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性文化观中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的创新及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英翠 黄倩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第22期68-72,共5页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大量增加,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严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已然成为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模式亟需创新。文章以间性文化...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大量增加,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严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已然成为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模式亟需创新。文章以间性文化观为基础,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分析实体,从留学生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三个维度分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的创新及探索。研究及实践发现,通过有效的课程建设、活动建设、留学生跨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机制及平台建设,可避免留学生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减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困难,使留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持续的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化观 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管理模式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庞倩茹 蔡小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7期200-201,共2页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实例,对现行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对学院379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抽样...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实例,对现行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对学院379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发现,现行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能有效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性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课程体系 构建与实施 培养质量
下载PDF
多层次闭环反馈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卓越计划2.0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执南 诸葛洵 王丽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主动式"理论+实践"项目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于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实践中,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快速更新、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学生所学理论知识难以满足产业前沿技术需求,以课程为导向项目式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和机遇。... 主动式"理论+实践"项目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于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实践中,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快速更新、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学生所学理论知识难以满足产业前沿技术需求,以课程为导向项目式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和机遇。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为中心,从企业、导师、助教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多层次闭环反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项目管理与规划能力、企业需求理解与把控能力以及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产教融合 项目式教学
原文传递
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及职业发展调研报告——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
4
作者 顾希垚 阮海涛 +1 位作者 李灿 郭莉 《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5X期86-87,共2页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良好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和学术道德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本文作者通过网络等媒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良好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和学术道德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本文作者通过网络等媒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道德方面开展了相关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良好学术氛围的渴望、读研的目的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情况,同时也发现学生中存在如学术道德不高、实习实践缺少、睡眠和健康状况差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高校研究生生活状况的缩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的分析,寻找出我国科研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科研发展的情况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科研 职业发展 素养
下载PDF
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 被引量:60
5
作者 仝月荣 陈江平 +2 位作者 张执南 熊夏青 李翠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4-198,共5页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与产业界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系统化的深度合作,以新技术为牵引共建联合人才中心及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共建层次化、进阶式发展的课程体...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与产业界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系统化的深度合作,以新技术为牵引共建联合人才中心及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共建层次化、进阶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及多元的教学模式,将竞赛作为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立大创校企课题和产学研项目,形成课赛结合、产学研结合、共建共享教学基地的培养形式。实践表明,产教深度融合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面向新工科的良性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新工科 工程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 校企协同育人
下载PDF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资源设计及教学过程的改革与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与制造Ⅱ”课程为例 被引量:30
6
作者 刘振峰 郭为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1-54,共4页
上海市精品课程“设计与制造II”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了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升级、教学目标优化及教学思想革新的课程实验教学新模式,降低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对时间与空间的依赖,实现了实验教学过程的沉浸式... 上海市精品课程“设计与制造II”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了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升级、教学目标优化及教学思想革新的课程实验教学新模式,降低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对时间与空间的依赖,实现了实验教学过程的沉浸式、可视化、工程化及交互性功能,促使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看”向“主动做”转换。通过对500名三年级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报告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虚拟仿真课程实验教学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实用性、合理性、先进性及时代性的教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 设计与制造Ⅱ课程 课程资源设计
下载PDF
大学基础科研投入产出与教师背景特征关系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戴智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46-151,共6页
为研究高校教师背景特征对基础研究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影响,以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以高阶理论为支撑,以2002—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一流学科建设为例,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在职教师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科背景... 为研究高校教师背景特征对基础研究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影响,以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以高阶理论为支撑,以2002—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一流学科建设为例,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在职教师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科背景、职务背景、海外交流背景下基础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职务背景中教师职称和海外交流背景对论文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而项目背景中项目量级和经费投入对论文产出并无显著影响。另外,还分析了显著性产生的原因,结合实证研究和建设实践,提出了高校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背景特征 高校教师 一流学科建设 高阶理论
下载PDF
提升工科院系青年教师党员政治意识研究——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
8
作者 张玲玲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期30-35,共6页
在高水平大学引领创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工科院系无论对于国家科技进步还是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书育人的排头兵,青年教师党员政治意识如何,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对上海交通大... 在高水平大学引领创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工科院系无论对于国家科技进步还是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书育人的排头兵,青年教师党员政治意识如何,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着入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应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青年教师党员党性修养,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教师 党员 政治意识 工科院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获国际吸收吸附热泵Georg Alefeld纪念奖
9
作者 《制冷技术》 2021年第4期26-26,共1页
8月22—25日,由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主办的第21届国际吸收吸附热泵大会(ISHPC 2021)线上召开,《制冷技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获国际吸收吸附热泵GeorgAlefeld纪念奖(GeorgAlefeld MemorialAward)。此次授奖主要是表彰王如竹教... 8月22—25日,由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主办的第21届国际吸收吸附热泵大会(ISHPC 2021)线上召开,《制冷技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获国际吸收吸附热泵GeorgAlefeld纪念奖(GeorgAlefeld MemorialAward)。此次授奖主要是表彰王如竹教授在吸收吸附热泵领域,为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推动做出的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交通大学 制冷技术 学术创新 热泵 人才培养 产业推动
下载PDF
工科本科生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评析与优化路径——以上海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登极 杨光 王丽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51-55,共5页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工科本科生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已毕业和高年级即将毕业的该专业本科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对现有本科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成效评析。总体而言,现有实践类课程体系对学生...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工科本科生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已毕业和高年级即将毕业的该专业本科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对现有本科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成效评析。总体而言,现有实践类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帮助较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较高。其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数量过多、重复性过大、难以获取科研前沿知识等,并提出以下优化路径:适当删减重复度较高的课程;增加校企合作或实验室指导的项目式教学方式;合理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课程的学分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本科生 实践类课程体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
原文传递
国内外一流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体系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锦泱 刘松恺 +1 位作者 夏天成 陈明 《高教学刊》 2021年第19期27-30,35,共5页
机械工程是历史最古老、对社会经济服务面最大的传统工科专业,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中的核心专业,亦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文章通过国内外一流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体系的情况调研,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流高校... 机械工程是历史最古老、对社会经济服务面最大的传统工科专业,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中的核心专业,亦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文章通过国内外一流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体系的情况调研,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流高校在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方向设置、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方面的差异性,并借鉴国外一流工科院校在机械工程专业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经验,为我国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改革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工程 专业体系 课程设置 一流工科大学
下载PDF
含润滑移动载荷系统的三维动力学分析
12
作者 刘硕 张博宏 +3 位作者 崔毅 高礼宁 李玉娟 王子敬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含润滑的移动载荷系统在实际工程中十分常见,而这种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提出一种三维润滑振动耦合动力学模型,用于分析含润滑移动载荷系统在激励下的结构振动响应。三维润滑振动耦合模型分别由润滑模型和多柔体动力... 含润滑的移动载荷系统在实际工程中十分常见,而这种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提出一种三维润滑振动耦合动力学模型,用于分析含润滑移动载荷系统在激励下的结构振动响应。三维润滑振动耦合模型分别由润滑模型和多柔体动力学模型组成,通过将两模型计算结果相互传递来实现耦合,并通过迭代算法求解。此外,设计并制造相应实验装置。通过将根据模型计算和实验测量得到的结构在激励下的振动响应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对比结果显示:采用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的阻尼振动周期与振幅衰减时间,振动幅值相差不超过2.22 dB,可以满足工程精度要求。最后,利用三维润滑振动耦合模型分析移动载荷速度对结构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移动速度增加,结构阻尼振动最大加速度幅值基本不变,但阻尼振动衰减时间大幅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移动载荷 润滑 动力学建模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微机型船用核动力工程仿真器系统初步设计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景辉 邢宏传 +2 位作者 张荣华 杨燕华 徐济鋆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33-536,共4页
基于船用核动力装置安全管理、开发研究的需求及核电站仿真技术的发展,分析了研制微机型船用核动力工程仿真器系统的重要意义。按软件工程的思想,从仿真器系统的功能设计、总体设计、模块设计三方面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 基于船用核动力装置安全管理、开发研究的需求及核电站仿真技术的发展,分析了研制微机型船用核动力工程仿真器系统的重要意义。按软件工程的思想,从仿真器系统的功能设计、总体设计、模块设计三方面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对日本核动力舰船"陆奥"号的回路系统进行了初步的模拟设计。该系统的实现将进一步提高船用核动力装置的优化设计、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核动力 工程仿真器 系统设计 安全运行 自动管理
下载PDF
工程机械动力舱罩的隔声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亮 雷博 郑辉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20年第6期239-244,共6页
面向工程机械动力舱罩“散热-降噪”平衡的需求,设计一种新型的动力舱罩双层周期结构,并结合某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的整机噪声特性研究,应用有限单元法对新型动力舱罩的声传递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目标频段内,改进的动力舱罩在不降... 面向工程机械动力舱罩“散热-降噪”平衡的需求,设计一种新型的动力舱罩双层周期结构,并结合某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的整机噪声特性研究,应用有限单元法对新型动力舱罩的声传递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目标频段内,改进的动力舱罩在不降低动力系统通风散热性能前提下表现出良好隔声性能。最后通过“混响室-消声室”法及实车测试测量动力舱罩改进结构和具有相同开孔面积的单层板传递损失,验证了改进动力舱罩双层周期结构对提高隔声薄弱频段内声传递损失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工程机械 动力舱罩 周期结构 隔声性能 降噪设计
下载PDF
锪窝圆角半径对CFRP/Al机械连接结构力学性能影响
15
作者 王贤锋 邹凡 +2 位作者 刘畅 安庆龙 陈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2-351,共10页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和铝合金(Al)因其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新一代商用飞机.CFRP/Al沉头螺栓连接结构是重要的连接形式,其中锪窝圆角半径影响了机械连接性能.研究中设计制造不同锪窝圆角的钻锪一体刀具对锪窝圆角尺寸进...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和铝合金(Al)因其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新一代商用飞机.CFRP/Al沉头螺栓连接结构是重要的连接形式,其中锪窝圆角半径影响了机械连接性能.研究中设计制造不同锪窝圆角的钻锪一体刀具对锪窝圆角尺寸进行控制,并采用基于复合材料渐进损伤模型的有限元仿真方法对不同锪窝圆角半径连接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和试验研究,分析了CFRP/Al叠层机械连接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利用钻锪一体锪窝钻头可以有效控制锪窝圆角;锪窝位于CFRP层相比于位于铝合金层有着更大的极限强度;CFRP和铝合金材料均在锪窝圆角半径为1.0 mm时具有最大的极限载荷,即锪窝圆角略大于螺栓圆角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机械连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锪窝 圆角半径 机械连接 有限元仿真
下载PDF
七自由度机械臂逆运动学求解方法
16
作者 曹行 何俊 +1 位作者 段文杰 张海博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0,共7页
针对SRS(spherical-roll-spherical-joint)结构的机械臂,提出了一种基于臂型角规划的逆运动学求解方法.根据目标位置设置臂型角,将臂型角作为冗余参数,利用机械臂的几何特征求出逆运动学解析解.同时,针对机械臂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臂... 针对SRS(spherical-roll-spherical-joint)结构的机械臂,提出了一种基于臂型角规划的逆运动学求解方法.根据目标位置设置臂型角,将臂型角作为冗余参数,利用机械臂的几何特征求出逆运动学解析解.同时,针对机械臂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臂型角奇异位形工况,引入肘部位置约束获得运动学逆解.通过UG-Simulink联合仿真及物理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当机械臂位于肩关节奇异位形,可避免采用关节角参数化求解时产生无数组解的结果.在重力卸载环境下的抓捕和释放物理试验中,有效解决了空间运动受限时的空间奇异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机械臂 逆运动学 参数化 臂型角
下载PDF
车用动力电池不同冷却方式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17
作者 瞿晓华 郭照亮 +4 位作者 柳奔 张晨思 李万勇 陈江平 施骏业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本文基于维持动力电池合适工作温度区间的目标和保证电池在各个应用场景下安全高效运行的考量,针对某款标准箱动力电池包设计了冷板和浸没式的冷却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对比研究了二者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经过结构优化后,采用冷板... 本文基于维持动力电池合适工作温度区间的目标和保证电池在各个应用场景下安全高效运行的考量,针对某款标准箱动力电池包设计了冷板和浸没式的冷却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对比研究了二者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经过结构优化后,采用冷板冷却的电池包,出口压降为30 Pa,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为31.65℃,电池表面最大温差为6.51℃;采用浸没式冷却的电池包,电池周围采用2 mm绝缘浸没工质包裹,一个标准箱工质充注量为10.93 L,出口压降为22 Pa,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为28.49℃,电池表面最高温差为2.39℃。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发现,各项性能数据偏差在2%以内,仿真模型具备较高的精度。对比冷板和浸没式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优化后的浸没冷却系统,冷却效果优于原冷板冷却系统,进口流量从4 L/min降至2 L/min,降低了工质泵耗,同时电池表面最大温差降低了4.12℃,提高了电池表面的温度均匀性。研究表明,相比于冷板冷却,浸没式冷却在降低电池表面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差方面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 冷却板 浸没冷却 绝缘工质 温度均匀性
下载PDF
人体脊柱动力学数值仿真分析模型建立及验证
18
作者 黄莞沨 曲爱丽 +2 位作者 李立 汪方 王冬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7,共8页
目的建立T2~L5胸腰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为探究脊柱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及损伤机制提供数值模型支撑。方法基于CT扫描图像数据建立T2~L5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施加不同力矩下(屈伸、旋转和侧弯工况)T12~L1段载荷-... 目的建立T2~L5胸腰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为探究脊柱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及损伤机制提供数值模型支撑。方法基于CT扫描图像数据建立T2~L5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施加不同力矩下(屈伸、旋转和侧弯工况)T12~L1段载荷-转角曲线,并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对T2~6、T7~11和T12~L53段脊柱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高度下的自由落体载荷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轴向力峰值和弯矩,并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12~L1段脊柱有限元模型受不同方向力矩发生最大转角在-2.24°~1.55°,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在不同跌落高度下,T2~6、T7~11和T12~L53段脊柱有限元模型的轴向峰值力分别为1.7~5.3、1.3~5.5、1.3~7.5 kN,均处于文献数据误差范围内;脊柱与椎间盘应力云图显示,椎体由外缘最先受力,椎间盘由髓核承受主要载荷,符合实际脊柱损伤发生机制。结论所建立的T2~L5脊柱模型能够正确模拟不同工况下脊柱的生物力学行为特性,分析结果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脊柱 冲击载荷 脊柱损伤 动力学分析 静力学分析 脊柱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面向电磁水声换能器的高静低动型悬架动力学研究
19
作者 孙士涛 么宇辉 +1 位作者 张希 李鸿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0-307,316,共9页
针对目前线性悬架无法兼顾电磁水声换能器降低谐振频率与承载较大静水压力的难题,设计引入了高静低动型悬架装置,并分析其对换能器声辐射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特性微分方程组,仿真分析了引入非线性刚度前后换能器系... 针对目前线性悬架无法兼顾电磁水声换能器降低谐振频率与承载较大静水压力的难题,设计引入了高静低动型悬架装置,并分析其对换能器声辐射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特性微分方程组,仿真分析了引入非线性刚度前后换能器系统声源级及谐振频率的变化。研究了输入电压对不同系统谐振频率的影响,探究了不同高静低动系统之间的差异。通过锤击试验测得引入高静低动刚度前后悬架的固有频率和加速度导纳。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原线性悬架,高静低动型悬架在承受相同负载时具备更低的固有频率,低频段内具有更高的加速度。在电磁换能器中引入具有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悬架装置可以获得比原系统更低的谐振频率,使低频区域内的声源级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能器 谐振频率 高静低动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单永航 张希 +2 位作者 胡川 丁涛军 姚远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重点是关注如何主动避免碰撞,然而在面对其他交通参与者入侵而导致不可避免的碰撞事故场景时,预测车辆在不同行驶模式下的碰撞严重程度来降低事故严重程度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提出一种双层Stacking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重点是关注如何主动避免碰撞,然而在面对其他交通参与者入侵而导致不可避免的碰撞事故场景时,预测车辆在不同行驶模式下的碰撞严重程度来降低事故严重程度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提出一种双层Stacking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基于真实交通事故数据集NASS-CDS完成训练,模型输入为车辆传感器可感知得到的事故相关特征,输出为车内乘员最高受伤级别。在第1层中,通过实验对不同学习器组合进行训练,最终综合考虑预测性能以及耗时挑选K近邻、自适应提升树、极度梯度提升树作为基学习器;在第2层中,为降低过拟合,采用逻辑回归作为元学习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达到85.01%,在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方面优于其他个体模型和集成模型,该预测结果可作为智能车辆决策规划模块先验信息,帮助车辆做出正确的决策,减缓事故损害。最后阐述了模型在L_(2)辅助驾驶与L_(4)自动驾驶车辆中的应用,在常规车辆安全防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 智能车辆 集成学习 K近邻 自适应提升树 极度梯度提升树 逻辑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