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视立体影像分析技术在假体无菌性松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杨涵 雷浩 +6 位作者 徐彼得 吴淏 马寻君 皇艳波 毛远青 张经纬 王金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068,共8页
目的·验证基于2D‒3D配准的透视立体影像分析(fluoroscopic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FSA)技术在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早期迁移检测的精度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图像合成实验验证以光源为中心和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 目的·验证基于2D‒3D配准的透视立体影像分析(fluoroscopic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FSA)技术在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早期迁移检测的精度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图像合成实验验证以光源为中心和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二维(two dimension,2D)‒三维(three dimension,3D)配准算法在不同工况下FSA技术的精度,通过真实模型实验验证临床应用可行性。图像合成实验通过在虚拟环境下建立与真实环境参数相同的透视投影,记录3D模型(骨或假体)在六自由度变换时的2D透视图像,使用不同的2D‒3D配准算法还原3D模型的六自由度变换,计算配准算法的误差。真实模型验证通过骨‒假体高精度迁移模拟器模拟关节置换术后骨与假体之间的迁移,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及光学扫描重建骨或假体的3D模型,使用透视设备拍摄假体迁移前后的2D透视图像,再通过基于2D‒3D配准的FSA技术还原假体的迁移,计算FSA技术的误差。结果·以光源为中心的2D‒3D配准算法在不同工况下的精度均高于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算法。配准初始条件较好时,以光源为中心的算法与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算法相比:旋转误差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1);位移误差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以光源为中心的算法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所需的相似度更低、配准次数更少。结论·基于2D‒3D配准的FSA技术在人工关节假体早期迁移检测中精度满足临床应用要求。该技术可通过检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早期迁移预警假体的晚期无菌性松动,有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假体 无菌性松动 早期迁移检测 透视分析技术
下载PDF
一种基于加速度信号的步态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晨迪 吴昱 +1 位作者 戴尅戎 顾冬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的通过不同工况下头部和腰部的加速度信号分析人体步态稳定性,与质心(center of mass,COM)-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法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谐波比(harmonic r... 目的通过不同工况下头部和腰部的加速度信号分析人体步态稳定性,与质心(center of mass,COM)-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法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谐波比(harmonic ratio, HR)参数分析18名健康青年人在3种工况下(穿鞋自然行走、裸足自然行走、不同步速裸足行走)的行走稳定性,并与COM-COP法的评估结果比较。结果自然步速下步态最稳定,此时HR最大;裸足比穿鞋行走时HR显著减小(P<0.05),步态稳定性降低。该结果与COM-COP法分析结果一致。综合步速和穿鞋影响因素,基于加速度的HR参数与COM-COP法的步态稳定性评估结果呈显著负线性相关(R^2>0.50),其中腰部HR具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 )>0.60)。结论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分析算法可以有效且可靠地评估人体步态稳定性,其中腰部加速度对步态稳定性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稳定性 加速度 质心-压力中心法
原文传递
年龄与性别对人体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邵企能 王禾 +1 位作者 胡天羿 顾冬云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3-1202,共10页
目的行走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受年龄、性别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之间的健康人步态差异来探究年龄及性别因素对于人体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生物力学分... 目的行走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受年龄、性别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之间的健康人步态差异来探究年龄及性别因素对于人体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生物力学分析软件,采集和计算28名健康老年人(男女各14名)和30名健康年轻人(男女各15名)行走的时空参数、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并使用双因素方差进行不同年龄与性别之间的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组较年轻组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与跖屈力矩更小,膝关节最大内收角度与外翻力矩更小,膝关节最大外旋角度更大,髋关节最大外旋角度与内外旋运动范围、足底向内最大反作用力更小(P<0.05)。男性组较女性组步宽大,踝关节最大内旋角度与内外旋范围、髋关节最大内收角度与最大内旋角度、骨盆最大下倾角度与上下倾运动范围、足底向内最大反作用力更小(P<0.05)。年龄增长对不同性别组行走步态也有不同影响,老年男性组相较于年轻男性组,步速、步长和跨步长较显著下降(P<0.05),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骨盆最大前倾角度与最小前倾角度显著增加(P<0.05),膝关节最大屈曲力矩显著下降(P<0.05)。结论年龄与性别因素在步速,步长,跨步长,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力矩,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展角度、屈伸运动范围、最大伸展力矩和最大屈曲力矩,骨盆最大前倾角度和最小前倾角度和向后最大足底反作用力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临床步态分析与研究中,应重视年龄和性别对步态生物力学各评估指标的影响,建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步态时空参数 下肢运动学 下肢动力学
原文传递
搬运护理时脊柱承载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昱 顾冬云 +2 位作者 陈金灵 施黄骏 LI Yue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2-378,共7页
目的研究多种人力搬运任务中护理人员脊柱腰背部第5腰椎第1骶椎(L5/S1)的承载风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减缓风险的合理搬运方式。方法采集9名护理人员对3名不同体重代理患者操作6种搬运护理任务的动力学数据,建立多刚体三维模型,计算L5... 目的研究多种人力搬运任务中护理人员脊柱腰背部第5腰椎第1骶椎(L5/S1)的承载风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减缓风险的合理搬运方式。方法采集9名护理人员对3名不同体重代理患者操作6种搬运护理任务的动力学数据,建立多刚体三维模型,计算L5/S1关节峰值力,研究其承载风险特征,针对性分析L5/S1关节峰值力与6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所有任务的峰值正压力均超过安全阈值3.4 kN;挪移类任务的前后向峰值剪切力超过阈值0.5 kN。各任务的承载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不同,其中L5/S1载荷与重心移动距离及地面反作用力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人力搬运护理导致脊柱腰背部承受较高的载荷与损伤风险,且风险特征各异。在搬运时采取减小脊柱整体活动范围、避免过急过猛的动作,将有助于减缓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搬运护理任务 脊柱 载荷 腰背部损伤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