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邹海 陈臻瑶 +5 位作者 贺西淦 牟晓洲 张忠伟 朱彪 魏鹏 刘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51-3056,共6页
医学知识科普在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存在的诸如单向传播、信息不够深入和知识难以理解等不足之处,通过检索文献探讨创新型医学知识科普模式的类型与优势。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 医学知识科普在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存在的诸如单向传播、信息不够深入和知识难以理解等不足之处,通过检索文献探讨创新型医学知识科普模式的类型与优势。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主要模式包括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讲座、专题报告、书籍、宣传册等,其信息传达效果有限,缺乏互动和个性化,以及持续性和可追溯性。本文对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包括漫画、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平台等众多新型科普方式,并进行了有益的社区实践,实践结果显示,创新科普模式下人们对科普内容的阅读点击量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科普创新模式能提高医学知识科普效率、增强患者参与度、弥补医学知识鸿沟、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优势显著,但也具有诸如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较高等局限性,科普模式仍需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 病人教育(主题) 科普模式 创新 实践
下载PDF
临床衰弱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心脏康复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雨婷 俞莞琦 +5 位作者 洪雯 康桑 李歆旎 旦增曲央 肖活源 潘静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9-605,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指数(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指数(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诊治的501例AMI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制定分级在院CR方案。根据患者出院前的CFS等级将患者分为3组,即正常(norm)组、脆弱(vulnerable)组和衰弱(frail)组,比较3组患者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率,包括全因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预测价值,建立最佳风险预测模型。结果·AMI患者在院CR后衰弱程度与高龄、B型利钠肽前体峰值(peak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eak proBNP)呈正比,与性别差异呈反比(P<0.05)。随患者衰弱程度增加,两种事件率均增高;其中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5.6%、15.2%)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心衰再住院率(分别为19.6%、22.2%、24.2%)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frail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norm组(P=0.004),但vulnerable组与norm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S分级能够敏感预测AMI患者1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β=1.89,OR=6.61,P=0.001),且叠加CFS分级的风险模型预测效应最佳(AUC=0.845,P=0.000)。结论·接受在院CR的AMI患者出院前进行CFS分级,有助于识别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较高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在院心脏康复 临床衰弱指数 主要心血管事件率 全因死亡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诊人次的影响——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3
作者 吴珊妹 王婕 +4 位作者 吴俊霞 徐卫忠 张庆勇 谈建国 李永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179-1183,共5页
目的气象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在国际已有报道,但对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生的相关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研究气象因素与我国急性STEMI患者就诊人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 目的气象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在国际已有报道,但对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生的相关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研究气象因素与我国急性STEMI患者就诊人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AMI患者(315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纳入研究2379例,其中STEMI患者207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0例。将这些资料与同期上海的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TEMI入院的人数与每周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显著相关。温度(P<0.001)和湿度(P=0.005)因素与STEMI的就诊人次呈显著负相关,而风速(P<0.001)呈显著正相关。大气压强与STEMI的就诊人次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湿度(P=0.005)和温度(P=0.025)可影响高脂血症患者因STEMI而住院的就诊人次。结论温度、湿度、风速影响STEMI的就诊人次,且湿度和温度与STEMI伴有高脂血症患者的就诊人次相关性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气象因素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胸腺肽α1与心功能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周振发 胡翠芬 +2 位作者 石冬梅 刘亮 沈成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7-722,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血清胸腺肽(Tα1)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74例(急性前...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血清胸腺肽(Tα1)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74例(急性前壁STEMI组),无心肌梗死患者38例(对照组)。根据PCI开通前降支后住院期间LVEF值,将急性前壁STEMI患者分为LVEF<50%组(33例)和LVEF≥50%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Tα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α1水平与LVEF相关性。绘制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后Tα1水平对心功能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急性前壁STEMI LVEF≥50%组患者血清Tα1水平显著高于LVEF<50%组(P=0.032)。PCI后住院期间血清Tα1与LVEF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α1水平是PCI后急性前壁STEMI患者LVEF<50%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Tα1水平预测急性前壁STEMI患者住院期间LVEF≥50%ROC曲线下面积为0.644(P=0.034);联合肌钙蛋白Ⅰ峰值、NT-proBNP峰值预测急性前壁STEMI患者住院期间LVEF<5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P<0.01)、0.702(P=0.003)。以急性前壁STEMI患者血清Tα1水平中位数为界,PCI后血清Tα1水平>2 890 ng/L患者LVEF≥50%比例较高。结论 急性前壁STEMI患者血清Tα1水平与PCI后住院期间LVEF值密切相关,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后心功能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有望成为开通罪犯血管后预测急性前壁STEMI心功能改善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腺肽Α1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
5
作者 王延鹏 李京波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1期5-9,共5页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1]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发起并组织专家共同制定,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基于国内外过去二十年在心房颤动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脑卒中预防、...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1]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发起并组织专家共同制定,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基于国内外过去二十年在心房颤动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脑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推动心房颤动的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制定该指南。指南覆盖了心房颤动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评估、脑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综合管理等方面,首次提出将CHA2DS2-VASc-60评分作为中国人心房颤动脑卒中风险评估工具。本文从指南亮点的角度尝试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心房颤动患者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中华医学会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 导管消融 心室率控制 临床评估 风险预测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实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俞莞琦 洪雯 +5 位作者 潘静薇 黄晓莉 赵清 沈虹 徐可 沈成兴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早期康复训练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2月至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ICU收治的102例AMI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入院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活动...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早期康复训练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2月至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ICU收治的102例AMI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入院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活动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和非早期活动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康复治疗数据,记录早期活动的不良事件及阻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I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下床活动时间的预测价值。结果102例AMI患者中,101例在出院时成功下床活动,其中62例归入早期活动组,39例归入非早期活动组。与早期活动组相比,非早期活动组患者年龄更大,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登记(GRACE)评分更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前壁心肌梗死占比更高,吸烟者占比更高,合并肾脏疾病和高脂血症者占比更高,辅助治疗措施应用更多,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GRACE评分和低LVEF是影响早期下床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60,95%CI 0.939~0.981,P<0.001;OR=1.139,95%CI 1.038~1.251,P=0.006)。ROC曲线分析显示GRACE评分可作为AMI患者能否早期下床活动的预测因子(AUC=0.833,95%CI 0.742~0.924,P<0.001),其最佳临界值为167分(灵敏度为0.650,特异度为0.986)。结论对AMI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级并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安全、可行,GRACE评分和LVEF可作为判断能否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Ⅰ期心脏康复 早期活动 心脏重症监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原文传递
斑马鱼3号染色体血红蛋白基因敲除对心血管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梓熙 孟琳 +1 位作者 陈良标 陈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00-908,共9页
目的:研究斑马鱼3号染色体血红蛋白基因敲除后心血管发育的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敲除斑马鱼3号染色体血红蛋白基因hbba2到hbae3片段,获得杂合突变体斑马鱼(Hb^(+/-))。检测Hb^(+/-)与野生型斑马鱼(WT)受精卵的血红蛋... 目的:研究斑马鱼3号染色体血红蛋白基因敲除后心血管发育的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敲除斑马鱼3号染色体血红蛋白基因hbba2到hbae3片段,获得杂合突变体斑马鱼(Hb^(+/-))。检测Hb^(+/-)与野生型斑马鱼(WT)受精卵的血红蛋白含量及分布,观察血管的发育,统计两者5月龄红细胞数量,并采用成年斑马鱼心脏转录组测序分析,qRT⁃PCR进行验证。结果:Hb^(+/-)胚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且在受精后50 h的胚胎中异位分布。Hb^(+/-)腹部主血管与共同基静脉相对WT发育迟缓,肠下静脉发育更快,尾部节间血管增生;而Hb^(+/-)和WT成鱼红细胞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成年斑马鱼心脏转录组分析发现,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导致nos2b、cybb上调,hif3a下调,并激活了线粒体的代偿保护机制。结论:血红蛋白基因敲除影响了胚胎时期斑马鱼的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管发育,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线粒体的补偿机制可维持成鱼的正常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心血管发育 CRISPR/Cas9 hbba2 hif3a
原文传递
心肌梗死中铁死亡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常宇宸 李京波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97-202,共6页
心肌梗死诊治进展使部分患者的预后获得明显改善,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不理想。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损伤机制可能改善研究的方向。铁死亡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其是主要由脂质过氧化引起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特点... 心肌梗死诊治进展使部分患者的预后获得明显改善,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不理想。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损伤机制可能改善研究的方向。铁死亡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其是主要由脂质过氧化引起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特点是细胞死亡涉及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的积累。铁死亡被认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提示心肌梗死后的铁死亡相关标志物出现变化包括,细胞内铁代谢中的线粒体铁蛋白(mitochondrial ferritin,FtMt)缺失,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的末端分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水平下降、谷胱甘肽合成中氨基酸逆向转运蛋白胱氨酸/谷氨酸转运体系统(cystine/glutamate transporter,System xc^(-),SXc^(-))功能下降和脂质代谢酶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的过度表达,导致了心肌梗死后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FtMt、Gpx4、SXc^(-)和ACSL4这4种生物标志物是心肌梗死后铁死亡相关诊治的重要研究靶点,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铁死亡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气象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的关系一10年回顾性研究
9
作者 李永光 谈建国 +6 位作者 刘常远 刘向东 赵雨 吴俊霞 徐卫忠 魏钧伯 张庆勇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553-557,共5页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来探讨气象因素与心肌梗死靶血管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n=3150)并接受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经皮冠脉造影结合心电图变化确...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来探讨气象因素与心肌梗死靶血管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n=3150)并接受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经皮冠脉造影结合心电图变化确定靶血管。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评价气象因素与AMI靶血管的相关性。结果 心肌梗死在日、月、年不同时间点均有明显特征。AMI患者24 h累积正变压(OR=1.053,95%CI:1.008~1.100,P=0.02)和日最高气压(OR=1.082,95%CI:1.014~1.154,P=0.018)与左前降支(LAD)呈正相关。24 h累积正变压与左回旋支(LCX)呈负相关(OR=0.940,95%CI:0.884~0.999,P=0.046)。平均气温(OR=1.109,95%CI:1.001~1.229,P=0.047)和24 h最高负变压(OR=1.117,95%CI:1.006~1.240,P=0.038)与右冠脉(RCA)呈正相关。结论 气压和平均气温的变化与AMI靶血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靶血管 气象因素
下载PDF
基于上臂袖带振荡波估测动脉僵硬度的理论方法及临床实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絮洁 章亚平 +2 位作者 殷兆芳 覃开蓉 梁夫友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第4期22-28,共7页
目的检验一款动脉脉波检测仪(PASESA AVE-1500)利用上臂袖带振荡波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构建循环系统—上臂袖带的耦合模型,模拟动脉脉波检测仪的测量过程,研究利用袖带振荡波特征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方法... 目的检验一款动脉脉波检测仪(PASESA AVE-1500)利用上臂袖带振荡波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构建循环系统—上臂袖带的耦合模型,模拟动脉脉波检测仪的测量过程,研究利用袖带振荡波特征估测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方法,并通过数值实验评估心血管参数对估测精度的影响;进一步使用该动脉脉波检测仪开展临床实验(238例),验证测量指标的有效性。结果基于计算模型的理论研究发现,袖带振荡波微分波形中的第二谷值与第一峰值之比(|V2|/|P1|)与中心动脉僵硬度正相关,同时,|V2|/|P1|随着心脏收缩功能的减弱而增大,而受外周血管总阻抗和肱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临床研究发现,动脉波速指数(AVI)的测量值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001),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组间差异趋势一致(P<0.0001),且AVI与ba PWV(r=0.656,P<0.0001,n=238)和年龄(r=0.525,P<0.0001,n=170)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上臂袖带振荡波的波形特征,能够得到反映中心动脉壁力学特性的指标,从而实现对中心动脉僵硬度的无创、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袖带振荡波 动脉僵硬度 循环系统—袖带耦合模型 动脉脉波检测仪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施雯 李京波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6期452-455,共4页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顽固室性早搏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除了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逆转室性早搏引起的左室扩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心功能不全之外,对于某些具有触发室颤的频发室早,及早发现并采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减...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顽固室性早搏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除了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逆转室性早搏引起的左室扩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心功能不全之外,对于某些具有触发室颤的频发室早,及早发现并采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放电和预防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早搏 心室流出道 器质性心脏病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成人胸部CT胸骨皮质比例对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诊断效能的探究
12
作者 禹茜 孙俊楠 +5 位作者 张姣姣 高月 王虎 于洋 王海嵘 洪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4-1281,共8页
目的·比较成人急诊住院患者胸部CT平扫影像中胸骨皮质比例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评估胸骨皮质比例对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方法·对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成人急诊病房的住院患... 目的·比较成人急诊住院患者胸部CT平扫影像中胸骨皮质比例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评估胸骨皮质比例对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方法·对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成人急诊病房的住院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其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将患者诊断为骨量正常、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对患者根据年龄(>65岁、≤65岁)及骨质疏松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胸部CT平扫影像中气管分叉处平面测量的胸骨皮质比例。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胸骨皮质比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采取胸骨皮质比例对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进行诊断,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获得最佳截断值,分析胸骨皮质比例在诊断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中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共纳入198例患者,其中,骨量正常者78例、骨量低下者66例、骨质疏松者54例。在>65岁的患者(n=115)中,骨质疏松组女性占比、患者年龄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65岁的患者(n=83)中,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在>65岁患者,还是在≤65岁的患者中,骨量正常组胸骨皮质比例均高于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胸骨皮质比例均高于骨质疏松组(均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女性患者胸骨皮质比例均低于男性患者(均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胸骨皮质比例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704,P=0.000;r=0.785,P=0.000;r=0.735,P=0.000;r=0.479,P=0.000)。在诊断效能方面,在>65岁的患者中,胸骨皮质比例对骨量正常组男性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高,对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诊断误诊率较骨量正常组及骨量低下组低;在≤65岁的患者中,胸骨皮质比例对骨质疏松组男性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骨量正常组及骨量低下组高,对骨量正常组患者的诊断误诊率较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低。结论·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胸骨皮质比例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胸骨皮质比例对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胸骨 骨皮质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房颤快速检测棒临床应用观察
13
作者 陈欣 张洁 +2 位作者 潘静薇 胡伟国 沈成兴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776-780,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房颤自动检测设备房颤检测棒(简称检测棒)的结果准确性,并简要分析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8—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451例(525例次)。... 目的研究新型房颤自动检测设备房颤检测棒(简称检测棒)的结果准确性,并简要分析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8—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451例(525例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75岁(363例次)和≥75岁组(162例次);根据采集质量分为优良组(300例次)、尚可组(179例次)和不良组(46例次)。比较各组间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检测值(PPV)、阴性检测值(NPV)和准确度。分析心律失常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门诊患者检测棒检测结果的NPV(100.00%)显著高于住院患者(92.67%),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5岁组患者检测的灵敏度、NPV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75岁组患者(P值均<0.05)。尚可组检测结果的特异度和PPV均显著低于优良组(P值均<0.05),不良组检测的特异度、PPV、准确度均显著低于尚可组(P值均<0.001)。等比例下传心房扑动、全程心室抑制型起搏模式、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检测棒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为0。结论检测棒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房颤筛查检测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自动检测 心电图
下载PDF
虚拟病人联合CBL教学在内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14
作者 陆耀红 潘静薇 +2 位作者 韩蓓蓓 谢芳艺 李萍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年第12期1670-1675,共6页
目的探讨虚拟病人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效果,并研究其对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方法将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科实习的71名学生随机分为3组:虚拟病人教学组(24人)... 目的探讨虚拟病人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效果,并研究其对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方法将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科实习的71名学生随机分为3组:虚拟病人教学组(24人),予以虚拟病人教学;CBL教学组(23人),予以CBL教学;混合教学组(24人),予以虚拟病人教学+CBL教学。教学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技能考试,并进行了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而3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则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进行。结果在3组学生技能考试成绩的比较中,"问诊思路"项目上,3组学生成绩[(82.04±3.76)vs.(79.00±4.93)vs.(78.6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混合教学组成绩优于虚拟病人教学组和CBL教学组。3组学生的"总分"成绩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81.33±5.02)vs.(80.65±5.67)vs.(79.76±5.15)](P=0.046)。两两比较发现,混合教学组在总分上明显优于CBL教学组(P=0.013)。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显示,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混合教学组和虚拟病人教学组均优于CBL教学组;在"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混合教学组和CBL教学组优于虚拟病人教学组;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方面,混合教学组优于虚拟病人教学组;而在"提高创新的能力"方面,混合教学组则优于CBL教学组。总体而言,混合教学组学生的满意度最高。结论虚拟病人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升教学满意度,为临床思维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思维 虚拟病人 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 混合学习
原文传递
“一站式”心脏CT可探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
15
作者 熊一嘉 朱望舒 +2 位作者 凌润键亚 马健 李跃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1377,共7页
目的采用“一站式”心脏CT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联合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分析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 目的采用“一站式”心脏CT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联合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分析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非糖尿病患者间CT心肌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探讨糖尿病对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影响。方法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基线水平,最终纳入非阻塞性CAD的T2DM患者92例(T2DM组)及非糖尿病患者92例(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CCTA及CT-MPI结果;采用有向无环图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筛选关键混杂因素,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评估T2DM对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独立影响。结果T2DM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体质量指数、胸前区症状、钙化积分、CAD-RADS评分、辐射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DM组患者整体及心肌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心肌血流量平均值与非糖尿病组相比降低(P<0.05);T2D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1.7%(20/92)vs.5.4%(5/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2DM是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5.095,95%置信区间:1.753~14.805)。结论CCTA联合动态CT-MPI的心脏“一站式”扫描显示,非阻塞性CAD的T2DM患者整体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T2DM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微循环 心肌缺血 心肌灌注显像 2型糖尿病
原文传递
肾脏血管引发的高血压
16
作者 陈昱 《大众医学》 2025年第2期33-33,共1页
一天上午,吴先生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进诊室,一坐下就急切地说:“医生,这高血压可把我折磨坏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赶忙放下手中正在记录的笔,安抚他别着急,慢慢说。偶然发现血压高,药难“平”。吴先生告诉我,他刚满55岁,平时身... 一天上午,吴先生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进诊室,一坐下就急切地说:“医生,这高血压可把我折磨坏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赶忙放下手中正在记录的笔,安抚他别着急,慢慢说。偶然发现血压高,药难“平”。吴先生告诉我,他刚满55岁,平时身体没什么大毛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脏血管 偶然发现 安抚 诊室 沉重
原文传递
综合治疗让心衰患者安然度夏
17
作者 刘铭雅 《大众医学》 2008年第7期28-29,共2页
炎炎夏日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而言,是一次大考验。稍有疏忽,急性发作就会“不请自来”。为帮助广大心衰患者安然度夏,心内科专家为心衰患者制定了稳定病情,预防急性发作的“综合治疗”方案。
关键词 心衰患者 综合治疗 急性发作 心力衰竭 心内科
原文传递
体重指数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因果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茜 陈培战 +5 位作者 曹芸 徐丹凤 杨娟 张莉莉 金姝燕 葛声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515-519,共5页
目的分析体重指数(BMI)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GIANT数据库中公开发布的大规模的人体测量特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筛选出与BMI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P<5×10-8,连锁不平衡... 目的分析体重指数(BMI)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GIANT数据库中公开发布的大规模的人体测量特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筛选出与BMI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P<5×10-8,连锁不平衡r2<0.1),通过逆方差加权分析法(IVW)、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法考察BMI与甲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基因多效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来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经过筛选,89个与BMI显著相关的SNP可作为工具变量。采用IVW模型研究显示,BM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则甲减发生风险增加0.9%,OR=1.009,95%CI:1.006~1.012,P=0.006。采用加权中位数法(OR=1.007,95%CI:1.002~1.011,P=0.003)和MR-Egger法(OR=1.008,95%CI:1.001~1.015,P=0.006)均得到类似的研究结论。MR-Egger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效性不会对结果造成偏倚(截距=0.0001,P=0.776),逐一排除法未显示单个工具变量SNP对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与甲减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体重指数 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珍菊降压片的再认识
19
作者 赵清 《家庭用药》 2007年第5期I0001-I0001,共1页
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患病率达18.8%,人数已达1.6亿,较以往有很大幅度升高,而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6.1%!
关键词 珍菊降压片 高血压患者 调查结果 健康现状 居民营养 患病率 控制率 中国
原文传递
体检发现早搏,要治疗吗
20
作者 韩蓓蓓 《家庭用药》 2023年第1期20-20,共1页
何为早搏:早搏,也称期前收缩。正常的心脏节律是窦房结发放的冲动产生的规律心电活动,称为窦性心律。当心脏其他部位的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较基础心律提前发出冲动,并使心脏的其他部位提前激动,这就是早搏。在普通人群的心电图筛查中,... 何为早搏:早搏,也称期前收缩。正常的心脏节律是窦房结发放的冲动产生的规律心电活动,称为窦性心律。当心脏其他部位的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较基础心律提前发出冲动,并使心脏的其他部位提前激动,这就是早搏。在普通人群的心电图筛查中,发现室性早搏的概率约为1%。在医院就诊的人群中进行24小时或48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室性早搏的概率可高达40%~75%。房性早搏的发生率也很高,尤其是老年人,但缺乏确切的统计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早搏 期前收缩 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动态心电图 心脏节律 窦房结 统计数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