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衰弱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心脏康复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雨婷 俞莞琦 +5 位作者 洪雯 康桑 李歆旎 旦增曲央 肖活源 潘静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9-605,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指数(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指数(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诊治的501例AMI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制定分级在院CR方案。根据患者出院前的CFS等级将患者分为3组,即正常(norm)组、脆弱(vulnerable)组和衰弱(frail)组,比较3组患者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率,包括全因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预测价值,建立最佳风险预测模型。结果·AMI患者在院CR后衰弱程度与高龄、B型利钠肽前体峰值(peak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eak proBNP)呈正比,与性别差异呈反比(P<0.05)。随患者衰弱程度增加,两种事件率均增高;其中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5.6%、15.2%)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心衰再住院率(分别为19.6%、22.2%、24.2%)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frail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norm组(P=0.004),但vulnerable组与norm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S分级能够敏感预测AMI患者1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β=1.89,OR=6.61,P=0.001),且叠加CFS分级的风险模型预测效应最佳(AUC=0.845,P=0.000)。结论·接受在院CR的AMI患者出院前进行CFS分级,有助于识别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较高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在院心脏康复 临床衰弱指数 主要心血管事件率 全因死亡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下肢运动模式改变与姿势控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以文 杨怀春 +1 位作者 陈康 马燕红 《中国康复》 2025年第4期253-256,共4页
腰痛是常见的骨骼肌肉疼痛表现之一,其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NSCLBP)占比超过90%,是造成日常活动能力与劳动能力受限的重要原因[1]。NSCLBP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没有明确的病理学、影像学改变的一系列... 腰痛是常见的骨骼肌肉疼痛表现之一,其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NSCLBP)占比超过90%,是造成日常活动能力与劳动能力受限的重要原因[1]。NSCLBP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没有明确的病理学、影像学改变的一系列病因不明的腰痛症候群的总称[4],是仅次于呼吸道症状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以女性更为常见,其中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男女比例约为4∶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慢性 姿势控制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实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俞莞琦 洪雯 +5 位作者 潘静薇 黄晓莉 赵清 沈虹 徐可 沈成兴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早期康复训练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2月至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ICU收治的102例AMI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入院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活动...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早期康复训练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2月至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ICU收治的102例AMI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入院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活动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和非早期活动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康复治疗数据,记录早期活动的不良事件及阻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I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下床活动时间的预测价值。结果102例AMI患者中,101例在出院时成功下床活动,其中62例归入早期活动组,39例归入非早期活动组。与早期活动组相比,非早期活动组患者年龄更大,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登记(GRACE)评分更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前壁心肌梗死占比更高,吸烟者占比更高,合并肾脏疾病和高脂血症者占比更高,辅助治疗措施应用更多,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GRACE评分和低LVEF是影响早期下床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60,95%CI 0.939~0.981,P<0.001;OR=1.139,95%CI 1.038~1.251,P=0.006)。ROC曲线分析显示GRACE评分可作为AMI患者能否早期下床活动的预测因子(AUC=0.833,95%CI 0.742~0.924,P<0.001),其最佳临界值为167分(灵敏度为0.650,特异度为0.986)。结论对AMI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级并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安全、可行,GRACE评分和LVEF可作为判断能否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Ⅰ期心脏康复 早期活动 心脏重症监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原文传递
如何构建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方案
4
作者 马燕红 徐义明 +5 位作者 陈康 郑智 刘坤 杨正 徐可 杨庆诚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随着我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骨科康复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骨科与康复医学专业人员认识到骨科围手术期康复的重要性。但是,目前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推进速度和覆盖率与大家期望有较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实践性强的围手术期康... 随着我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骨科康复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骨科与康复医学专业人员认识到骨科围手术期康复的重要性。但是,目前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推进速度和覆盖率与大家期望有较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实践性强的围手术期康复方案。掌握围手术期康复方案的构建方法,有助于规范和因地制宜地开展骨科围手术期康复。为此,本文总结了多年来与骨科密切合作制订骨科围手术康复方案的七个步骤以及实践经验,探讨如何科学的建立适合本单位的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康复 围手术期康复 方案 规范化
原文传递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肌力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清亮 刘功亮 +2 位作者 张也 陈康 马燕红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究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和平衡功能测试的相关性,为全面评估踝关节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一天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记录在不同角速度下双侧踝关节内翻、外翻、跖屈、背屈的肌力测试结... 目的探究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和平衡功能测试的相关性,为全面评估踝关节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一天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记录在不同角速度下双侧踝关节内翻、外翻、跖屈、背屈的肌力测试结果;休息2天,于第4天进行静态平衡测试(单腿平衡测试、单足跟抬高测试、单腿下蹲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单腿跳跃测试、双腿跳跃测试、回避测试)。分析患者双侧踝关节各肌群之间肌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其与动、静态平衡测试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内翻肌力患侧为(21.5±10.2)N·m,健侧为(25.5±11.2)N·m,患侧明显低于健侧(P<0.05);而健侧与患侧踝关节的外翻、跖屈、背屈肌力无显著差异(P>0.05)。在静态平衡测试中,单腿站立测试与内翻肌力缺陷存在低相关性(r=0.246);单足跟抬高测试与内翻肌力缺陷存在中等程度相关性(r=0.514)。在动态平衡测试中,回避测试与内翻肌力缺陷存在低相关性(r=0.229)。结论在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中,等速肌力和平衡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且这些平衡功能测试对评价踝关节状况以及等速肌力都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等速肌力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基于体表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许佳 韩冬 +4 位作者 苏薇洁 樊佳俊 李馨 薛雅心 马燕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3期229-235,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柔性薄膜型体表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将增生性瘢痕患者40例随机分为测压组(n=20)和对照组(n=20),测压组采用基于体表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压... 目的 探讨基于柔性薄膜型体表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将增生性瘢痕患者40例随机分为测压组(n=20)和对照组(n=20),测压组采用基于体表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压力疗法。在治疗前、治疗1、3个月后分别对瘢痕厚度(B超测定)、瘢痕VSS评分、瘙痒、疼痛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情况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压力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瘢痕厚度(B超测定)、VSS评分及瘙痒、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测压组瘢痕厚度(B超测定)、V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瘙痒、疼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压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体表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疗法更精准、有效,且不良反应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压力治疗 压力传感器 压力监测 疗效
下载PDF
6周线上监督运动干预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政 李佳佳 +7 位作者 焦昆立 严健华 张婷婷 俞莞琦 陈楠 高玙 韩甲 孟舒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35-1142,共8页
目的探究6周线上监督运动干预对不同类型冠心病(CAD)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入选两组共2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CAD患者,其中非心肌梗死组1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填写心脏康复问卷或量表,并行血液生物化... 目的探究6周线上监督运动干预对不同类型冠心病(CAD)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入选两组共2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CAD患者,其中非心肌梗死组1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填写心脏康复问卷或量表,并行血液生物化学检测、运动功能测试和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心血管内科医师的指导下,由治疗师每日定时线上监督患者进行运动。运动方案包含下肢抗阻训练与有氧运动。抗阻训练为坐站运动,每天2次,每次2~3组,每组20~30个;有氧训练为快步走,每天1次,每次30~60 min,按需间断休息。训练强度均为达到无氧阈对应的心率或自我疲劳感觉分级量表得分为13分。6周线上监督运动干预后,复测各指标并分析组内变化差异。结果全部患者均按时间节点完成复测,未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6周线上监督运动干预后,非心肌梗死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冠心病教育问卷、体力活动阻碍量表得分均较干预前改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班杜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得分较干预前提高(P均<0.05);非心肌梗死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6 min步行试验、坐站起立走测试、5次坐站测试、30 s坐站测试、1 min坐站测试均较干预前改善(P均≤0.05);非心肌梗死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较干预前下降(P均<0.01)。CPET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陈旧性心肌梗死组6周线上监督运动干预后的摄氧量与功率比值[(8.44±0.93)mL/(min·W)vs(9.05±0.77)mL/(min·W),P<0.01]、每搏摄氧量[(9.85±1.91)mL vs(10.65±1.83)mL,P=0.01]、最大代谢当量(MET)值[(4.92±0.74)MET vs(5.22±0.76)MET,P=0.05]均提高,而非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6周线上监督运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不仅能显著增强非心肌梗死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疾病认知与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也能改善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血脂水平,且该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心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线上干预 坐站运动 心肺功能
原文传递
肌内效贴扎对髂胫束综合征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何霏 王肖旋 +6 位作者 余梦莲 陈依依 袁海新 余波 陈文华 刘宇 闾坚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肌内效贴扎对髂胫束综合征(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0例ITBS膝外侧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速系统和数字震动感觉检查仪,分别在无贴扎、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条件下,检测...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肌内效贴扎对髂胫束综合征(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0例ITBS膝外侧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速系统和数字震动感觉检查仪,分别在无贴扎、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条件下,检测ITBS患者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及股骨外侧髁处震动觉数据,并利用光学空间坐标采集系统观察患者在端坐位时其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变化情况。结果30例入选患者其膝关节位置觉被动角度重现测试值(PAR)、运动觉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TDPM)、股骨外侧髁处皮肤震动感觉阈值(VPT)及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D0,在NT(无肌内效贴扎)、T1(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T2(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贴扎条件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NT条件下PAR、TDPM及D0数值均最大,在T1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次之,在T2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最小。在T1及T2条件下,入选患者PAR(T1:r=0.370,T2:r=0.411)、TDPM(T1:r=0.513,T2:r=0.562)及VPT(T1:r=0.492,T2:r=0.599)均与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可能通过产生局部皮肤形变,影响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在肢体拉伸摆位时贴扎可使皮肤产生更显著的各向形变,进而获得更多的感觉输入,有助于改善患者本体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扎 髂胫束综合征 感觉输入 皮肤形变 本体感觉
原文传递
维持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最佳证据总结和实践建议
9
作者 杨舒岚 江碧艳 +5 位作者 金肖青 俞莞琦 黄金月 王钧正 朱雪娇 刘彩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7期847-853,共7页
目的以证据的转化和应用为目标,聚焦维持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策略,全面检索、整合相关最佳证据,形成实践建议,为相关证据的实施提供科学、可靠、与时俱进的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由上至下循序逐层检索BMJ Best Pract... 目的以证据的转化和应用为目标,聚焦维持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策略,全面检索、整合相关最佳证据,形成实践建议,为相关证据的实施提供科学、可靠、与时俱进的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由上至下循序逐层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DynaMed、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优化研究所、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新西兰指南工作组、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获取2017年1月1日—2022年3月1日与维持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相关的所有循证知识库资源、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系统综述等类型的所有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按工具要求由2~4名研究员对不同类型文献进行独立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汇总最佳证据,形成实践建议。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循证决策2篇、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3篇、系统评价再评价2篇。从"整体建议、健康收益、多样化运动训练、有氧训练、平衡训练、肌肉强化/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7个维度提取汇总了22条最佳证据,并形成实践建议。结论医护人员应采用基于循证方法学的实践建议对社区老年人维持身体活动能力进行管理指导和提供咨询,帮助老年人群更好地维持身体活动能力,从而获得更多健康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社区 身体活动 活动能力 证据总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