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田臻 李蕾 +3 位作者 王丽珍 胡宇华 张春叶 李江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21-124,共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重要的桥梁和基础学科。学好口腔组织病理学,对正确认识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增进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探索并构建了多样...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重要的桥梁和基础学科。学好口腔组织病理学,对正确认识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增进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探索并构建了多样化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多样化教学模式、网络信息系统、课件及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间互动、课堂和网络结合,使枯燥的病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关联。该体系应用于教学实践后,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组织病理学 多样化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原文传递
口腔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以上,恶性程度较高,寻找与其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利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目前的研究发现,一些临床病理指标在预测口腔癌的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在与肿瘤大小有关的因素中,肿瘤厚度(侵袭深度)是唯一... 口腔鳞状细胞癌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以上,恶性程度较高,寻找与其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利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目前的研究发现,一些临床病理指标在预测口腔癌的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在与肿瘤大小有关的因素中,肿瘤厚度(侵袭深度)是唯一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的指标;对肿瘤侵犯前沿进行组织学分级,在预测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生存率方面的价值显著高于传统的对整个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手术切缘状况与肿瘤复发、患者生存率相关,但安全手术切缘的界定标准尚有待统一;肿瘤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程度特别是肿瘤的淋巴结包膜外浸润在预测肿瘤复发、远处转移、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临床病理 预后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侵袭性纤维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刘胜文 阮敏 +2 位作者 杨雯君 王丽珍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口腔颌面部原发性侵袭性纤维瘤十分罕见,本文主要分析口腔颌面部原发性侵袭性纤维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侵袭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 目的:口腔颌面部原发性侵袭性纤维瘤十分罕见,本文主要分析口腔颌面部原发性侵袭性纤维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侵袭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男女比例3∶2;下颌骨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6例发生癌变,局部复发率高达53%;65%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异常增高(P<0.05),提示病变与颌骨吸收关系密切。结论:口腔颌面部原发性侵袭性纤维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及复发率高等特点,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配合术后放疗,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可作为评估骨质吸收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纤维瘤 碱性磷酸酶 骨吸收 恶变
原文传递
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阿里木江.吾守 潘红芽 +2 位作者 田臻 王丽珍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原发... 目的:探讨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原发OSCC患者肿瘤切除石蜡标本中Twist、Snail、Slug蛋白的表达情况,检测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OSCC组织标本中,Twist的表达率为70%;Twis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OSCC标本中的表达率为64.3%,无颈部淋巴结转移OSCC中的表达率为35.7%;早期OSCC中的表达率为55.6%,晚期OSCC的表达率为81.8%。Twist表达水平在OSCC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P=0.046)。60例OSCC患者随访时间37个月(6~59个月),16例患者术后复发。Twist表达与肿瘤复发相关(P=0.025);Cox回归模式分析表明Twist蛋白表达是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P=0.042)。与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病理分级、吸烟、饮酒等无关(P〉0.05)。60例OSCC组织标本中,Snail和Slug表达率分别为63.3%,58.3%;表达水平在OSCC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Twist、Snail、Slug蛋白在OSCC中高表达,Twist表达水平在OSCC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Snail、Slug表达水平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鳞状细胞癌 TWIST SNAIL SLUG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口腔鳞癌组织CK19蛋白质与mRNA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钟来平 张志愿 +6 位作者 胡永杰 杨雯君 李江 李思毅 陈万涛 张陈平 郑家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70-172,174-175,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蛋白质表达与基因转录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33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K19的蛋白质表达和m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10....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蛋白质表达与基因转录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33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K19的蛋白质表达和m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CK19蛋白质和mRNA表达呈正相关,且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癌组织CK19蛋白质表达阳性率为90.91%(30/33),mRNA水平是癌旁组织的2.21倍。CK19蛋白质和mRNA表达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显著相关。恶性程度越高,两者的表达水平也越高。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CK19蛋白质和mRNA表达上升,并且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CK19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在鉴别组织恶性程度上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CK19 MRNA 实时定量RT-PCR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EGFR在局部晚期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TPF诱导化疗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捷 刘莹 +5 位作者 朱东旺 王丽珍 李江 钟来平 张陈平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EGFR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TPF诱导化疗的关系。方法:以256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口腔鳞癌治疗前组织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的... 目的:探讨EGFR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TPF诱导化疗的关系。方法:以256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口腔鳞癌治疗前组织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GFR阳性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显著相关(P=0.015),未发现其与患者其他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病理和临床疗效方面,EGFR阳性表达强度与TPF诱导化疗疗效无显著相关性。EGFR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包括肿瘤复发、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和无肿瘤转移率。结论:EGFR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其在口腔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口腔鳞癌 诱导化疗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部结节病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家伟 竺涵光 +1 位作者 李江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03-306,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14例口腔颌面部结节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至2005年期间收治的14例结节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8例口腔及颌面部单发病变行完整切除,术后予以随访观察。4例病变位于腮腺者... 目的:总结分析14例口腔颌面部结节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至2005年期间收治的14例结节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8例口腔及颌面部单发病变行完整切除,术后予以随访观察。4例病变位于腮腺者,行肿块及腮腺浅叶切除术,保留面神经,术后随访观察。2例多发病变者,先予试验性激素治疗,病变缩小后再行大部切除,术后继续接受激素治疗。随访1个月~10a。结果:14例患者中,男5例,女9例;年龄30~66岁,中位年龄49岁。病变位于唇部5例,腮腺4例(1例双侧腮腺受累),颏部1例,下颌下1例,舌1例,颧部及下颌下1例,同时累及腮腺、下颌下、颏部1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1例右上唇结节病患者,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治疗;1例舌结节病行部分切除,病变持续存在(8a),仍感不适。2例病变广泛者,术后辅以激素治疗,预后良好,无病变复发或进展。结论:口腔颌面部结节病临床少见,多属局部性病变,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疗效。对病变广泛者,术后需配合正规激素治疗,并严密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结节病 手术治疗 切除术 激素治疗
下载PDF
口腔疣状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2
8
作者 唐瞻贵 步荣发 +19 位作者 刘彦普 郭伟 孙沫逸 郑家伟 何悦 尚政军 吴煜农 李劲松 韩正学 田臻 张陈平 李铁军 钟鸣 廖贵清 沈子华 黄俊辉 喻建军 苏彤 姚志刚 胡延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62-370,共9页
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OVC)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有别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恶性肿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其首次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35%,常被误诊为疣状... 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OVC)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有别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恶性肿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其首次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35%,常被误诊为疣状增生、牙源性角化囊肿、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颌骨骨髓炎等疾病。OVC的治疗手段和预后与OSCC不尽相同,误诊和误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制定OVC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的目的 ,是希望减少OVC误诊误治,提高早期诊断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疣状癌 临床诊治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阿西替尼对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洪多 顾子悦 +1 位作者 李江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探讨阿西替尼用于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ral mucosal melanoma,OMM)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取病理确诊的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标本,构建病人源性小鼠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模型。将PDX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西替... 目的:探讨阿西替尼用于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ral mucosal melanoma,OMM)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取病理确诊的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标本,构建病人源性小鼠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模型。将PDX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西替尼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处理,用药周期28 d。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过碘酸雪夫反应双染法,检测各组肿瘤的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EphA2、MMP-2及HIF-1a等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阿西替尼显著抑制肿瘤生长,VM数量、CD34^+血管数量、EphA2及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IF-1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西替尼对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小鼠具有较好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主要机制可能为抗血管新生和VM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黑色素瘤 病人源性小鼠移植瘤模型 血管拟态 阿西替尼
原文传递
膜联蛋白A1与口腔鳞癌细胞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金科 朱东旺 +7 位作者 杨筱 杨丞喆 马捷 刘莹 王丽珍 李江 张志愿 钟来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中,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口腔鳞癌细胞中Annexin A1的表达,通过干扰和过表达Annexin A1基因,检测细胞活性。体内实验中,将C...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中,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口腔鳞癌细胞中Annexin A1的表达,通过干扰和过表达Annexin A1基因,检测细胞活性。体内实验中,将CAL27-NC和CAL27-Annexin A1细胞分别注入BALB/c裸鼠皮下,观察皮下成瘤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中,诱导过表达Annexin A1明显抑制其生长,抑制HB96细胞中Annexin A1的表达,则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CAL27-Annexin A1组的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小于CAL27-NC组小鼠肿瘤。结论:Annexin A1的表达与口腔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联蛋白A1 口腔鳞癌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鳃裂囊肿及瘘管19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赟 杨育生 李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鳃裂囊肿及瘘管的临床诊治经验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007-01—2011-08我科有详细记载的199例鳃裂囊肿及瘘管(其中鳃裂囊肿168例,鳃裂瘘管31例)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和讨论。采用SPSS 15.0... 目的:回顾性分析鳃裂囊肿及瘘管的临床诊治经验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007-01—2011-08我科有详细记载的199例鳃裂囊肿及瘘管(其中鳃裂囊肿168例,鳃裂瘘管31例)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和讨论。采用SPSS 15.0软件包的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80例(占40.2%),第二鳃裂囊肿及瘘管106例(占53.3%),第三鳃裂囊肿及瘘管3例(占1.5%),第四鳃裂囊肿及瘘管10例(占5.0%)。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诊断符合鳃裂囊肿或鳃裂瘘管(1例伴发腮腺多形性腺瘤,1例伴发腮腺腺淋巴瘤,1例伴发腮腺乳头状囊腺瘤,1例伴发结核);继发感染者有100例;轻度异常增生者有11例。86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CKp+最多(60例,占69.8%),其次为同时CKp+、CK8+者(12例,占14%)。合并瘘管者31例(13例有内外瘘口,18例仅有外瘘口)。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肿物及瘘管,有内瘘口者均追踪到内瘘口予以切除并结扎,随访3~48个月,失访率为19.6%(39/199),复发率为5.6%(9/160)。结论:第一、二鳃裂囊肿及瘘管最常见,鳃裂囊肿由于其临床分型的多样性及位置的多变性,明确诊断常需借助组织病理学检查;鳃裂瘘管诊断常较明确,手术切除是主要方法,对内瘘口的处理尤为重要,但应注意手术时勿损伤周围重要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鳃裂囊肿 鳃裂瘘 诊断 治疗 病理分析
下载PDF
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10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袁荣涛 张志愿 +3 位作者 胡宇华 叶为民 竺涵光 邱蔚六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研究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93年1月至2005年5月间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的病理与临床资料。结果:108例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男68例,女40例... 目的:研究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93年1月至2005年5月间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的病理与临床资料。结果:108例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男68例,女40例,男女比为1.7∶1;年龄28~92岁,60~70岁最好发(29例),其次为50~60岁(22例)、70~80岁(20例)和40~50岁(19例)。发生于腮腺者68例,腭部20例,下颌下腺15例,其他部位包括唇、咽旁小唾液腺等。恶变成分主要为腺癌(26例),其次为肌上皮癌(19例),黏液表皮样癌(6例,包括低、中、高度恶性),腺样囊性癌(4例),其他有腺鳞癌、上皮-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唾液腺导管癌、鳞癌等。5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约占4.6%,其原发灶的恶变成分主要为腺癌。结论: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和腭部,恶变成分多为腺癌和肌上皮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恶变成分多为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癌变 病理学 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 病理特点
下载PDF
15例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恒花 汪洋 +5 位作者 李江 田臻 鲍泳扬 王渊 朱延波 陈颖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SRMS/Sc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头颈部SRMS/ScRM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15例患... 目的:探讨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SRMS/Sc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头颈部SRMS/ScRM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15例患者(10例SRMS,5例ScRMS)中,男7例,女8例;年龄2个月~57岁,平均20.1岁。颞下窝5例,上颌骨软组织2例,舌2例,其余分别发生于咀嚼肌区、下颌软组织、翼颌间隙、腮腺区、颈部、唇部各1例。临床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肿块。肿块直径约1.5~20 cm,平均6.3 cm。组织学上,10例SRMS主要由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叉束状排列,散在于梭形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横纹肌母细胞。5例ScRMS均以大量玻璃样变的硬化性基质为特征,类似原始的小圆细胞组成,以条索状、列兵样、梁状、微腺泡状和假血管样等多种方式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vimentin和desmin,MyoD1呈弥漫及多灶性表达,12例表达myogenin,均不表达S100、HMB-45、Caldesmon、CK和CD34。1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随访4~205个月,平均59个月。5例无病生存,9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头颈部SRMS/ScRMS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预后较差。熟悉其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识别这类少见的横纹肌肉瘤亚型,并与其他梭形细胞及以间质硬化为主的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细胞 硬化 横纹肌肉瘤 免疫表型
原文传递
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评估的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病理指标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洋 田臻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76-381,共6页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最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曾一度被认为良性肿瘤而称作黏液表皮样瘤。虽然MEC均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但其临床生物学行为表现各异,可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最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曾一度被认为良性肿瘤而称作黏液表皮样瘤。虽然MEC均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但其临床生物学行为表现各异,可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客观准确地评价MEC的恶性级别,对于临床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陆续筛选出的若干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有望与传统组织病理学分级相结合,形成有助于完善MEC预后评估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表皮样癌 融合基因 MECT1-MAML2 唾液腺
原文传递
中国头颈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20
15
作者 吴云腾 任国欣 +9 位作者 孙沫逸 孔蕴毅 王德辉 步荣发 冉炜 唐瞻贵 陈宏 林明 王丽珍 郭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62-269,共8页
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发达地区低,2009年上海市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约为0.42/1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人数众多。2009年、2011年已经发布了2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主要针对皮肤恶性黑色... 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发达地区低,2009年上海市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约为0.42/1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人数众多。2009年、2011年已经发布了2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主要针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在我国,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但对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较少,而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手段和预后与皮肤黑色素瘤有许多不同。因此,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实践共识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黏膜黑色素瘤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部肿瘤分类新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74-477,共4页
肿瘤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肿瘤分类有利于肿瘤病理诊断标准化、学术交流术语规范化。WHO肿瘤分类对肿瘤分类规范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WHO相继出版了两版肿瘤分类,其中与口腔颌面部肿瘤... 肿瘤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肿瘤分类有利于肿瘤病理诊断标准化、学术交流术语规范化。WHO肿瘤分类对肿瘤分类规范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WHO相继出版了两版肿瘤分类,其中与口腔颌面部肿瘤有关的各有3个分册。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WHO又对各系统肿瘤分类进行了修订,从2000年开始出版了第3版WHO肿瘤分类,其中头颈肿瘤分册于2005年出版,名为《头颈肿瘤病理学与遗传学》(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ead and Neck Tumors)(简称“新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 肿瘤分类 肿瘤病理学 20世纪末 免疫组织化学 头颈肿瘤 诊断标准化 分子生物学 WHO 规范化
原文传递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RASSF1A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春叶 王丽珍 +2 位作者 邓旭霞 顾挺 李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研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AC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分析57例唾液腺ACC和9例瘤旁腺体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AC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分析57例唾液腺ACC和9例瘤旁腺体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根据染色强度和染色面积对每例病例进行评分,分为0(无)、1(弱)、2(中)、3(强)4个级别。应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RASSF1A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分期、复发、转移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在ACC肿瘤组织的肌上皮和导管上皮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见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57例肿瘤组织中,21%(12/57)的病例中无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47%(27/57)的病例中呈弱表达,23%(13/57)呈中度表达,9%(5/57)呈强表达。在瘤旁腺体中,RASSF1A均为强表达。统计学分析显示,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呈负相关(P=0.012)。RASSF1A蛋白表达低的患者,生存期显著低于表达高的患者(P=0.035)。结论:RASSF1A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ACC中下调,并与肿瘤分期及患者的生存期相关,提示RASSF1A基因可作为ACC患者肿瘤发展及预后判断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RASSF1A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军 俞创奇 王丽珍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3、9(MMP-3、MMP-9)在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唇腺中的定位及表达强度,探讨其在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病变组)和下唇黏液囊肿患者(对照组)唇腺组织标本各2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3、9(MMP-3、MMP-9)在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唇腺中的定位及表达强度,探讨其在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病变组)和下唇黏液囊肿患者(对照组)唇腺组织标本各2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MMP-3、MMP-9在2组唇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定量分析MMP-3、MMP-9在2组唇腺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MP-3、MMP-9表达于腺泡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MMP-9在病变组表达强度值为0.48±0.25,对照组为0.30±0.10,病变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P-3在对照组无表达,在病变组强表达。结论:MMP-3、MMP-9在舍格伦综合征病变唇腺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特别是MMP-3;它们可能对淋巴细胞在腺实质细胞间的分布以及对腺体破坏发挥作用,参与腺泡及腺体基质的破坏过程,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舍格伦综合征 唇腺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对山羊髁突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玉环 何冬梅 +4 位作者 杨驰 孙宁宁 蔡怡华 王丽珍 张萍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concentratedgrowthfactors,CGF)对山羊髁突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6个月龄山羊3只,每只切除双侧髁突表面软骨,抽取自体静脉血,离心后制作CGF膜,覆盖一侧髁突表面,另外一侧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 目的:观察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concentratedgrowthfactors,CGF)对山羊髁突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6个月龄山羊3只,每只切除双侧髁突表面软骨,抽取自体静脉血,离心后制作CGF膜,覆盖一侧髁突表面,另外一侧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并取材,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对照侧髁突表面凹凸不平,实验侧髁突表面光滑,有类软骨样组织覆盖。H-E染色显示,对照侧髁突表面软骨下骨裸露,骨吸收活跃,有破骨细胞;炎症反应明显,血管扩张;实验侧髁突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和骨吸收,骨表面为纤维组织覆盖。结论:CGF可减少软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骨吸收,促进纤维组织形成,对软骨下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髁突 软骨损伤 软骨修复
原文传递
转TGF-β1基因小鼠体内放疗敏感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庄乾伟 刘广龙 +2 位作者 王丽珍 胡海生 何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83-191,共9页
目的:针对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最新机制—放射诱导纤维萎缩机制,设计转TGF-β1基因小鼠与普通野生型小鼠的放疗实验,验证转基因小鼠的体内放疗敏感性。方法:以转TGF-β1基因小鼠和普通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以16Gy为照射剂量,采... 目的:针对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最新机制—放射诱导纤维萎缩机制,设计转TGF-β1基因小鼠与普通野生型小鼠的放疗实验,验证转基因小鼠的体内放疗敏感性。方法:以转TGF-β1基因小鼠和普通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以16Gy为照射剂量,采用4MV直线加速器对小鼠左侧股骨进行单次照射,临床病理学检测放射辐照侧与非辐照侧股骨骨钙蛋白(OC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TGF-β1的表达,采用SAS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股骨及周围软组织行Masson染色,检测组织纤维化的程度。结果:放射辐照后6周,股骨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转基因小鼠辐照侧股骨骨细胞缺失程度(15.31%±7.96%)较野生型小鼠(3.69%±3.69%)严重;Masson染色未见明显的纤维化证据,但SM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SMA阳性细胞比例较野生型小鼠高;骨损伤指标OCN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比例转基因小鼠较野生型小鼠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转基因小鼠放射辐照后,其骨损伤程度与骨纤维化的指标均比野生型小鼠高,提示TGF-β1能提高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骨坏死 转TGF—β1基因小鼠 放射辐照 放疗敏感性 放射诱导纤维萎缩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