声学造影(cTTE)在隐源性卒中(C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2月收治的42例C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T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及阴性组,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cTTE阳性组18例... 目的:探讨右心声学造影(cTTE)在隐源性卒中(C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2月收治的42例C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T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及阴性组,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cTTE阳性组18例,cTTE阴性组24例,cTTE检出卵圆孔未闭(PFO)的阳性率为42.86%。cTTE阳性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比例、最大病灶直径、初始NIHSS评分、病灶数目均显著低于cTTE阴性组,cTTE阳性组累及后循环、累及皮层下区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cTTE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O与CS患者有密切关系,对临床及影像学上怀疑存在PFO的CS患者,应积极运用cTTE检查进行PFO筛查,有助于明确诊治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声学造影 卵圆孔未闭 隐源性卒中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IL-10、IL-17、IL-33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戴蓉芳 冯月英 +2 位作者 朱扬 王俊 徐明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0期1848-1851,1877,共5页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白介素(IL)-10、IL-17、IL-33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科以及黄浦分院神经内科于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AD患者98例作为研究...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白介素(IL)-10、IL-17、IL-33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科以及黄浦分院神经内科于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AD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将AD患者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39)、重度组(n=23)。对比三组患者的IL-10、IL-17、IL-33、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认知功能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患者血清IL-10、IL-17、IL-33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中度组的IL-17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IL-10、IL-33水平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的梭菌纲、厚壁菌门、梭菌科、梭菌目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的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产碱杆菌科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10、IL-33与MMSE评分、厚壁菌门、梭菌纲、梭菌目、梭菌科呈正相关,与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产碱杆菌科呈负相关(P<0.05)。IL-17与MMSE评分、厚壁菌门、梭菌纲、梭菌目、梭菌科呈负相关,与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产碱杆菌科呈正相关(P<0.05)。结论: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血清IL-10、IL-17、IL-33水平异常变化,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异常,且IL-10、IL-17、IL-33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IL-10 IL-17 IL-33 肠道菌群相对丰度 认知功能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血清尿酸、白介素6、P-tau181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戴蓉芳 徐明然 +2 位作者 胡颖 施惠华 冯月英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8期1447-145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白细胞介素-6(IL-6)、磷酸化Tau181(P-tau181)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白细胞介素-6(IL-6)、磷酸化Tau181(P-tau181)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收治的98例AD患者(AD组)和7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血清UA、IL-6、P-tau181水平,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统计随访期间不良预后发生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UA、IL-6、P-tau181与MMSE、MoCA、BI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AD组血清UA水平和MMSE、MoCA评分、BI低于对照组(P<0.05),IL-6、P-tau18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D患者血清UA水平与MMSE、MoCA评分、BI呈正相关(P<0.05),IL-6、P-tau181水平与MMSE、MoCA评分、BI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卧床、AD痴呆阶段、高水平IL-6、高水平P-tau181是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水平UA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AD患者血清UA水平降低,IL-6、P-tau181水平升高,且与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以及预后不良有关,检测血清UA、IL-6、P-tau181可辅助评估AD病情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尿酸 白细胞介素-6 P-tau181 认知功能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