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阿里木江.吾守 潘红芽 +2 位作者 田臻 王丽珍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原发... 目的:探讨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原发OSCC患者肿瘤切除石蜡标本中Twist、Snail、Slug蛋白的表达情况,检测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OSCC组织标本中,Twist的表达率为70%;Twis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OSCC标本中的表达率为64.3%,无颈部淋巴结转移OSCC中的表达率为35.7%;早期OSCC中的表达率为55.6%,晚期OSCC的表达率为81.8%。Twist表达水平在OSCC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P=0.046)。60例OSCC患者随访时间37个月(6~59个月),16例患者术后复发。Twist表达与肿瘤复发相关(P=0.025);Cox回归模式分析表明Twist蛋白表达是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P=0.042)。与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病理分级、吸烟、饮酒等无关(P〉0.05)。60例OSCC组织标本中,Snail和Slug表达率分别为63.3%,58.3%;表达水平在OSCC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Twist、Snail、Slug蛋白在OSCC中高表达,Twist表达水平在OSCC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Snail、Slug表达水平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鳞状细胞癌 TWIST SNAIL SLUG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EGFR在局部晚期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TPF诱导化疗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捷 刘莹 +5 位作者 朱东旺 王丽珍 李江 钟来平 张陈平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EGFR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TPF诱导化疗的关系。方法:以256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口腔鳞癌治疗前组织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的... 目的:探讨EGFR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TPF诱导化疗的关系。方法:以256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口腔鳞癌治疗前组织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GFR阳性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显著相关(P=0.015),未发现其与患者其他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病理和临床疗效方面,EGFR阳性表达强度与TPF诱导化疗疗效无显著相关性。EGFR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包括肿瘤复发、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和无肿瘤转移率。结论:EGFR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其在口腔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口腔鳞癌 诱导化疗
原文传递
膜联蛋白A1与口腔鳞癌细胞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乔金科 朱东旺 +7 位作者 杨筱 杨丞喆 马捷 刘莹 王丽珍 李江 张志愿 钟来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中,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口腔鳞癌细胞中Annexin A1的表达,通过干扰和过表达Annexin A1基因,检测细胞活性。体内实验中,将C...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中,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口腔鳞癌细胞中Annexin A1的表达,通过干扰和过表达Annexin A1基因,检测细胞活性。体内实验中,将CAL27-NC和CAL27-Annexin A1细胞分别注入BALB/c裸鼠皮下,观察皮下成瘤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中,诱导过表达Annexin A1明显抑制其生长,抑制HB96细胞中Annexin A1的表达,则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CAL27-Annexin A1组的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小于CAL27-NC组小鼠肿瘤。结论:Annexin A1的表达与口腔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联蛋白A1 口腔鳞癌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RASSF1A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春叶 王丽珍 +2 位作者 邓旭霞 顾挺 李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研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AC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分析57例唾液腺ACC和9例瘤旁腺体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AC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分析57例唾液腺ACC和9例瘤旁腺体中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根据染色强度和染色面积对每例病例进行评分,分为0(无)、1(弱)、2(中)、3(强)4个级别。应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RASSF1A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分期、复发、转移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在ACC肿瘤组织的肌上皮和导管上皮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见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57例肿瘤组织中,21%(12/57)的病例中无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47%(27/57)的病例中呈弱表达,23%(13/57)呈中度表达,9%(5/57)呈强表达。在瘤旁腺体中,RASSF1A均为强表达。统计学分析显示,RASSF1A基因的蛋白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呈负相关(P=0.012)。RASSF1A蛋白表达低的患者,生存期显著低于表达高的患者(P=0.035)。结论:RASSF1A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ACC中下调,并与肿瘤分期及患者的生存期相关,提示RASSF1A基因可作为ACC患者肿瘤发展及预后判断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RASSF1A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婧 张春叶 +2 位作者 夏荣辉 顾挺 李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SACC和18例瘤旁腺...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SACC和18例瘤旁腺体中GSTP1的蛋白表达,分析GSTP1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TP1在SA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腺体(P<0.05)。在SACC肿瘤组织中,GSTP1表达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在组织学3级中的表达高于1、2级。在组织学1级中,GSTP1主要在胞核表达,但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GSTP1在胞质中表达显著增加(P=0.022)。结论:GSTP1的高表达及在肿瘤细胞不同部位表达与SACC的发生、肿瘤细胞分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P1 唾液腺 腺样囊性癌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病人源性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永 石超吉 +5 位作者 周榕 陶文杰 洪多 李江 孙树洋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构建及鉴定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 of head and neck,HNMM)病人源性肿瘤细胞(patient derived tumor cell,PDC)模型。方法 :通过肿瘤组织块原代培养、分离肿瘤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的肿瘤细胞;以PDC皮... 目的:构建及鉴定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 of head and neck,HNMM)病人源性肿瘤细胞(patient derived tumor cell,PDC)模型。方法 :通过肿瘤组织块原代培养、分离肿瘤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的肿瘤细胞;以PDC皮下成瘤,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病人原发灶和PDC成瘤组织的细胞学形态。结果: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移植瘤组织块分离出的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HMB-45和Melan-A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PDC可以在裸鼠皮下成瘤,成瘤组织与患者组织细胞形态一致。结论: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构建的PDC模型能够反映患者的组织学特征,PDC模型能够为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PDC模型 免疫荧光染色 皮下成瘤
原文传递
下颌切迹入路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在面侧深部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悦 庄乾伟 +2 位作者 田臻 张春叶 杨伟玲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评价经下颌切迹入路的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FNAC)在面侧深部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细针穿吸方法,对40例面侧深部肿物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男24例,女16例;年龄3~75岁,平均年龄43.28岁。将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 目的:评价经下颌切迹入路的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FNAC)在面侧深部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细针穿吸方法,对40例面侧深部肿物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男24例,女16例;年龄3~75岁,平均年龄43.28岁。将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或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FNAC诊断准确率及在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上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FNAC诊断准确率为80.00%;诊断肿瘤与非肿瘤的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100.00%,5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19.23%,假阳性率为0;诊断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00%。3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20.00%,3例患者为假阳性,假阳性率为12.00%。结论:FNAC是一种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的诊断方法,在不易做切除及切取活检的面侧深部肿物的定性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准确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针穿吸 下颌切迹入路 翼腭窝 颞下窝 诊断
原文传递
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10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溪 钟来平 +3 位作者 杨雯君 胡永杰 王丽珍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10例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患者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10例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患者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各5例,年龄25~70岁,平均42.8岁。病程从0.5个月~168个月不等,平均64.9个月。副腮腺区肿块大小从1.0 cm×0.8 cm^2.5 cm×2.5 cm,平均1.7 cm×1.5 cm。患者接受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为超声多普勒和CT扫描。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静脉畸形。术后随访期间(2~94个月不等,平均4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超声多普勒、CT扫描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帮助临床诊断,手术切除效果良好,复发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副腮腺区 脉管疾病
原文传递
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廷乐 肖翠翠 +3 位作者 陈万涛 徐立群 王丽珍 宋萌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建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有限细胞系。方法:取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原发肿瘤进行原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标志物,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多形性腺瘤细胞体外培养时间约为80d... 目的:建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有限细胞系。方法:取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原发肿瘤进行原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标志物,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多形性腺瘤细胞体外培养时间约为80d,传代至16代,细胞呈短梭形、多边形,肿瘤性腺上皮细胞角蛋白弱阳性,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肌动蛋白阳性、波形蛋白阳性。结论:多形性腺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连续传代,为永生化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腺瘤 原代培养 细胞系
原文传递
启动子甲基化状况对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体外细胞系细胞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夏亮 张春叶 +3 位作者 胡宇华 钱佳骏 李江 田臻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08-314,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改变人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细胞系细胞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探讨启动子甲基化对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合适浓度的5-Aza-Cd R和TGF-β1处理MPA细胞系SM-AP4和SM-... 目的:通过体外改变人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细胞系细胞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探讨启动子甲基化对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合适浓度的5-Aza-Cd R和TGF-β1处理MPA细胞系SM-AP4和SM-AP1细胞,分别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亚硫酸盐测序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用药前、后E-cadherin蛋白表达、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m RNA表达;同时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检测用药前、后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经5-Aza-Cd R处理后,SM-AP4细胞E-cadheri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降低(P<0.01),E-cadherin蛋白和m 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相应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而经TGF-β1处理后的SM-AP1细胞表达Vimentin蛋白,E-cadheri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升高(P<0.01),E-cadherin蛋白和m 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相应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 :DNA甲基化是调节MPA体外细胞系细胞中E-cadherin表达的重要机制之一,E-cadherin表达升高对MPA细胞转移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adherin 5-AZA-CDR TGF-β1 DNA甲基化 恶性多形性腺瘤 唾液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